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白果一百年」

2020-12-04 三農小能手

農村俗語,都是老一輩人通過生活、生產所積累的經驗總結,所謂俗語,簡單上口,其中蘊藏的道理也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當然不是所有的俗語都值得我們學習。就拿今天我們要說的「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白果一百年」到底隱藏著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從這句俗語中我理解到的意思是,在早些時候生活上並沒有這麼便利,並沒有現在的各種嫁接技術,這是中國果農經過長年積累所得的經驗總結。

俗語中所說的「桃三杏四梨五年」中再以前從桃第一年種籽開始,都是要等到三年桃樹才能結果,而種植杏樹側需要四年才能結果,梨樹結果就更晚至少要五年,古人的這句俗語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你想吃什麼樣的果子,就要相應的等待與其果樹匹配的成長時間。當然這是以前的傳統說法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技術上不斷地創新。現在不同了,桃當年種籽,第二年春嫁接果枝,當年可見桃子。種梨樹想要有收穫要五年才會掛果,種杏樹的四年才會掛果,這都是根據老品種得出了的經驗。如今新品種的掛果年齡已經大大提前。我覺得現在農村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非常火熱,這句俗語,就很適用於對農業生產不太了解的人們。

再來說一說「想吃白果一百年」裡面所指的白果其實說的就是銀杏果,裡面說到一百年,肯定是有些誇張的,但是銀杏結果時間確實要很長時間。銀杏從栽種到結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

在這裡也提醒大家下,雖然白果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等。而且味道香甜細軟,滋味極佳,但白果也有其副作用的。成熟的銀杏果實,有微毒,吃多了容易中毒的。一般來說,白果生吃十個以上就會導致中毒了。但是炒熟的白果毒性會降低,所以想吃白果的話,可以炒熟了再吃。炒熟的白果也不能多吃,最好數量控制在10個左右,生吃莫超過5個。

