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女幫砍價被騙後自殺?朋友圈十大謠言的真相令人憤怒!

2020-12-19 廣州日報

不知不覺六月已到,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近期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來看看,你中招過嗎?

1、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近日網絡流傳一則從手臂夾出一條又一條的白色蟲子的視頻,視頻中還配有:「常吃小龍蝦的結果」文字。

真相:

網傳視頻實際為國外一名年輕女子日前赴中南美洲進行生態工作,遭到馬蠅叮咬手臂,蛆蟲寄生皮膚內,醫護人員從其手臂中夾出白色蛆蟲事件,並非吃小龍蝦導致。

此外,專家表示,小龍蝦體內確有寄生蟲,但只要烹飪方式得當,寄生蟲可以被殺死,所以,煮熟的小龍蝦可放心食用的。

不過要避免食用小龍蝦頭部,因頭部含肝臟、胃、腮等器官,容易散發很多汙染物,包括寄生蟲。

另外,食用小龍蝦需確保其完全熟透,並儘量選用活蝦進行烹調食用,因為小龍蝦死後很快腐爛,會分解產生組胺等有毒物質,滋生有害病菌。

點評:

」小龍蝦是蟲子」、「日本人不吃小龍蝦」等等,這些年小龍蝦背上了一個又一個的「黑鍋」。所謂人紅是非多,原來蝦紅了是非也不少。

2、大蒜可以檢測地溝油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視頻裡一男子將食用油倒進兩個不同的杯子裡,然後將大蒜切成六薄片,每個杯子各放三片,浸泡10分鐘後,其中一杯油裡的大蒜髮黴變色,視頻男子稱是因地溝油含有大量黃麴黴素,所以大蒜會發黴變色。

真相:

網傳「地溝油裡含大量黃麴黴菌,將大蒜放地溝油裡會發黴變色」的大蒜檢測地溝油方法並不科學。大蒜能否驗出黃麴黴素目前也尚無研究。

地溝油是指重複使用已經倒入地溝的油品。專家表示,因為種類、成分非常複雜,國家目前對地溝油的檢測尚在研究中,暫無統一測試標準。

雖然某些地溝油可能含有大量的黴菌、細菌等成分,但在無法確定裡面有哪些有毒物的前提下,像視頻裡這樣的測試方法,通過從大蒜是否變色來檢驗地溝油是不可能的。比如,辣椒油也會使大蒜變色。

點評:

防範地溝油目前最可行的方法,還是儘量選擇有信譽的餐館,使用知名品牌食用油烹飪。

3、缺維生素B2會致癌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北京大學醫學部聶松青教授推薦文章「維他命B2缺乏的嚴重性」主題:流行病學認為癌症具有遺傳性,這其實是個錯誤的結論。

真正的原因是,父母與子女在飲食結構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嚴重缺乏維生素B2是致癌的根本原因。其次,我們必須想辦法每天從食物中進行補充B2。

用於預防和治療維生素B2缺乏症,如口角炎等。當人體用來預防時,這個用量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身體已經有了明顯的症狀,那麼這個用量是明顯不夠的,必須要一次4-6片,一日3-4次。

有些人就是因為用量不夠,覺得服用維生素B2沒有用,從而耽誤了病情。複合維生素中所含的B2遠遠不能滿足人的日常需求,必須單獨補充維生素B2。

真相:

專家解釋,維生素B2主要功能是與物質代謝有關係,比如說促進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葡萄糖,還有一些能量物質的代謝,例如蛋白質和脂肪,能量物質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維生素B2的缺乏與癌症腫瘤發生有關,癌症發生的原因很複雜,與環境、食物、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不能光強調某一種因素。

雖然維生素B2對人體來說很重要,但作為一種微量營養素,並非為無限量推薦。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關於維生素B2的推薦量,成年男性1.4mg/天,女性1.2mg/天,過量攝入維生素B2會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或利用,長期過量攝入也會產生副作用,對身體造成危害。

只有營養不良的病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因無法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才需要服用保健品作為營養補充。正常人從食物中攝取就足夠了。

點評:

說吃藥就能防治癌症的,都是忽悠人的,均衡營養才是最可行的防癌措施。

4、空姐遇害真正原因是因拼車人數,與司機發生爭執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這個就是21歲的女空姐生前與司機發生爭執的視頻,殺人原因並非網上傳的強姦殺人。而是她自己叫了拼車後不允許司機接其他人。從而發生爭執,導致司機氣憤不已而產生殺人動機。

