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自畫像」

2020-12-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想要進一步了解這些問題,閱讀個人傳記往往是一種途徑。

遺憾的是,汪曾祺並沒有寫過嚴格意義上的自傳,只在1991年應長春《作家》雜誌之約,寫了八篇「帶自傳、回憶性質的系列散文」,總稱為「逝水」。他似乎也不大情願這麼開宗明義地去寫自己,「逝水」只寫到初中生活就打住了,又說自己的生活歷程「很平淡,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往事」。汪曾祺不願寫這類「自報家門」的文章,但在他談論其他對象的散文隨筆中,我們卻又能經常「撞」見從他筆端不經意流出的人生軌跡、所見所聞。

這些有如一顆顆露水般散落在記事、抒情、論文、寫食等各類文字中的生活片段,以時間為線索連綴起來,匯聚成了《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按說,一個人的自傳,沒有別人替他完成的道理。不過,具體到汪曾祺,情形又不同。」編者楊早解釋說,「其實老頭兒不認真談往憶舊的時候,反而會冒出很多有趣的歷史細節。」

從這個意義上說,《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是一幅以「採擷」和「拼貼」方式得到的汪曾祺的「自畫像」,讀者能夠看到汪曾祺本人怎樣講述自己的一生,「何者詳,何者略,何者重,何者輕。」其中,編者的態度也足夠鮮明,有意突出了汪曾祺性格中「執」的色彩:封面上,汪曾祺畫的一隻鳥兒梗著脖子,面帶嘲弄地傲視天空;書名則來自《世說新語》,汪曾祺很喜歡這句話——「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上世紀80年代末,汪曾祺在家中寫作。

多年父子成兄弟

1920年,汪曾祺出生於江蘇省淮揚道高郵縣(今江蘇省高郵市),1939年夏天離開,從此42年不曾回鄉。他對高郵的感情很深,不僅小說中有三分之二都在寫高郵,散文中也有大量細節性的回憶。高郵的地勢四邊高,中間窪,如一個水盂。在汪曾祺童年的記憶裡,抹不去水患和旱災的印象。他親歷了民國二十年的大水,後來在外地的許多年,經常關心的一件事,也是家鄉是否又鬧水災了。生於「憂患」,汪曾祺後來的性格也許正是受到了地域影響,具備了高郵人特有的決絕和灑脫。

汪曾祺的家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家庭,從祖父那裡,他接受了一些舊學的教育。父親在他眼中,則是他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汪曾祺的父親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還擅長各種樂器和體育項目。在汪曾祺的追憶文字中,父親對他的學業關心,但不強求,父子的關係平等。汪曾祺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和父親對坐飲酒,一起抽菸。十七歲時初戀,汪曾祺暑假在家寫情書,父親還在一旁出主意。父親對他說過一句話:「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後來把自己審美意識的形成與隨和的脾氣,都歸結於父親的教育。

「汪曾祺在寫作中會『過濾』,會只保留美的東西。」楊早提醒說,「這是汪曾祺在寫作後期非常強調的文學的責任感。」 1946年,西南聯大的老師、同學紛紛北歸,汪曾祺也轉道香港,回到了上海。為了謀生,汪曾祺進了一間私立的中學任教,父親託親戚關係想讓他進銀行工作,汪曾祺拒絕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父子二人之間並非毫無分歧,只不過汪曾祺在文字裡保留了父子關係平等對待、互相理解的部分,並在自己日後的教育實踐中貫徹了這一點。

汪曾祺高中二年級時,家鄉戰況危急,他隨父親和祖父在離城稍遠的小村莊避難,除了帶準備考大學的教科書,就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沈從文小說選》,一本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這兩本書使他對文學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興趣,並且對他的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還特別提到過父親讀了沈從文小說後的感受:「小說也是可以這樣寫的?」如果沒有考取西南聯大,也許汪曾祺會成為一個畫家,當時他還準備考也在昆明的國立藝專。

最後一個京派作家

在西南聯大,汪曾祺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常常不上課,但「亂七八糟地看了不少書」。他自己總結過,「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這樣的」是什麼樣的作家?

