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莆田蟶熘
蟶熘是福建莆田民間普遍流行的一道名菜,具有滋補、清熱的效用。
蟶熘是以蟶肉混和澱粉,加上各種調味品製作的湯羹,也叫蟶羹。煮法較簡單:即將蟶洗淨後去殼,再用適量清水把蟶肉浸泡洗淨,撈起瀝乾置於盆中與幹澱粉拌和均勻。加工時,先把姜、蒜頭之類香料放進已燒熱花生油的鍋裡,待煸出香味後撈起。把清水浮出水面時,再把已炒的香料投入,加上精鹽、味精、蔥花之類佐料腦海許米醋,調勻即成。肉嫩潤滑,鮮甜爽口。
蟶熘不僅是家宴上的一道湯菜,也是菜館上會客喜歡的一道湯羹。那麼它為什麼叫蟶熘呢?原來這個「熘」字在莆田沿海有個傳說。
傳說舊時某年,沿海一帶流行瘟疫,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和健康,部分村莊出現人員死亡現象。而令人不解的是最靠近海邊的幾個村竟沒有人死亡。當是民醫從治療病人中悟出一個道理:沿海的幾個村莊都養殖縊蟶,吃過縊蟶製作各類清湯。而蟶起作用的。於是在民醫的宣傳下,滸瘟疫的村莊各村民都煮起蟶粥吃,果然不久瘟疫就「溜」了,不再流行了。老百姓說,是縊蟶把疫病驅趕走了,於是逐漸地在群眾中流傳一種吃熘驅病的傳說。在飲食文化中,有人認為把「溜」字改為「熘」字,說明蟶熘是經過加工煮熟而來的,更切合本意。
2.楓亭羔
楓亭糕,產於興化府莆田縣、仙遊縣與泉州府惠安縣交界處的楓亭鎮。
至今已有1000年歷史,是福建省傳統糕類美食,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幹蒸而成,切成四方塊,食來香甜可口。老人小孩皆宜食用,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其大量銷往東南亞和美、英、加拿大等國家及港澳地區。
起源於
楓亭糕是興化府楓亭鎮的傳統名點之一。這種糕點用糯米粉為主料,以傳統工藝製作,細嫩香甜,入口而化,且具有健胃益脾之功效;又耐貯藏,存儲三五天不變質,是旅行居家的首選糕點,又是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飲雀四方,深受顧客歡迎。它的製作歷史悠久,據傳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
北宋時期,泉州府莆田、仙遊、惠安三縣交界處的楓亭市(連江裡)已經是個「魚鹽輻輳之品,官司往來之地」,楓亭經濟發達,出現了許多高官巨賈。有些人發跡之後,不忘養育自己的家園,致力於家鄉的公益事業。慶曆年間(1041~1048),楓亭有一位名叫洪忠的商人,他致富後,看到楓亭地處海濱,溪渠縱橫交錯,給行人帶來諸多不便,就決心捐出自己的全部家資金,建造沙溪等七座橋梁。在他的帶動下,楓亭各界人士紛紛捐款,一場建造橋梁。在他的帶動下,楓亭境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洪忠全力以赴,長年累月在建橋工地上奔走操勞,有時忙得連三餐吃飯的時間也沒有。
在楓亭鎮建設南路63號的「楓亭糕」製作坊內,記者了解到「楓亭糕」的製作方法。「做楓亭糕最重要的是原料,我們一直都用仙遊當地產的糯米,因此吃起來特別糯。」據「楓亭糕」製作工藝傳承人許仁山介紹,製作「楓亭糕」的工藝比較複雜。
3.燜豆腐
燜豆腐,是福建莆田民間流行的一種地方傳統名餚,以清淡素雅、別有風味見長,更是老年人保健食療的一道名菜。燜豆腐這道菜也是家宴或酒席上的第一道主菜。
做燜豆腐,要先將鹽滷豆腐捏成豆腐泥。其配料:素料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蔥、芫荽、胡蘿蔔等,要切細,以及適量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葷料來源較廣,如瘦豬肉、幹蝦肉、蟶、海蠣、乾貝等。
製作方法
豆腐捏碎,雞蛋液打勻,香菇、包菜、芹菜、冬筍等切細;爆香蒜頭,倒入瘦豬肉、幹蝦肉、蟶、海蠣、乾貝、香菇、包菜、蝦米炒一下,加水,煮開後放入豆腐碎塊,燜煮一會兒,倒入雞蛋液,再加切碎芹菜,煮開收汁即可。
4.紅團
紅團(興化平話字:án-duán;興化語城裡腔:aŋ˧ tuaŋ˨˦),福建莆仙地區特色小吃,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按照莆田民間習俗,春節、元宵或者結婚、滿月、祝壽、喬遷等喜事都會做紅團。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於渲染節日氣氛,還用於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
紅團是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餡一般有糯米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等,也有鹹餡的,是以糯米加入蔥花、香菇、蝦皮、花生、肉絲等調味食物。
主要餡料
餡一般有紅薯(實心)糯米餡、紅豆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豬五花肉餡(較少)五種:
糯米餡是把糯米蒸成乾飯後,放入糖水中用文火煮,使它成為又粘又軟的飯糰;綠豆餡是把綠豆煮爛,放進糖(以文火幹),再用勺子把綠豆搗碎,靠糖的黏度黏成團;
糯米綠豆餡是先把糯米炒熟後碾成粉,再把它與煮熟並搗碎的綠豆、糖混和成團狀。
紅薯的則為把煮熟的紅薯搗成薯泥和上等的小麥麵揉成團後蒸煮而成。
紅米糰是用木刻的印模印出來,做紅米糰時,主婦們圍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顯示家庭婦女多年實踐的技巧。結婚時,婦女必須穿紅衣來印製,表明喜事。花好月圓,又紅又吉。
