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半佛仙人
來源:仙人JUMP(ID:xrtiaotiao)
這幾天一張非常沙雕的圖在朋友圈和各路微信群裡瘋傳,關於《哪吒》的票房分成。
就是這張。
乍一看這張圖,非常有細節,迷惑性很強。
首先是哪吒當時的確有6000萬的製作成本份額面向個人投資者募集(當然加上宣發,實際成本遠遠不止這些),所以60萬佔1%的份額理論上是不錯的。
其次是主要出品方確實是霍爾果斯可可,他們打錢看起來合情合理。
最後就是哪吒現象級的票房,接近50億,考慮到一般來說出品方在扣除各類宣發成本以及院線收益後,一般平均只能分得票房的三分之一,所以對應的30倍的回報(18億的1%約等於1800萬)看起來也有頭有臉。
所以一時之間,在大家驚嘆的同時,朋友圈各路搞影視募資的中介們又開始跳起來了,各種魔幻推薦語也出來了。
前幾年他們搞非法集資拉人頭的時候也是這麼跳的。
這張圖都不用業內人士,在任何對於稅務和電影產業鏈有點了解的人看來,都顯得非常可笑,漏洞已經不能用多來形容了,簡直可以被稱之為圖中篩子。
首先哪吒雖然基本上電影院看不到了,但也還沒完全下映,有些小地方還在播放,一天沒有完全下映,就一天不能啟動結算流程。
就算是啟動結算流程,也沒這麼快,影片的分成流程,短則3個月6個月,長則1年到2年,而且首先分錢的是院線,然後是宣發出品製作,個人投資者還得拿號排隊。
所以簡單講,這電影還沒開始分錢呢。
其次就算開始分錢了,哪有直接出品公司給個人帳戶做公對私轉帳的?
最後,哪有金額直接原封不動轉的?稅交了嗎?出品公司的稅交了嗎?個人所得稅交了嗎?
所以更直接一點,時間不對,流程不對,數字不對,稅務不對,形式不對。
就這種五不對的圖,已經讓不少大爺大媽掏錢給中介去投資影視了。
生命真殘酷哇。
2
影視投資這個事情是正當的嗎?
有一說一,這個行業本身是正當的,而且是被鼓勵的,並不能說這個行業是虛假的。
那麼影視投資這個事情適合普通人去撈一手賺點外快嗎?
恕我直言,不太適合。
影視投資這個行業屬於認知門檻較高,流程透明度低,可控性低,且風險較高的行業,對於沒有足夠知識儲備,行業信息以及資金儲備的外行人而言,大概率是笑著走進來,哭著抬出去。
不信你們自己查查這些影視類上市公司自己的財報和股價變化(都是公開信息),其實是非常明明白白的,有的人真的是寧肯相信別人口燦蓮花也不肯自己查查最基礎的數據。
影視這個行業屬於典型的高收益,高風險,這特性就決定了其實不完全適合個人投資者。
非得賭一把的話,你還不如去投資股票,相信我,股票賺錢的概率要遠高於搞電影投資。
即使是拋開行業本身的不確定性,更大的問題還在於,整個影視投資領域目前魚龍混雜,各路騙子和非法集資的沙雕亂飛,各個對於電影投資的前景張口就來,各種成功案例直接照著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像素級拷貝。
各種潛在的風險直接避而不談,當然他們也不需要談,因為反正你的錢也沒真的投進電影裡,何來的風險。
行業的知識壁壘高,導致的就是很多瞎扯大旗的騙子在搞錢,對於很多普通人而言難以分辨真假。
很多時候你的錢根本就沒有真的投到電影裡,而是投給了各路非法集資份子,最後存款走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雖然即使投了個真的,也未必能賺錢;
但是投了個假的,則必然可以賺到一肚子氣。
你氣不氣?
