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朋友圈的人,都沒見過世面」

2020-12-15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前不久,在微博看到這樣一個話題:

你為什麼不發朋友圈?

其中有條高贊評論說:

「不發朋友圈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見過世面,所以沒什麼可發的。」

這樣的說法,讓我如鯁在喉。

想想身邊的人,從每天必發朋友圈,無論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還是所思所想都表達出來。

到如今,大家都很少發朋友圈了。

但據我所知,朋友們一個個都事業有成,經常出遊,不見得是沒見過世面的人。

我認為,微信就只是一個通訊工具,朋友圈也只是一個功能,並沒有那麼重要。

離開它我們一樣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讓自己感到舒服。

恰恰是見過了世面的人,才不再動不動就把自己外露給別人看。

畢竟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懂得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不需要活給別人看

年輕時,我們總想活給別人看。

盯著別人怎麼活,不斷揣摩著別人的想法,過於照顧著別人的情緒。

為了符合他人的目光,我們做了太多事情。

去網紅餐廳打卡,發朋友圈。

瘋狂P圖,用最火的構圖,最流行的濾鏡。

可能自己也覺得累,但為了讓別人認同,習慣性戴上了面具。

南洋理工大學拍過一部動畫短片《魔方人生》。

在某一個神秘次元,住著一群魔方小人。

他們根據魔方正面的顏色是否相同,來判斷彼此是不是同一類人。

如果顏色相同,就碰杯喝茶交談互動。

其中有個小人,為了讓所有人都認可自己,不停轉動魔方拼成各種顏色。

可是過頻的社交讓他不停地轉動腦袋,最終頭部的魔方碎了一地。

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魔方人。

努力想要融入各種圈子,廣交朋友,積累人脈。

到頭來,不僅得不到真正穩固的關係,還在八面玲瓏中迷失了自己。

其實我們不需要活給別人看,你原本是什麼顏色,自然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不用去過分迎合。

那些關心你的人,更希望看到最真實的你。

活給別人看的人生,終究不快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並有沒那麼緊密

退一步說,你費盡心思發的展示,別人一定看到嗎?

你的文案加配圖,別人可能一刷而過。

你剪了新髮型,穿了新衣服,大家可能根本沒空注意你。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

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長在一個大家族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

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

他把自己藏在飯廳的柜子中,想像著大家找不到自己時的緊張與慌亂。

然而無論是關係多麼密切的親朋好友,酒足飯飽後都各自離去,根本沒人注意到他的缺席。

又餓又喪的他如霜打的茄子般,只能灰溜溜地走出柜子,吃些殘羹剩飯。

從那以後,英若誠就告訴自己:

永遠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一個人的關係,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每個人,終究是獨立的個體。

無論在何種關係裡,何種地位上,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其實沒人在意你今天穿了哪套衣服,也沒人在意你究竟過得好不好,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忙活。

這世上沒有誰離不開誰,有時候,一個轉身,就形同陌路。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心態莫過於——親疏隨緣,愛恨隨意。

成年人都學會了戒掉情緒

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早就戒掉了情緒。

就算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也不能歇斯底裡地哭泣,旁若無人地叫喊,更不能發到朋友圈。

這就是真實的世界,殘酷無情。

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工作上,遇到難題要想辦法解決。生活上,孩子哭了要想辦法逗樂。

父母面前,需要你照顧的時候要想盡辦法有求必應。

你不能在孩子嚎啕大哭的時候,跟著孩子一起哭,更不能在父母需要你的時候,喪氣落淚。

每個人都這樣,你抒發情緒給誰看。

大家都處在「一堆工作等著推進,客戶等著約見」的節奏裡,根本沒時間安慰你的負能量。

所以我們也要變得特別克制,不要放大負面情緒,不自憐,不沉浸在無用的情緒之中。

想起稻盛和夫說過的一句話:「成功不要無謂的情緒。」

深以為然。心亂時,麻煩就越來越多。

你若是不控制情緒,它就會將你吞噬。

心靜了,反而一切棘手之事能夠迎刃而解。

看似情緒掌控一生,但其實我們才是情緒真正的主人。

年齡不斷增長,內心愈漸成熟,我們應該學會順其自然,戒掉情緒!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

「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

只有做到不困於心,不亂於情,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獨處是最高級的性感

見過世面的人,不需要經常發朋友圈,也不需要總向他人展示自己。

他們懂得獨處的快樂,不再害怕孤獨,學會自省,拒絕依賴他人生存。

林徽因說過:

「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在節目《火星情報局》中,汪涵自爆把範冰冰和陳坤的微信都刪了。

他說:「我微信裡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多人,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所有時間都是你的。」