真相:

此為蹭「空姐順風車遇害案」新聞熱度而製造的惡劣謠言。

根據官方報導,「空姐順風車遇害案」事件經過為:

●5月5日23時53分許受害人乘坐滴滴順風車後失聯。●5月8日早上八點多警方證實其已遇害,確認被性侵併且身中數刀。●5月12日上午10時許,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布,警方在鄭州市西三環附近一河渠內打撈出一具屍體,經過DNA比對確認系殺害空姐的犯罪嫌疑人劉某華。

而這個網傳的「空姐真正死因」的視頻中,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漏洞百出:

1、視頻裡車窗外陽光明媚,而實際案件中受害者當時是深夜打車;2、根據官方報導,受害者乘坐順風車失聯遇害,後確認為被性侵及身中數刀,並非拼車,也不是因與司機因乘車人數問題產生爭執而導致被害;3、案件中空姐與司機一個是河南人,一個是山東人,網傳視頻中的男女主角有明顯南方口音;

點評:

請不要再拿「空姐遇難」事件進行炒作了!

5、人造假雞蛋流入市場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最近,一個「人造假雞蛋」製作過程的小視頻在朋友圈瘋轉。兩個戴著袖套的人不斷從盆中撈出白色膠狀物質,塞入準備好的透明模具中,而一旁放置了不少已製作完成的「假雞蛋」。

真相:

該視頻實際是在製作一種供人惡搞的玩具雞蛋,並非傳言所說的「假雞蛋冒充真雞蛋流入市場」。

通過視頻畫面中疑似塑料的透明外殼和右下角的黃色商品標籤這一信息,媒體記者在網購平臺上搜索到相關仿真玩具雞蛋。

對比兩者可以發現,網上售賣的這款「惡搞玩具」——沙皮膠雞蛋,和網傳視頻中的「假雞蛋」一模一樣,連使用的標籤都是相同的。

那麼,是否會有人將仿真玩具雞蛋冒充真雞蛋來售賣呢?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根據這款商品介紹來看,玩具雞蛋的外部為塑料硬殼,內部由沙皮膠填充,這種物質有淡淡香味,且手感柔軟,不會粘在手上。

如果真的流入市場,人們很明顯可以分辨出這不是可食用的雞蛋,更不會上當受騙。

點評:

目前市場上每個雞蛋約0.5至1元左右,而網購平臺上,這種玩具雞蛋的單個售價就要3元左右。

商家肯定不會在明知虧本的情況下用玩具雞蛋來冒充真雞蛋出售。

6、紅衣女子幫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這幾天,一段「女子因砍價被騙上吊自殺」的視頻在微博和朋友圈中流傳。視頻畫面顯示,一名身穿紅衣的女子爬到道路旁的一棵樹上,用一條藍色的繩索自縊,現場有大量人員圍觀,還有男子上前試圖施救。

視頻全程配有說明字幕,稱這是「貴州一女子幫人砍價,卡裡50萬元不翼而飛,急得上吊!」

真相:

貴州警方表示,近期沒有接到此類關於「砍價被騙50萬上吊」的報案。拼多多也對此發出聲明表示,最近有不少類似消息傳播,但經證實,因砍價上吊的說法純屬謠言。

這也不是該視頻首次被造謠了。早在去年4月,該視頻就被移花接木為上海人民廣場發生的「上吊事件」,當時上海本地媒體也做過相應的闢謠,只是現在換個謠言版本又重新流傳開來了。

其實,該視頻實際為西安街頭發生的一起「女子街頭爬樹自縊」的事件。2017年4月13日,一名女子在陝西西安的馬路上,疑在樹上掛繩自縊,現場過路群眾紛紛衝上前將其託舉起來,最終將其成功救下,並非傳言的砍價被騙事件。

點評:

不要再信「紅衣女子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類的謠言了!

7、「劉明煒」同學的高考準考證又丟了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撿到一張高考準考證,劉明煒,考點在一中,請朋友們轉發,讓劉明煒聯繫這個號碼151****7258。一定幫他群發一下,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擴散,擴散,別耽誤孩子高考!

真相:

幾乎每年的5月底6月初,都會有這樣的信息冒出來。從以前的白婭倩同學,到楊雷雷同學,再到劉明煒同學。和往年有區別的是,近年高考尚未開始,準考證還未開始列印,「劉明煒」同學的準考證就「丟了」。

那麼,每年都按時出現的這種丟準考證謠言,發布者到底抱著什麼目的呢?

