瓷都德化李為成柴燒陶藝的極致之美

2020-12-16 文藝傳媒

圖:李為成榮獲首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美術陶瓷決賽一等獎

中華文化網訊(記者 姚曉明 李誇旺 潘增豐) 近年來,世界瓷都德化的柴燒陶藝立足於傳承傳統工藝,致力於創新柴燒技藝,探索陶瓷柴燒的藝術形態,吸收融匯世界各地的陶瓷特色文化,推動了德化傳統陶瓷文化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其中,一位土生土長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為成,匠心獨具,巧奪天工,潛心創作的柴燒茶具五彩斑斕,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美不勝收,代表了一種柴燒文化的審美標準與藝術巔峰。

圖:李為成(右)與林雪梅(左)在忙著將燒成的產品取出窯爐

李為成,男,1969年出生於明朝瓷聖何朝宗故居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後所村,1991年7月畢業於德化城關職業中學陶瓷雕塑專業,再進修於福建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系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高級(一級)技師、福建省金牌工人。李為成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發展中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德化縣柴燒協會副會長、德化縣陶茶閣陶瓷研究所所長。

圖:李為成在檢驗燒成產品的質量

1991年,李為成進入德化第五瓷廠,做著瓷坯成型、釉水調配、裝窯與燒窯等工序的各種活兒。李為成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刻苦鑽研,精益求精,長期積累的陶瓷燒制專業技術與實踐經驗,為他的陶藝之路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也為他以後的柴燒事業鋪設了寬闊的道路。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1999年,李為成創辦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專業從事白瓷、手繪、柴燒、手拉坯、日用陶瓷等產品的樣品設計與創新開發。也許是他天生具有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精神,陶瓷工作室的每一件作品從構思設計到製作完成的每一個環節,他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作,止於至善。他開發的系列產品既保持了原始陶藝的質樸本色,又蘊含當代藝術的多元精華,能夠更自然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之中,因此廣受讚譽,暢銷四海。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2016年4月,李為成創辦了德化縣陶茶閣陶瓷研究所。經過無數次的技術研究和燒制試驗,終於成功燒制了手繪羊脂玉瓷等柴燒系列產品。他的柴燒產品款式新穎,風格古雅,有著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韻味,帶給人們洶湧的驚喜和舒坦的享受。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仿古酒具

至今,陶茶閣在李為成的苦心經營下,已經取得良好的藝術成果,多件作品榮獲各種國家級獎項。2015年,李為成柴燒系列陶瓷產品榮獲第11屆海峽旅遊博覽會"海峽兩岸旅遊文創產品大賽暨旅遊商品交流展"銅獎。2015年11月,《禪意茶洗》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古典紅木家具博覽會金獎。2016年9月,《嫋嫋冰煙提梁壺》榮獲第10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6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7年1月,《柴燒西施壺》榮獲2017年中國國際(北京)陶瓷藝術名家精品展金獎。2017年12月,《仿古酒壺》榮獲首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美術陶瓷"決賽一等獎。2017年12月,《蓮壺》榮獲第2屆中國(安溪)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金獎,《梅壺》榮獲第2屆中國(安溪)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銀獎。2018年4月,陶瓷茶壺作品《桃園三結義》榮獲2018年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銅獎。2018年8月,《金梅》榮獲第16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藝術評比大賽金獎。

