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國最後的坦克中隊:北非戰場欺軟怕硬,被德軍88炮狂虐

2020-12-03 騰訊網

"我們再也等不及了,同盟國軍隊與軸心國軍隊在突尼西亞激戰正酣,法蘭西帝國的最後一個坦克中隊請務必儘速趕到。"

——北非法軍總司令亨利·吉羅(Henri Giraud)

1940年,德法雙方在巴黎郊外的貢比涅森林籤訂停戰協定以後,法國軍隊裝備的大量坦克裝甲車輛大部分落入德軍手中,其餘按照協定要求在倉庫封存。戰敗的法國軍隊並不甘心就此向德國服輸,而是懷有再次和德軍開戰的心理準備。為了重組裝甲部隊,法國軍官們盯上了停放在索瑪工廠倉庫中的29輛索瑪S35坦克。

■索瑪S35中型坦克,重20噸,主炮口徑47毫米,最大裝甲厚度55毫米。該型坦克是二戰前期法軍的主要裝備,在法國戰敗以後有相當數量的S35被德軍繳獲。

由於維希法軍的一舉一動都在德意停戰委員會的監視之下,法軍決定把寶貴的坦克和坦克兵運送到軸心國鞭長莫及的非洲加以組織訓練。機會很快就來了——1940年8月,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軍隊糾合英軍攻打維希法國的西非殖民地首府達喀爾失敗,引起德意軍隊的極大警惕。維希法國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藉口加強殖民地的防務,將部分人員和裝備從法國本土轉移到非洲殖民地。法軍在北非成立了第1非洲獵騎兵團獨立大隊(Groupe Autonome du 1er Régiment de Chasseurs d'Afrique),並將仍在本土的29輛S35坦克編成第2中隊,任命格裡比烏斯中尉(Gribius)擔任中隊長,準備用輪船運到非洲與第1摩託車中隊會合。接到組建坦克部隊的命令後,法軍在德意停戰委員會的監督下對倉庫中的29輛索瑪坦克進行評估和維修,並用拖車和火車把其中相對完好的23輛運送到南部港口馬賽準備裝船。

■從索瑪工廠運往港口的S35坦克。

要把S35坦克順利運到非洲,就必須躲避德意停戰委員會的檢查。1940年12月5日,法軍將23輛S35坦克裝上輪船,但是疑心重重的德軍扣下了幾乎所有的零備件。隨後,停戰委員會的德意軍官檢查了坦克狀況。法軍趁著義大利看守疏忽大意,又把堆放在港口的坦克零備件不聲不響地運回船上,並在巨大的空箱子裡放入船錨、鐵鏈和其他雜物,造成這些零備件還在的假象。偷梁換柱之後,法國船隊緩緩起航前往北非卡薩布蘭卡。

即便如此,這批S35坦克仍然十分缺乏各種備件——它們全部沒有安裝無線電設備,有些缺乏車載機槍,甚至還有一輛沒有安裝47毫米主炮!維希法國軍方接到報告以後,秘密召集索瑪公司的專家和工程師,將他們派遣到摩洛哥,同時組織人手搜索整個法國境內的各個倉庫、公園等有可能存有坦克零備件的地方,把搜集到的物件秘密分批運往非洲。最後,煥然一新的23輛S35坦克順利抵達了卡薩布蘭卡郊外的一座營地。

1941年6月8日,獨立大隊搭乘"孟德斯鳩"號輪船離開卡薩布蘭卡,經過8天的顛簸旅程後在西非的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下船。獨立大隊駐紮在達喀爾郊外,並改名為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12ème Groupe Autonome de Chasseurs d'Afrique)。

■在達喀爾卸船的S35坦克。雖然在北非依舊有德意停戰委員會的眼線,但出於拉攏維希法國的政治原因,德方對法國人運送坦克的事情採取默許態度。

法軍坦克兵在北非的生活環境十分艱苦。軍營沒有磚瓦房,官兵們只能住在簡陋的草棚裡,整日和數不清的蚊蟲打交道,晚上睡在草蓆上。獨立大隊在剛抵達西非駐地時共有445人,每個中隊配備有1名殖民地醫務官。改變番號以後,獨立大隊又增加了67名官兵,並增加了醫務官的配額。

