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雙春兼閏月,結婚好時年」,20年是雙春年,不妨留意
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參考制定出來的,根據陽曆的日期,人們在一年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四季變化,星座也是依陽曆來定的。
我們過年時講究的陰曆,則是以月亮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世界上所有擁有古老文化的國家,最開始都是使用陰曆的,因為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非常明顯。
現在的很多人喜歡把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從狹義的方面來說,農曆是特別指我國使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的一種曆法。
人們發明的曆法非常多,而我國又是農曆和陽曆結合使用,所以就出現了許多的問題,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雙春兼閏月,結婚好時年」,其實是曆法之間互相衝突的產物。
先來解釋這句俗語吧,以前的人們認為,要是一年中有兩個立春,那麼這一年就是結婚的好時候。想必大家之前也都在網絡上看到過,確實有很多人打算在2020年2月2日結婚,因為20200202是完全對稱的數字,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人們相信這個日子會帶來好運。
而小編翻過日曆後發現,今年的兩個立春,一個是在正月十一,另一個則是在臘月二十二,確實是「雙春年」,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不輕易改變,一般是365天,只有每四年才會出現366天,人們也已經通過在二月份增加一天,來契合這種現象。
但我國的農曆是從「朔月」,也就是看不到月亮的那天開始,到「望月」,也就是滿月的那天為結束,這之間的天數記為一個月,在這其中又加入「天幹地支」的成分,形成二十四節氣。
在參考了陽曆的天數之後,人們發現,農曆和陽曆在某些時候在天數上會相差一個月,所以為了協調這種時間差的問題,人們就想出了在農曆中多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在這多出的一個月中,又有了另一個「立春」。
而結婚是兩個人的結合,像「對稱」、「成雙」這種說法本來就是對新人美好的祝願,要是自然中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的話,人們又怎麼可能不去求一個好彩頭呢?
但是小編也曾經看到過,在一些地方,人們反而偏向於不在「雙春年」結婚,因為有的人覺得「雙春」寓意著第二個春天,那是不是說在這一年結婚的人最終都會離婚,然後再婚,從而找到自己的第二春呢?這個寓意對新人來說可是相當不吉利的。
雖然現在人們仍然講究挑個「黃道吉日」宴請賓客,大部分人卻不太糾結什麼時候是領證結婚的好日子了,婚姻需要慎重,在吉祥日子扎堆趕到民政局領證的夫婦,肯定是在之前就充分商量過結婚的相關事宜了,趕在那一天領證不過是雙方期盼白頭到老的另一種表達而已。
轉眼新年又快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年輕人又要被老人花式催婚了,有對象還好些,可憐的是沒有對象的人,總免不了被迫「營業」,接受七大姑八大姨給安排的相親對象。
小編覺得,愛情講究緣分,婚姻則是更看重「相合」,在某些方面相互契合的兩個人,擁有愛情,願意包容對方,願意改變自己,願意一同為這個家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結婚的兩個人,在相攜度過的時光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爭吵,都能謹記當初對彼此發下的誓言,謹記這些白頭到老的」法寶」,那麼完美愛情也不會是空想了。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竟成主編《中國俗語》、杭晶波,周謙主編《歇後語諺語俗語慣用語詞典(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