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派遣于禁前往抵擋關羽,救援曹仁?曹操堅信于禁不會反叛

2020-12-17 歷史塵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對於曹魏來說必將是一個猶如坐過山車的年份,當時曹操親徵劉備,但還是丟了漢中,轉眼關羽發動北伐,中原震動,曹操被打的有遷都之意,結果轉眼間關羽被孫權突襲敗亡,曹魏立國後最動蕩的局勢得以緩解,並逐步走向平穩,早已年邁的曹操,經歷了這些事情後,也是在次年離世了。

而談到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于禁,他奉命前往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也是投降於關羽,成為他一生的一個汙點,晚年也是被曹丕羞辱了一翻,羞愧而死。

可以說在于禁和關羽的對決中,于禁完全沒有展現出應有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是被關羽輕鬆擊敗的,在當時曹操為何會選擇讓于禁去統軍徵討關羽呢?

首先在局勢上,曹操用人已經不敢再那麼大膽了,也就是在曹仁困守樊城之時,他需要派遣一位值得信賴的將領,而環顧之下,只有于禁最合適了。

當時的戰局是,曹操剛和劉備打完漢中之戰,魏軍退回關中,曹操駐軍於長安,一來是防止劉備進一步的北伐,再者是處理好善後事宜,畢竟曹操放棄了漢中,但是遷走了大量的漢中百姓,以此削弱劉備的實力。

也就說在西線,曹魏需要維持一定的兵力,是無法抽調西線的部隊和將領去徵討關羽的,而東線同樣是無法抽調。

因為那個環境下,曹操選派的出徵統帥,優先考慮的必然是宗親將領,而不是異性將領,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有一個尷尬的局面,夏侯淵戰死於定軍山之戰,大將曹仁正等著被救援,能夠統兵出徵的宗親將領只有夏侯惇了。

《三國志.夏侯惇傳》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三國志.張遼傳》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但是夏侯惇動不了,他在東線,連威震江東的張遼也只能給夏侯惇打下手,雖然曹操號稱用人不疑,但是在關鍵的區域,還是任用自己值得信賴的人才可以,所以說夏侯惇鎮守於東線,曹操不敢調動。

雖然之前有張遼800破10萬的壯舉,但是不代表在東線,曹軍只需維持800的兵力就可以震懾孫權了,那就是扯淡,再說了,張遼800奇襲的戰績也是有條件的,孫權的10萬大軍也不是說被擊退的,而是主動撤退。

所以說東線的夏侯惇,曹操是不想去調動的,夏侯惇在戰術後期的確是參戰了,但那是曹操和孫權聯合的前提下,雙方不聯合的話,曹操是不敢調動夏侯惇的。

《三國志.陳思王傳》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魏氏春秋》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因此曹操想到的第一個主將人選是自己的兒子曹植,為什麼?看重的是曹植的軍事能力嗎?當然不是,曹植文採斐然,但是統兵打仗並不是他的強項,曹操選中他,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賴。

畢竟信不過別人還信不過自己的兒子嗎?可見當時曹操用人力求穩重,因為曹魏局勢動蕩,經不起叛亂了,萬一他選擇的統兵之人臨陣反叛,那麼曹仁勢必敗亡,中原之地歸屬也將發生變化,搞不好,曹魏的實力範圍會退到黃河以北,喪失大量的土地。

只是當時曹植喝醉了,無法領命,所以說曹操就換人了,也有一說是曹丕故意讓曹植酒醉,為的就是不想曹植獲得軍功,這樣自己的地位就穩固了。

在曹植無法領兵出戰後,曹操想到了于禁,要知道,于禁的戰功主要集中在曹操集團的中前期,襄樊之戰的時候,他已經多年不統領大軍出徵了,但是于禁在外姓將領中,堪稱是第一位的,而且嚴格來說,他可不是降將,他是早期就追隨於曹操的武將。

《三國志.于禁傳》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

太祖初徵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

曹操第一次徵討張繡,因為自己的特殊愛好,導致被張繡「反殺」之時,面對張繡的復叛,曹軍潰敗如山倒,但唯獨于禁所部紀律嚴明,軍陣完備,在亂局中退了下來,而且于禁也組織兵力,建立防線,以防止張繡再次突襲。

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于禁是率部駐守第一線延津的,在曹操率大軍主力東徵劉備的時候,袁紹是派遣軍隊南下的,正是于禁在延津擋住了袁軍。

官渡之戰對峙階段,于禁也是親臨前線,鼓舞曹軍士氣,所以說曹操對于禁極為看重,後來于禁可是「遷左將軍,假節鉞」,于禁已經成為曹操集團的高級將領了。

正是如此,曹操在危難之際,還是選擇相信于禁這個異性將領,命其統帥3萬餘人,先行南下救援曹仁。

可以說曹操的意思是,就算于禁打得再差,他這個人不會臨陣反叛,最起碼能夠維持住局面,遏制關羽快速北上的可能就好,這樣曹操就有足夠的時間布置,從各方抽調兵力,只要各方救援兵力一到,關羽所部雖然兵鋒正盛,但是在古代,兵力上佔據優勢,還是很具有威懾力的。