1941年9月,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擁有23輛索瑪S35坦克、97輛各式摩託車、10輛乘用車、41輛卡車或貨車。這些車輛也只能停放在茅草搭成的"車庫"裡。當時的西非時常有疾病流行,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的許多官兵染上了瘧疾、黃疸等疾病。法軍中的殖民地醫官人數有限,無力完全控制疾病蔓延,再加上條件簡陋,很多染病的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在駐紮塞內加爾的這段時間裡,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共計有21人死於疾病。

■西非營地內的維希法軍S35坦克和摩託車、汽車。

法軍並沒有被艱苦的居住環境嚇倒,他們在大隊長吉羅·德·朗格拉德少校(Girot de Langlade)的帶領下刻苦訓練,並利用從法國本土運來的零備件建起了一個坦克維修車間。S35坦克時常和其他法國殖民地駐軍舉行聯合演練,為將來的戰鬥做好準備。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的官兵動手用石塊和泥土搭建房屋,並在營地外修了一個遊泳池,在外圍移植上香蕉樹,建成了一個小小的綠洲,供法軍體能訓練和休息。輪流休假的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士兵時還經常到達喀爾海邊釣魚,和當地居民一起打獵。法軍士兵的配給是定額的,每個人每天只能得到2升水和不多的麵包。這些麵包用灰麵粉烤制,麵粉經常會發黴。在多人染病身亡以後,朗格拉德和醫務官想了很多辦法改善部隊的營養狀況,比如加入紅薯、水牛肉或者當地其他可以吃的食品改善夥食。

■維希法軍在西非搭建的露天教堂,兩邊擺放了2輛S35坦克。

安逸的時光總會過去的,畢竟這是戰爭。朗格拉德在1942年3月晉升為中校,隨後他密切關注著北非戰場的局勢轉換。當年11月8日,美英軍隊發動登陸法屬西北非的"火炬行動",三天後與法屬北非的最高指揮官達爾朗海軍上將達成停火。不久以後,達爾朗宣布北非法軍加入盟軍一方對軸心國集團作戰。

1942年12月,法軍陸軍與空軍總司令來電,詢問駐紮西非的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狀況如何。在得到狀況基本良好、可以作戰的答覆後,上級命令朗格拉德以最快速度趕到北非的突尼西亞戰場,尤其要讓第2中隊的S35坦克立即投入前線。

北非法軍總司令亨利·吉羅將軍對僅剩的這23輛S35坦克非常看重,接連催問它們什麼時候可以到達北非:"我們再也等不及了,同盟國軍隊與軸心國軍隊在突尼西亞激戰正酣,法蘭西帝國的最後一個坦克中隊請務必儘速趕到。"1943年1月12日,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駛進達喀爾港口,23輛S35坦克排著整齊的隊形登上3艘輪船。獨立大隊在3天後抵達卡薩布蘭卡,然後換乘另外2艘商船繼續前行。

■1943年1月,駐紮西非的S35坦克開往達喀爾港口,列隊準備上船前往北非。

2月14日,獨立大隊在朗格拉德中校率領下在奧蘭登陸,隔日奉命改編為第12非洲獵騎兵團(12ème Régiment de Chasseurs d'Afrique)。按照上級命令,朗格拉德帶領團部和第1摩託車中隊留在後方,準備接收美制M4中型坦克,第2坦克中隊改編為第7中隊,在短暫的整備後立即投入前線戰鬥,仍然由格裡比烏斯上尉擔任中隊長。2月16日,吉羅將軍和其他幾名法軍高級將領在朗格拉德中校陪同下視察了整備完畢的第7中隊,並檢閱了遊行的S35坦克隊列。吉羅認為S35坦克必須立刻投入戰鬥,和盟軍一起贏得突尼西亞戰役的最終勝利。

2月19日,格裡比烏斯上尉得到指令,率領第7坦克中隊離開駐地前往靠近突尼西亞的阿爾及利亞城市泰貝薩(Tebessa),並在距離前線不遠的地方展開部隊。此時,第7坦克中隊編制內共有23輛索瑪S35坦克、25名軍官和126名士兵。格裡比烏斯的中隊部配備一輛擔任指揮的S35坦克,部下分為4個排,每個排配備5輛S35,其餘2輛留作預備。法軍官兵和後勤人員給S35坦克塗上了類似當地環境的特別塗裝,並依次給每輛編號為01、02至23號車。為了便於戰場識別,每一輛S35除編號外還在炮塔顯眼的地方塗上了"紅桃A"、"黑桃A"等撲克牌標識。

