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則悟法師提交了《關於建立極危珍稀鳥類白鶴國際遷徙通道中途棲息保育區的建議》。則悟法師指出,目前全球白鶴種群數量存量約4000隻,其中在中國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數量已佔全球98%,研究發現,遷徙路線上的危險是目前白鶴物種保護亟待解決的問題。則悟法師表示,白鶴遷徙路線上中途休息補給區,不僅是白鶴的安全保障區,也是其種群延續的生命能量加油站。為此,則悟法師就建立白鶴國際遷徙通道中途棲息保育區,提出了5點具體建議。
則悟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南普陀寺)
一、關於珍稀候鳥白鶴國際遷徙的背景資料
電視記錄片《鳥的遷徙》,通過在鳥的身上設置高清攝像頭,通過鳥的視野,記錄了鳥群在遷徙過程中的活動,記錄了鳥類以弱小的身軀,為了種群的延續,飛越萬水千山,飛越崇山峻岭,博擊暴風驟雨,逃脫天敵獵殺的過程。生命的延續從來就不中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鳥類作為地球生態圈的組成部分,生命自有其蓬勃之道。但就遷徙的鳥類而言,種群的延續正面臨著數千萬年未有之變局,那就是人類活動對其棲息繁育空間的擠壓,對於候鳥而言,遷移路途上的風險,正影響著一些珍惜鳥類的物種生存。
(一)珍稀候鳥白鶴正面臨著種群延續危機
全世界共有15種鶴類,我國分布有9種,除丹頂鶴外,白鶴極危,白枕鶴、赤頸鶴、白頭鶴、黑頸鶴易危,只有蓑羽鶴、沙丘鶴和灰鶴無危。
目前,全球白鶴種群數量存量約4000隻。世界上15種鶴類中,白鶴數量不是最少的,但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瀕危等級最高。原國際鶴類基金會副主席吉姆·哈裡斯生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白鶴之所以瀕危等級最高,是因為遷徙路線單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鄱陽湖時,當時除中國鄱陽湖之外,全球還有另外兩處白鶴越冬地,即伊朗和印度。2019年10月21日被命名為「OMID」的白鶴飛到伊朗越冬,這是西部遷徙路線連續多年監測到的僅剩一隻白鶴。據印度發行量位居前列的英文報紙《印度斯坦時報》2010年報導,在2001年最後一次監測到白鶴後,印度已經連續10年沒有發現越冬白鶴。喬治·阿基博說,從那以後,國際鶴類基金會沒有收到在印度發現白鶴的信息。隨著另兩條遷徙路線幾近喪失,在中國鄱陽湖區白鶴數量已佔全球98%。鄱陽湖成為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也就是說,白鶴對鄱陽湖的依賴度太高了,一旦鄱陽湖出問題,白鶴最後一塊家園可能就喪失了。
慶幸的是,自1996年以來,江西省先後出臺了《江西省鄱陽湖自然保護區候鳥保護規定》《江西省鄱陽湖溼地保護條例》《江西省溼地保護條例》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有關溼地和候鳥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為各級政府和部門嚴格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個問題被提出,那就是,白鶴種群的延續危險,源於其每年南北遷徙飛行中的中途覓食休息地的空間被人類活動所擠壓。
(二)研究人員的發現
2018年,瀋陽理工大學的周海翔教授在遼河邊上發現了兩隻受傷的白鶴,一隻取食了有毒餌料,另一隻身上受了槍傷,在救助了這兩隻白鶴後,周教授啟動科研項目,在白鶴傷愈後重回遷徙前,在其身上安置了衛星追蹤器用於研究鳥類的遷徙路線。在此一年多,根據衛星追蹤器所傳送回來的信號,研究人員發現,目前在全世界存量白鶴種群,其繁育地在西伯利亞最北端臨近北冰洋的苔原地帶,每年秋季,成年白鶴攜帶子女,向南遷徙飛行,穿越東北平原,越過渤海灣、山東半島,經蘇北或湖北,到江西鄱陽湖地區越冬。
根據白鶴遷移所經路線,科研人員對其遷徙沿線中途棲息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情況十分不樂觀,白鶴長途遷徙,其中途休息停留覓食的區域,是白鶴遷徙重要的生命能量補充節點,特別是當年夏天在繁殖地孵化的幼鳥,若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補給,體能無法承受長時間飛行,掉隊則意味著死亡。另外,科研人員觀測中發現,對於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鳥群,幼鳥的合理比例應當在10%-15%,但2019年遷徙的白鶴種群中,東北過境的白鶴種群1800餘只進行觀察記錄,發現其中幼鳥比例不足2%,對於高瀕危物種白鶴的保護工作而言,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三)遷徙路線上的危險是白鶴物種保護亟待解決的問題
鄱陽湖是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每年秋末冬初,從俄羅斯、蒙古國、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數十萬隻候鳥在鄱陽湖越冬,最高峰近70萬隻。鄱陽湖區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為白鶴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和豐富的食物供給。白鶴每年在鄱陽湖停留長達5個月。