但曹操想不到的是,自己信賴的于禁,曹魏的高級將領,那麼快就被關羽打敗了,而且還投降了,曹操為何那麼痛心?因為于禁是曹魏高級將領,他若投降, 對魏軍士氣打擊太大了,這也是後世曹丕一直耿耿已壞,不惜用羞辱的手法侮辱于禁的原因。

參考資料《三國志.夏侯惇傳》《三國志.曹仁傳》《三國志.張遼傳》《三國志.于禁傳》《三國志.陳思王傳》《魏氏春秋》

相關焦點

  • 于禁一生只打了一場敗仗,就被徹底踩入泥潭,曹操為何如此絕情?
    跟對人,做對事,成就肯定不會低!于禁作為黃忠的反例,于禁的一生,可謂是順風順水,直到他晚年時遭到一次大敗!最開始的時候,于禁是跟隨著鮑信的,後來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又跟隨了曹操。于禁跟隨曹操後,屢立戰功,受到了曹操的重用!
  • 曹操選擇于禁救援襄樊是因為他能徵善戰?不,是無奈之舉罷了
    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曹操派于禁去增援曹仁是一件十分無奈的事。我把于禁的軍事生涯分為兩個時期,分界點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前于禁在史書中的徵戰經歷幾乎全部是在曹操手底下從徵立功,只有兩次不是由曹操指揮,一次是討伐眭固,一次是鎮守延津。從記載上推論,曹操派去討伐眭固的主將是史渙或曹仁。
  • 襄樊之戰如果把于禁換為張遼,關羽還能威震華夏嗎?
    張遼、張郃、于禁、樂進與徐晃五人能徵慣戰。曹操每次徵戰都要帶著其中的一二作為先鋒大將。在曹操看來,于禁是跟隨自己的心腹大將,所以被授予重任,率領七軍去營救襄樊曹仁。公元219年,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不愧為劉備的最強戰將,瞬間將襄陽攻陷,然後率領重兵圍困樊城。可以說若不是曹仁坐鎮樊城,估計曹軍會全線崩潰。
  • 于禁和姜維都曾向蜀漢投降,為何于禁飽受指責,姜維卻被人褒揚?
    于禁的歸降兩面不討好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率軍三萬從南郡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擊敗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勢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軍精銳三萬人去解救樊城之圍困,于禁將部隊駐紮在樊城北部的低洼處,當時連降暴雨,久居荊州的關羽提前準備了水軍,結果漢水暴漲于禁所部陷於水中,而關羽由於早有準備所部乘船作戰大破于禁所部
  • 關羽沒有主動挑起襄樊之戰,于禁也沒有資格瞎指揮,是誰害得龐德...
    甚至襄樊之戰的發動者也不是關羽,而是受曹操之命的曹仁:「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孫權暗送秋波,曹操當然不能不接著,他也想在孫權關羽之爭中撈點好處,所以曹仁採取攻勢,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先把戰火燒起來,然後看形勢發展再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曹操和關羽都失算了:曹操沒想到在襄樊駐紮多年的曹仁居然不了解當地水文資料,關羽沒想到孫權這麼猴急地在背後下手。
  • 關羽沒有挑起襄樊之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得龐德戰敗被擒?
    但是,看了《三國志》卷十八和卷十七的記載,我們知道于禁也是背鍋俠,真正的前線總指揮是曹仁,包括讓龐德駐紮在死地,也是曹仁下的命令。襄樊之戰的發動者也不是關羽,而是受曹操之命的曹仁:「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 為何于禁投降關羽被曹丕蔑視,三國時期的投降不是很正常嗎
    還有文欽因反動司馬師專權發動叛亂,失敗後投降吳國,受到重用,後來又率軍支援諸葛誕反叛司馬師,文欽因與諸葛誕有矛盾被殺,他的兩個兒子文鴦和文虎又投回魏國,照樣受到重用的,因為有政治好處。
  • 被關羽水淹後,曹魏大將于禁為何會投降?結局是怎樣
    這位將軍就是三國曹操麾下——于禁,在襄樊之戰他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在這場戰役裡投降了。在此次戰役裡的龐德沒有投降,一心赴死,那為什麼于禁就投降了呢?讓我們一起來找尋答案吧!有人說于禁投降是因為不得曹操重用,想就此次投降另謀出路,真的是這樣嗎?
  • 身為久經沙場的名將,于禁為何會遭關羽水淹七軍?答案一目了然
    首先,于禁統率的七軍被關羽全殲確為歷史的真實。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當時,于禁率領七軍三萬多人增援曹仁鎮守的樊城,但遭到關羽的全殲。
  • 同事不同命都是投降為何關羽 張遼留下美名 于禁卻受羞辱致死?