3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投資電影的小白,正面臨各種沙雕中介的誘惑,我想這篇文章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要麼聽勸救你一命,要麼你不聽勸還是被騙了,最後被社會毒打一番記住教訓成長了,總之怎麼都不虧,看開點,人就是要經歷社會教育和挫折才能成長。
這個世界上的騙局很多,但一切騙局都逃不過一個終極道理。
天上不會掉餡餅兒,即使掉了,也是普通人吃不到的。
記住這個天字第一號法則,這是抵禦一切騙局的基礎。
別相信天上餡餅,別貪心。
當然大道理是最有用又最沒用的東西,誰還不能講個大道理出來呀。
坐穩了,我要開始講硬貨了。
任何影視投資的底線,都起碼得是有確實這個項目的存在,起碼得有備案,不然統統都是空氣,誰投誰SB。
所謂的備案,是指廣電已批准劇本,允許開拍。
這是一切的大前提。
當你看到任何項目的時候,一定要先去廣電官網去查看有沒有備案,就是這個頁面。
(廣電總局電影電子政務平臺:http://dy.chinasarft.gov.cn/index.html)
廣電是把所有完成備案的劇本都公開的,這些電影不代表賺錢,也不代表已經開拍,只是代表劇本已經通過審查完成備案,這其實只是電影的第一步。
如果一個連劇本都沒備案的項目,那必然會讓你的錢包墳頭蹦迪。
點開這個頁面,可以看到如下內容,著重看立項號,片名,備案單位,編劇,以及結果。
這五項都要牢牢記住,當有項目找到你的時候,一定要在廣電官方網站(不要相信他們給你的野雞網站,一定要在廣電官網)上,能夠找到相關的備案信息,且每一項都可以對的上。
不僅要能找到,還要每一項都能對的上,任何一項對不上,都不要聽信他們的任何解釋,這年頭李鬼太多了,很多騙子公司專門在備案網站上找項目,然後改1到2個字或者使用相近字(例如祥變成樣,太變成大)來虛構一個項目騙你錢。
他們還喜歡蹭各種各樣的大明星,動不動就是全明星主演,反正你又不可能真的去找明星來確認真假。
山寨,只是他們的基礎操作。
還有一種常見的騙局情況是,給你的項目計劃書裡面,項目本身的內容都是對的上的,但是問題出在籤合同的時候。
按照正常的流程,如果你要投資一部電影,不管金額大小,都必須是和電影的出品公司籤合同的,也就是上圖中的備案單位,而且多數時候都是線下見面籤署的。
不過現在很多備案單位覺得和一堆小玩家籤合同也麻煩,確實是存在一定代理公司的操作空間,但即使如此,也必須是存在完整授權的。
例如A公司(可以多家公司聯合出品,備案有寫)計劃拍攝一部電影《英俊男孩半佛》,劇本已經通過了審批備案,對外募資,按照完全嚴格的流程,投資人應該是只能和A公司來籤合同的。
但是由於A公司覺得麻煩,所以可能會授權給B公司去代理這件事情,所以可能會出現B公司在市場上拉人頭的情況。
這時候,投資人籤的合同中,必須是要有A公司存在的,哪怕是三方合同。
如果只有B公司,沒有出現A公司,則必然是有問題的。
並且,即使有A公司存在,也還需要驗證B公司的資質。
起碼需要A公司出具授權書,起碼需要三方合同,甚至還需要找A公司確認B公司確實是在幫他們做募資,最好是直接在線下,在A公司的辦公室籤。
而且打錢,只能打到A公司的對公帳戶上,不能走三方,記住了,什麼平臺充值,什麼App付款,什麼微信轉帳,都不行,只能是打到電影的出品方/製片公司的對公帳戶上,而且要對方提供開戶證明。
嚴格來說,即使有授權書,有證明,也不保險,這個行業的騙子非常朋克。
近幾年國內出現了大量的假冒代理公司,直接拿著蘿蔔刻章來冒充,又偽造授權書的,還有直接冒充出品方的,反正蘿蔔章想怎麼刻都可以,主要面向三四線城市的朋友圈,卷了錢就跑,真刺激。
前兩年《大鬧天竺》被一個京金聯拿來扯大旗騙了20個億。
今年的《攀登者》,以及即將春節檔的徐崢的《囧媽》,都遭遇了李鬼拿他們的名義募資,實際上他們這種項目根本不需要對外募資
他們這還屬於業內的龍頭項目,可以發個聲明(當然其實已經不知道多少人上當了),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項目這麼多,你想想,你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有足夠的能力,精力,體力來辨識到底是不是李逵李鬼麼?蘿蔔章你分得清麼?