「而且我們彼此沒有微信,但感情根本不會因為長期不聯絡就變得不好。」

汪涵善於獨處,喜歡躲在家裡看書。

把好的句子,或是一些思想,不斷在內心咀嚼。

所以我們看汪涵主持的節目,常常會被他的學識和智慧吸引到。

林青霞曾經讚美汪涵:「每次聽你說話,都像聽了一篇優秀的散文。」

他身上的那一份儒雅和從容,正是藏著他獨處的時間裡。

很喜歡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

自己生得強大,自然不在意外界對你的評判,不取悅任何人,更多關注自我。

梭羅曾經說過:

「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而在獨處時,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無論你趕赴多少熱鬧,躋身多少繁華,終將要脫下偽裝,學會與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遷就,真切地感受聆聽內在的聲音,做好自己。

相關焦點

  •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的人,沒見過世面」願你我都能互相尊重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沒見過世面的人,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你贊同這個觀點嗎?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先說一位身邊朋友的故事。
  •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的人,沒見過世面」,請不要隨意評價別人
    「沒見過世面的人,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你贊同這句話嗎?先來說說一位身邊朋友的故事。我的這位朋友,她平時很愛在朋友圈上記錄生活,最近卻關閉了朋友圈。她說有次發照片分享心情,沒想到大家的關注點全在她的脖子上,有人說你怎麼老戴這條白金項鍊炫耀,有人說項鍊閃瞎了眼,求別戴了。殊不知,那條項鍊是她外婆去世時留給她的。每當想外婆的時候,或經歷了特別的事,她都會拍照留念。
  •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會嘲笑別人沒見過世面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看你那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你連這些都不知道嗎」,「你就是沒見過什麼世面,真應該多學習學習,多看看」等等。有些人就是喜歡嘲笑別人沒見過世面,自以為懂得很多,然後喜歡對別人進行說教,其實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是不會嘲笑別人沒見過世面的,他們非常能夠理解和接納不同階層的人的不同思想和見識。
  • 沒見過世面,就別自以為是
    經常會聽見有人說:「這個人真是個鄉巴佬,沒見過世面」。對於「沒見過世面」,答案眾說紛紜,對於什麼叫「見過世面」,也沒人能給出肯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心中對於見世面的認同度不同。你認為用古奇、LV、阿瑪尼是見過世面,我認為用有個性的手工包才是見過世面。
  • 「沒見過世面的女孩子,牛排都點8分熟」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一凡朗讀音頻01前不久,知乎有個熱門提問:「你見過最沒見過世面的女孩,是什麼樣子的?」高贊只有一句話:「吃牛排點8分熟。」因為在西餐廳,牛排一般只有單數分熟,沒有8分熟,想以此來說明女孩沒見過世面。
  • 一個人見沒見過世面,就看這三點
    曾聽過一句話:「人生最難吃的是三碗面:人面、情面、世面。」其中的世面,更是讓很多人都可望不可及,因為往往限制一個人成就的,正是他的眼界和格局。而那些真正見過世面的人,往往都有下面三個共同點:為人謙遜,不張揚你理想中見過世面的樣子是什麼?坐在一家高檔咖啡館裡,桌上是最新款的蘋果電腦,時不時喝一口咖啡,窗外偶爾會有投來的羨慕眼神。
  • 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從沒喝過星巴克,就是沒見過世面?
    很多人去星巴克點一杯咖啡,喝前先拍照P圖,發朋友圈炫耀道:「又是愜意悠閒的一下午呢~」喝上一口35塊錢的咖啡,潛意識裡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了。這裡大部分人根本沒見過世面,他們祖祖輩輩喝的都是井水。聽說小明要到大城市喝35大洋一杯的星巴克之後,整個村子都震驚了,因為35大洋足足能支撐一個家庭一個月的口糧。連一向以「沉著冷靜」著稱的村長,都大驚失色跑到小明家問他爸:「這孩子是不是腦殼瓦塔了?」
  • 什麼是見過世面
    上海「假名媛」拼單事件引發了全國的熱議,也引起了大家對於到底什麼是見過世面的討論,那到底是什麼是真正的見過世面呢?什麼是見過世面,你去過德國沒去過瑞士他去過瑞士沒去過挪威,我們見得只是世間得一面,而你對他人沒見過世面的評價,也只不過是你的個人片面你們罵別人老土,沒見過世面的這種優越感哪來的呢,借用孟非的話 ,所有的優越感從來都不是來自於容貌, 身材,知識,家庭,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力