綜上所述,「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白果一百年」我就是這樣理解的,也許說得不夠全面,還希望大家多多擔待,如果你對這句俗語的理解有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一起來探討,你也可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農村俗語。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無空莫種白果園」,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無空莫種白果園」,啥意思?雖然說農村人的卻沒有讀太多書,但是在農村地區,完全不缺乏「文化」的氣息,畢竟有涵蓋了不同類型的俗語提供給他們學習。這些俗語能夠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直到現在都還被農村人掛在嘴邊,就可以知道,他們的道理在如今還相當適用。在繁多的俗語當中,其中包括有跟農耕有關係的,也包括一些對人們生活的提示,更有提醒人們在生活時候需要注意的細節。
  • 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無空莫種白果園」,為啥農民很少種白果?
    在農村有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了很長時間之所以還沒有消失,就是因為這些俗語包含著非常多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依然有用。有一些俗語對我們的生活有非常好的警示作用,而有一些俗語是在告訴我們一些農耕的技巧,有的俗語則是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 農村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
    農村不像是城裡,都靠著工資生活,大部分的農民,還是堅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北方以種玉米居多,南方則以水稻或者是果樹來維持生活。農民的生活圈子是比較窄的,喜歡閒聊,經常說的話也就那麼多,有些話說的次數多了,就成為了俗語。
  • 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兩年就換錢」,為何少有人種植葡萄
    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兩年就換錢」,為何少有人種植葡萄在農村裡種植了許多的果樹,我們都知道果樹需要幾年的時間生長,然後才會結果和豐收,有的水果還需要等待很多年的時間,像開心果的結果需要等上14年左右。
  • 經典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精華在下句,但少有人知
    經典俗語:桃三杏四梨五年,精華在下句,但少有人知在古代人看來,沒文化的人都是俗人。而在現代社會當中,誰又不是個俗人呢?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們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雖然生活圈子很窄,什麼社交娛樂基本上都是村口閒談。
  • 農村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梅花五年,想吃核桃18年」,是啥意思?
    農村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梅花五年,想吃核桃18年」,是啥意思? 想吃什麼果子就要等其相應的生長時間。 咱們國家農耕歷史悠久,長年累月地沉澱了很多的農諺,這些農諺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很有幫助。
  • 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兩年就換錢」為何種葡萄的農民少?
    辛苦了一年,終於有了回報,看到果樹上掛滿了果子,一股掩飾不住的喜悅流露了出來。但是果樹掛果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民間有一句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說的就是桃樹、杏樹和梨樹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結果,同時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葡萄兩年就換錢,這是真的嗎?為什麼在農村種葡萄的農民少呢?
  • 農村有句老話,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賣錢,說的是啥?
    我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先輩們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不光是聽著朗朗上口,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意義!其中就有這麼一句,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賣錢,你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賣錢!老農的寶貴經驗,現在同樣有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農村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前人留下的寶貴經驗,是能讓後人受益的。所以這些寶貴的經驗才得以一直流傳下去,也是因為它的確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對於一些種植戶來說,肯定是相當的熟悉了,也是以前的一些老農在一年又一年的耕種過程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而這,放在今天同樣適用。下面就帶大家來看看這句濃縮了種植經驗的俗語吧!
  • 此梨速生豐產,打破「桃三杏四梨五年」的常規,知道的農民搶著種
    金珠果長得像芒果和獼猴桃,雖說外形沒有什麼特殊,但是吃起來卻很美味,比普通的梨的口感要好,基本上沒有果核,果肉也是鮮嫩酥脆,水分很多。由於是農村野果子發展而來,口味也是有點野杏子的酸,野生櫻桃的甜,吃起來還是很不錯的。
  • 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兩年就換錢」為什麼越來越少人種了
    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兩年就換錢」為什麼越來越少人種了?物不僅應該是味道美,其色、香都應該符合美的要求。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 「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賣錢」,棗樹該如何種植?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賣錢」,說的就是各種果樹結果早晚的特點。桃樹要種植三年以後才會結果、杏樹四年、梨樹五年,而棗樹一般當年就能結棗賣錢。所以說,早說結棗是非常早的,民間也有種說法,棗樹之所以稱之為棗樹,就是因為棗樹的「棗」通「早」,「早」指的是棗樹結果早。
  • 「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得九年」,為啥核桃樹結果這麼慢?
    隨著收入增加,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對於飲食方面也越來越在意,如今人們吃東西講究營養,說到富含營養元素的東西那就太多了,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還有一種食物,大家喜歡日常當做零食,吃的時候還要費很大力氣,那就是核桃。
  • 桃三杏四梨五年,無兒不栽銀杏園,這裡每年都招人
    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無兒不栽銀杏園。這個村莊的銀杏林種植於20多年前,每年霜降以後,金黃的銀杏林,會招來一批批的城裡人。村裡的大叔大媽當然不會錯過這個賺錢的機會,家裡的各種特產都拿出來擺著賣。現在的鄉村遊,不僅接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而且出行便捷,所以很受歡迎。村裡的農村大叔在擺攤賣蘋果。
  • 農村流傳千年的俗語,句句在理是生活更是智慧!
    在農村生活,免不了會接觸到很多的「大白話」,這些是農民在上千年的傳承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升華,很大一部分富有科學性!過去農村,生活相對落後,科技水平有限,而這些俗語也成了農民為人處世的良師益友,今天小編帶你走進農村燦爛的「生活」,體驗那些富有智慧的俗語!
  • 俗語「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掛滿集」啥意思?農村老人才明白
    那您可知道在農村裡,這個時節什麼水果最好吃嗎?其實,在農村裡的很多的小孩應該都聽說過「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掛滿集」這樣一句俗語,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七蔥八蒜九油十麥。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掛滿集。這是一句古人所總結的關於各種水果收穫時間的俗語,其意思是說在農曆七月份以後,農村裡的大棗就要開始採收了,到了農曆八月份正是採收梨子的好時節,等到了九月份就是柿子大量上市了,而「掛滿集」則是指集市上銷售柿子的人很多,大街上到處都是賣這種水果的農民。
  • 農村俗語「桃養人,杏傷人」,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
    在北方地區,桃子和杏尤為受歡迎。特別是很多小孩子,沒等到這些東西完全成熟,他們就迫不及待的摘下來吃。雖然都是水果,但是吃這些東西可是都有講究。俗語說得好——「桃養人,杏傷人。」這句話站在吃的層面很好理解,就是建議多吃點桃子,少吃點杏。
  • 桃、杏、梨等水果是怎麼傳到西方的?
    其間,原產於中國的多種植物品種也隨之傳入西域、並經由西域的商隊傳至歐洲,而最為突出的是,原產自中國的桃、杏、梨等水果的西傳。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漢中市城固縣)人,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建元二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經過10餘年艱苦努力,張騫翻越蔥嶺,抵達中亞費爾幹納的大宛,經位於錫爾河流域的康居而到達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
  • 農村俗語「人來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臘月寒」,是什麼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流傳下來很多很有道理的諺語和俗語。農村的這些俗語都是我國的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是對農村的生活的生動描述,非常形象也非常有特色。例如有這麼一句話,「黑狗偷了油,打了白狗頭」,這句話通常是農村的老人勸那些被誤解的人說的話,這句話儘管很簡單,但卻很好地描述了兩者之間的聯繫。這其中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背鍋。像這些類似的俗語農村還有很多,並且還一直在農村廣泛流傳。
  • 農村俗語:桃養人,杏害人,李子樹下埋死人,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小時候就經常聽娘說「桃養人,杏害人,李子樹下埋死人」這句俗語,如今娘80多歲了,每每在娘身邊,還常聽到娘說起這句話,所以家裡在選購水果時,每當桃子下來時,都會買的比較多一些,而杏和李子就不同了,只是買上一點嘗嘗鮮,不會像桃子那樣買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