你只分得清蘿蔔吃多了會放屁。
電影投資這東西的辨別門檻太高了,尤其是行業裡面各種騙子過多,不適合普通人,普通人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分辨真假。
當然你要覺得自己不是普通人,那來找刺激也是可以的。
4
過去微信裡的各路騙子都喜歡拉人去炒外匯,非法集資,搞現貨原油以及區塊鏈,後來流行拉人參加網絡菠菜和賣茶葉,最近最流行的,是假裝美女不小心加了你,然後和你聊電影,最後談到電影投資。
你得承認,單純論及努力程度,騙子要比你更努力。
他們不僅有專業的話術,對用戶心理的揣摩,轉化文案,P圖技術,甚至現在還流行搞App和小程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誠不我欺。
現在有很多拉人頭的號稱搞電影股權眾籌的App,你點進去之後,可以充值然後來選電影投資,各種沙雕項目沒有一個是真的,或者說都是從廣電上爬下來的片名編號,然後自己編一段故事。
有時候看了那些故事描述我都覺得太棒了,這些騙子的想像力要是能用在正道上,一個個都是編劇鬼才,不去好萊塢發展可惜了。
大投資,大主演,大市場,大格局,別問,問就是格局不夠,問就是票房爆炸。
騙子往往比你還強勢,特別符合三線以下中老年人的胃口。
我們都知道騙子們是喜歡自我超越並且善用科技的。
一開始他們只是搞蘿蔔章冒充公司,後來發展到用App來搞,再後來,他們深刻鑽研了非法集資和人性的貪婪,發明了返利這一創新性的電影集資詐騙體驗。
簡單來說,就是你把錢存在App裡,他們按月甚至按天給你返利,利息還能提取。
聽起來是不是挺熟悉的?沒錯,這種套路很常見。
很多區塊鏈資金盤也是這麼玩兒的。
善於借鑑和創新,是影視圈詐騙分子的核心競爭力。
先靠蹭各種大片的IP來誇影視投資多麼棒,然後開腦洞編出來的項目吸引人來了解,然後用按日付息返利的方式激發人們內心的貪婪。
更基金一些的騙子,還會搞一些拉人頭的方式,拉人來參與給你提成,而且項目特別多,只要你喜歡,還能給你定製項目。
電影包裝+資金盤+拉人頭,這三板斧下去,韭菜根都刨出來了。
人人都愛資金盤,這次是電影味兒的。
識破這些騙子的方式其實特別簡單,就是看他們收益怎麼來的。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要產生收益,大部分情況是通過賣版權和票房分成的,在這之前基本都是要燒錢的,那麼各種能夠給你按月甚至按日付息的電影理財,到底哪裡來的錢給你?
他們不是在好好拍電影麼?電影是花錢的,後期製作和宣發更是資金黑洞,他們哪裡來的利潤?
有騙子會說是什麼海外版權,IP出售乃至廣告贊助植入之類收益。
但是問題又回來了,一個妥妥能拉來廣告贊助植入以及版權銷售的項目,需要向一堆普通人募集那1元起投的錢麼?
你就是搞個菜市場賣菜的項目,只要能賺錢,你都不會要外行那一點點投資的。
所以從邏輯上,能在電影上映前就給到收益,甚至月結日結的,都是騙子,所謂的電影項目根本不存在或者只是被他們拉來蹭了,本質還是玩兒借新還舊哪一套。
當然很多人也清楚這個,他們投進去就是賭自己不是最後接盤的。
跑得快才是大傢伙最喜聞樂見的遊戲之一。
5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了,半佛老師,如果我識破了這些騙子,真的是投到了正兒八經的影視公司和影視節目裡呢?會不會好一些?
