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是年夜飯的必上菜餚,在民間稱為雜燴,在揚州也被稱為盆菜。用魚圓、肉圓、蛋餃、菜心、肉皮等燒制而成,講究一點還會配上魚肚、海參之類。
1989年,我在離外婆家附近的幼兒園上學。雖然已不太記得清那時候年夜飯桌上有什麼,但春節前村莊一定有人家殺豬。幼兒園外面有一條小河,河裡是外婆和十戶鄰居一起養的魚。到了春節前,外婆家的廚房籃子裡總是有幾條喜人的大鰱魚,只是我沒有吃過魚肉的記憶,倒是三五歲時跟著家裡人喝過香檳,在餐桌上見過如今價格不菲的茅臺,還有舅舅們外地出差帶回的兔肉。

關於沒有吃過魚肉的記憶,我專門問過我媽:「小時候外婆家的那些大魚都是怎麼吃掉的?」我媽一聲嘆息:「那時候哪裡捨得自己吃?大魚都被你外婆拿到集市上賣了。」

我的出生地——江蘇省邗江縣(現生態科技新城)杭集鎮,是全國出名的牙刷之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裡的人們通過手工和半機械化搖臂的機器生產牙刷而出名。作為一個三面環水的小鎮,當時有惟一的一條公交綠皮線路向北出城。兩個舅舅都是18歲開始創業的,他們出差去找招待所接單,發貨時用自行車載著我外婆和貨,路上太顛簸,大舅著急送貨一路猛蹬自行車,一回頭發現外婆和貨早就從車上掉下來了。

外婆說,家裡的確年年有魚,非常喜人,但也是因為人口多捨不得自己吃,有了收穫就拿到魚市上賣錢,給舅舅們創業囤些資本,回頭再買些肉、蛋之類的年貨。不過,揚州人的餐桌上也一定是有魚的,大年三十晚上的紅燒魚是不吃的,因為寓意「年年有餘」,所以魚必須要到正月初一以後動筷子,這大概也是我的童年記憶裡一直缺魚的原因之一。
揚州人的「年年有餘」,鰱魚是最差的,好一些的準備鯿魚,條件好的人家準備鱖魚,這道菜家家戶戶必不可少。
與魚一起上桌的還有清炒豌豆苗、水芹炒百葉、什香菜、松花蛋、香腸之類。那時候,自來水還沒有普及,作為魚米之鄉,屋前屋後都吃水河,每家每戶的廚房裡都會配上三兩口大小不一的水缸,每到大年三十,為了給水芹保鮮,買來的水芹菜會放在一個小水缸裡保鮮,而大水缸裡總要飄著幾片豌豆苗葉子。
水芹在揚州有「路路通」的寓意,炒上百葉,寓意來年百業路路通;豌豆苗在揚州話中讀作「安豆苗」,寓意「安安穩穩」;除此之外,揚州還有大年三十吃青菜燒豆腐,寓意清清白白保平安。

即便家庭條件再差,以上魚和蔬菜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必上菜餚中還有全家福。全家福是飯店的雅稱,在民間稱為雜燴,用魚圓、肉圓、蛋餃、菜心、肉皮等燒制而成,講究一點還會配上魚肚、海參之類,裡面的內容全憑自家配置。全家福在揚州也被稱為盆菜,本地最著名的萃園橋農貿市場裡至今還保留了一家盆菜店,這個店裡每天現做魚圓、肉圓、蝦圓、肉皮等全家福的配菜,配成一盆一盆銷售,這家店到春節前尤為火爆,甚至被一些老人寫進臨終遺言內,交代兒女們每年春節前一定要備上這些食材,做一道全家福。
年夜飯餐桌上的肉類在當時並不多,如果是為新年殺豬的人家,大多是把肉拿到集市上賣了補貼家用,留些下水來做菜,因此年夜飯餐桌上的常見菜餚還有老蔥炒豬肝、涼拌豬肚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