■部署在突尼西亞的法軍S35坦克,8號車的編號表明它是屬於第7坦克中隊第2排的車輛。

第7中隊在2月26日至27日抵達突尼西亞邊境,劃歸法國第19軍指揮,等候進一步命令。3月13日至16日,法國第19軍將第7坦克中隊與第5非洲獵騎兵團的一個坦克營(裝備英制"瓦倫丁"步兵坦克)、摩洛哥機動群(Maghzen mobile du Maroc)和第9非洲獵騎兵團提供的6門卡車底盤75毫米火炮合編成一個集群,由達爾邁·德拉·加朗尼上校(Dalmay de la Garennie)指揮,配合美國第2軍進攻加夫薩地區(Gafsa)。當地的地形十分崎嶇,第7中隊得益於駐紮在塞內加爾期間的嚴格訓練才得以通過這一段路程,並首先開進了敵軍剛剛棄守的加夫薩。

隨後,第7中隊的S35坦克掩護美軍步兵向加夫薩東南的高地推進。德意軍隊的抵抗逐漸增強,美法聯軍在推進時遇到了不小的困難。3月21日,巴尤中尉(Baillou)的第2排在掩護美軍一個偵察隊靠近一座山頭的時候遭到德軍的炮擊,但炮擊未能給法軍造成傷亡。隔日,第7中隊主力趕到並向另一座高地移動,它們遭到比昨天更加猛烈的敵軍炮火覆蓋。一輛S35坦克被炮彈擊中,但並未受到嚴重傷害。德意軍隊在山區構築了嚴密的防線,盟軍多次組織突擊都沒能突破。

■1943年突尼西亞戰場,一名法軍坦克成員趴在S35坦克的炮塔後方,用望遠鏡觀察敵情。

4月7日,德意軍隊突然撤離,格裡比烏斯上尉命令中隊馬上追擊,與從蓋塔爾開展攻擊的美軍會合。法軍S35坦克在行進時越過一片雷區,13號S35坦克不幸踏上地雷無法行動,坦克內的4名乘員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傷,很快被人送回後方救治。

突尼西亞南部的戰鬥以盟軍的勝利告終,但是德意軍隊主力也已逃走,轉移到突尼西亞北部繼續頑抗。4月12日,第7中隊回到加夫薩,然後乘坐英軍派來的坦克運輸車趕回泰貝薩。4月15日,法國第19軍下達了新的命令,要求第7中隊的S35坦克趕到突尼西亞西北部山區中的錫勒亞奈(Siliana),併入勒庫特·德·科蒙將軍(Le Couteulx de Caumont)率領的法國裝甲集群(Groupement Blindé Fran ais),然後前去增援蓬迪法赫斯(Pont du Fahs)的第3外籍步兵團,後者正承受著德軍虎式坦克的重壓。

■在突尼西亞的原野上列隊行進的S35坦克群。

設計製造於三十年代的S35坦克當然無法與虎式重型坦克抗衡,所幸的是,當面德軍在格裡比烏斯率領的第7坦克中隊抵達之前主動放棄了攻擊。4月25日,上級給格裡比烏斯上尉和中隊全體官兵集體放假,在布阿拉達(Bou Arada)的駐地慶祝復活節。

4月26日,第7中隊恢復進攻態勢,向關鍵的交通要隘蓬迪法赫斯推進。法軍第一個要攻克的目標是一座橋,蒂特軍士長(Titeux)的坦克排衝鋒在前,S35坦克向德軍陣地射出連串的炮彈。德國守軍在法軍坦克的猛烈火力下抵擋不住,只好在第一輛S35坦克即將開上大橋的時候放棄橋頭堡後撤。隨後在德軍炮兵和反坦克炮的密集轟擊下,蒂特坦克排的攻勢暫時陷入停滯,與德軍僵持至5月3日。

■蒂特軍士長和他的S35坦克。

1943年5月8日,盟軍對德意軍隊發動全線猛攻。第7坦克中隊的蒂特坦克排首先發起攻擊,隨後其餘的3個坦克排也投入到進攻中。德軍在法軍進攻沿線的陣地前方布置了密集的雷場,殘餘的少量虎式坦克橫亙在公路兩側,試圖阻擋潮水般的盟軍進攻部隊。鑑於德軍的橋頭陣地易守難攻,格裡比烏斯命令巴尤坦克排居於後方提供火力支援,庫佩中尉(Coupé)的坦克排隨同步兵衝鋒佔領橋梁。經過一陣歇斯底裡的激戰,法軍S35坦克和第3外籍步兵團的步兵完全佔領了橋梁,越來越多的法軍得以從這個突破口殺進軸心國軍隊的防線。