朋友你問得好,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即使你投到的正兒八經的項目上,也沒有遇到騙子給你搞壞,你依然是大概率賺不到什麼大錢的。
電影這個行業,對於外行而言,真的很不友好。
投資拍電影,真的是一個高風險的活計。
假如,你很幸運的躲過了一系列假公司和辣雞中介以及資金騙子,那麼我告訴你會發生什麼。
真正的大製作,大明星,大導演,他們的電影份額,你是不用考慮的,沒你的份兒,那些都是資本的遊戲。
資本不缺你外行這幾個鋼鏰,偶爾有點點份額丟出來,也是為了一些平臺引流需要,並不是真的缺錢,而且也不給分紅,只有固定收益可能還是平臺補貼的。
你得知道,電影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大導演,大明星之類的本質上都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在降低不確定性,而資本其實不缺熱錢,熱錢喜歡投不確定性低的東西。
所以大玩家都搶著投頭部項目,這些頂級的資源,你肯定是參與不進去的。
當然你也不用灰心,因為即使是頂級IP,頂級陣容,拍出爛片票房撲街的概率也不小,而且大製作往往代表著高成本,這就讓他們的容錯率更低。
各種票房撲街投資方爆虧的新聞,我想大家都看膩了。
所以投不進去,其實未必是壞事兒,說不定別人就早投早超生了。
頂級項目你投不進去,大型項目也基本不太需要對外募資(這個流程真的很繁瑣),導演主演們的朋友圈都足夠了,作為一個外行,你就只能投一些中小型項目了。
這些中小項目,會讓你真正體驗到世界的挫折。
首先,這電影能不能拍出來,本身就是一個很迷幻的事情。
拍電影不是說你有個劇本過審就能搞定的,一個稍微正規點的團隊,都是需要幾十人在一起磨合的,這中間可能會出現各種么蛾子。
我見過一個爆炸場景炸傷了人,結果賠不起破產的。
見過主演演了一半,突然紅了直接撂攤子不幹拉黑劇組的。
見過預算失控,找不到續的資金大家散夥的。
見過製片人打炸金花一夜把資金輸光的。
見過電影都製作完了結果主演裡面有人作死整部片子報廢重拍。
甚至還見到製片人和導演因為藝術分歧當場打架進了醫院導致劇組完蛋的。
各種你想像不到的操作都有可能會發生,每天都會大量劇組因為各種沙雕的原因解散,投資人的錢基本就打水漂了。
知道為啥當初吳京拍《戰狼2》拍到房子都要賣掉麼,因為拍電影這件事情,本身就特別難,那還是吳京。
你覺得你是天選之人嗎?
6
假如你的命運特別好,你這個劇組雖然不怎麼樣,但是起碼把片子拍出來了又剪出來了,演員也沒搞什麼大新聞。
你以為自己熬出頭了,可以等著拿錢了。
你想多了朋友,你的倒黴之路才走了第一步。
一部電影的收入由很多部分組成,院線票房,版權出售(電視or視頻網站),周邊銷售,IP授權,海外發行,出版物發行(書籍,光碟)等等等等,對絕大多數電影來說,最核心的還是院線票房。
一個很悲傷的事實的,每年國內的電影產量上千乃至數千部,絕大多數(98%以上)是沒有機會上院線的,實際上我們在電影院看到的那些一言難盡的,很少有人排片的片子,已經是超級幸運兒+有資源了。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你投資的這部神奇電影,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上院線呢?
在上院線這一步,已經卡掉了98%以上的電影。
建議多看看這幾年廣電審批通過的劇本,我打賭100部裡面你得有起碼99部根本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這才是行業的現狀。
那我們再走下一步,假如你的電影走了狗屎運,上了院線,那麼排片要怎麼排?
別想了,除非你的電影一上映就是終極爆款龍傲天,不然基本上就是院線3日遊的情況。
因為院線要的是票房收入,有限的屏幕只會留給最能吸引觀眾的電影,非常簡單直接,如果你的電影幾天下來都沒什麼人看,那就砍掉,換新的或者留給其他大牌電影,院線的成本也是很高的。
仔細回憶一下,是不是很多即使有明星加持的電影,如果票房不好,立刻就是降低排片量?這類新聞是不是多不勝數?
很多明星自導自演的電影,可能也就只能播放個3,5天,然後就完犢子了。
所以你參與的電影,能活多久?
能活多久,取決於2個關鍵點。
1個是影片本身的質量,小團隊拍出大爆款的事情不是沒有,但是概率極低,和中彩票差不多的概率,遠不如炒股靠譜。
整個國內市場這些年,小投入小團隊搏出大爆款的,兩隻手都能數過來,但是背後是數萬部大家都沒機會買票的默默無聞的電影。
2是宣發,也就是如何讓更多人看到這個電影。
恭喜你,宣發是一個比拍電影還要燒錢的事情,而且是不算在電影成本裡的,你投入的只是電影拍攝的,宣發還得另算。
絕大多數電影,都是投不起宣發的,太貴了,而且效果不可控。
宣發的重要性可能要比影片質量更重要一些,因為絕大多數電影達不到質量戰勝一切的水平。
《大聖歸來》也好,《哪吒》也好,各種以小博大背後,都是外行看不到的宣發投入成本,比拍攝成本高太多了。
如果宣發不砸夠錢,在這個流量爆炸內容過剩的年代,誰會來看你呢?