對汪曾祺的作品,人們常常會強調它的接續性,它如何繼承了傳統文化的遺產,「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標籤也由此而來。楊早並不認可這個稱呼,「這是一個強烈的傳播標籤,但不恰當。很多傳統文人一輩子都沒有做過官,因此也不可能被稱為是『士大夫』。『鄉土作家』、『市井作家』等等都不是那麼恰當。汪曾祺自己承認過的標籤只有一個,就是『京派作家』。」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汪曾祺回憶道,當時各系共同必修的《大一國文》,書編得就很有傾向性,語體文部分選了魯迅的《示眾》、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丁西林的《一隻馬蜂》,還有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可以說是一本「京派國文」了。

所謂「京派」,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地域概念,它是20世紀30年代北平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作家形成的一個鬆散的流派。林徽因曾在一篇文章中直接表達過自己的文學觀,同時也代表了京派文學的一些特質:真實的生活與誠實的表達。「寫實、對底層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的情懷構成了京派作家的特點,所以嚴家炎先生把汪曾祺算作最後一個『京派』,他是認同的。」楊早表示,汪曾祺的寫作受沈從文的影響這是肯定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背後的脈絡。

汪曾祺年輕時寫的小說,有《復仇》這樣的意識流風格的現代派小說,也有通篇都是哲理對話的《葡萄上的輕粉》。讀了《葡萄上的輕粉》,沈從文指出它的毛病:「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從此以後,汪曾祺才知道,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儘量寫得樸素。沈從文當時反覆說的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直到汪曾祺的晚年,他還夢到過沈從文對他說:「文字,還是得貼緊生活」。西南聯大的老師裡,沈從文是他書寫得最多的一位,從沈從文那裡,汪曾祺學會了怎樣處理語言,學會了敘述語言要和人物協調,而不是寫一些花花詞兒。這些,都被汪曾祺視為「小說學的精髓」。由汪朗所寫的代序《汪曾祺的固執》中提到,汪曾祺晚年的時候,全家人有一次在一起聊他的作品。孫女汪卉氣哼哼地說:「爺爺寫的東西一點也不好。沒詞兒。」汪曾祺聽了哈哈笑,一再重複著:「沒詞兒,沒詞兒,說得好,說得好!」「沒詞兒」其實成了後來汪曾祺的一種文學追求。

汪曾祺的多面性

「汪曾祺的一生,勾連起了近現代許多非常重要的場域。」楊早總結說。新中國成立後,汪曾祺無論是在《說說唱唱》《北京文藝》《民間文學》編輯部的工作,還是之後在張家口的下放生活,都使他更深程度地吸收了民間口語的精華,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這對汪曾祺後來的創作是很大的補充。

「文學是嚴肅的,文學不能玩,作品完成後放在抽屜裡是個人的事,但發表出來就是社會的事,必然對讀者產生影響。」1994年,汪曾祺在《我的文學觀》一文中如此寫道,他認為文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所以作家要把文學看成莊嚴的事業。

從1980年開始,汪曾祺陸續寫出了《異秉》《受戒》《大淖記事》等一系列高郵題材作品,在文壇引起了轟動。他寫故鄉,有種平淡卻超然的東西藏在他的文字深處,喚起了讀者久違的審美體驗。他寫自己下放勞動的經歷,改了6稿,最後出來的也是一篇溫情脈脈的《寂寞與溫暖》,與「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基調大相逕庭。汪朗說,父親當年下放勞動還是挺苦的,但是汪曾祺不願意過多渲染這些事情,而是想把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東西,加以剪裁或放大,呈現給讀者。