  •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的,往往是這3種人,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當然,交朋友也得看人,格局大,層次高的可以多交往;小心眼兒,沒本事的儘量離遠點。那麼我們該怎麼樣去判斷對方是一個什麼人呢?看看朋友圈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那些因為一點「破事」就愛發朋友圈的,往往都是這3種人,希望你沒中。
  • 見過世面的女孩子是怎麼談戀愛的
    裡面有一個特讓人心疼的評論是:「為我喜歡但不喜歡我的人在冬天跳過一次河,從冰冷的河水中爬起來的時候,就徹底醒悟過來-從今天開始,我只愛我自己」。那是一種因愛痛過後產生的決絕,冷冽的冬水,一顆冰冷的心加上渾身打顫的自己。
  • 見過世面的女人,身上都有這3種「味道」
    實用菌覺得,這些說法都正確。 但還有一點,並不是只有向上看,向外看,才算是見過世面。 看得深,向內看同樣也是「見世面」的一種方式。 對於前者來說,如果沒有後者的作為支撐,所謂的世面也不過是表面浮華的空殼。
  •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有這八種表現
    什麼樣的人才算真正的見過世面?知道天多有高、坑有多深,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知道時間不可逆、世界有四方。這個世界上,咋咋唬唬的人多,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多,可他們混在人群中,即使沉默,也仍然會被一眼看到,因為身上的氣質出眾、脫俗。
  • 一個女生,怎樣才算真正見過世面?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一波人勤奮學習,不在意任何人的目光;一波人盲目攀比,生怕別人覺得自己很low。於是有不少女孩為了追求自以為是的世面,不管自身經濟條件如何,別人買什麼她就買什麼,別人去哪玩她也去哪玩。偶爾還會隨時更新朋友圈,旅遊打卡,配個高級點的定位,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她竟然在西餐廳吃8分熟牛排,真沒見過世面」
    不過多評價這位男生的種種,我想說的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無奇不有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性,如果你想試圖用自己的的方式改變他人,或是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是不容易也不現實的,還是做一個少言卻心有一片海的人吧。
  • 看一個女人的朋友圈,就知道她的性格是什麼樣的,這是真的!
    而朋友圈裡面女生的性格,大多是這兩點,有一些見過世面的女生,做什麼事情都是很低調的,很少去炫耀,非常的有氣質,發一些文章是令人舒服的。而見識少的女生,則會經常發一些瑣碎到不行,或者是經常發一些雞湯文章來顯示自己的文採,經常到處炫耀。讓人覺得她的朋友圈非常無趣。
  • 為什麼越愛發朋友圈的人,越優秀?
    一來二去,搞得堂哥很長一段時間不敢發朋友圈,生怕引起別人的反感。後來有一次,他們部門聚餐,另一位愛發朋友圈的小姑娘拿起手機準備拍照發個朋友圈,結果那位前輩當著全部門人的面,陰陽怪氣地大聲說:「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的人,一看就沒見過世面!」
  • 韓國人在中國逛個菜市場都能驚奇成這樣!太沒見過世面了吧!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食城推薦語:韓國地方小物產少,很多東西沒見過《在當地吃得開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是一檔韓國的美食綜藝節目,主要是由韓國廚師和明星組成的嘉賓隊伍去別的國家,推廣韓國的料理他們先來到了蔬菜市場,各種各樣的新鮮蔬菜讓他們眼花繚亂,見過的沒見過的,簡直超乎了他們的想像。西瓜、梨、無花果、生薑,無一不讓他們感嘆!還有比人都高的大蔥,比地瓜還大的辣椒以及半人高的冬瓜!
  • 千萬不要小瞧一個見過世面的女人
    有的人會覺得,女人幹嘛一輩子要這麼辛苦,既然哪一條路都不好走,為什麼要用工作換取那些溫飽?還有的人會覺得,既然女人遲早,是要走入婚姻當中做全職媽媽的,又何須辛辛苦苦在職場,像男人一樣的去打拼。見過世面的女人,她相信對於女人來說,持續性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後半生的命運。
  • 見過世面的孩子,註定優秀!那怎樣才叫做「見過世面」?
    今天想和各位家長說一說讓孩子見世面這件事。我們都知道,學習知識很重要,但是很多時候,其實「見世面」更重要。見過世面的孩子無論是眼界、氣度、氣質上都會更勝一籌,就好像自帶光芒,讓別人一眼就能注意到他,被他吸引。
  • 一個人見沒見過世面,看這兩點就夠了
    但是,當他熱情地把珍藏了大半生的古董字畫、金石玉器給小皇帝展示看時,溥儀卻沒有太大的興趣——畢竟,當年皇宮裡最不缺的就是珍玩——反而隨手指了幾件,說這些都是贗品。 王國維可是有名的金石大師啊,這些珍玩都是他憑藉自己的美學、史學造詣挑選出來的,怎麼可能是贗品呢?王國維心裡想,可能是小皇帝沒看仔細,走眼了,卻又不敢當面「請教」,很是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