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到五十,要知道「人生在世難得糊塗,糊塗也是福」

2020-12-27 小閃旅遊記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往昔經歷,歷歷在目,猶如昨日。

人生短暫,有快樂,也有痛苦,而我們總想把一切都弄明白,而有些事看透了,就傷心了,這也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無奈。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活的太明白了,有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輕輕的來,淡淡的走,可能更好,人生難得糊塗。明朝有一聖人,名曰王陽明,乃心學集大成者,其思想「陽明心學」受眾人所追捧,陽明先生知天命時節仍在學堂傳道解惑,其悠然羨煞他人。

有一弟子年四十九,雖與陽明先生年齡相仿,但並無陽明先生其悠然和成就,便問道:「先生,您活的自在的秘訣是什麼?」王陽明:「賢弟今年可有四十九了?我只說四件事,你把這四件事,學會如何揣著明白裝糊塗,自然就可以像我這樣悠然自得。」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卻也不能真糊塗,尤其是在這九點上,聰明人是看透卻不會說透,「揣著明白裝糊塗」才是五十歲知天命時節最該有的大智慧。

王陽明:人到五十,要學會在這九點「揣著明白裝糊塗」

您可能會說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七十歲,五十歲又算得了什麼呢?況且我現在還年輕,還用不上這些大道理,您要知道古代時醫療簡陋平均壽命大概也就三十歲,若能在古代活到五十歲知天命的時節,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七十歲左右。

歲數是其次的,道理卻是相同的。王陽明先生所說的:揣著明白裝糊塗,這個道理適用於各個年齡層的人,學會一點、兩點都會受益良多。

一、守拙:心頭洞明,表麵糊塗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樸守拙。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這種人不張揚,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眾人的歡迎。

當你的聰明外觀、鋒芒畢露時,則遭人妒忌。那又何必呢?炫耀自己,無非想讓人高眼看你,無非為了虛榮、臉上有光,但當你在官場、職場被排擠,不能盡情揮灑時,不知是否有聰明致禍之嘆?

二、口訥:不逞利口,不論人短以說話遭禍者,不在少數。究其因,無非愛逞利齒,愛論人長短、搬弄是非。而最冤枉的是那些人,本無心之語,被人道聽途說、斷章取義,致千古之恨。

所以,如果從一開始就慎言,不是可以免去許多煩惱嗎?為人處世,萬不可忘記「禍從口出」之戒。

三、隱忍:知雄守雌,以退為進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能伸能屈之人。沒有誰一輩子都是順順利利的,所以,得意時固然值得揚眉吐氣,失意時卻不能一味消沉,應積蓄力量,以伺東山再起。

這時候的隱忍,才算把人生百味都嘗盡。失意時的忍,是知雄守雌,以退為進。

四、包容:以和為貴,寬容大度糊塗是一種肚量,是眼裡揉得進沙子,是以和為貴的寬容大度。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個朋友多條路。

當你包容別人時,也就為了自己積累了人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

五、做人:表面愚拙,內心精明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人不能太精明、太計較,平時糊塗一點,給人留有餘地,方是共贏之路。

當然,表面上可以糊塗,心裡卻要打個小算盤,時時的調整自己。放眼遠望,別死盯別人的缺點,要懂得吃小虧才能賺大利著急道。

六、生存:靈活應變,從容謹慎一個人去拜訪禪師。禪院的門很矮,他沒注意,結果碰到了頭。

禪師對他說,要想不碰到頭,就要學會低頭。為人處世也是如此。

七、交際:精於「糊塗」,廣結人緣交際場合,真真假假,虛實莫辯。別人的話,有些可以當真,有些則不然。精於糊塗之道的人,跟任何人都可以是朋友,甚至別人的冒犯,他都可以微笑面對。

有些事情不去較真,也就避免了衝突,可以左右逢緣。

八、處事:故意示弱,假裝糊塗馬有失蹄,人有失足,為人處世,能不小心點嗎?小摔小疼,大摔就不僅僅是疼了。

要明白的是:有時候在一開始就故意示弱,假裝糊塗,不是可以避免站得高,摔的疼嗎?

九、修身:達觀生活,知足常樂糊塗的人生觀就在於要達觀生活,知足常樂,他能看開一切,所以寵辱不驚、從容快樂。想要達觀,就要懷一顆平常心,凡事順其自然,不去計較是是非非,笑看庭前花開花落。

不愉快的事,能忘就忘,不去強求什麼,不也很瀟灑嗎?