■第7中隊所屬的一輛在突尼西亞前線橫衝直撞的S35坦克。

接下來,法軍利用第7中隊的S35坦克、一部分摩託化步兵和炮兵組建了一個臨時快速集群,要求格裡比烏斯上尉迅速越過德意軍隊的潰兵,直奔軸心國軍隊的交通樞紐宰格萬(Zaghouan)而去。格裡比烏斯指派一個坦克排擔任尖刀部隊,由安德烈·馬爾斯(André Mars)擔任坦克排的指揮官。早上8:30,法軍先頭部隊衝入一座城鎮,抓到了第一批俘虜。9:30,馬爾斯率領的坦克排攻佔了莫格拉尼村(Mograne)。德軍利用強大的反坦克火力封鎖了村莊的出口,並用大炮轟擊法軍坦克。格裡比烏斯要求馬爾斯派坦克向宰格萬方向搜索前進,探測防禦的敵軍實力。

馬爾斯派出的巡邏隊剛一出發就鑽進了敵軍用各種反坦克武器設置的陷阱。S35坦克開炮還擊,但很快就發現自己已經暴露在德軍88mm高射炮的射程內。3號S35坦克被88炮直接命中,一塊裝甲板被當場炸飛,變成一團冒著滾滾濃煙的火球,馬爾斯準尉和2名乘員陣亡。不久,格裡比烏斯的傳令兵也在德軍的炮擊中喪生。德軍88炮先後擊毀了2輛S35坦克,第7中隊試圖再派一支巡邏隊組織接應他們撤退,但也在88炮的直射火力下被迫撤退。第7中隊被迫撤退到附近的高地上,用坦克炮和機槍連續襲擾德軍。

■被德軍88mm高炮擊毀的3號S35坦克殘骸,車體中間出現了一個大洞。

5月11日,格裡比烏斯受領了新的任務。第7坦克中隊要趁著崩潰的德意軍隊陷入混亂的間隙,插入宰格萬市,佔領聖馬裡都齊茲(Sainte-Marie du Zit)。第7中隊成功完成了任務,從義大利人手中接管了一切,並抓獲了200名義大利俘虜,截獲近100輛各式車輛。

當天下午13:00,杜伯斯特中尉(Douboster)的坦克排正在一條道路上行進,與一輛打著白旗的德軍桶車相遇。車上的德軍表示突尼西亞德意軍隊的最高指揮官馮·阿尼姆上將(von Arnim)願意率領他的總部、德國非洲軍軍部和"赫爾曼·戈林"師的一個營投降。杜伯斯特中尉會說德語,於是前往阿尼姆總部受降。不料,阿尼姆一看見來人是一個法軍中尉就急得不住跺腳,強烈要求會見美軍或者英軍的高級將領,絕對——不向——法國軍隊投降!最終,英軍第4印度師的英國軍官搶先接受了阿尼姆的投降,阿尼姆座駕的奔馳車則成了法軍的戰利品。5月20日,第7中隊在突尼西亞參與了盟軍組織的勝利大閱兵。

■1943年5月20日,突尼西亞勝利大閱兵會場上的法軍S35坦克。

突尼西亞戰役結束了,這也是北非戰役的終結!法軍僅剩的S35坦克在經歷了被法軍自行毀壞、重新修復、遠渡海外、在西非殖民地重新組織成軍的重重坎坷後,終於再次參加了對德作戰,邁出了重鑄法軍尊嚴的第一步。之後,第7中隊回歸第12非洲獵騎兵團,全團陸續換裝了性能更加優秀的美制M4中型坦克,並被編入勒克萊爾將軍率領的法國第2裝甲師。1944年8月,第12非洲獵騎兵團隨法國第2裝甲師登上諾曼第猶他海灘,回到了闊別三年的法蘭西故土。

