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句話結論:別人家手環是買硬體,Keep手環實質上賣的課程。
更進一步說,如果你只是需要一個手環玩一玩,那麼Keep手環也許並不適合你。但如果你需要一個手環來統計你的運動數據,甚至指導你的運動過程,那麼Keep手環很適合你。
當然,如果你本身就是Keep的忠實用戶,那麼無腦入就是了。
------------------分割線-------------
我這個人比較懶,之前體重最高的時候達到了76公斤,我的身高是178 cm。那段時間遇到我的人都會問,你肚子幾個月了......回到家,我媽媽都說我有雙下巴了,憂傷。
憂傷是今晚的康橋。
後來別人推薦下,我就下了Keep,用了一段時間確實感覺不錯,至少是有效果的。當然,我這個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目前基本保持在一周去兩次健身房的頻率,希望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後來我自己買一些運動的器材的時候,就比較關注Keep是否有,比如我最近就入手了Keep的跳繩,今天不吹跳繩,吹一下Keep最近處的手環。
Keep手環最有意思的地方,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這個產品後的邏輯。
手環麼,從2011年Fitbit的大熱開始,過去的八年時間裡無數的型號被被推出,從無顯示屏到有顯示屏,從計步到心率測算,從三軸傳感器到六軸傳感器,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軟體功能,無不在豐富硬體產品本身的產品體驗。
但是講真,手環這個產品,從硬體上來說,誰家都差不多,能比的也就是價格了。從這個角度來說,Keep手環本身並不比其他手環在硬體上更出色。
而產品邏輯,才是Keep手環最有意思的地方。
其他手環,比如說小米吧,目前手環類單品出貨量最大的就是小米了。小米手環我用過3,最近也在用4,產品是很好的產品。
而小米手環的邏輯,則是硬體產品的銷售,即核心是硬體產品。雖然也會從軟體,比如小米運動APP上提供更加豐富的功能,但是小米手環的核心是硬體產品。
如果沒有小米手環,自然不會有人使用小米運動。即是說小米手環是通過手環這個硬體產品去實現對軟體APP的導流。
而Keep手環存在的基礎,並不是更加優秀的硬體產品,而是Keep這個App本身作為軟體產品,在運動訓練上課程的專業性,及豐富性。即是說Keep手環是通過Keep App去實現對硬體手環的導流。
我不去說哪一種方式更優秀,事實上小米手環(華米)也好,Keep也好,都是非常優秀的公司,而是說這兩種產品思維的對比,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我個人看來,硬體產品本身的空間,及想像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之前曾經說過,小米手環4作為手環產品,本身從物理形態上已經走到了盡頭。
是的,手環這個產品,從現在到未來,基本已經不存在太多的迭代空間了,因為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就需要通過智能手錶去承載了。
但是軟體產品的想像空間,反而是更加可觀的。
即通過硬體產品實現增長,是非常難的,因為你是通過硬體產品的迭代,利用更加優秀的硬體去吸引消費者更換。而以軟體為主導的產品增長反而是更加容易,因為硬體知識基礎,吸引消費者的是軟體/課程內容,增值服務的空間更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米手環(華米)更多的是一個硬體企業,而Keep才是軟體/網際網路企業。
-----------------------分割線------------------
傳統的健身,更多依賴健身教練的經驗及近身觀察,通過教練的指導來完成標準的訓練,達成訓練目標。
到了現在,健身也可以定義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健身」,利用智能硬體上的傳感器,及算法支持,來獲得用戶身體的各項指標,通過數據分析來指導訓練。
但是單純的數據,模型很難匹配到每一個人的需求。下一個階段則應該是硬體+軟體生態的綜合支持,一方面利用智能硬體獲得的身體數據,另一方面匹配課程內容及訓練目的,打通內容底層的邏輯,更加定製化的匹配用戶的需求。
從這種劃分來說,小米手環更多停留在智能硬體階段,而Keep的產品思維則試圖打破界限,進入智能硬體+生態內容/服務的下一個階段,通過硬體作為內容/服務的載體,去更好的延伸服務的邊界,更充分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那麼用戶的需求,或者說Keep的用戶的需求是什麼呢?
Keep的主體本身,是以運動為核心的健身APP,就是說Keep目前所擁有的的2億用戶,使用Keep的核心目的就是運動。
不是看時間,不是計步數,不是更換錶盤,不是乘坐公交車地鐵,不是控制智能家居,只是為了運動。
回到運動本身,目前普遍存在兩個核心痛點的存在:
1、 我照著課程學習,我的動作作對了麼?
2、 我的目的是基礎健身/高效燃脂減肥/增加心肺能力/提高運動表現,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能更高效得實現我的目的。
針對前一個問題,Keep手環及APP聯合定製了手環用戶專屬的系列課程,藉助積累的達量動作數據,構建標準數據模型,同時在運動中比對動作軌跡,進行打分,讓用戶明白自己的動作是否到位。
針對第二個問題,Keep通過高亮LED綠燈+紅外光感硬體模組,搭配針對不同運動場景開發的定製心率算法,結合你在APP上登記的身體基礎信息,更好的識別你的運動心率。結合你的運動目的,可以更好的檢測你的心率是否符合課程要求。
實際上心率的作用,不僅僅是測量一下數值,看一下就結束了,而是作為訓練的衡量尺度,方便訓練者調整訓練的節奏。
根據訓練的目的,心率一般會被分為經濟燃脂區間,高效燃脂區間,無氧閾區間,分別對應最大心率的60%-95%不等,不同的心率區間可以滿足不同的訓練需求。
比如你只是想健身,但是不想太累,那麼經濟燃脂的感覺會更好;如果你想快速減肥,縮短訓練時間,那麼高效燃脂更適合;如果你是為了提升運動能力,增強運動表現,那麼最高等級的無氧閾區間可以滿足你的需要。
-----------------------分割線------------------
總上所述,單純評論Keep手環硬體本身,它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手環,沒有任何亮點。但是如何結合Keep APP來說,Keep手環是針對Keep核心用戶提供的聯合Keep課程一同使用的訓練工具,或者說169元購買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手環,還包括Keep專門定製的運動課程。從這個角度來說,Keep(APP+手環)產品組合,可以精準的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如果你本身就是Keep App的日常用戶,那麼無腦入就是了。
最後再白扯兩句,說一說Keep手環的優點和缺點。
Keep手環硬體本身有兩個小亮點:
1) 手環的顆粒設計,是貼合手腕的弧形,即整個顆粒是彎的,和手腕的貼合更加到位(對比小米手環顆粒是平直的,長時間佩戴手腕部位的皮膚容易感覺緊繃)
2) 手環的腕帶,本身的無感佩戴舒適度更高,至少比小米手環的外帶更加舒服,不知道是因為材質還是腕帶的厚度。另外手環腕帶顏色,採用了撞色拼接工藝,看上去更加清新亮眼,比小米手環腕帶的單色設計更加出彩。
Keep手環的缺點也非常明顯:電池的續航。
作為對比,小米手環4我差不多用了40多天才把電量耗盡。而Keep手環一天下來差不多就消耗了10%的電量,按照這個速度差不多9-10天就沒電了。小米手環4我一個月充一次電就好,但是Keep手環每周都需要充電一次。如果你對耗電和充電這件事很介意的話,那麼Keep手環考慮入的時候請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