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打電話回老家,老媽說家裡天氣晴朗,正趁這好天氣在摘橘子,今年收成不錯,大概有五六千斤果。
漵浦是出名的水果之鄉,有湘西烏克蘭之說的美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本鄉產的柑橘就遠銷到前蘇聯。漵浦人自古就有種植橘子的習慣,據說屈原的《橘頌》就是在漵浦寫成的。鄉間農舍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桔園。可能跟土質有關係,本地土壤適合柑橘生長,產的橘子個大皮薄,酸甜適中,水分特別多。快到橘子熟的時候總會聚集很多外地人前來收購。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曾回老家一趟,幫家裡摘橘子。家裡種了兩百多棵紐荷爾(橘子的一個品種,跟進口的新奇士有點像),三十多棵南豐蜜。這些跟老三的桔園比起來,實在是太不顯眼了。在我家房子腳下有一大片平坦的稻田,有兩百多畝的面積。幾年前被人承包下來種橘子,而老三就是其中的合伙人之一。這是當時誰也無法料想的事情,因為老三在我們當地是出名的混子。初中沒畢業就開始混社會了,染著黃頭髮,穿著花襯衣,兩隻手臂各紋一條大青龍,嘴上常叼著一支煙,整天遊手好閒跟一幫兄弟混在一起,常因為兄弟出頭砍到別人而成為派出所的常客。
記得當時本村的小孩一聽到老三來了,都會嚇得躲到門後去。到了適婚年齡卻沒有一戶人家願意把女兒嫁給他,雖然老三家的家境還不錯,哥哥姐姐都在銀行工作。老三在二十四歲那年因跟人火拼,被判了五年牢獄。聽說走那天有人放鞭炮慶祝,村裡少了老三安寧不少。五年的時光改造,大家以為老三會變個人,那知出來之後瀟灑依舊,除了找以前的兄弟吃吃喝喝混日子,更迷上了賭博,曾經把他老父親留給他的老房子做為賭資輸給別人,為此他的老母親被氣得在床躺了三個月。
村裡人提起老三沒有不搖頭的,覺得他就是個頭上生瘡、腳下流膿、十惡不赦的不孝子!近三十的人卻一事無成。他姐夫後來看中我家腳下的大片稻田,投資承包作桔園,要老三幫他看管,這時老三通過網絡認識一個外鄉的女孩子,兩人聊得相當投機。這事被老三的姐夫知道了,找他談話,如果老三能把桔園打理好,就分一半桔園給老三,而且老三結婚的婚禮費用他姐夫全包辦了。一些跟他姐夫要好的朋友,曾暗地勸他姐夫,不要把這麼大的果園給老三打理,老三天生就是個敗家子,從小看著長大,只見過他上街跟人打架,沒見過他下地幹過農活。給他看管,果園只能長草,怕是到頭連本都撈不回。老三聽到此話後什麼都沒說,就低頭走開了。那天老三一個人在河邊坐了許久,回想自己前三十年的人生,記憶中好像自己沒做過一件能讓眾人稱道的事,也難怪別人總是質疑自己。難道自己就這樣昏昏噩噩過一輩子嗎?沒有夢想,沒有生活追求嗎?雖然自己文化不高,但身體好,只要能吃苦,總有一天會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己的夢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能坦蕩的走在路上,沒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夢想是一團火,它能給迷茫的人帶來希望和潺潺不斷的正能量。
從此,那個留著黃頭髮穿花襯衣的老三徹底不見了,村裡常見留著整齊平頭,穿著一身深藍色勞動服,雙手沾滿泥土的老三;清早在修剪樹,一邊幹活一邊吹著口哨,吃完早飯再給樹打藥,中午再除草,到了晚上還在給樹嫁接的老三。不管颳風下雨老三一直在桔園裡忙活,吃住都在桔園,那些曾經的好兄弟也不見了,但老三很開心,時常見他一個人對著桔園傻笑,有時還會大聲唱上幾句流行歌曲。第三年橘樹正式掛果,當年橘子大豐收,老三的姐夫賺得缽滿盆滿,按承諾給老三辦了個很是風光的婚禮,老三如願所嘗抱得美人歸,並免費得到近百畝的桔園。在夢想的面前無關身份的卑微,只要你肯努力付出,總會有回報。浪子回頭金不換,老三的這段事跡在我們村成了一段佳話。
四年前老三和他的姐夫聯手在村裡成立了柑橘合作社,帶動村裡很多農戶種植優質柑橘,低價提供樹畝,經常請農科站的專家免費給農戶做果樹技術培訓。到了橘子熟的季節,統一採摘,統一按標準價收購,散戶們再不愁橘子的銷路。坐在家門口就能把橘子銷出來,還能馬上見到現錢。
橘子帶給村民每年的純收入少則幾千元,多幾萬元不等。很多人都建起了新式小洋樓,裡面裝修和電器設備一點也不遜色城裡。有些人家裡還買了電腦,裝了網線。這些房子中數老三的房子最氣派。老三把曾經輸掉的房子高價贖了回來,重新蓋上新房,把一直寄養在親戚家的老母親接回來住。前年老三帶上老母親坐飛機去北京旅遊了一次。老人說曾經以為老三這輩子就廢了,想不到自己還能享到老三的福,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卻真實地在眼前,多虧了現在的政策好,給老三一個重生的機會。
去年我在家見證大家一起採摘橘子的場景,一串串像山楂似的南豐蜜壓彎了樹枝,而紐荷爾一個差不多有一斤多重,掛滿了的樹枝。放眼望去兩百畝的桔園成了橘子的海洋,老三請了百多號工人,幫他摘橘子,一般婦女幫他摘剪橘子,而力氣大的男人們在擔橘子,大家在桔園忙碌穿梭著,一時好不熱鬧。橘子摘完後,老三會照例給附近的住戶每家送一筐子橘子,謝謝大家一年幫看管桔園。
橘子紅了,老三變了,曾經的浪子變成帶領大家致富的能人,村裡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老三的夢想並未停止,下一步除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外,老三打算做有機無農藥橘子,打造一個綠色地理標誌的本土品牌,讓我們村變得更美。(編輯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