在整個鄱陽湖區,越來越多群眾自發加入候鳥保護隊伍,湧現出候鳥醫院、候鳥保護採茶劇團、候鳥保護協會等一大批愛鳥護鳥民間團體,他們救治病傷候鳥、開展生態保護宣傳、參與湖區巡查。所以,當前白鶴物種保護的短板,應該是白鶴南飛北歸一年兩度遷徙穿梭路線上,中途重要覓食補給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如安徽宿遷駱馬湖,曾經有過大片的湖泊溼地,溼地為鳥類遷徙提供了停留覓食的安全區域,但圍田造湖及採砂使得溼地生態受到嚴重破壞且無法修復,數百年來大批遷徙鳥類在此停留覓食的景象近年很難再現。白鶴種群只能轉向江蘇和安徽交界的石臼湖,而在歷史上,石臼湖並沒有白鶴棲息的記載。在湖北、湖南,許多地方的地名有「白鶴」或「黃鶴」(鶴的種群中並無「黃鶴」物種,生物學家認為,白鶴在幼年時羽毛呈鵝黃色,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上的「黃鶴一去不復返」,詩人觀察到的應該是白鶴的遷徙活動)的字樣,該地的湖泊地帶,也是歷史上白鶴的越冬棲息之地。
白鶴在遷移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在長距離遷徙過程中需要中途休息與覓食補充體能。特別是當年出生的幼鶴,其首次參加遷徙,無法判斷路線,途中若體力不支掉隊或落單,意味著它基本無法獨立生存,從這個意義而言,白鶴遷徙路線上中途休息補給區,不僅是白鶴的安全保障區,也是其種群延續的生命能量加油站。
二、具體建議
(一)從觀念上充分認識白鶴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從生物角度而言,白鶴因其種群數量的減少、遷徙路線的單一,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瀕危等級最高;二是就傳統文化而言,白鶴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吉祥、長壽和情操高潔的象徵,也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白鶴物種的保護,可成為中國生態文明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融合點,也可向世界展示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決心與行動。
(二)明確並規劃建設白鶴遷徙中途保育重要節點區域
一是組織白鶴遷徙研究專項科考行動。建議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專門的考察隊,通過對白鶴遷徙路線的研究,科學規劃白鶴遷徙中途保育重點節點區域。
二是建議根據白鶴遷徙中途保育區的重要程度,分級建設國家級或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申請建設過程中,考慮到白鶴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與現狀嚴峻性,對考察隊確定或擬定的白鶴中途重要棲息區域,由地方政府先行採取生態保育和白鶴過境緊急保護措施。
三是探索中國特色的荒野保護工作機制。在鄱陽湖區的白鶴棲息地保護過程中,曾經有湖區農民種藕苦於被白鶴覓食影響產量,準備轉種水稻,志願者發現後,以合同方式約定由農民在該地塊種植白鶴喜愛的植物,收入損失由志願者以向社會眾籌集資的方式補足。在國外,也有荒野保護的環保理念,即由慈善捐贈或社會眾籌的方式,將某些更具環保生態意義的成片地區或小塊區域,該地塊不再從事生產或一般人類活動,任其荒蕪或保持原生態,側重地塊對環境保育的意義,或作為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保育地。與國家劃定的自然保護區不同的是,荒野保護主體,更多是環保組織或社會力量,以購買、租賃生態價值土地後進行環境保育,荒野保護因為其機制的靈活性,在生態保護中成為國家自然保護區體系的有益補充。科研人員在考察中發現,遷徙過程中,除較大、集中的中途休息覓食場所外,也會到稻田或河漫灘溼地覓食,故劃定並建設自然保護區外,也可以通過荒野保護機制,以環保社會組織為主體,在鳥類遷徙路線上,向當地村委會或農民租賃土地,因地制宜建設小規模的荒野中途之家,這些地塊不再進行一般性種植、養殖生產活動,以生態保育為其土地主要功能,將其建設成包括白鶴在內的鳥類在遷徙途中棲息覓食的「中途之家」。
四是落實生態補償基金支付轉移機制。對建立國家級或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省份、縣市,通過財政支付轉移得到相應的補償,基金可用於自然保護區建設,也可用於補償因生態保護而利益受損、生產生活受限的單位或個人。
五是建立白鶴物種保護研究、物種保護教育的長效機制。條件成熟時可依託相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專門的白鶴保護研究所。通過中央電視臺製作相關的白鶴遷移及保護環境教育記錄片,提升民眾對白鶴保護工作的知曉與認知。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