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2020-12-19 紅網

紅網時刻通訊員 胡丹 王禮 任威 攝影 楊昌偉 常德報導

壺瓶巍巍,沅澧湯湯,在常德這個春撒一把種,秋收一倉糧的江南「魚米之鄉」,曾經仍有一些群眾承受著貧困之痛。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易地扶貧搬遷是「頭號工程」,「十三五」期間,常德累計投入資金20.5億元,10910套住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36037名搬遷對象已全部入住,舊房拆除復墾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覆蓋率、後續幫扶措施覆蓋率均達到100%。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才更珍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近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將脫貧攻堅列為全市四大會戰之首,書記、市長帶頭開展「三走訪三籤字」活動,分管市領導集中主要精力抓,聯縣聯村市領導經常性開展指導調度,市、縣、鄉鎮層層籤訂軍令狀,常德市發改委所有黨組成員一人聯繫一個區縣,每個季度就當前重點工作開展一次聯點包片督查。對群眾來訪或反映的問題,第一時間回應和處置。在易地扶貧搬遷這張試卷上,常德奮筆書寫著自己的答案。

搬入新家園

見證了湖南屋脊在脫貧攻堅戰場的難度和高度

石門縣素有「武陵門戶」與「瀟湘北極」之稱,是全省移民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武陵山片區縣。三聖鄉山羊衝村地處石門縣中部地區,這裡大山綿延,溝壑縱橫,數千名農民祖祖輩輩散落在溝坎山嶺之間,「吃水望天落,出門就爬坡,上學就醫難、住的巖石窩」曾是這裡群眾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為讓貧困群眾早日走出大山,走上富路,石門縣規劃建設了25個集中安置區和2673個分散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125戶9852人。山羊衝村搭上了這趟千載難逢的易地扶貧搬遷頭班車。並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石門縣三聖鄉山羊衝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唐植忠提到易地扶貧搬遷的事兒,唐植忠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他的搬家經,「全家四口人,從海拔千米的山巔上搬到山下,住進新房子,踩著水泥路,有水有電,還有寬帶,就連外出打工的女兒回家後都激動地說非常方便,住得舒適,現在妻子在家帶孫子,自己就在家門口的漢唐公司務工,去年全家破天荒地撈了5萬元收入」。說到這裡,唐植忠伸出了五個指頭,古銅色的臉上露出土家漢子淳樸的笑容。

熊熊篝火,烈火融情。山羊衝村的易地扶貧搬遷,見證著湖南屋脊在脫貧攻堅戰場的難度和高度,更承載著土家兒女告別貧窮、共奔小康的夢想。

搬來新命運

見證了易地搬遷戶「命運的突圍」

八百裡洞庭雲霧迷濛,波濤浩渺。西洞庭管理區因在洞庭湖西畔而得名,近年來,來此遊玩或經商的外地人,都會耳聞或品嘗到一種珍貴的花,這花也成了當地扶貧助農的「獨門秘訣」,它叫朝鮮薊。

今年53歲的謝成三年前還是個無房貧困戶,常年在外打工,2017年,謝成一家搬進了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塗家湖村安置點,並種植朝鮮薊,其兒子也經過技能培訓,學習開拖拉機,家庭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38元。談起搬遷,謝成滿臉激動,他的人生不僅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現在不用操心家裡,不用擔心沒活幹,每個月收入近6000元,家庭收入也在節節攀升,以後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改變命運的還有從福建省嫁到桃源縣觀音寺鎮楊家溪村的女子魏麗秀,2019年5月,魏麗秀一家4口正式搬入了政府新建的集中安置房,不僅實現了「搬出破木屋」的夢想,還開墾了土地種植金絲皇菊,經過一系列幫扶政策,魏麗秀還在鎮上開了一家養生館,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我很滿意現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在異地他鄉有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魏麗秀如是說。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在實踐中,常德市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做到每個安置小區有一個覆蓋到戶的總體產業扶持方案;有一個駐點服務組織;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貧困戶有人就業;搬遷戶原有田土不再自己耕種都有土地流轉收入;安置小區有一個小型平價商店;搬遷貧困戶都有1到2分菜地;搬遷貧困戶的學生都能正常入學;安置小區都有基本醫療服務;搬遷戶反映問題不出村就能解決;每個安置小區有一名縣鄉領導對口負責,確保群眾「搬出一戶、脫貧一戶」。