相關焦點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二戰最強的火炮之一:上打飛機,下懟坦克,還是坦克炮
    1940年法國戰役期間,5月隆美爾指揮的第7坦克師遭遇英軍坦克反擊,德軍當時的37毫米反坦克炮無力反擊,此時德軍高炮部隊將88毫米防空炮平射,重創了英國坦克部隊,在1941年的薩拉姆戰役中
  • 二戰德軍的豹式坦克,讓蘇聯坦克師是又愛又恨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我是「獠牙之蛇」的小編,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二戰的德國豹式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的豹式坦克首次亮相是在一九四三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在當時納粹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是節節退敗,小編查閱二戰檔案發現,當時德國在戰場上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件能夠控制戰場的主戰坦克
  • 德軍「犀牛」反坦克炮到底牛不牛?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它是脆皮……
    二戰時的德軍在戰爭的前期,依靠自己強大的裝甲力量,在正確的戰術指引下,他們的裝甲師戰勝了波蘭,法國,荷蘭等國家。獲得了很多輝煌的戰果,同時對於裝甲兵器所暴露的不足之處,也在不斷改進,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在後方不斷改進不足之處,和前線部隊一直要求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 二戰德軍神秘四號坦克殲擊車西線諾曼第戰役
    說到二戰時期德國坦克殲擊車,德國和蘇聯殲擊車對比英國和美國的坦克殲擊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蘇聯和德國坦克殲擊車都統一都沒有炮塔,而是直接把主炮安裝在了底盤上面,然後在增加的附加的裝甲提高防護力,起初德國就把三號坦克的底盤改成突擊炮,突擊炮東線戰場早期殲擊車的名稱,包括蘇聯SU系列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期初設計都是為了掩護步兵進行戰場進攻而設計的
  • 二戰英軍裝備171輛空降坦克,諾曼第登陸讓德軍目瞪口呆!
    文/滅霸他爸1944年6月6日,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登陸,防守的德軍拼死抵抗,戰鬥最激烈時,戰場上發生了驚人的一幕:只見一批英國坦克從天而降,德軍目瞪口呆,迅速潰退……這並不是科幻小說的橋段
  • 二戰德軍名將隆美爾在北非的揚名之戰:徵服昔蘭尼加
    深度摘要:「沙漠之狐」隆美爾,是二戰德軍元帥,也是德軍最著名的將領,在廣大軍迷中人氣極高。他就是在北非戰場上一舉成名,而昔蘭尼加之戰,是隆美爾到北非之後的首戰,就此揚名立威。「沙漠之狐」隆美爾,是二戰德軍元帥,也是德軍最著名的將領,在廣大軍迷中人氣極高。
  • 「二戰神車」謝爾曼坦克:性能遠不如虎式,德國為何造不出來?
    ,虎式坦克,豹式坦克,T-34坦克等等,而在二戰坦克當中,美國的謝爾曼被譽為二戰神車,但謝爾曼的性能卻遠不如虎式,這輛坦克為什麼能被譽為神車呢?,早期的M4坦克首上裝甲為傾角55度的50毫米裝甲,而後期的M4A3則上升到了63.5毫米,在55度傾角的幫助下,謝爾曼坦克正面的防護能力普遍達到了88-100毫米左右,這已經相當於虎式坦克的正面防護了,何況這還是一款只重30多噸的坦克,卻達到了50噸級的虎式坦克才有的防禦,所謂謝爾曼防護薄弱,完全是在忽略事實。
  • 麵條國的強力坦克殺手,義大利塞莫文特 da 90/53自行反坦克炮
    二戰時候義大利由於工業底子有限,反坦克戰的能力相當差,經常被人編成段子取笑。但義大利人自己也並不願意這樣,他們發起狠來也是能搞出強力坦克殺手的。果不其然什麼KV啊、T-34啊滾滾而來,這些怪物連德國四號坦克的75毫米短管炮都搞不定,義大利人的37炮47炮就更沒戲了。當時德國人的56倍徑88毫米高射炮在反坦克戰中大出風頭,極大啟發了義大利人的思路。義大利陸軍遂決定研製一種強力的自行反坦克火炮,以應對蘇聯坦克威脅。
  • 探尋二戰戰場上真實的義大利軍隊,揭秘背後的歷史真相