圖:聯合國和平使者林常德題詞大國工匠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梅壺》

空谷幽蘭,烈烈其香。李為成的精湛陶藝逐漸受人矚目,廣泛傳播,甚至被人追捧。2015年,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首都經濟報導》欄目專訪李為成,詳細地報導了他那獨具一格的柴燒藝術。2018年4月,福建省總工會授予李為成"福建省金牌工人"的榮譽稱號。聯合國和平使者林常德特為其題詞讚美:"大國工匠"。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茶杯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茶杯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11月12日,李為成在陶茶閣舉行全國各地代理商籤約儀式,北京、溫州、寧德等地代理商不辭辛勞冒雨趕來。布置簡陋的籤約現場卻到處洋溢著暖暖的熱情。北京代理商北京博傑茶器老闆鄭向陽說,他原在北京市場遭受傳統白瓷滯銷的困境之中,李為成大師高貴典雅的柴燒產品卻助他打開了一條銷售新路,不但賣得貴,而且賣得多。溫州代理商溫州謀程客茶生活會所老闆黃海說,先是自己已經愛上了李為成大師器美韻濃的柴燒產品,才想著要向家鄉人民推廣介紹李為成大師的系列作品。黃海在溫州經營一家"謀程客"休閒茶藝會所,美到極致的手工柴燒壺正好做鎮館之寶。福鼎代理商福鼎春菲茶業老闆陳麗春一直在陶茶閣裡到處精挑細選自己喜愛的柴燒產品,她說柴燒陶藝不像普通瓷器那麼容易買到,得靠機緣巧合。所以細心留意,一旦看中了就要買下。

圖:李為成(右)與福鼎代理商陳麗春(左)在籤約

圖:李為成(右)與北京代理商鄭向陽(左)在籤約

圖:李為成(右)與溫州代理商黃海(左)在籤約

夜色迷濛,雨水嘀嗒,在陶茶閣裡煮一壺山泉水,衝一泡鐵觀音茶,且聽李為成、林雪梅夫妻與兒子李添聖細細數說艱苦創業的歷歷往事。李為成的父親是個燒窯工,他從小就在窯爐邊長大。自幼的耳濡目染,父親的言傳身教,李為成對陶瓷燒制產生了濃厚興趣,留意學習,細心琢磨,認真鑽研。現在,為了讓陶器達到最佳的燒制效果,每次燒窯需要5日4夜的時間,累計108小時,燒窯人員要不眠不休,密切關注。每當燒窯時李為成夫妻就要進行輪班值守燒窯。尤其是到了寒冷的晚上,林雪梅值守上半夜,李為成看管下半夜,每時每刻都不敢懈怠的。兒子李添聖讀完大學後,充分發揚他的文化優勢,也在陶茶閣裡幫助父母做些文化推廣與電商銷售的事情。由於各地的客商越來越多,李添聖整天忙的不亦樂乎。

圖:李為成柴燒作品《仿古酒壺》榮獲首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美術陶瓷決賽一等獎

圖:李為成柴燒作品《金梅》榮獲第16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成名後的李為成卻不去隨波逐流,不求涉獵甚廣,堅持只出精品,靜心專研高端柴燒茶具。只見經過108小時高溫柴燒製成後的茶壺與茶杯,形似貴重金屬,呈現火焰黃、紫金、幽藍、紋紅、碳灰、烏黑等多種色澤與形狀。紅彤彤的,喜慶吉祥;金閃閃的,富麗堂皇;藍幽幽的,清新淡雅;灰濛濛的,古樸飄逸;黑沉沉的,凝重深邃。李為成的每一件柴燒作品似乎跳躍著一個鮮活的生命,在悄悄地與主人進行對話,可以拂去歲月的滄桑與塵世的喧囂,讓人活在當下,美在當下。