搬出新氣象

見證困難群眾從「拔窮根」到「換窮業」

碼頭鋪鎮位於澧縣西部山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員5557人。2018年,該鎮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願」的原則,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將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31戶92名貧困人口搬遷到集鎮附近安家樂業。

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澧縣縣委、縣政府「對症下藥」出臺一系列幫扶政策,碼頭鋪鎮黨委政府也著實下了很多功夫,採取委託幫扶、直接幫扶、入股分紅、自主創業、土地流轉等方式助推搬遷貧困戶脫貧致富:31戶92人入股澧州商貿公司幫扶;澧縣慧豔土蜂養殖合作社直接幫扶10戶進行土蜂養殖,三洞有機茶業合作社直接幫扶6戶進行茶葉種植,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澧縣華陽茶葉公司安置13人到基地務工,年收入12000元以上;鼓勵搬遷對象自主創業7戶,戶年均收益5000元以上;流轉原有土地近300畝,每畝年均流轉收益300元以上。

目前搬遷對象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飲水、出行、用電、通訊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遷出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安置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搬遷對象有穩定的收入渠道,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全部實現穩定脫貧。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五年來夙興夜寐,五年來風雨無阻,常德的易地扶貧搬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從山裡到山外,這是一條搬遷之路,從窮困到脫貧,這是一條幸福之路,從富裕到小康,這是一條夢想之路,在脫貧攻堅進入總攻的關鍵階段,常德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正按照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精心實施、紮實推進,為沅澧大地更加出彩書寫著新的輝煌。

