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鉤這個東西,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出現,先民們使用石器和骨刺製作魚鉤,後來又發展成金屬製造。到了今天,魚鉤的製造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魚鉤,作為一個釣魚愛好者,該怎樣選擇適合的魚鉤呢?
一、魚鉤的類型
不同的國家,對於魚鉤型號的規定是不同的。有的國家是以鉤寬、鋼絲直徑和軸柄長來表示,日本則以鋼絲號數、1日尺(即30.3釐米)長的鋼絲重量克數及鉤的伸直長度來表示。我們中國則用鉤形/鉤的伸直長度(毫米)×鉤的鋼絲號數來表示。
一般說來,其基本鉤型,可按軸柄長與鉤深的比例來區分長型和短型。軸柄長是鉤深2倍以上的稱為長型;軸柄長是鉤深2倍以下的稱為短型。如果按彎曲部位的彎曲程度來劃分,可分為圓弧形彎曲的圓形和曲折形彎曲的角型。這樣,魚鉤即可分為四類,即長圓形、短圓型、長角型和短角型。
不管哪種型號,都可製造成平面狀和非平面狀(即歪頭鉤)兩種。平面狀魚鉤鋼絲的彎曲部位往往壓紮成扁平狀,以增加其強度;非平面狀魚鉤適合魚類的攝食特點,只是強度稍差。另外,由於不同國家和生產廠家的不同,魚鉤的名稱和型號也不相同:諸如勺把鉤、門頭鉤、饅頭圓、鯉針、袖型鉤、香魚矢島型鉤、狐狸鉤、流線鉤、海浪型倒鉤、長良友釣鉤、山女魚鉤、伊勢尼鉤、胡弓形鉤、鶴嘴形鉤、江蘆形鉤、龜形鉤……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二、垂釣不同的魚類,就應選擇不同的魚鉤
由於釣鉤型號和種類的不同,魚鉤的各種參數也有顯著差別。垂釣不同的魚類,就應選擇不同的魚鉤。
很明顯,魚鉤型號的選擇,與魚口的廣狹、上下的長短、魚的齒形、口腔的深淺以及尾鰭形狀所產生的引力有關。垂釣體型與嘴型相類似的魚類,所使用的魚鉤型號也應大致雷同,尤其是所選用魚鉤的主要參數很近似。例如,帶魚和鰻魚,其體型、嘴型相似,所以,帶魚鉤和鰻魚鉤鉤寬與軸柄長之比分別為0.309和0.284,鉤深與軸柄長之比分別為0.360和0.334。
垂釣嘴裂短的魚,使用魚鉤的鉤柄也應短些。如垂釣鯛類的魚鉤,其鉤深與軸柄長之比值為0.635,這在魚鉤中此項比值係數是比較大的。因為鯛類魚攝食時先啄食而後吞食,採用短把鉤施釣,其釣獲率才能更高些。反之,垂釣嘴裂長的魚,使用魚鉤的鉤柄也應長些。如垂釣帶魚、鰻魚、鯰魚等,因其兇猛貪食,吞鉤較深,所以應選擇長把鉤。這樣,便於將其殺傷,也便於從魚體中退出釣鉤,無形中自然會提高釣獲率。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各類魚鉤的型號在200種以上。不同魚類,應選擇不同種類和型號的魚鉤。多大的魚,應採用多大的鉤,這是人所共知的。釣大鯊魚,其魚鉤的鉤苗直徑一般為7.01毫米,像小拇指一股粗,伸直長為295毫米,重達7.17克;釣鯽魚等小型魚類,其魚鉤的鉤苗直徑一般為0.51毫米,伸直長為16毫米,重量僅有0.28克。
不同魚鉤,適釣不同的魚類。小型而細的鉤,可釣敏捷而活潑的小魚。小型而粗的鉤,可釣嘴裂較小,並且敏感而拉力大的魚。鉤尖稍內彎者,適的釣吞鉤較淺的魚。鉤苗直徑粗的魚鉤,適釣拉力大的魚類:鯛類魚按單位體重所產生的拉力比一般經濟魚類大40-60%。
所以,適釣鯛類的魚鉤軸柄雖短,但其直徑卻比帶魚鉤粗0.2毫米,平均直徑為1.55毫米。而鯊魚的拉力更大,所以釣鉤鉤苗直徑幾乎是石首魚科的3-4倍。鉤尖外傾,鉤寬較大的釣鉤,魚上鉤容易並能刺傷魚體,適釣兇猛魚類;但魚上鉤後急劇掙扎時,容易使其鉤變形。鉤尖內傾,鉤寬較狹的釣鉤,魚上鉤率較差,但對魚刺痕不大,魚也不易脫鉤,所以魚能在水中保持較長時間的生命力。如果需要鉤尖外露,裝上的餌料不易從鉤上脫下,應選用角型鉤;若為了鉤尖內藏並埋在餌料裡邊,應選用短把鉤型。
三、釣鉤角度對釣獲率的影響
經驗證明,不管哪種類別的鉤型,魚類吞餌上鉤作合以後,其扎刺牢固的程度,都與釣鉤角度有關。
釣鉤角度表示鉤的中心軸和尖芒延伸線的交角。角度越小,作合以後鉤尖刺入魚體越深,被鉤住的魚因而不易脫鉤而逃,角度越大,作合以後鉤尖刺入魚體越淺,被鉤住的魚因而容易脫鉤而逃。
為了使釣鉤角度減小,提高釣獲率,辦法有二:
一是增加軸柄長度。鉤軸沿伸以後,即可提高釣獲率。
二是合理拴系腦線,將腦線拴系在軸柄內側,提竿拉線時釣鉤角度則會瞬息變小,亦能提高釣獲率。但是,如果將腦線拴系在軸柄外側,提竿拉線時軸柄在瞬間重心軸轉移,上鉤的魚扎刺牢固程度即會降低,釣獲率自然差一些。
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對鉤型和適釣魚類的研究還應進一步深入。不僅要在理論上進行分析,並且要在釣獲率上進行對比。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鉤型不斷進行改進和創新,這是廣大釣魚愛好者和垂釣理論研究者在今後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