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龍蝦火爆季來臨之前,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上新了一款小龍蝦火鍋!幹、涮兩吃!據了解,湊湊火鍋推出的首款小龍蝦火鍋已陸續登陸各個門店,定價與其它小龍蝦餐飲品牌不相上下。
首推小龍蝦火鍋 幹、涮兩吃
湊湊官方微信公號顯示,湊湊火鍋首推小龍蝦火鍋「麻吉鍋」,於4月12日陸續登陸各個門店,在定價方面,單鍋199元,加料109元/10隻,與其他小龍蝦餐飲品牌的價格不相上下。
據了解,湊湊新上線的這款小龍蝦火鍋名叫麻吉鍋,口味由雞肉鍋底、番茄鍋底、牛油鍋底等傳統的火鍋鍋底統一做成小龍蝦一貫的麻辣口感。在吃法上也是別具一格,自創幹、涮兩吃模式。這款火鍋的小龍蝦都是完全的成品,上來就可以直接吃,消費者吃完小龍蝦,無需加火鍋底料,直接加湯,「乾鍋」變身為「濃湯」,瞬間變回以往的「涮」火鍋。
此次小龍蝦火鍋加入餐飲產品序列,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湊湊從「爆品入手」的思路十分清晰。對於餐飲企業而言,引入所謂的「爆品」不僅僅是因為市場需求量大,同時也在於小龍蝦無論線上或線下都已發展相對成熟,且越來越多消費者相信連鎖品牌的小龍蝦品質更有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小龍蝦這一品類目前在餐飲行業中仍屬毛利較高的品類,這些都促使近兩年來連鎖餐飲品牌不斷入局這一領域。
尋求增量空間 搶佔千億元市場
近幾年,小龍蝦這一品類在餐飲行業逐漸升溫,從上遊養殖到下遊消費,已形成一條近3500億元的產業鏈條。據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小龍蝦店開始暴增,首次超過所有餐飲的平均增長率,2015年「起飛式」發展總產值接近1000億,2018年更是突飛猛進發展到了3500億,2018年消費總金額仍比同期增長了46%,在北、上、廣、深等城市,門店數均超過了3000家。
湊湊入局小龍蝦市場也表明了湊湊延伸夜宵的決心。在湊湊創立之初,湊湊CEO張振緯表示,低翻臺率使火鍋業態自帶短板,湊湊通過增加茶飲和宵夜,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低翻臺率進行調整。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小龍蝦屬於夜宵的範疇之一,小龍蝦火鍋的推出能有效的延長湊湊火鍋的消費時段並能夠為湊湊在夏季這樣的火鍋淡季增加營收。
數據顯示,2018年整個小龍蝦市場共吃掉了超100萬噸小龍蝦,創造出了2000億產值,因此小龍蝦被稱為2018年「網紅餐品」。而在消費時段上,21、22點小龍蝦消費達到堂食消費高峰,外賣夜宵高潮則繼續持續到凌晨十二點。無論小龍蝦市場的消費紅利還是與之匹配的夜間消費,湊湊的小龍蝦火鍋看似能夠為湊湊帶來新的營收空間。
除了推小龍蝦火鍋之外,記者在美團點評網了解到,湊湊在華東江浙區開展宵夜優惠活動,消費者在晚間9點半之後到到店點單可享用7.5折的優惠(僅限涮品),延長了湊湊火鍋的消費時段。有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利用小龍蝦延長消費時段還是發展夜宵經濟,最終目的均是湊湊差異化競爭,尋求增量發展空間。
小龍蝦為何如此受歡迎
4月,小龍蝦上市,今年的小龍蝦大戰正式打響。2013年小龍蝦全網風靡,引爆全國市場,小龍蝦的店鋪和夜宵攤燒烤攤紛紛上線,憑藉著這個熱度,很多餐飲老闆賺得杯盆滿缽。
2016年資本入局,2017年價格暴漲,2019年,我們迎來了小龍蝦品類爆紅的第六個年頭。
小龍蝦本屬於入侵物種,但在我國,由於人們的捕撈,小龍蝦現在必須要靠養殖才能存活,小龍蝦肉質富有彈性、口感鮮美,以往吃小龍蝦的方式很單一,以傳統的炒蝦球和油燜大蝦為主。但小龍蝦有一個很好的特質:易入味。這使得它可以通過改變烹調方式來迎合不同地方的口味。現在市面上的小龍蝦已經超過30種口味,豐富的口味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小龍蝦買單。
