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對於曹魏來說必將是一個猶如坐過山車的年份,當時曹操親徵劉備,但還是丟了漢中,轉眼關羽發動北伐,中原震動,曹操被打的有遷都之意,結果轉眼間關羽被孫權突襲敗亡,曹魏立國後最動蕩的局勢得以緩解,並逐步走向平穩,早已年邁的曹操,經歷了這些事情後,也是在次年離世了。
而談到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于禁,他奉命前往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也是投降於關羽,成為他一生的一個汙點,晚年也是被曹丕羞辱了一翻,羞愧而死。
可以說在于禁和關羽的對決中,于禁完全沒有展現出應有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是被關羽輕鬆擊敗的,在當時曹操為何會選擇讓于禁去統軍徵討關羽呢?
首先在局勢上,曹操用人已經不敢再那麼大膽了,也就是在曹仁困守樊城之時,他需要派遣一位值得信賴的將領,而環顧之下,只有于禁最合適了。
當時的戰局是,曹操剛和劉備打完漢中之戰,魏軍退回關中,曹操駐軍於長安,一來是防止劉備進一步的北伐,再者是處理好善後事宜,畢竟曹操放棄了漢中,但是遷走了大量的漢中百姓,以此削弱劉備的實力。
也就說在西線,曹魏需要維持一定的兵力,是無法抽調西線的部隊和將領去徵討關羽的,而東線同樣是無法抽調。
因為那個環境下,曹操選派的出徵統帥,優先考慮的必然是宗親將領,而不是異性將領,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有一個尷尬的局面,夏侯淵戰死於定軍山之戰,大將曹仁正等著被救援,能夠統兵出徵的宗親將領只有夏侯惇了。
《三國志.夏侯惇傳》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三國志.張遼傳》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但是夏侯惇動不了,他在東線,連威震江東的張遼也只能給夏侯惇打下手,雖然曹操號稱用人不疑,但是在關鍵的區域,還是任用自己值得信賴的人才可以,所以說夏侯惇鎮守於東線,曹操不敢調動。
雖然之前有張遼800破10萬的壯舉,但是不代表在東線,曹軍只需維持800的兵力就可以震懾孫權了,那就是扯淡,再說了,張遼800奇襲的戰績也是有條件的,孫權的10萬大軍也不是說被擊退的,而是主動撤退。
所以說東線的夏侯惇,曹操是不想去調動的,夏侯惇在戰術後期的確是參戰了,但那是曹操和孫權聯合的前提下,雙方不聯合的話,曹操是不敢調動夏侯惇的。
《三國志.陳思王傳》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魏氏春秋》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因此曹操想到的第一個主將人選是自己的兒子曹植,為什麼?看重的是曹植的軍事能力嗎?當然不是,曹植文採斐然,但是統兵打仗並不是他的強項,曹操選中他,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賴。
畢竟信不過別人還信不過自己的兒子嗎?可見當時曹操用人力求穩重,因為曹魏局勢動蕩,經不起叛亂了,萬一他選擇的統兵之人臨陣反叛,那麼曹仁勢必敗亡,中原之地歸屬也將發生變化,搞不好,曹魏的實力範圍會退到黃河以北,喪失大量的土地。
只是當時曹植喝醉了,無法領命,所以說曹操就換人了,也有一說是曹丕故意讓曹植酒醉,為的就是不想曹植獲得軍功,這樣自己的地位就穩固了。
在曹植無法領兵出戰後,曹操想到了于禁,要知道,于禁的戰功主要集中在曹操集團的中前期,襄樊之戰的時候,他已經多年不統領大軍出徵了,但是于禁在外姓將領中,堪稱是第一位的,而且嚴格來說,他可不是降將,他是早期就追隨於曹操的武將。
《三國志.于禁傳》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
太祖初徵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
曹操第一次徵討張繡,因為自己的特殊愛好,導致被張繡「反殺」之時,面對張繡的復叛,曹軍潰敗如山倒,但唯獨于禁所部紀律嚴明,軍陣完備,在亂局中退了下來,而且于禁也組織兵力,建立防線,以防止張繡再次突襲。
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于禁是率部駐守第一線延津的,在曹操率大軍主力東徵劉備的時候,袁紹是派遣軍隊南下的,正是于禁在延津擋住了袁軍。
官渡之戰對峙階段,于禁也是親臨前線,鼓舞曹軍士氣,所以說曹操對于禁極為看重,後來于禁可是「遷左將軍,假節鉞」,于禁已經成為曹操集團的高級將領了。
正是如此,曹操在危難之際,還是選擇相信于禁這個異性將領,命其統帥3萬餘人,先行南下救援曹仁。
可以說曹操的意思是,就算于禁打得再差,他這個人不會臨陣反叛,最起碼能夠維持住局面,遏制關羽快速北上的可能就好,這樣曹操就有足夠的時間布置,從各方抽調兵力,只要各方救援兵力一到,關羽所部雖然兵鋒正盛,但是在古代,兵力上佔據優勢,還是很具有威懾力的。
但曹操想不到的是,自己信賴的于禁,曹魏的高級將領,那麼快就被關羽打敗了,而且還投降了,曹操為何那麼痛心?因為于禁是曹魏高級將領,他若投降, 對魏軍士氣打擊太大了,這也是後世曹丕一直耿耿已壞,不惜用羞辱的手法侮辱于禁的原因。
參考資料《三國志.夏侯惇傳》《三國志.曹仁傳》《三國志.張遼傳》《三國志.于禁傳》《三國志.陳思王傳》《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