台州市公安局網絡警察支隊副支隊長表示,這類消息的發布者一般都是利用市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發布諸如丟失準考證等謠言,留下收費電話,一旦市民按電話號碼回撥過去,並且按電話提示音操作,則可能掉入欺詐陷阱。

點評:

這個叫「劉明煒」的同學,你每年都在丟準考證,心很累吧……

8、吃活蝌蚪可以治病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一段孩子在家長授意下喝活蝌蚪的視頻在朋友圈熱傳。視頻中,白瓷碗裡有七八條不停遊動的蝌蚪,家長一邊哄騙孩子是小魚,一邊一口一口把蝌蚪餵給孩子。據家長說,這可以「強身健體」。

真相:

專家表示,蝌蚪體內有一種稱作裂頭蚴的寄生蟲,活吃蝌蚪可能會導致裂頭蚴等寄生蟲感染,發生嘔吐、抽搐、昏厥、癲癇等症狀。而並非像視頻所說的「強身健體」。

點評:

任何肉類食物生吃都存在寄生蟲的風險,還是慎重為好。

9、天飛的絮狀物暗藏「榆四脈綿蚜」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這兩天,一些地方飄著柳絮一樣的東西。南京林業大學專家發現,其實它們不光是柳絮,還暗藏著活物小蟲子!叫「榆四脈綿蚜」,且數量非常多。容易引起皮膚過敏,呼吸道感染,小孩子容易引發哮喘!

真相:

榆四脈綿蚜昆蟲一般來說對人體無害,而且它們不會鑽到人體內,碰到皮膚也不會過敏。

這則消息早在從2015年就開始傳播了,對此,多地專家也已經進行了闢謠,稱其實這種說法是一種誤傳:

楊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我們常見的棉花類似,而榆四脈綿蚜的「絮」則是蟲體表面分泌的蠟質,二者成分和質地完全不同。

纖維素成分乾燥輕薄,因此容易飄飛,而蟲體蠟質則與蟲體結合緊密,不易飄飛。

點評:

此外,還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鑑別飛絮是楊柳絮還是活體小蟲:

用手搓一搓絮狀物,如果是蟲體,揉搓後會因蟲體破裂、體液釋放而具有潮溼感;如果是楊柳絮的話,揉搓後會如同揉搓棉花一樣,依然是乾燥的。

10、新的一輪病毒感染來了,千萬別親吻孩子的嘴

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

謠言內容:

不親吻孩子的嘴,不和孩子共享餐飲設備不和孩子入嘴同一個食物。新的一輪病毒感染來了,皰疹性咽峽炎,得了以後高燒40度都不退,嘴裡全是皰疹,疼得無法進食。

真相:

兒童醫學專家表示,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屬於兒童常見病。

它可以通過飛沫傳播,在密切接觸的情況下的確有可能傳染,但由於大人很少感染這種疾病,因此大人親吻傳染給孩子的機率非常小。

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類似,發病時一般先是高燒,3到24小時後口腔內會起皰疹。

儘管發病比較急,但它仍然屬於一種自限性的上呼吸道疾病,家長只要遵循醫囑進行護理,一般7天左右症狀會逐漸消失,不需太過恐慌。

點評:

夏秋季確實是兒童疾病高發期。家長們在疾病高發季節應儘量少帶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場所活動,同時注意保持個人衛生。

大家趕緊將此文轉到群裡

不要讓謠言繼續蔓延啦!

來源:微信安全中心(ID:weixinsrc)、瞭望智庫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燕、蘇俊傑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相關焦點

