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和平解放是解放戰爭中的大事,遼瀋戰役後,為了爭取和平解放北平,我黨從1948年11月開始接觸傅作義,直到1949年1月,北平才和平解放。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奇怪,為何北平解放提前那麼久就開始談判,傅作義卻猶豫了這麼長才決定呢?
傅作義自然是有諸多考量的,這和他手底下的四個兵團司令有關。傅作義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總」司令,指揮4個兵團,這4個兵團司令分別是第四兵團司令李文、第九兵團司令石覺、第十一兵團司令孫蘭峰與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
四個兵團司除了孫蘭峰之外都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他們深得蔣介石信任,好在侯鏡如支持傅作義,故而只剩下石覺與李文兩個兵團司令反對傅作義的計劃。傅作義無奈,只能把他們送回國民黨陣營,那麼北平和平解放時,反對傅作義的兩個兵團司令,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第一,第四兵團司令官李文
李文出生於1905年,他是湖南新化人,黃埔一期畢業。因為是黃埔一期畢業生,而蔣介石又是黃埔軍校校長,所以李文深得蔣介石信任。李文曾參加過多場大型抗日戰役,是個戰鬥經驗極為豐富的將領。解放戰爭期間,李文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總」副司令兼第四兵團司令官,是一位大權在握的將領。
李文是一位深得蔣介石信任的學生,所以傅作義計劃和平起義時李文反對傅作義的計劃,最終他被傅作義送回國民黨陣營。與傅作義分道揚鑣後,李文回到溪口與蔣介石匯合,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李文身兼二職,一邊是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一邊是第五兵團的司令官。
1949年年底,李文的態度再次轉變,選擇向解放軍投誠,不過卻趁著學習改造的時間逃走,之後經由香港到達臺灣。晚年的李文一直生活在臺灣,再也沒能回到大陸,他擔任了任「國防部」中將高參,退役後進入商界,擔任商業顧問,於1977年去世,終年72歲。
第二,第九兵團司令官石覺
石覺出生於1908年,廣西桂林人,黃埔三期畢業生,也是蔣介石的嫡系,因此深得蔣介石信任。在抗日戰爭期間,石覺曾幾次做出突出貢獻,武漢會戰中更是身先士卒,為抗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解放戰爭期間,石覺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九兵團司令,協助傅作義守衛平津一帶。
1949年1月,傅作義和平起義前,石覺反對傅作義的計劃,因此他與李文一起被傅作義送回國民黨陣營。石覺與傅作義決裂後便到了南京,被任命為淞滬防衛司令部司令官。石覺一直執迷不悟,始終跟隨蔣介石。
後來上海也得到解放,石覺只能在舟山群島安營紮寨,可這裡也不是他的歸宿,很快那些島嶼也被解放,石覺只得灰溜溜跟隨蔣介石一起撤到臺灣。雖然打了敗仗,但蔣介石對他還不錯。
到臺灣後的石覺被蔣介石任命為「金門防衛司令官」、「勤務總司令」等職務。晚年的石覺一直想回家鄉,不過直到去世他都沒能如願。1986年,石覺在臺灣因病去世,終年78歲。
如果當初他們和傅作義一樣選擇和平起義,那麼他們會不會有另外一種更好的結局呢?答案是肯定的,憑藉他們在抗日時期的表現,他們本可以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可以成為後代仰慕的人,可惜他們走錯了路。
很多事情在塵埃落定之前我們都無法提前預知結果,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石覺和李文最後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選擇跟隨蔣介石,所以他們後半生再也無法回到家鄉,只能在臺灣了卻餘生,這應該就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吧?
參考資料:
《民國高級將領列傳》方灝、胡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