相關焦點

  • 瓷都德化泥巴人李美周與柴燒陶藝的復興夢
    在聞名遐邇的世界瓷都福建德化,陶瓷工藝大師層出不窮,異彩紛呈,其中常見攜手並進的伉儷大師,傳為陶瓷界的佳話。其中,被譽為"海絲名家"的李美周與陳詩強夫婦,懷著傳承與弘揚古法柴燒的"復興夢",自創"泥巴人"品牌,用堅定的信念與精湛的技藝,把心中的夢想變成了碩果纍纍的現實。
  • 劉明建:追求柴燒陶藝的極致藝術
    中華文化網訊(記者姚曉明 李誇旺) 近日,瓷都德化的柴燒陶藝專家劉明建在器型完美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柴燒陶藝所能表達的精神之美,融入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與靈魂,塑造了一批不可多得、不可複製的藝術形象。劉明建說,燒陶器首先具有極致的自然之美,使藝術家為之痴迷,使消費者為之陶醉。由於火焰和灰燼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後再經高溫熔融成自然的灰釉,這個過程具有不可控性和隨機性,所以達到的某種特殊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非常難得。柴燒陶器會形成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等外觀效果,呈現出原始自然、樸拙敦厚、深沉古雅等各種神奇韻味。
  •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活動 打開瓷都異彩空間
    作為本次藝術節的子項目活動,11月9日,迎來了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本次交流展持續到亞洲藝術節結束。活動豐富多彩,新奇獨特。11月9日的早晨,不再似往日的安寧閒暇了,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的開幕儀式在此舉行。  開幕式的幕布在龍窯前支起來了,陶藝村的牆上有句標語特別醒目:「千年窯火,薪薪不熄。」龍窯的窯室已裝滿了匣缽,等待著點火燒窯。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古典與現代對話 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開幕
    在當天交流展上與德化本地陶藝家進行一番深入探討後,日本陶藝大師二十步文雄表示,隨著陶瓷產業日漸工業化和現代化,現今,柴窯基本被電窯和氣窯所取代,由此也凸顯出對柴燒技藝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此次在德化看到許多柴燒作品推陳出新,他認為,這不但可以看到陶瓷藝術家們對於柴燒所投入的創新精神,而且通過這些個性化的陶瓷作品,也能看到當代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的用心傳承。
  • 瓷都德化孫文炸柴燒陶藝作品賞析
    圖:孫文炸在仔細觀測手工茶壺的造型圖:孫文炸在手工製作茶壺孫文炸,男,1959年生於世界瓷都福建德化,現系國家高級陶藝師,泉州市陶瓷工藝美術師。圖:孫文炸在搭配組合柴燒茶盤圖:孫文炸在展示獲獎作品《三足雙耳龍虎豹系列香爐》"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這首詩同樣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傳統手工匠人的勞動辛酸與奉獻精神。
  • 德化柴燒陶瓷:土與火的對話 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柴燒呈現質樸古拙之美  在日前於德化舉行的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上,國內外陶瓷藝術家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代表等100多人參加活動,展示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柴燒陶瓷作品。無論是茶具、香具還是人物,每一件作品顏色、肌理都不盡相同、充滿個性,讓觀者充滿探索欲望,希望了解蘊含作品之中的浴火重生的故事。
  • 德化柴燒陶瓷作品亮相文博會 陶藝匠人展示技藝
    現場展示製作技藝 東南網記者 鄒玒 攝東南網12月4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鄒玒)4日,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拉開帷幕,在福建展館陶藝文化互動區,德化柴燒陶瓷作品頗受關注,陶藝匠人現場展示製作技藝,吸引許多逛展者駐足觀看。
  • 「德化瓷谷仙境」柴燒藝人專題報導
    福建德化柴燒點點陶瓷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柴燒之美,美在自然、古樸,每一盞都美得不一樣,每一盞都是藝術孤品。 魚 在柴燒裡,自然散落的灰燼和奔放自由的火焰是不受人為所控的,所以致使每一件柴燒作品都有不一樣的燒成效果,變化豐富。而正因為豐富的變化,使得每一件出窯的作品都甚是耐看,讓人忍不住去探個究竟。
  • 德化存留柴燒龍窯 窯工:燒一次窯,就要掉一層皮