小龍蝦不僅好吃,而且還很健康。據了解,小龍蝦蛋白質含量很高,佔總體重的16%到20%,而脂肪含量卻不到0.2%。蝦肉還富含鎂、鋅、碘、硒等多種重要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小龍蝦肉質易消化,十分適合作為宵夜,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不需要擔心健康問題。
前端競爭激烈 供應鏈加速成熟
經過幾年的「紅海廝殺」,使得小龍蝦競爭日漸白熱化,也促使餐飲企業優先進行供應鏈優化。記者了解到,目前入局小龍蝦供應鏈的餐飲企業,其方式根據體量大小而有所不同,中小型公司主要靠入股小龍蝦產地的工廠或派出買手團隊定向採購,且往往籤訂排他合同以保證自己門店的貨源充足。大型企業則是會選擇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同開發建設小龍蝦養殖基地、工廠,比如信良記等,這類企業投入較高,但同時在B端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將自己定義為「供應鏈企業」的墮落蝦,剛拿到了B輪融資。他們的產品是調味速凍小龍蝦,需要在5、6月收購掉全年的小龍蝦量,經過油炸液氮等處理後,鎖鮮存放,保證全年都有供應,以解決小龍蝦的季節性問題。
而佔據地理優勢的品牌,比如蝦皇、靚靚蒸蝦,背靠潛江,則自建養殖地、自建加工廠、自建區域物流甚至「小龍蝦大學」,一步步完成這個品類的全供應鏈布局。
進入2019年旺季,小龍蝦之爭應該從品牌拼殺轉向供應鏈爭奪,誰拿到更多、更穩定的貨源,誰就能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小龍蝦成就大市場 標準體系等痛點待解
據2018世界盃夜宵數據顯示,平均每秒有484隻小龍蝦在餓了麼被下單,世界盃期間,餓了麼還創造了場均配送305萬隻小龍蝦的新紀錄。天貓數據顯示,世界盃前兩日,天貓新零售站隊場均售出近600萬隻小龍蝦,夜宵訂單數增長271.1%。
在暴漲的市場價格和強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小龍蝦正成為資本追捧的寵兒。不過,相關專家預警指出,資本一窩蜂地湧向小龍蝦產業,從長遠來看未必是好事。要想讓小龍蝦成為名副其實的穩定經濟增長的大產業,相關部門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出臺相關行業標準,完善相關產業體系,使小龍蝦產業發展走上規範化、標準化之路。
雖然當前關於小龍蝦方面的標準體系例如《活水小龍蝦》、《凍小龍蝦尾》以及《凍調味油炸小龍蝦》三項團體標準已發布,但小龍蝦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地方的不足。
在市場環節方面,上海嘉燕水產批發市場總經理周海燕說,從「蝦瘋狂」到「受傷蝦」,最終解決方案還是要回到相對封閉產業鏈。市場需求量通過物聯網+網際網路分析形成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做配額訂單是未來小龍蝦的「破冰之策」。
在產業體系標準方面,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潛江市市長龔定榮表示希望建立國家級的小龍蝦標準體系。他說,「目前小龍蝦有18個標準,只有一個是國家級標準,剩下的都是省級標準。希望能完善國家級標準體系。」
龔定榮表示:「首先就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舉個簡單的例子,通過常規繁育,會有小龍蝦種群退化,這對產業來說是個災難。所以,從種養開始,每個環節都應該有標準,比如水溫、水深的標準等。」此外,龔定榮還建議,希望能在農業科技創新上加大對小龍蝦選育繁育的資金支持,為地方「蝦-稻產業」提供科學穩定的發展環境。
(圖文 彭宗璐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