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8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中國攝影出版社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攝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則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農業文化遺產。該書彙編原農業部發布的第一、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39項,接下來將要介紹的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便是其中之一。
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是農業、林業、漁業相結合,在獨具特色的沼澤窪地中巧妙利用垛形土地的溼地生態農業系統,已有上千年的造田耕作歷史。(奚鳴君 攝)
在農業生產中,除了向山要地(梯田),人們還與水爭地、向水要田,垛田便是生活在江蘇興化裡下河地區的人們向水要來的田地。
垛田是一種由泥土堆積而成、高出水面的臺狀高地,是興化地區獨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大大小小的垛田田塊如同海洋中的島礁一般,遍布在興化的沼澤溼地湖蕩之中。
興化垛田因湖蕩沼澤而生,每塊面積不大,形態各異,大小不等,四周環水,各不相連,形同海上小島,人稱「千島之鄉」。核心區有6 萬多畝這樣的耕地,分布在垛田鎮、缸顧鄉、李中鎮、西郊鎮、周奮鄉一帶。(朱明 攝)
隨著旅遊經濟的發展,聰明的興化人民利用垛田這種獨特的形式,從事大規模油菜生產,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萬島聳立,千河縱橫,可謂天下奇觀。連續舉辦多屆的中國興化千島菜花旅遊節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新興旅遊亮點。(楊天民 攝)
興化地處江蘇中部,河網縱橫、湖泊密布。與周圍地區相比,興化地勢低洼,如同「鍋底」。每到汛期,興化周圍的「四湖」(洪澤湖、高寶湖、白馬湖、邵伯湖)、「三河」(裏運河、通揚運河與淮河)、「一海」(黃海)的水便一齊向興化湧來。洪水一來,興化地區的田地被衝、莊稼被毀,農民深受其害。為了減少洪水帶來的損失,宋元時期起,興化人開始修築垛田,在垛田上進行農業種植。垛田的雛形是架田—在沼澤地用木樁、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蓋土壤,形成田塊。後來,人們選擇沼澤溼地中的地勢稍高處,用泥土堆積起來,形成高出水面1 米以上的田塊。垛田的形狀因河溝寬窄而變,大的不過數畝,小的僅有幾分。
至今,垛田還保存著傳統的農耕方式,用天然生態肥料種植蔬菜。農人的田間勞作都要泛舟而行,家家有船,戶戶蕩槳。圖為當地農民乘坐木船澆灌垛田上的作物。(吳萍 攝)
垛田獨特的島狀耕地,是荒灘草地堆積而成,土質疏鬆、養分豐富,加上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使得生產的蔬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是普通大田種植難以比擬的。如今夏日裡的興化垛田,油菜、香芋、香蔥、韭菜等經濟作物構成了當地除旅遊資源外的豐富經濟來源。(楊天民 攝)
在還沒有化肥的年代,在垛田上勞作的農民,把疏浚河溝挖出來的泥漿和雜草,作為有機肥堆積到垛田上(這種方式被稱作「罱泥」「扒苲」),使得垛田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逐漸增高。高出水面數米的田塊,在洪水來臨時,絲毫不受影響,為興化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庇護。同時,垛田的地勢高,排水良好。罱泥、扒苲的堆肥方式,使得垛田的土壤疏鬆,土質肥沃,各種作物在垛田上都能長勢良好。
近代以來,隨著對洪澇災害治理手段的改進,興化地區大面積受洪水侵害的概率大幅變小。同時,社會穩定,人口增加,數米高的垛田被農民削矮,向周圍連片擴展。如今興化垛田總面積已達47 萬畝,核心區6 萬畝,被農民種上了大面積的油菜。每當油菜花開的季節,湖蕩裡的塊塊垛田全是黃燦燦的一片,連成了「中國最美油菜花海」。
2009 年起,興化每年3 至5 月菜花飄香時節都會舉辦菜花文化節,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參觀遊玩。
垛田是興化水鄉特色之一。每年春季,油菜花開,藍天、碧水、「金島」織就了「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奇麗畫面。泛舟其中,如入迷宮,濃鬱花香讓人迷醉,旖旎風光令人流連忘返。(上圖 萬亮 攝;下圖 楊秋紅 攝)
興化結合鄉村旅遊和攝影人創作需要開發了千島菜花景區,每年舉辦千島菜花節,其中乘船遊也是到這裡遊玩的遊客們的必選項目。(楊天民 攝)
原標題:《沼澤窪地土地利用模式: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