    想必大多數國人對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的印象,大多會感覺就像是德國人的偽軍,感覺義大利人戰鬥力非常差勁。其實,這完全是一定程度上誤解了意軍。關於義大利在北非以及蘇聯戰場上一敗塗地的說法在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依據。本文現加以全部更正,希望能讓各位讀者認識二戰中真實的義大利軍隊。
  • 二戰德軍北非照片:有人想看那我就發,畢竟德軍讓無數英雄盡折腰
    【隆帥】二戰時期的德國人就像開了掛一樣打遍了歐洲和北非,不得不說這些高素質的軍隊其戰鬥力的確讓人刮目相看,和同時期的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波蘭相比的話,德國的存在就是一個不可跨越的障礙,德軍的悍勇讓無數英雄盡折腰。
  • 這門炮很猛:滅過德軍虎豹坦克 打下過美制超音速戰機
    駐紮在桃園機場的第4飛行中隊「巫毒」戰術偵察機。在反坦克作戰中,可使用蘇聯陸軍的其他85毫米反坦克彈藥,發射曳光高速穿甲彈時初速達到1020米/秒,是一門非常優秀的反坦克火炮,可以輕易擊穿早期德軍III號、IV號中型坦克甚至是「虎」式重型坦克的裝甲,是與德軍中的88炮齊名的坦克開罐器。
  • 「開罐器」的神話與現實,議二戰反坦克攻擊機作戰
    亞歷山大.埃菲莫夫,二戰蘇聯空軍伊爾-2強擊機飛行員,兩次蘇聯英雄稱號獲得者,被他擊毀的德軍坦克的數量也達到了三位數——126輛。上述兩位飛行員傳奇般的事跡,使得後世的人們往往會對二戰時期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的飛機在反坦克作戰方面的效能,給出較高的評價。不過,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二戰北非戰場的彩圖,在這成就了沙漠之狐和蒙哥馬利|老照片
    在二戰時北非戰場算不上主戰場,但北非戰場上成就了兩個名將,那就是」沙漠之狐「隆美爾和蒙哥馬利。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
  • 二戰時期,美蘇英法四國分別消滅多少德軍?
    為了打敗納粹德國,美國曾派遣四百多萬美軍進入西歐、北非、地中海等地,對戰德軍。美軍在二戰中到底消滅了多少德軍,非常難界定。因為美軍進入歐洲後,一直和英國、自由法國等反法西斯聯盟國一起作戰,幾乎沒有單獨作戰過。
  • 戰爭初期德國裝甲兵的夢魘,讓德軍上下束手無策的KV系列重型坦克
    一計不成,德軍再生一計,改用88毫米高射炮去進行攻擊。然而88毫米高射炮剛到地方,還沒等布設好炮兵陣地,KV-2重型坦克就發現了他們,然後兩炮就報銷了這門高射炮炮,前來營救的傷兵的德軍步兵也一併被報銷了。氣不過的德軍又在24日晚上派工兵分隊,攜帶炸藥試圖接近KV-2重型坦克將其炸毀。
  • 德軍坦克擊沉英軍戰艦?實際張冠李戴,是德國轟炸機炸毀法國軍艦
    二戰中有很多以訛傳訛的事情,比如有一個著名的段子就是德軍的裝甲部隊曾經在法國戰役中,以1輛4號坦克的75毫米炮擊沉了1艘英國皇家海軍的W級驅逐艦,說的有鼻子有眼,其實這事完全是一個張冠李戴的事件。德軍坦克的確炮擊了一艘驅逐艦,不過是法國的,而且炸沉這艘驅逐艦的是德國空軍的亨克爾111型轟炸機。▲德軍裝甲部隊浩浩蕩蕩地突破了缺乏設防的法國與比利時邊境,繞開了馬奇諾防線事情發生在1940年5月的法國戰役期間,當時德軍的裝甲部隊主力繞過了德法邊境的馬奇諾防線,取道比利時,從缺乏設防的法比邊境攻入了法國。
  • 四號坦克的防空之路,二戰德軍的中流砥柱,豈能被高射炮難住?
    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存在,雖然早期的垂直裝甲經常讓人感覺不是很完美,但靠著高質量的鋼材和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垂直裝甲一樣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一點在四號坦克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四號坦克在歷史上的名號還是很響亮的,尤其是在二戰時期,雖然完全趕不上後來的虎式和豹式,但依舊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 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安裝如此大口徑的坦克殲擊車,或者叫自行反坦克炮,思路本身還是很超前的,當時世界主流的反坦克炮不過是37毫米、45毫米,或者英軍的QF2磅炮(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