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智能穿戴市場仿佛一下子變得火爆起來——在去年穀歌眼鏡搶盡風頭之後,今年智能手環成為了已上市穿戴設備產品中最為火爆的。近日,iHealth、華為榮耀、樂心、咕咚四家廠商開始在京東等平臺正式銷售自己的微信版手環。而此前,蘋果、谷歌兩大巨頭都從系統層面入手,希望把這一市場「管理」起來,蘋果發布了Healthkit,谷歌發布了AndroidWare。而有消息傳出,微軟將在今年秋季推出一款支持多平臺的智能腕帶。似乎一夜之間,可穿戴設備市場成了引爆市場的焦點。
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終端的出貨量將超過1億部,至2018年可能超過3億部。瑞信集團的預測報告認為,未來兩到三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至500億美元。但也有市場人士擔心,穿戴設備的前景如今並不明朗,且許多產品的性價比偏低,蜂擁而至的瘋狂將成為曇花一現還是開闢另一片新大陸,仍有待市場檢驗。
1現狀:IT企業搶灘可穿戴設備
近日,華為推出榮耀手環,作為業內首款集成藍牙耳機與手環功能的電子設備,支持運動記錄追蹤、睡眠監測、震動提醒、久坐提醒與運動目標設定,1.4英寸OLED柔性屏、IP57級防塵防水保護和待機14天的強勁續航,售價888元。今年初,華為在國外發售智能手環TalkBandB1,這是全球首款將藍牙耳機功能和運動、睡眠監測功能融於一體的可穿戴設備,整體重量僅為26g,僅相當於4枚1元硬幣的重量。充電2小時即可工作6天,具有IP57級別防水功能,目前在歐洲零售價為99歐元。
三星則高調發布了兩款智能手錶Gear2和Gear2Neo,並採用三星正在大力研發的Tizen系統。此外有消息稱一款名為「三星S-Circle」的「健身追蹤」手環最近也將面世。而關於Google智能手錶的傳聞也越來越多,有消息首次曝光了Google智能手錶的硬體參數:1.65英寸IPSLCD屏幕、280×280解析度、512MB內存和4GB內部存儲,或於今年秋季發布。
網際網路廠商也十分熱衷這塊蛋糕。據傳,微信團隊已醞釀了近半年,現在終於推出首批微信版手環。有意思的是,繼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旗下私人投資公司投資可穿戴設備商後,羊城晚報記者獲悉,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日前在韓國密會三星高層時透露智能眼鏡的研發計劃,並尋求後者的技術支持。有消息透露,阿里很早就有試水智能可穿戴的計劃,阿里無線曾接觸過一些研發者和資本人士。
點評
行業人士沐克指出,在智慧型手機的激情褪去之後,穿戴設備成為了資本市場熱捧的替代品,一下子就冒出了無數的穿戴式設備,甚至許多山寨廠商也在打著這一名頭來造概念。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場景與當年數以千計的團購網站及被熱炒的P2P網站十分類似。
2疑問:蜂擁而至會否曇花一現?
據艾媒諮詢日前發布的《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沐克指出,連山寨廠商都關注到了的市場,一定是利潤點非常巨大。除了未來巨大的利益,目前行業普遍認為,網際網路企業進軍硬體行業,目的是為了給自身的網際網路服務找更多入口。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可穿戴終端已成為網際網路產業一個熱點。而網際網路服務同質化嚴重,難以在內容上吸引到更多的用戶,所以只能在渠道入口上下工夫。
從三星和索尼的智能腕錶到百度咕咚手環,再到市場上瘋傳的蘋果iWatch等,越來越多品牌在搶灘智能可穿戴市場,但這個繁榮市場是曇花一現還是會一直延續?最近,多家調研機構就此做出了預測,結論眾說紛紜。有調查報告顯示:多數用戶在購買可穿戴設備6個月之後,都會停止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百度雖然也在涉足穿戴領域,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日前在百度聯盟大會上卻對此潑了一盆冷水,他表示,可穿戴設備所搜集的數據並不能實現治病,目前推出的很多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並沒有能力搜集有對人體健康真正有價值的數據。
有用戶則認為,許多智能設備形式大於實質,類似三星的GalaxyGear(199美元)只能和一款指定的三星手機(GalaxyNote3)聯機工作,與其他手機都不兼容,這就相當於要同時買兩件產品,而這些設備由於小巧電池的續航能力也不足,此外高昂的售價也會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點評
艾媒諮詢董事長張毅則認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製造商的熱情,似乎難掩可穿戴設備在現實中的尷尬處境:這些產品目前並未像智慧型手機那樣顛覆業界格局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的依賴性並不強。張毅表示,從硬體看,可穿戴設備目前的處境源於自身的一些問題;從軟體上說,可穿戴設備若想獲得根本成功,還得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改變用戶的心理定位。
3隱憂:無處安放的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日發布的微信版手環中,硬體廠商可以通過公眾服務號的形式,用微信來同步、管理不同品牌手環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微信的社交關係打通,提供給用戶類似朋友圈分享、「運動排行榜」等等功能。而李彥宏在談到大數據時也表示,未來科技發展將和大數據緊密相關,並談到了人工智慧等技術對於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並認為未來真正的大數據是能夠預測人的疾病情況的。
但是,有用戶則認為健康數據在虛擬社區的分享將會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而相關行業人士擔心,對於醫療健康類的可穿戴設備而言,如果所記錄的信息被竊取、惡意使用,後果將不僅僅是收到騷擾電話,甚至可能是威脅到生命安全。據悉,美國23andME智能設備能通過記錄用戶的基因信息,分析出遺傳特徵和健康狀況,但是這項爭議巨大的項目去年底被美國食品和藥品局責令停止市場營銷。
點評
行業人士沐克指出,在大數據時代,用戶個人的身份特徵和消費習慣都變成可以存儲、可以處理、可以深挖及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種數據。可穿戴設備是加速數位化的利器,當收集的用戶信息足夠詳細,用戶在現實生活中接近網際網路上的「裸奔」的隱患也就越大。目前,市場上有Google眼鏡,Autographer,Nametag等諸如此類可穿戴設備能收集個人或者他人的信息,以便實現應用的特定目的。分析指出,當可穿戴設備將人、事、物與網際網路連接得越緊密,被洩露、被竊取乃至被利用的風險也就越大,個人隱私保護面臨的挑戰也越大。有市場研究機構則直指,穿戴設備的實用性不足、個人隱私保護和安全性問題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