製作方法
製作時把餡用手捏成直徑5釐米左右的球狀,即為「紅團餡」。用「皮」把「餡」包起來,放入木質的粿(俗稱紅團印)內,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狀的紅團(曲面上花紋,中間一般印有福、祿、壽、喜、財、丁、貴及雙孩兒、慶豐收等字樣或圖樣)。印好的紅團用洗淨的剪成圓形的雞葉(莆仙人稱雞蕉葉)(姜科類植物豔山姜的葉子)或一種大栲樹葉墊底,置入蒸籠內,用大火蒸。約20分鐘後,打開蒸籠,紅豔豔,香噴噴,亮閃閃的紅團便立刻呈現在眼前。
5.滷麵
莆田滷麵
莆田滷麵是福建莆田的一道傳統美食,它和興化炒米粉、熗肉、荔枝肉、海蠣煎、西天尾扁食、泗粉、 菜頭餅、燜豆腐、生煎包都是莆田知名的美食,莆田滷麵更是莆田歷來款待親朋好友的一道必選佳餚。
莆田滷麵是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使得莆田也有了「滷麵之城」的美譽。
莆田滷麵又以江口滷麵最為出名,一般用於重要來賓接待,被稱為地道的莆田滷麵。
麵條起源於中國,漢代以前就已出現「湯餅」。「湯餅」實際是一種「片兒湯」,製作時一手託麵團,一手往湯鍋裡撕片。到北魏時(公元486—534年),湯餅不再用手託,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將麵團擀薄後再切成細條,這就是最早的麵條。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們又把切好的麵條掛起來晾乾,便於保存和隨時食用。於是最早的掛麵便誕生了。唐代時,中國和日本的往來很頻繁,麵條和掛麵的製作技術很快就傳入了日本。歐洲最早的麵條類食品傳說是由旅行家馬可·波羅於1295年由中國帶回義大利的。但此種說法似乎並不可*。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麵條是在富裕的義大利人家當廚師的亞洲奴隸傳入歐洲的。後來流傳至福建莆田被當地勞動人民所接受,從而延伸出莆田滷麵。
滷麵在講究火候的同時,也講究吃麵的時間,一般來說,面出鍋3—5分鐘,就要開吃了,不然的話,面就糊了,就沒有那種口感了,所以對正宗的莆田滷麵來說,煮一大鍋的滷麵也是有很大風險的,時間過久,就要倒掉。沒完呢,還有很多輔料:綠豆芽,韭菜段加少許油燙至斷生投涼,蒜頭切很細碎的丁小火炸酥(就是日本麵館那種金燦燦的蒜丁)。滷麵已經成為莆田人結婚喜宴上必備的一道菜,也是家家戶戶過年時必備的一道菜,亦是莆仙在外人士有遇到莆田飯館必點的一道菜。
滷麵在講究火候的同時,也講究吃麵的時間,一般來說,面出鍋3—5分鐘,就要開吃了,不然的話,面就糊了,就沒有那種口感了,所以對正宗的莆田滷麵來說,煮一大鍋的滷麵也是有很大風險的,時間過久,就要倒掉。沒完呢,還有很多輔料:綠豆芽,韭菜段加少許油燙至斷生投涼,蒜頭切很細碎的丁小火炸酥(就是日本麵館那種金燦燦的蒜丁)。滷麵已經成為莆田人結婚喜宴上必備的一道菜,也是家家戶戶過年時必備的一道菜,亦是莆仙在外人士有遇到莆田飯館必點的一道菜。
6.枇杷
莆田枇杷,福建省莆田市特產,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莆田枇杷的栽培歷史悠久。莆田枇杷特點:以果實大、外觀豔麗、肉多味甜、早熟、耐貯運等特點而聞名,主產區常太鎮號稱「中國枇杷第一鄉」。
2008年12月1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莆田枇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莆田枇杷,福建省莆田市特產,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莆田枇杷的栽培歷史悠久。莆田枇杷特點:以果實大、外觀豔麗、肉多味甜、早熟、耐貯運等特點而聞名,主產區常太鎮號稱「中國枇杷第一鄉」。
2008年12月1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莆田枇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解放鍾」枇杷樹勢強,枝條粗壯,抗逆性強,結果習性好,產量高,果實倒卵形或長倒卵形(梨形),果皮橙紅色、易剝離、中等厚、耐貯運;平均單果重70-80克。根據福建省農科院測定,果肉厚0.93釐米,可食率71.46%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1.1~12%,含酸量0.51%,維生素65.72毫克/100克果肉,莆田當地成熟期5月上、中旬。
枇杷膏做法
21位粉絲
原材料:
5斤枇杷,1斤左右的冰糖,5g川貝粉。(可加可不加)
將枇杷去皮去核,如果有攪拌機就讓果肉放入打碎。
然後在鍋裡放點水,把冰糖化開,將枇杷和川貝下鍋熬,如果事先沒有用攪拌機打碎的話,就需要不停的攪動將枇杷慢慢熬爛。
大概熬3~4個小時,將枇杷的水分慢慢熬幹,越稠越好。等冷卻後用密封罐裝起來,藏在冰箱裡,保存上一兩年是絕對沒問題的。
等到秋季或者平時,家人有咳嗽或覺得喉嚨乾澀時,取一點加水泡開喝,能夠潤肺止咳、祛痰,另外還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止渴解暑,預防感冒之效。
建議用小玻璃瓶來裝最好,取用時方便,(大瓶子容易跑入太多空氣,容易變質)
另外,做枇杷膏的枇杷選擇一般的就可以了,其實不論貴或便宜,枇杷的營養成分是一樣的。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