  • 微信官方總結:5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微信,朋友圈,謠言,空姐 ——快...
    不知不覺,5月份馬上就要結束了,微信官方也及時整理了本月朋友圈的十大熱傳謠言。雖然微信一直都在通過各種渠道闢謠,每個月也都會做這樣的匯總,各種科技、科普媒體為了闢謠同樣不遺餘力,但因為各種原因,各種謠言總是在滿天飛,尤其是朋友圈內,這就需要大家隨時擦亮眼睛,提高防範意識,不要上了別人的套。
  • 五月份朋友圈十大謠言公布:別再餵孩子吃活蝌蚪
    【環球網科技記者林迪】近日,微信官方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對外公布了「2018年5月份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吃小龍蝦身體會長蟲、空姐遇害真正原因是因拼車人數、缺維生素B2會致癌、紅衣女子幫砍價被騙50萬上吊自殺、吃活蝌蚪可以治病和人造假雞蛋流入市場等。
  • 吃小龍蝦會長蟲,親吻孩子嘴傳染病毒……朋友圈這十大謠言的真相...
    不知不覺六月已到,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近期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來看看,你中招過嗎?而是她自己叫了拼車後不允許司機接其他人。從而發生爭執,導致司機氣憤不已而產生殺人動機。真相:此為蹭「空姐順風車遇害案」新聞熱度而製造的惡劣謠言。
  • 揭朋友圈十大謠言
    今天上午,微信官方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有些謠言的迷惑性確實非常大,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傳播謠言之外,新型謠言有向視頻化發展的趨勢,危害更大。  以下為朋友圈十大謠言主要內容以及危害指數,避免被騙被坑。
  • 微信發布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熱榜:棉花造肉鬆危害大
    6月30日消息 網絡謠言是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不可避免的毒瘤,這在中老年用戶學會使用各種社交媒體時更為嚴重,對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紛紛上線了闢謠功能,幫助用戶識別網絡謠言避免被坑。IT之家今天上午,微信官方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有些謠言的迷惑性確實非常大,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傳播謠言之外,新型謠言有向視頻化發展的趨勢,危害更大。以下為朋友圈十大謠言主要內容以及危害指數,具體的謠言內容可以點擊原文了解,避免被騙被坑。
  • 盤點微信朋友圈九月"十大謠言" 哪些你中招了?
    原標題:「仰慕的人」就是個小遊戲,沒病毒   最近,一些新老謠言又開始傳播起來,「謠言過濾器微信公眾號」整理出九月的朋友圈十大謠言,並為大家逐一擊破。   真相:經過媒體記者聯繫交通部門得知:從未有關於日系車和其他車輛區別對待的規定,網上的傳言為謠言,當中的圖片純屬網友的惡作劇。
  • 朋友圈最新十大謠言:避孕藥培育無核葡萄
    各種途徑天天闢謠,但仍然無法遏制朋友圈內此起彼伏的謠言,有些是新冒出派來的,而有些純粹是老調重彈,隔一段時間就出來嚇唬人。微信官方今天整理了9月份的朋友圈十大謠言,並為大家逐一擊破。
  • 8月朋友圈十大謠言:男人喝豆漿 會變娘娘腔
    仿佛一眨眼的功夫,8月結束了,伏天也過去了,但在無所不能的微信朋友圈,各種謠言依然此起彼伏,讓人防不勝防:「新冠疫苗開賣」、「糧食危機要來」、「豆漿殺精」……按照慣例,微信今天梳理了最新一期的朋友圈十大謠言,你看到過幾個,又看到過幾次呢?
  • 十月朋友圈十大謠言,網友:第一條就中招了
    今天為大家梳理了十月朋友圈十大謠言,你在朋友圈看到過幾個呢?你能識別幾個呢?十月朋友圈十大謠言1.甘肅甘南地區的孩子們很需要衣服謠言類別:失實報導欺騙指數:★★★★危害指數:★★★★謠言內容我是甘肅的一位老師,叫格桑加,我們這裡很窮,學校的孩子們真的很需要衣服
  • 朋友圈近期十大謠言:豬瘟傳染非洲一號傳染病為失實報導
    藉此,小編為大家整理出11月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快看看這裡有沒你中過招的~朋友圈十大謠言1非洲一號傳染病,由豬瘟傳染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欺騙指數:★★★★ 危害指數:★★★★謠言內容:馬某因吃了豬肉,持續高燒不退,送至醫院救治後診斷為疑似非洲一號傳染病,由豬瘟傳染,後送至瀋陽救治無效。