    在三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軍閥連年交戰,就連關羽這種當世猛將也免不了被逼入絕境而面臨投降的抉擇,然而同樣是投降為何關羽就能留下忠義的美名,而于禁卻在回到魏國後被羞辱致死呢?今天就讓月半叔與大家一同看看這背後的真實原因吧。
  • 為何關羽、張遼投降不影響其光輝;于禁投降,卻成了汙點?
    在眾多猛將中,關羽、張遼、于禁、張郃、姜維等,都非常有名氣。然而,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即效力過不同陣營。關羽雖然是劉備的生死忠義兄弟,但是曾效力過曹操;張遼本屬於呂布帳下猛將,但後來跟了曹操;張郃前任主子是袁紹,他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于禁後期投降過關羽,姜維之前是魏將,後來成為蜀漢名將。
  • 曹操真正欣賞的大將,並不是關羽,而是這3人,他們無人能替代
    如果說是因為此時關羽還是劉備的手下,那為何之後關羽投降曹操,曹操也沒有把秦宜祿之妻送給關羽?這不就說明曹操對關羽根本沒有那麼看重嗎?而且關羽投降曹操時,曹操只是任命他為偏將軍,沒有封侯封爵,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是因為後面陣斬顏良,立下大功得來的。
  • 為何關羽、張遼投降無損他們的一生,但于禁投降卻成為一生汙點
    于禁的投降和張遼、關羽的投降是大不同的。張遼投降,是因為呂布被殺,正常的改換門庭,沒啥可黑的,而且後來的逍遙津之戰,差點活捉了孫權,完全證明了自己。關二爺的投降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從降將生生地變成了客將,而本來是人生汙點的投降經歷,卻成了展現關羽忠義、勇猛兩大品質的最好舞臺。而且關羽和張遼投降時還很年輕,本身有實力,只要有時間,總會找到機會來證明自己,洗刷投降的「恥辱」,他們的事業巔峰都在投降之後,自然無人再提。
  • 關羽打個樊城,降個于禁,殺了個龐德,為何就能威震華夏?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用的是孤軍,憑的是膽量、勇氣和超人的武功,再加上早已成名,所以會威震華夏。這也是對關羽的總結論。曹操手下有戰將千員,竟無將可派,被關羽逼得想要遷都,可見關羽之勇。關羽襄樊一戰軍事上威震天下,但對政治與外交層面還沒有弄懂。
  • 關羽襄樊一戰,只不過擒于禁,憑什麼可以威震華夏
    關羽真實畫像關羽俘獲于禁,打擊曹魏在這種情況之下,關羽趁虛而入,俘獲了被困的眾多人,從而在當時的時期,對曹操所帶領的曹魏產生了非常大的打擊,關羽真實畫像關羽,威震華夏在公元前200多年,曹操平定漢中,並且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朝,很多人在當時都投奔曹操。
  • 龐德可以向曹操投降,為何面對關羽卻寧死不屈呢?
    本來龐德等人已經逃脫,打算乘船返回城中,卻因洪水太過兇猛,翻了船,就此龐德被關羽生擒。龐德被關羽擒住後,因為關羽欣賞龐德的武力,又知道龐德的兄長在漢中效力,便想著招攬龐德,可龐德寧死不屈,無奈之下,關羽只好將龐德處死。
  • 趙儼是曹操的政委嗎?他為何能調和諸將關係?和事佬做得不錯
    這種事情曹操才不會幹。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太祖徵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 官渡之戰時,若關羽不肯出手,曹操還能派誰和顏良交戰
    陣前連損兩員大將,徐晃還被顏良擊敗,這讓曹操很失落,曹軍內部士氣也很低迷,這個時候謀士程昱建議曹操,召見關羽,讓他出戰顏良。程昱這條計策很毒,此時劉備就在袁紹軍營,關羽出戰顏良,可能會激怒袁紹,殺了劉備,對曹操也是百利而無一害,袁紹殺了劉備,會與關羽結仇,這樣關羽就可以死心塌地為曹操做事。同時,關羽陣前贏了顏良,也可以替曹操除一強敵。
  • 為什麼三國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沒事後期于禁投降關羽卻遭到曹丕蔑視?
    因為于禁官太大了唄。 三國穩定下來後,所有的實權官員都是憑藉真本事混上來的。 這種大環境下,能做到外姓第一將的于禁,已經是曹魏「國本」級別的人物了。這貨的履歷堪稱「完美」:他跟隨曹操三十餘年,在所有外姓將領中權力最重,賞賜最多,封官最顯。又因為為人鐵面無私又冷酷無情,入幕以來一直被曹操當做正面典型去宣傳,是大魏軍隊的門面。可想而知,一旦這種精神偶像屈節投降,就會嚴重動搖曹魏的統治基礎。
  • 為何降將極多的三國時代,只有于禁的投降成為了汙點?
    話說回來,為什麼曹操對于禁投降這麼不爽,于禁也很愧恨呢?第一,如曹操自己所說,于禁跟了他三十幾年了。張遼跟呂布、關羽跟劉備,都沒那麼久。第二,于禁被擒時是左將軍,假節鉞。當時曹操屬下,除了夏侯惇,差不多就他最高了,等於一個中央軍司令,有獨立裁奪權。張遼跟關羽沒那麼高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