即使在獲得盛名的情形下,汪曾祺也不甘重複自己。晚年的一批小說和散文,又迸現出了不一樣的光芒。「汪曾祺晚年改寫的《聊齋新義》和《夜雨秋燈錄》,都是用現代觀念在改寫古代故事,他貌似傳統風雅的外表之下,實際上藏著的是一個非常現代的作家靈魂。」楊早坦言,這次編選《寧作我:汪曾祺文學自傳》,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汪曾祺能變得更加立體,以這樣一幅剪裁形成的「自畫像」,呈現出汪曾祺的多面性。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曾子芊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藝術大師自畫像作品全集,震撼出爐
    你最喜歡誰的自畫像? 馬奈 自畫像 高更自畫像 梵谷自畫像
  • 藝術家自畫像的源起與風格演變(圖)
    原標題:藝術家自畫像的源起與風格演變   對於自畫像而言,便是如此:當畫家用畫筆自我呈現的時候,猶如說道:「看,這就是我!」可是真的如此簡單麼?事實遠非如此,我們甚至可以斷言,能夠只用於表達「真實」的自畫像其實少之又少。那些畫家筆下的一幅臉部特寫,或者全身像的描繪,無論其有意與否,總會讓我們滿心期待並充滿好奇地去尋覓畫像所隱藏,或者說作者在大膽表達的同時卻試圖隱藏的那些微小。
  • 看畫| 丟勒的精神自畫像
    丟勒愛畫自畫像,他在13歲、22歲、26歲和28歲的時候分別給自己畫過自畫像,不論是面容還是技法上,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 他不只是畫外在的自畫像,還畫內在的精神世界的自畫像。
  • 梵谷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賞析
    這幅作於1888 年2 月的《割掉耳朵後的自畫像》,是給後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現梵谷當時在阿爾勒的精神狀態的自畫像。畫家有一個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額、一個強有力的鷹勾鼻子、三角形不對稱的臉孔和那突出的顴骨、下陷的雙頰,他的形象給人以極其深刻印象。
  • 繪畫大師們的自畫像
    | 第133次推送 | 本文共1404字67圖 |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 自畫像 對許多畫家來說 是生命的救贖、也是痛苦的出口 是藝術家無心透露的心靈獨白
  • 弗裡達·卡羅的自畫像 她生前身後有多種標籤
    說起倫勃朗(1606-1669),都會知道倫氏是一位極喜歡自畫像的畫家。倫氏一生給自己留下了100幅自畫像。從年輕到年老,不同衣著、不同背景、不同情緒。墨西哥畫家弗裡達·卡羅(1907-1954)也是一個極喜歡自畫像的畫家。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梵•高、高更、畢卡索……他們的自畫像,仿佛心靈獨白
    我送給你的不僅是我的畫像,而且是作為不幸的社會犧牲品的我們所有人的畫像。」梵·高選了一幅剛畫好的自畫像送給高更,用他自己的話說:「畫在淺綠色背景上的灰色畫像幾乎沒有色彩。」梵·高在寫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可以把我送給高更的自畫像與高更自畫像比較一下。
  • 梵谷的自畫像——你在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
    」梵谷的自畫像均是由他自己面對鏡子真實地描畫出來的,他的不安、痛苦、瘋狂、焦慮、寧靜都在一系列的自畫像中展現。他凝視著自己,他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對象來看待,自省、自我凝視、自我詢問生命的意義,嚴肅地逼視自己的心靈感受。
  • 300年前歐洲宮廷流行用自畫像"相親"(圖)
    觀眾在參觀倫勃朗自畫像。  兩幅自畫像展示倫勃朗人生軌跡  16、17世紀沒有照相機,許多有權勢、有地位的人喜歡用自畫像記錄下自己。「在倫勃朗的作品中,自畫像佔很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就留下了100多幅自畫像。」薩包達美術館館長安娜瑪利亞·巴瓦女士昨天告訴記者。  倫勃朗兩幅自畫像也「親臨」展覽現場。一幅畫的是倫勃朗30歲左右,另一幅是描述其約60歲的畫像。
  • 數學自畫像:原來數學可以這麼玩!
    【雨霖鈴專欄】數學自畫像:原來數學可以這麼玩!原創作者|雨霖鈴(加拿大公立小學實習中)和我之前接觸的課堂不同的是,加拿大的課堂十分注重跨學科交流(cross-curricular)。比如數學詩、數字歌曲、數學圖畫、數學體操、幾何舞蹈……令我印象最深的環節是「數學自畫像」。比如這節課的主題是「概率「,學習概率的第一步是數據收集。讀到這裡,大家腦海裡可能已經出現了各種數字表格、餅圖、柱狀圖、折線統計圖了吧。可是,接下來老師的做法卻讓人大開眼界!
