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為成榮獲首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美術陶瓷決賽一等獎
中華文化網訊(記者 姚曉明 李誇旺 潘增豐) 近年來,世界瓷都德化的柴燒陶藝立足於傳承傳統工藝,致力於創新柴燒技藝,探索陶瓷柴燒的藝術形態,吸收融匯世界各地的陶瓷特色文化,推動了德化傳統陶瓷文化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其中,一位土生土長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為成,匠心獨具,巧奪天工,潛心創作的柴燒茶具五彩斑斕,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美不勝收,代表了一種柴燒文化的審美標準與藝術巔峰。
圖:李為成(右)與林雪梅(左)在忙著將燒成的產品取出窯爐
李為成,男,1969年出生於明朝瓷聖何朝宗故居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後所村,1991年7月畢業於德化城關職業中學陶瓷雕塑專業,再進修於福建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系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高級(一級)技師、福建省金牌工人。李為成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藝術文化發展中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德化縣柴燒協會副會長、德化縣陶茶閣陶瓷研究所所長。
圖:李為成在檢驗燒成產品的質量
1991年,李為成進入德化第五瓷廠,做著瓷坯成型、釉水調配、裝窯與燒窯等工序的各種活兒。李為成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刻苦鑽研,精益求精,長期積累的陶瓷燒制專業技術與實踐經驗,為他的陶藝之路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也為他以後的柴燒事業鋪設了寬闊的道路。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1999年,李為成創辦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專業從事白瓷、手繪、柴燒、手拉坯、日用陶瓷等產品的樣品設計與創新開發。也許是他天生具有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精神,陶瓷工作室的每一件作品從構思設計到製作完成的每一個環節,他都是一絲不苟,精工細作,止於至善。他開發的系列產品既保持了原始陶藝的質樸本色,又蘊含當代藝術的多元精華,能夠更自然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之中,因此廣受讚譽,暢銷四海。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組合茶具
2016年4月,李為成創辦了德化縣陶茶閣陶瓷研究所。經過無數次的技術研究和燒制試驗,終於成功燒制了手繪羊脂玉瓷等柴燒系列產品。他的柴燒產品款式新穎,風格古雅,有著粗獷自然的質感、樸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韻味,帶給人們洶湧的驚喜和舒坦的享受。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仿古酒具
至今,陶茶閣在李為成的苦心經營下,已經取得良好的藝術成果,多件作品榮獲各種國家級獎項。2015年,李為成柴燒系列陶瓷產品榮獲第11屆海峽旅遊博覽會"海峽兩岸旅遊文創產品大賽暨旅遊商品交流展"銅獎。2015年11月,《禪意茶洗》榮獲中國(天津)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古典紅木家具博覽會金獎。2016年9月,《嫋嫋冰煙提梁壺》榮獲第10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2016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7年1月,《柴燒西施壺》榮獲2017年中國國際(北京)陶瓷藝術名家精品展金獎。2017年12月,《仿古酒壺》榮獲首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美術陶瓷"決賽一等獎。2017年12月,《蓮壺》榮獲第2屆中國(安溪)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金獎,《梅壺》榮獲第2屆中國(安溪)家居工藝文化博覽會銀獎。2018年4月,陶瓷茶壺作品《桃園三結義》榮獲2018年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銅獎。2018年8月,《金梅》榮獲第16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藝術評比大賽金獎。
圖:聯合國和平使者林常德題詞大國工匠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梅壺》
空谷幽蘭,烈烈其香。李為成的精湛陶藝逐漸受人矚目,廣泛傳播,甚至被人追捧。2015年,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首都經濟報導》欄目專訪李為成,詳細地報導了他那獨具一格的柴燒藝術。2018年4月,福建省總工會授予李為成"福建省金牌工人"的榮譽稱號。聯合國和平使者林常德特為其題詞讚美:"大國工匠"。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茶杯
圖:李為成的柴燒作品茶杯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11月12日,李為成在陶茶閣舉行全國各地代理商籤約儀式,北京、溫州、寧德等地代理商不辭辛勞冒雨趕來。布置簡陋的籤約現場卻到處洋溢著暖暖的熱情。北京代理商北京博傑茶器老闆鄭向陽說,他原在北京市場遭受傳統白瓷滯銷的困境之中,李為成大師高貴典雅的柴燒產品卻助他打開了一條銷售新路,不但賣得貴,而且賣得多。溫州代理商溫州謀程客茶生活會所老闆黃海說,先是自己已經愛上了李為成大師器美韻濃的柴燒產品,才想著要向家鄉人民推廣介紹李為成大師的系列作品。黃海在溫州經營一家"謀程客"休閒茶藝會所,美到極致的手工柴燒壺正好做鎮館之寶。福鼎代理商福鼎春菲茶業老闆陳麗春一直在陶茶閣裡到處精挑細選自己喜愛的柴燒產品,她說柴燒陶藝不像普通瓷器那麼容易買到,得靠機緣巧合。所以細心留意,一旦看中了就要買下。
圖:李為成(右)與福鼎代理商陳麗春(左)在籤約
圖:李為成(右)與北京代理商鄭向陽(左)在籤約
圖:李為成(右)與溫州代理商黃海(左)在籤約
夜色迷濛,雨水嘀嗒,在陶茶閣裡煮一壺山泉水,衝一泡鐵觀音茶,且聽李為成、林雪梅夫妻與兒子李添聖細細數說艱苦創業的歷歷往事。李為成的父親是個燒窯工,他從小就在窯爐邊長大。自幼的耳濡目染,父親的言傳身教,李為成對陶瓷燒制產生了濃厚興趣,留意學習,細心琢磨,認真鑽研。現在,為了讓陶器達到最佳的燒制效果,每次燒窯需要5日4夜的時間,累計108小時,燒窯人員要不眠不休,密切關注。每當燒窯時李為成夫妻就要進行輪班值守燒窯。尤其是到了寒冷的晚上,林雪梅值守上半夜,李為成看管下半夜,每時每刻都不敢懈怠的。兒子李添聖讀完大學後,充分發揚他的文化優勢,也在陶茶閣裡幫助父母做些文化推廣與電商銷售的事情。由於各地的客商越來越多,李添聖整天忙的不亦樂乎。
圖:李為成柴燒作品《仿古酒壺》榮獲首屆福建省手工藝現場創作技能競賽美術陶瓷決賽一等獎
圖:李為成柴燒作品《金梅》榮獲第16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
成名後的李為成卻不去隨波逐流,不求涉獵甚廣,堅持只出精品,靜心專研高端柴燒茶具。只見經過108小時高溫柴燒製成後的茶壺與茶杯,形似貴重金屬,呈現火焰黃、紫金、幽藍、紋紅、碳灰、烏黑等多種色澤與形狀。紅彤彤的,喜慶吉祥;金閃閃的,富麗堂皇;藍幽幽的,清新淡雅;灰濛濛的,古樸飄逸;黑沉沉的,凝重深邃。李為成的每一件柴燒作品似乎跳躍著一個鮮活的生命,在悄悄地與主人進行對話,可以拂去歲月的滄桑與塵世的喧囂,讓人活在當下,美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