人生是一場關於「心」的修行

世界在變化,時間煩擾眾多,人若是不能夠坦然處之,就如同牆頭草在風中搖擺,沒有了自我,被外在的事物所影響,最後迷失的真正的自己。

而王陽明的心學正是從「心」修煉,從自我開始,打破自我對自己的束縛,放棄對自我的執著,否則越執著越痛苦,當你學會的用王陽明的觀點,學會了用心學來看待世界,你就學會了放下,當你能夠自如的控制自己的內心,人生也就過的更加自在灑脫了。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智慧,可以看一下《王陽明傳》和《傳習錄》這兩本書,其實《傳習錄》並不是王陽明自己所寫出來的,是他的學生整理出來的。

這不僅僅是一套「從凡至聖」的勵志書,更是一部全面了解王陽明傳奇一生,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精髓的作品。

很多偉人都把王陽明的《傳習錄》作為終身的精神食糧,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後代的儒學經典,從心理學,佛學,西方哲學,量子力學,各個角度出發,可以真正的認識到王陽明的心學智慧,掌握根本精神存在。

也許有人覺得文言文晦澀難懂,不能明白心學到底講什麼,這套書帶有白話譯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陽明心學的思想內核,能夠幫助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在複雜的世界中練就強大內心,在浮躁的現實下走出心靈迷茫,在殘酷的命運裡獲得幸福人生。