相關焦點

  • 搬出窮山窩,迎來新生活——河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見聞
    原標題:搬出窮山窩,迎來新生活——河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見聞 在河南省嵩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德福苑,有一座家風家訓館,它是用搬遷戶舊房拆掉的磚瓦建成的。館內一組搬遷前後居住環境的對比照格外震撼。 近年來,河南把易地扶貧搬遷納入新型城鎮化、現代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統籌推進,走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
  • ——寫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開幕之際
    遷,遷出窮山窩。  河南貧困人口總量居全國第四位,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份之一。在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三山」地區,有26.03萬貧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處。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這部分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必須啃下來的「硬骨頭」。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時指出,要著力做好「三山一灘」扶貧開發工程,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 老俵出深山 蘇區拔窮根——江西省贛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作為江西省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設區市,贛州已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正在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衝破千山萬壑,告別幾代窮窩  贛州市堅持搬遷與脫貧並舉,市發改委和市扶貧辦多次組織人員深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遷出點調研,傾聽搬遷群眾訴求,出臺了《關於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意見
  • 搬出窮山窩 走向新生活——新化縣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在易地幫扶安置工作中,新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096戶34436人,搬遷人口和工程建設量居全省之最。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時,實施搬遷是最好的脫貧之策。「十三五」期間,新化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求,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創新機制,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駱惠寧深入湟中上新莊調研扶貧開發易地搬遷工作
    8月10日,青海省省長駱惠寧深入湟中縣上新莊鎮堯灣村和平安縣三合鎮灣子村,實地調研扶貧開發易地搬遷工作。堯灣村56戶搬遷群眾喜遷新居,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跟進,群眾生活極大改善;灣子村46戶搬遷群眾的住房全部動工,建設工地熱火朝天。
  • 福泉市牛場鎮易地扶貧搬遷復墾復綠工作見成效
    福泉市牛場鎮易地扶貧搬遷復墾復綠工作見成效 發布時間:2018-09-17 09:55:45      來源:黔南日報   為了修復遷出地生態環境
  • 搬出窮山窩 走上小康路 易地扶貧搬遷的彭水答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2日6時15分訊(通訊員 廖唯)搬出窮山窩,走上小康路。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集中通報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
  • 不曾夢想 告別窮窩奔新家——新化縣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不曾夢想 告別窮窩奔新家 ——新化縣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麗娟 通訊員 肖文一 梁海雄 楊新生 2月13日,記者一行來到新化縣西南山區的水車鎮,探訪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現在黨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好,政府不僅讓我們住上了舒服的新房,還有後續的脫貧幫扶政策,老婆在鎮政府介紹下進入水車鎮鴻利服裝廠做工,每個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我平時搞點種養業,閒時就在長沙打打零工。兩個女兒爭氣,大女兒在山東讀大學,今年大三了,小女兒讀高一……」幸福的笑容掛在他的臉上,也進了每個人的心窩裡。
  • 挪出窮山窩 搬進新樓房——清水縣賈川鄉林河集中易地搬遷安置點見聞
    來自上灣村白溝二組的建檔立卡戶董紅年於去年11月搬進這個安置點,一家六口住上了三室一廳的新樓房,過上了幸福生活。 「我老婆有病,看病花了十一萬元,日子過得很艱難。白溝二組是滑坡地帶,下雨下雪就不能出行;住的土房子破破爛爛,沒有能力維修。」董紅年激動地說,「現在享受了黨的好政策,搬到新樓房了,日子有奔頭了。」
  • 雲南麗江:易地扶貧搬遷讓2.49萬人「挪窮窩」
    針對麗江部分地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實情況,麗江市四縣一區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全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目前,麗江市所有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套了完善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安全飲水到戶率100%、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100%、通訊集中覆蓋率100%,搬遷群眾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顯著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感增強。
  • 雲南昭通: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
    雲南昭通:易地搬遷斬斷窮根 進城入鎮一步跨越!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中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易地扶貧搬遷 搬得出、穩得住 、能致富
    通過易地搬遷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遷出地祁連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三)易地搬遷項目實施的政策環境。從2015年甘肅省實施《關於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以來,「1+17」等配套措施密集出臺,使易地搬遷工作具有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 廣西忻城: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
    2018年,覃慧瓊一家6口從大山搬到聚福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到新榮達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以前,自己在家帶小孩,還要照顧兩個生病的老人,生活來源靠老公一人外出打工。」覃慧瓊說,「搬到這邊之後,不僅有了新房子,還有了一份離家近的工作,每個月大概有3000元的收入。」
  • 夯實基礎 逐夢小康——張掖市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易地搬遷工作紀實
    > 時政 夯實基礎 逐夢小康——張掖市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和易地搬遷工作紀實
  • 挪「窮窩」 拔「窮根」 信豐縣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近日,信豐縣古陂鎮悅心苑社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舉行交房儀式,57戶集中安置貧困戶搬進了新房。  近年來,信豐縣以「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為目標,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培育後續富民產業,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讓貧困群眾圓了安居夢。
  • 鄄城縣易地扶貧搬遷「搬」出幸福生活
    ,給灘區群眾帶來的新變化。為此,鄄城縣實施了黃河灘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該項目涉及左營、舊城兩個鄉鎮5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項目規劃總投資73977萬元,共搬遷3186戶、1014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87戶、3871人。自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鄄城縣嚴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一項民生工程、脫貧攻堅系統工程,從嚴落實政策和規劃,特別嚴格落實安置住房人均面積。
  • ...讓貧困戶順利轉身「新市民」!關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4691戶22140人
    同康社區是關嶺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去年4月,縣裡10餘個鄉鎮的8000多名搬遷戶陸續搬了進來,同時也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 來自永寧鎮大壩村的張道瓊在新家的扶貧車間找到了一份工作,對於種了半輩子地養了數十年豬的她來說,這份工作讓她覺得新鮮又滿意。
  • 24項措施 福建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原題 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我省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
  • 搬出大山天地寬——黨建引領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綜述
    從搬出窮山溝,到開啟新生活,各地始終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全過程,凝心聚力打好搬遷戰,統籌資源做好社區治理,千方百計帶動群眾增收,讓眾多貧困群眾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幹群攜手「挪窮窩」「把我小組長的帽子拿掉也堅決不搬!」
  • 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的民政作為 ——貴州鄉鎮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
    貴州是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2019年底,貴州全面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2020年,在貴州省民政廳的支持下,64個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站落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設街道,助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貴州首批鄉鎮社工站試點為何選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