  • 顏料筆法遭懷疑 這幅梵谷自畫像驗明正身
    挪威國家博物館收藏了一幅梵谷自畫像,但這幅自畫像是否出自梵谷本人之手,多年來一直沒有定論。日前,專家團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對這幅畫作進行一番研究後宣布,該自畫像為1889年夏末,患上精神病後的梵谷在法國南部的聖雷米療養院居住期間所作。
  • 英雄們的自畫像,星雲恐怖派,浩克塗鴉派,鋼鐵俠:我簡易派
    在一次他們去參加一個節目的時候,他們都被要求畫一下自己的自畫像,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超級英雄都是怎麼描繪自己的吧。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綠巨人,這個緑巨人絕對不是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緑巨人。緑巨人要是這麼可愛的話,還怎麼打怪獸啊。不過這個緑巨人倒是和他的飾演者馬克叔叔的性格很像了,但是那麼的調皮。所以這個緑巨人是屬於塗鴉派的。
  • 把蒙娜麗莎的微笑,和達文西自畫像重合後,畫竟變成了這樣!
    首先大家都看過達文西的自畫像和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兩幅畫吧。不知道是不是心理暗示的願意,看看《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後,在看《達文西自畫像》時,還是真覺得他們之間有些相似之處呢,尤其是面部形狀和眼神,看到這裡呢,有科學家早早就做了這個實驗,他們通過自己的技術手段,在螢屏上,把《蒙娜麗莎的微笑》和《達文西自畫像》兩張巨作放在一起,看看會變成什麼樣子,結果兩幅巨作重合後,畫像竟變成有些年輕的蒙娜麗莎的感覺,比著《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巨作,兩幅畫重合後看起來更加的年輕
  • 安迪 沃霍爾自畫像拍出1700萬高價
    拍前備受矚目的安迪·沃霍自畫像以1,744萬美元(1,079萬英鎊)成交,大大超出了300-500萬英鎊的估價。該件作品是被高古軒老闆拉裡-高古軒買走。安迪-沃霍爾自畫像拍出1700萬高價拍賣會當晚,倫敦佳士得實現了9,919萬美元(6,138萬英鎊)的總成交額,超過了事先5,800-8,300萬美元的預估價值。
  • 美術生考試畫「自畫像」,作品看起來無懈可擊,老師卻給了0分
    美術生化「自畫像」走紅,老師看作品想給滿分,看到本人後變0分有的時候,在畫室畫畫久了,美術生難免會覺得有點無聊,之後他們就會通過畫畫的技能,為自己枯燥的練習增添一點樂趣。比如說在考試的時候,小小的惡搞一下,也確實讓人哭笑不得。
  • 超現實主義 德國猶太畫家-努斯鮑姆:情人、悲觀者、夫婦、自畫像
    超現實主義美術作品一:情人超現實主義美術作品二:悲觀者超現實主義美術作品三:超現實的景觀與夫婦超現實主義美術作品四:超現實主義,風景中的自畫像超現實主義美術作品五:超現實主義,風景裡手搖風琴的男人美術作品繪製材質:場景人物油畫 – 板面油畫,在膠合板上04美術作品:超現實主義,風景中的自畫像_
  • 蘇軾這首「絕命詩」,堪稱一生自畫像,心如死灰的原因何在?
    這首詩叫《自題金山畫像》,今天我們就聊聊這首詩以及蘇軾的一生。《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五月,在真州(今天江蘇儀徵)金山寺時所寫。所以說,《自題金山畫像》其實可以算作蘇軾的絕筆詩,是這位名動千年的大文豪最後的作品,同時也是他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蘇軾如此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愛情公寓:陳美嘉畫「自畫像」,本以為是個青銅,沒想到竟是王者
    第一個感冒的是小小布,然後傳染到了陳美嘉的身上,為了隔絕病毒,陳美嘉住到了胡一菲的房子裡,打發時間時為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看清楚陳美嘉的畫工,網友們都驚訝了呢。 所以在打發時間的時候,陳美嘉也是做著很幼稚的事情,拿著胡一菲給小小布買的畫筆給自己畫自畫像,看到陳美嘉舉起的紙後,網友都震驚了。本以為陳美嘉是一個青銅,但沒想到她竟是一個王者啊。
  • 汪曾祺逝世20周年: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汪曾祺
    ——汪曾祺《五味》 【文藝星青年按】1997年5月16日,「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離開了我們。他曾在一個萬籟俱寂、滿天繁星的夜晚說,「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己心溫暖,則世間溫暖。 20年來,他的人、他的文被人們不斷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