當你感到不順,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翻開這兩本書讀一讀,相信你也能像王陽明一樣低谷之後頓悟,開始逆襲。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人啊,難得糊塗,糊塗也是福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但其實,看似是糊塗的背後,是洞察一切卻懂把握、知分寸。有些人,明知有些事情藏在心裡比較好,卻不顧旁人感受的大聲說出,到最後,傷了別人,也讓自己被人厭煩。其實,很多事情,知道便好,有的時候,笨一點,糊塗一點,反而是真正的大智慧。
  •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
    學會糊塗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的事情,生活中很多事情沒必要看得太清楚,也沒有必要看的太透徹,所謂的人生在世,難得糊塗,就是糊塗一點,就多一點開心,多一分快樂,少一點憂愁。「難得糊塗」也是人生當中一大智慧,大家都認為自己很聰明,放不下自己高傲的一面,能放下自己的聰明,糊塗一下的的聰明人,現實中卻是非常的少見,都是針鋒相對,誇誇其談,誰都不服輸。最後雖然贏了,但是輸了感情,疏遠了朋友等等。
  •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幸福,藏在糊塗裡!
    人生在世,糊塗難得,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傳世的名言,乃是他為官之道與人生之路的自況。後人感慨這「難得糊塗」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橫幅的形式掛於家中,作為每每處世的警言。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鏡。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糊塗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修養」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那是因為,一個人如果太過聰明往往會平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這樣,就會身心俱疲。但其實,看似糊塗的背後,是洞察一切卻定的把握,知道分寸,一種不計較罷了。難得糊塗其實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學問,這是大徹大悟的哲學,凡事都沒必要去較真,世間真的東西很少,任何一個圈子都存在著規則和潛規則,學會八面玲瓏,通融圓滑,溜須拍馬,媚上捧場,糊塗之處,才能如魚得水。鄭板橋當年寫下這一句「難得糊塗」,是對世俗的一種痛恨,對官場惡習的一種厭惡,也是他最終看破官場險惡,辭官歸隱的原因。
  • 人生最是「難得糊塗」!
    員外便順勢請求鄭板橋留下墨寶,於是,鄭板橋欣然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大字!可見當時鄭板橋初寫這四個字的時候,是並沒有特殊的心境和人生感悟的!而兩百多年來,經過人們不停地理解和研究,賦予了這四個字豐富的人生哲理!甚至被許多人掛在案頭當做了為人處世的警言!「難得糊塗」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人生,要理性的處理,感性的對待。
  • 「難得糊塗,受益良多」:此三事該糊塗,此兩事堅決不糊塗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鄭板橋自古以來我們就知道中國有「大智若愚」、「傻人有傻福」的說法,這些說法跟「難得糊塗」一樣,就是說做人要在該糊塗的事情上糊塗,在不該糊塗的事情上堅決不能糊塗。
  • 人生:難得糊塗!(經典好文)
    人生,難得糊塗!太聰明不是一件好事,人一旦看透,難免會顯得自閉,不是沒有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而是失去了與人逢場作戲的興趣。人生在世,心胸要寬廣,不能因為一點小事爭來爭去。清朝有一個著名的大臣叫張英,家裡面來信,說和鄰居砌了一面牆,起了爭執,說他讓了三尺,他又多了三尺,鬧得不愉快,寫信給張英調解,讓他給出口氣。張英看到這封信非常生氣,就為這點小事,當時就寫下了一首詩: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方圓人生,難得糊塗
    其實呀,許多事情從每個人的出發立場來看,他們都是對的。只不過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法設身處地地去考慮別人的想法,所以沒有辦法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問題,衝突與爭執也因此就在所難免。在我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凡事都要爭個明白的做法並不可取,有時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人生心語】難得糊塗 吃虧是福
    【人生心語】難得糊塗 吃虧是福 有些人喜歡虛偽的好人, 往往做的好的不如說的好的, 可是日子久了,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生在世,對這2件事上要「心狠」
    人生在世,一時心軟可以讓人看到你的慈善,可若是一世心軟,那旁人只會看到你的軟弱無主見,你自己也缺乏成功的堅定意志。長此以往,那心酸窮苦一生也只是必然的。故人生在世,在這兩件事上,不得不「心狠」!若是在小時候不能對自己的孩子「狠心」些,讓他們學會獨立,學會吃苦,學會承擔責任,那當你們也化為一碰黃土,那你們的孩子到時還能依靠誰呢?到時候孩子只會是個一無是處的人,是一個被社會唾棄的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 經典好文:難得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大智慧
    現在的人,變得都太聰明。誤了自己,也害了他人。其實,快節奏的生活,如果我們有些時候糊塗一點,反而會更真切,活得更輕鬆,也更從容。糊塗並不是讓我們腦子渾渾噩噩,而是一種一種內心的自我暗示,自我調節,是一種心態,一種修養。人生一世,功名利祿如過眼雲煙,太多的人不懈地去追逐,去努力,而真正的有大智慧的人是保持糊塗心態的,他們看淡功名利祿,看淡是非得失,轉而去享受生活,去回歸家庭,看得開,放的下。
  • 成語典故:難得糊塗——在聰明中糊塗著,在糊塗中聰明著
    「難得糊塗」的境界之一是故意表現出來的糊塗。在有些情況下,你把一件事情看得明明白白,但是你發現如果你把這件事情說破,就有人會因此名譽受損。如果不說破,對你、對其他人也沒有什麼影響,或者是影響較小。雖然這件事情看起來是不符合常理的,那還是故意裝作「糊塗」為好。
  • 人生境界:「難得糊塗」比「難得清楚」好
    「難得糊塗」是一種人生境界,而「難得清楚」是一種人生追尋,「糊塗」與「清楚」是相對立的。人們在一生中,一段時間內有時執著地追問「清楚」;一段時間內有時自欺欺人地自覓「糊塗」。當我們在孩提時,面對周圍陌生的一切事物,總是纏著父母刨根問底地問個不休,總想弄清楚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當我們上學時,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總想弄清楚所要探尋的一切未知;當我們上班後,面對新的環境,總想弄清楚單位的人事關係。從孩提、上學到上班這段時間,尤為好奇的是「難得清楚」。而對一些事物要想獲得「清楚」實屬很難,這樣便產生了「難得清楚」。
  • 如何理解「難得糊塗」這四個字?
    當今社會也是如此,在工作中上下級關係,無原則的堅持自己的。有時自己的想法也不是那麼完美,一道題都有好幾個解。只要目標一致,計劃完整,產品優質就成。如鄭板橋的難得糊塗自嘲一下,無妨大雅。這樣能很好的協調上下級關係,也是尊重對方。南懷瑾說:「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著要有用處,有價值。」
  • 人生難得糊塗(深度好文)
    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塗一些好,萬事都作糊塗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人生難得糊塗人生短暫,有快樂,也有痛苦,而我們總想把一切都弄明白,而有些事看透了,就傷心了,這也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無奈。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活的太明白了,有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輕輕的來,淡淡的走,可能更好,人生難得糊塗。
  • 人生一世,糊塗難得,難得糊塗!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想得太多。身體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每個人都有被他人牽累,為自己負累的時候,只不過有些人會及時調整,而有些人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不懂得知足。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一種心靈的感受。只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在身邊。
  • 居官十年的鄭板橋,用親身言行闡釋了「難得糊塗」的為人處世之道
    板橋體有種桀驁不馴的洋洋灑灑,俗話說字如其人,他本人也是一個不拘一格的地方父母官。 最讓世人敬佩,也是流傳最廣的,當屬他的題字「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得過且過,糊裡糊塗麼?當然不是。
  • 糊塗是一門學問,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
    鄭板橋當年寫下這「難得糊塗」,是對時俗的一種憎恨,對官場惡習的一種厭惡,也是他最終看破官場險惡,辭官歸隱的原因。人們對鄭板橋的「難得糊塗」都知道,很多人喜歡,但你是否知道其來歷?據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職的時候,有一次到山東萊州的雲峰山遊玩,天晚了,便到山中一個茅屋去借宿。
  • 「吃虧是福」和「難得糊塗」,讓我們學學鄭板橋的處世智慧
    這是鄭板橋對於世人的警示,也是他自己的處世智慧。我們都知道鄭板橋最擅長的是畫竹。在世人眼中,竹是君子的化身,正直、挺拔、堅韌、長青(清)。這樣的品質,正是鄭板橋所擁有的。所以,他喜歡畫竹,也是以物喻志。 一個人能夠在青史上留名,自然是要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的。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
    提起「難得糊塗」四字名言,許多人都知道,這是清朝文人鄭板橋所說。  到中國旅遊,在很多景點,可以買到這四個字,或寫在宣紙上,或刻在竹片上,或刻在書鎮上……  有人說,鄭板橋一生,憑「難得糊塗」四個字的人生哲理和書法,就可以永垂不朽了。  這話,毫不誇張。  先說鄭板橋的書法,既無銳氣,也無霸氣,展現在紙上,像村姑,樸樸素素,清雅脫俗,人見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