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上海復旦附中語文老師: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
【編者按】
在《中華詩詞大會》一口氣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並奪冠的武亦姝火了,包含多首她在節目中背誦的帶「月」字詩句的復旦附中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也火了。在圍觀了她在節目上的自信表現後,很多觀眾表示「我準備去背詩詞了……」
武亦姝
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的主編之一,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老師正在澎湃問吧回復網友提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只佔6分,為何武亦姝能如數家珍?系統學習傳統文化對提高成績有幫助嗎?語文可以真正成為伴隨學生一生的工具與愛好嗎?為什麼他要堅持更高標準的古詩文教學?
語文學習的核心意義所在?能成為相伴學生一生的工具與愛好?
問:請問學習語文的核心意義在於什麼?
黃榮華:您好!學習語文的核心意義,我長期以來都這樣看:生命體驗與文化貫通相融相生,使學習者產生與天地融為一體的大關聯,既可理解自我與世界,亦可表達自我與世界。
問:在當下的大環境下,語文或文學脫離高中之後在大部分學生心中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得下降了,老師你有什麼想法來使得語文真正成為跳脫於壓力被動之外能夠伴隨學生一生的一項工具與愛好?
黃榮華:您好!我所做的語文教育概括說是「生命體驗與文化貫通相融相生」的教育,就是期待學生在生命體驗中獲得審美體驗,使文化與生命對接,產生古今文化的貫通,讓知識、文化與「我」的生命融為一體。這樣,就將知識內化為「我」的知識。這樣,無論走到哪裡,知識都將融入生命之中,一定會變成生命成長中的永遠不會丟失的部分,參與到生命成長的層累之中,不斷提升生命的高度。
問:高中是語文教學的最後階段,因為大學有必修的大學英語卻沒有大學語文,除了系統融入古詩詞外還有什麼教材外的其他措施?
黃榮華:您好!我想,隨著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大學很快也會在通識教育中重視起來的。昨天《人民日報》有評論《向傳統文化致敬》,這可以看作一個強烈的信號。
如果想在高中階段再多讀點,那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讀儒家,或讀道家,或讀法家……哪一家讀下來,讀通讀透來,都會讓的靈魂冒出明亮的光輝來。
讀書是快樂的,讀古詩文偷著樂吧!
問:小時候學古文,老師基本上是讓死記硬背,感覺枯燥無味,長大後才漸漸明白那些文章詩詞的優美,但原來背下的也忘得差不多了。小學生學古文一是老師交的問題,二是學生生活閱歷和理解能力有限,會不會又陷入死記硬背的境地?
黃榮華:首先要說明的是,讀書本質上是快樂的,但因種種原因,我們沒有讀出味道來,所以感到苦。想一想,如果就是一個以背誦為樂的人,他肯定不認為自己是死記硬背的了。
其次,我們今天的整個話語體系已是非常粗鄙的體系,幾乎沒有了高雅的意韻了,因此,我們要欣賞到古詩詞那高雅高貴的精義就要改換「語言頻道」。這要慢慢來。想一想,每天背讀那麼一句,堅持一年就三百多句。你環顧一下四周,有幾人能一口氣背下三百多句古詩詞的人?當您背出這些句子下來後,您的語言系統會有變化,頻道也稍稍會變換。
祝您能早日變換下頻道!
復旦附中編寫的古詩文教材。
問:我是一名高中生,學理,但是我很喜歡古詩文。可站在理科生的角度說,增加古詩文入教材,說是在增強素質,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生搬硬套。該怎麼辦?
黃榮華:您好!只要喜歡就好。別人生搬硬套,您可以不套,偷著樂!
大量學習古代經典對提高成績有幫助嗎?
問:更大量系統地引入學習古代經典,如何與高考相適應?
黃榮華:多學一些古代經典與高考並不矛盾。它雖然不直接指向高考,但最後必然是可以應對高考的。當然這裡有一個度,「大量」不是針對每個人的。像我們的中華古詩文閱讀教學,是給每一位同學留下了發展空間。有可能的就多學,沒有可能的就少學一些。
問:請問黃老師:現實意義中,「系統」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對提高語文成績有無明顯幫助?
黃榮華:您好!我不敢說明顯有幫助,但我一直就這樣做了。不過我覺得,只要認真學兩年,還怕高三高考那兩段文字讀不懂嗎。
系統學習是在文化的累積與融通中提升學習者的文化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現力。它應當是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現在的「知識點」教學都是片斷式或碎片式的教學,不可能形成真正文化能力。因此,應試也難以達到真正的高度。
問:家有小女4歲,已在一私塾全日制學習半年。該私塾教學基本以背誦《三字經》《千字文》、《道德經》等古代經典為主,同時也教一些琴、棋,在教學方式及內容上與一般幼兒園完全不同,想請教黃老師,這樣的教學是否符合幼兒成長規律?是否應繼續堅持在私塾學習?