  • 網絡謠言四起,拼多多懸賞100萬追查制謠黑手
    50萬上吊自殺」的消息,在微博、微信群、QQ群中大量傳播。 但根據新華社、荊州網警等多方闢謠,此事於2017年4月發生在陝西西安,與拼多多砍價無任何關聯。 拼多多方面表示,這條1年前的視頻,被別有用心者配以「拼多多砍價」等文字,捏造出湖北、貴州等地女子因砍價被騙輕生的謠言,引發了消費者恐慌。 「一天內,平臺就接到300多起消費者諮詢,諮詢量為非業務類單日最高。」
  • 闢謠俠盟丨3月朋友圈十大謠言 第二個太惡毒了
    3月28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三月「肆虐」朋友圈的十大謠言。你在朋友圈看到過幾個呢?你能識別幾個呢?真相這是一則陳年謠言,多年前已被闢謠,其他地區流傳的版本也純屬虛構,根本沒有這回事。(樂陵公安)點評:類似謠言裡的病毒型號還有sk4、sk3……為什麼要給病毒起個像護膚品一樣的名字?
  • 本人聲明,不能再幫你砍價了
    「本人聲明,不能再幫你砍價了,因為我的微信綁定銀行卡了,在你可能得到低價貨物的同時,我的資料已被對方截留,對方會把這些資料賣給黑客或者自己用……」近日,不斷有人在網上發朋友圈表示,不會再幫人砍價「手機零元購,大家動動手,快來幫我砍價,多謝了!」,最近微信「微信朋友圈中興起了一股幫忙砍價的熱潮。這其實是商家在微信上的一類營銷活動,一開始只是通過這種活動吸引大家在朋友圈轉發,做產品的營銷宣傳,但是後來,這種操作簡單、低成本的活動就被騙子盯上了,變成了一種新型微信騙局。
  • 3月朋友圈十大謠言,你信了幾條?
    這裡為大家梳理了三月朋友圈十大謠言,你在朋友圈看到過幾個呢?你能識別幾個呢?真相:這是一則陳年謠言,多年前已被闢謠,其他地區流傳的版本也純屬虛構,根本沒有這回事。真相:鍾南山院士沒說過!事實上,新冠肺炎的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康復後肺部不會有後遺症,治癒效果基本是完全康復。
  • 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棉花肉鬆上榜
    29日,微信盤點出「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1、肉鬆麵包上的肉鬆是棉花做的【傳聞】5月下旬,多段浸泡肉鬆麵包上的肉鬆視頻在網上流傳,拍攝者來自不同地區,但內容基本一致:買來肉鬆麵包或糕點後,將上面的肉鬆泡入水中,肉鬆在水中變成白色絮狀物體,拍攝者聲稱這些肉鬆其實是棉花做的,並用白色絮狀物可用打火機點燃作為證明。
  • 《六月朋友圈十大謠言》發布:滴血救命等上榜
    【環球網科技記者 林迪】日前,微信官方闢謠平臺「謠言過濾器」發布《六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榜單,梳理了諸如騰訊封群、日本全面禁止微波爐和救命知識等相關謠言,並解密了相應的真相。以下為《六月朋友圈十大謠言》詳細內容:1、騰訊即將開始封群謠言類別:失實報導謠言內容所有微信群要進一步加強管理
  • 省食藥監澄清朋友圈十大食譜謠言
    每到春天,許多食品安全謠言就會「死灰復燃」。近期,如「紫菜、粉絲是塑料做的」,「吃雞鴨會感染H7N9死亡」等謠言在微信朋友圈瘋傳。有些人信以為真紛紛轉發,甚至被嚇得不敢下筷。真相究竟如何?省食藥監局昨日盤點朋友圈十大食品謠言,並逐一揭開真相。
  • 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棉花肉鬆、塑料紫菜上榜
    原標題: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 (孝金波 實習生扶倩羽)紫菜是塑膠袋做的?「劉明煒」高考準考證又丟了?賣唱女子被「採生折割」強迫乞討?29日,微信盤點出「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謠言」。
  • 2017年三十大謠言盤點:謠言內容+真相揭露
    在此,為您盤點出2017年度十大食品安全類、醫療健康類、失實類謠言,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些~12017年度十大食品安全類謠言謠言內容  微信朋友圈曾流傳這樣一則消息:中國遊客吃榴槤後喝牛奶,致咖啡因中毒、血壓飆升,引發心臟病猝死。
  • 8月朋友圈十大謠言 《戰狼2》佔兩
    五、《戰狼》劇組為慶功發微信紅包  謠言內容「戰狼2票房劍指60億,慶功宴,撒錢啦!我剛搶到xx塊~」近日,不少網友的朋友圈被這條活動連結刷屏。  真相小新冒險嘗試了一把,點擊連結後,發現要領紅包必須先分享到3個群,再分享到朋友圈,還要幫某APP發一條朋友圈廣告。之後小新沒敢再繼續下去,據眾多上當受騙的網友反映,等做完上述動作,網頁會提示:「紅包會在48小時內存入您的錢包,請保留朋友圈24小時。」可24小時後,微信錢包的餘額並沒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