    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德化向來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齊名。此次,德化何以能贏得這一殊榮?  日前,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家晚報記者共80多人陸續來到泉州德化,參加「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全國晚報總編、記者走進「世界瓷都」德化採訪活動。
  • 德化三班鎮洞上: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 成就獨特魅力
    說起海上絲綢之路,繞不開德化陶瓷。當年,德化瓷器通過泉州刺桐港暢銷海外。而說起德化陶瓷史,繞不開柴燒窯爐,繞不開德化三班鎮洞上陶藝村。  如今,依然堅持傳統柴燒方式燒制瓷器的洞上陶藝村,吸引了許多陶藝家創業、玩陶。
  • 瓷都德化陳娉婷柴燒藝術作品賞析
    陳娉婷,女,1990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就讀於德化陶瓷技術學院,古法柴燒非遺傳承人,當代青年陶瓷藝術家,國家高級陶藝師。現已自創"娉婷藝瓷"與"娉婷柴燒"工作室,且行且珍惜,痛並快樂著。圖:陳娉婷在創作藝瓷作品近期以來,在"民族復興"、"文化復興"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當代雅士深深地迷上了古法柴燒做成的陶瓷器具。窯火之美,在於木已成灰而釉色正濃;泥土之美,在於千錘百鍊而返璞歸真;造物之美,在於浴火重生而妙造自然。陳娉婷,就此身陷於古法柴燒的藝術海洋之中,愈發沉迷,不可自拔。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43件柴燒陶藝作品。陶藝大師林瑞華講解柴燒陶藝作品。(陳淑娥攝)30年前林瑞華因不忍見傳統陶業沒落,放棄前途看好的營造業工作,回到竹南蛇窯與父親林添福一起作陶。
  • 侘寂之美丨日本陶藝家Akira Satake佐竹晃的柴燒作品
    侘寂,即殘缺之美。本意為: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它是生存的一種形式,而從狹義來講是特別的審美概念。源自 佛法(小乘)中的三印法(暫且不展開)。在我本人看來侘寂是一種風骨、安靜穩健的氣氛。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 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
  • 德化烈焰柴燒陶瓷技藝 瓷壇裡的「老明星」(圖)
    德化還留有不少陶瓷傳統手工藝作坊  借亞藝塑柴燒盛名 ——德化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鄭清清  德化柴燒陶瓷藝術交流展將於11月8日至12日舉行。活動以「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為主題,內容包括藝術交流展開幕式、講座交流、陶藝現場創作、參觀考察等。  德化向全國各地柴燒陶瓷產區發出邀請。在活動主要進行的洞上陶藝村,已設立陶藝工作室15間,已經完成展廳和工作室大樓主體工程,正邀請專業設計公司對展廳的布展和外圍進行整體設計。
  • 臺灣陶藝(柴燒)藝術展2018年5月19日在杭州中軒雅蒂藝術館開幕
    五月且留在西溪,柴燒佳作盡賞!2018年5月19日上午10點,由中華(臺灣)陶藝學會、浙江省陶瓷行業協會、德化柴燒協會主辦,杭州中軒雅蒂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協辦、中軒雅蒂陶瓷藝術館承辦的主題為兩岸一家親,同享新時代——臺灣陶藝(柴燒)藝術展盛大開幕。
  • 日本陶藝家紮根德化13年 愛上瓷都想留下安度晚年
    安家德化十來年,醉心研究陶瓷工藝。  「看著那通透、溫潤的德化白瓷作品,我被深深打動與震撼,所以我留下來了,而且還希望能在德化安度晚年。」13年前,他的一位從事陶瓷行業的朋友來中國考察,被德化瓷的「白如雪,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及那種靈巧、別具一格的民間創意所折服,回國後就請他來德化,與當時已有業務往來的德化一家陶瓷公司合作,研習瓷藝並傳授給當地學生。當時的水出勝在日本京都是位很有名的陶藝大師。  「儘管我是第一次來德化,但很早前我就知道德化的陶瓷。」
  • 你是唯一:柴燒之美
    15   你是唯一:柴燒之美   柴燒,指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這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柴燒的陶藝作品與一般窯的差別,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
  • 十四屆合肥文博會小眾陶藝柴燒呈現別樣美感
    本報訊  記者昨日獲悉,作為第十四屆合肥文博會的展示重點,工藝美術精品板塊以「弘揚工匠精神,傳承中華工藝」為主題,設置了書畫文房、陶藝文化
  • 臺灣柴燒陶藝大師 陳金旺
    陳金旺用大肚山紅土柴燒的茶器風格獨樹一幟,純礦物釉燒制的釉彩效果更是變幻莫測。尤其他在過去建盞油滴效果的基礎上,燒制出仿佛藍色星空一樣璀璨的釉質壺身,被冠以「藍星天目」之美稱。  陳金旺與其柴燒螺絲側把金螺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