7
劇本過審,立項,拍攝,成片,上院線,宣發,每個環節,都會過濾掉至少90%的電影項目,這個數字一點都不誇張,你能看到的那些鋪天蓋地宣傳的爛片,其實已經是幸運兒了。
不幸的那些,你都沒機會看到。
算算這個概率,萬裡挑一都不止,你一定會覺得還是炒股更划算。
既然要把這個問題講透,我們繼續假設。
假設你的電影票房不錯,那麼你能開始賺錢嗎?
別總想著賺錢,你的夢想呢?
首先,票房收入是要和院線分成的,一般來說,院線至少分45%,當然這個要case by case,但這個範圍是沒啥問題的。
還要扣除稅務以及其他成本,給你一個簡單的公式,最終能夠拿來分的錢,大概是票房的三分之一。
1個億的票房,能拿來分的最多3千3百萬。
就這個三千三百萬,你還得扣除電影的宣發成本,製作成本,財務成本等各種成本。
在這裡面,就又有一個欺負外行的現象了,你要知道做帳是一個非常具有專業性的藝術工作,宣發成本更是公認的注水肉,所以電影出品方如果不當人的話,這部分帳可以完美的把成本做的很高很高,高到吃掉大部分收益,外行根本看不出問題來。
就是那種你覺得都很有道理,但就是哪裡不對的感覺。
由於宣發的水分實在太大(參考本周的微博事件),以及整個帳目的可玩性過高,導致即使大家都是專業人士,也會有無盡的撕逼。
之前周星馳的電影就出現了這樣的案件,連喜劇之王老油條都躲不過這些,你們這些外行哪裡來的自信?
大家賺錢的時候各個都是苦哈哈,分錢的時候,各個都是奧斯卡。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
除了糊塗帳之外,這個結算周期也是一個問題。
在文章的一開頭就寫的很明白了,一般電影的結算周期起碼是要下線後3個月起步的,長的半年1年2年的都有,也就是說,你的錢不說能不能賺回來吧,即使是賺回來,也要話很長時間來等待。
這都是利息損失呀朋友,等個1到2年,最後還是一個平進平出,就等於是賠錢了呀。
你說說最後幹嘛呢你這是,閒著沒事兒給生活找刺激麼。
8
仔細盤點一下影視投資,從各路騙子,到拍電影的不容易,到上院線的困難,到宣發困難,再到票房困難,帳務困難,真的是太難了。
人家明星自導自演搞個電影都非常困難,更別提普通人的項目了。
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太適合外行和普通人,各種所謂暴富的案例,基本只有3種情況。
一種是極小概率事件,幾十萬上百萬分之一的事件,眾籌+超級爆款,十年一遇。
一種是沒有普通人的機會,份額早就被資本瓜分乾淨,少數流出來的份額基本還都是固定收益,別想著一夜暴富,不存在的。
還有一種,就是騙子嘴裡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就很精彩了,最近都流行大數據玄學電影推薦,非常適合啥都不懂但啥都想要的外行人。
有很多搞電影募資的中介們還在哪裡瞎BB什麼要注重看出品方實力,要學會選題材,要知道找好的劇本云云。
這些都是正確的廢話,這些話卵用沒有。
一堆一輩子只看過電影可能看的還都是爛片的普通人,你讓他們選題材?他們懂啥題材?
你讓他們看劇本?他們看得懂劇本嗎?
真正有價值的劇本,基本都不會留到外面,業內自己就消化了。
就算是業內人士,看走眼的情況也遠遠多於發橫財的情況,沒看各種票房滑鐵盧滿天飛麼,阿修羅建議了解一下。
別扯什麼資本賺得多,你倒是看看那些上市公司的年報,哪個不是有賠有賺的?
人家資本投電影,都是一投投一堆的,都是用數量來對衝個體的風險,資本都知道押寶某個片子很愚蠢,資本不比你聰明?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影視投資這件事情。
各路充值App,網站,微信群,統統都是騙人的,他們基本都是蹭著電影的名號在騙錢,有的甚至項目本身就是假的。電影投資一般都是線下在出品方的辦公室籤協議的。
一個電影從立項到拍攝到上映到票房,中間有無數的過濾環節,稍有差池就是賠錢。
即使電影上映了,也未必能保證賺錢,而且電影結算本身就是一個玄學。
真正好的項目,基本肥水不流外人田。
最後的結論其實非常明顯,電影投資是一個生意,但其實是一個高專業性和資金門檻的生意,不適合絕大多數普通人,別一不小心電影故事沒拍出來,你自己倒成了別人嘴裡的故事。
而且還是沙雕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