黃榮華:您好!首先要有一個基本認識,《三字經》《千字文》《道德經》等等都是古代的東西,像《道德經》距今有幾千年了,裡面有許多東西在今在是活性,也有許多在今天是死去的。因此,不能完全,或者說是沒有必要完完全全地去學習的。我們應當有很慎重的取捨,將那些對今天的人們,特別是對成長中的孩子有益的內容留下來,用現代的眼光去觀照,再傳遞下來。
然後,我們要看到學習的年齡段的不同,學習的任務(包括內容和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個人認為,現在像幼兒、少兒,初中之前的孩子,適合讀一些形象感更強的古詩詞,如《詩經》、唐詩、宋詞和少量的《論語》中與生活聯繫較緊密較淺白的名句。
再次,古代的啟蒙讀本三百千肯定不能直接拿來作為今天孩子的啟蒙讀本。我倒是建議加強在識字環節的教育,融進漢字想像特徵的教育。
如何培養對古詩文的興趣?
問:學生時代對古代的詩詞特別感興趣,覺得太美妙了,古文卻是不大感興趣,可能因為太長了,讀起來累。是我沒明白意思才會覺得枯燥嗎?
黃榮華:您好!我們可以大致把古文分為幾類來讀,哲學類,如諸子;史學類,如《左傳》《史記》等;文學,如詩賦散文,如司馬相如的賦,陶淵明、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先可以根據自己愛好來讀。文不像詩,不一定要背那麼多,先背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如那些歷代讚頌不絕的名篇。也許積累到一定的量,慢慢就不枯燥了。
《中華古詩文閱讀》高一第一學期教材內頁。
問:老師好,請問中學生學點什麼詩好?有沒有順序。
黃榮華:您好!從《詩經》到《紅樓夢》詩詞,一路讀下來。先讀最好讀的,最想讀的。這一條線讀下來,您想不喜歡都不行。
問:請問如何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
黃榮華:您好!這很難回答啊!是不是老師先要有興趣,有熱愛,並能用教育行為傳遞古詩文的美好?這樣的言傳身教會有一些作用吧。
很難想像,語文老師自己都沒有感覺,如何引導學生有感覺?
再是給學生一硬任務,如多背一點,多寫一點鑑賞類的文字。有的學生就這樣逼出來了。
問:怎麼看現在社會對古文化的淡忘?有什麼方法提高全民對古文化的興趣?
黃榮華:您好!比如現在我們使用的方法也是一種。現在看得出來,古代文化在今天有一些開始復活。這說明全民的興趣在上升。這次中央電視臺的古詩詞大會欣起全民古詩詞熱,說明媒體的作為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核心是大家的生活水平在提升,有了「詩」的的需求。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高考作文要求那句「詩歌除外」就可以去掉了。
復旦附中如何推行古詩文教育?
問:請問黃老師復旦附中的語文教學和上海其他高中的語文授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呢?另外,能介紹下學校給學生們開的書單嗎?
黃榮華:您好!我不是很了解其他學校的語文授課。我們學校的語文授課,絕大多數教師都是關注語言及其背後的文化的,關注這些語言與文化同當下學生的生命關聯的。這樣的課可以說是有生命湧動的。
我們學生讀書是較豐富的,除了老師的安排,還有自己的計劃。每學期除課本外,倡導大致精讀三部至五部。當然有的學生遠超過這個數量。
這裡大體說一下我們要求閱讀的範圍吧:
哲學類:《中國哲學簡史》、《蘇菲的世界》(從2017屆榮譽課程裡有《宗教哲學研究》 )
文學類:中國線索從《詩經》到《紅樓夢》有五六本,現當代有五六本如《朝花夕拾》等
外國有希臘神話、《聖經》、《復活》、卡夫卡及現代詩
美學類:《美的歷程》《西方美術十五講》《西方學十五講》等
其他:如《人類群星閃耀時》「著名中學師生推薦書系」中的系列圖書
因每位老師的專業方向與愛好有異,還有每位語文老師自己喜歡而指導學生閱讀的,這裡不能一一列出。
問:學習古詩文為什麼要強制?學好古詩文於現代人的意義又在哪裡?對於一個有志於自然科學的學生而言,貴校的做法是不是有點不適宜?
黃榮華:您好!您所言極是,這是就普遍性而言的。
其實,我們的強制是有強性的。我們有三個30%和一個10%的考慮。第一個30%良或優,第二個30%及格,第三個30%不合格,10%基本不學。這給了全部學生以自由,也引導那些有可能達到高度的孩子有一把接引之梯,讓其他孩子有驚嘆的機會,實在不願意學生的同學也不會被逼上絕路。
所以,我們這個強性設計是在不可能針對個體設計教學的背景下的較優的設計。至少,讓一部分能在這方面學習的同學有可能達到高度。否則,就真的埋沒有了。
我不認為大家都給要求就是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