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刷微博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幅動圖。一隻狗呆立在一個「狗不理」包子鋪門前,因為是「狗不理」的包子,那麼這樣的一幅畫面就很搞笑了。
網友們紛紛開玩笑,猜測是不是這隻狗是國外來的,看不懂中國的招牌。或是「狗不理」包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機。當然玩笑歸玩笑,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說來也巧,我今天翻書的時候看到了一篇介紹狗不理包子的,所以才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契機。話說天津」狗不理「包子名聲在外,從小就知道「狗不理」包子,雖然沒吃過,但是」狗不理「包子卻耳熟能詳,知道天津有這麼一道美食,就和天津的另一種美食煎餅果子一樣。「呦呦切克鬧,煎餅果子來一套。」真的是很流行,哈哈。
言歸正傳,說說天津狗不理包子到底是怎麼叫出來的,為啥說「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創始於清朝鹹豐年間。據傳,當時河北武清縣楊村(今天津市武清區)有一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小名」狗子「。高貴友14歲到天津學藝,在運河邊劉家鋪做夥計,後獨立經營一家包子鋪,名叫」德聚號「。
因為高貴友製作包子技藝精湛,他做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憑著好口碑傳播開來,前來購買的顧客越來越多。由於顧客太多,高貴友只能埋頭忙碌,以至於顧不上與顧客說話,所以,顧客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便將其經營的包子鋪稱作「狗不理」,店鋪原來的名字卻被逐漸淡忘了。
由於的顧客好口碑,高貴友的包子便隨著「狗不理」的稱呼,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流傳至今的一道全國聞名的天津美食。
相傳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經將「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獻給慈禧太后,自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噪,廣受歡迎。
可見,」狗不理「包子」名不副實「,不是狗都不吃的包子,而是掌柜的小名叫」狗子「,」狗子「賣包子太忙不理人,所以稱之為」狗不理「。
現在想起來也很想笑,小時候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樣的包子,狗都不吃呢?太香的,人吃狗也吃啊,就算是太臭的,人不吃狗也吃啊。原來這個」狗「是人吶,哈哈哈。又想起了一句俗語,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看樣子,狗和包子之間確實有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