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普查已經進入收尾階段。結合各地在普查數據匯總審核過程的一些好的經驗做法,當前階段的普查工作重點應緊密圍繞「邏輯自洽」這一基本要求開展。所謂「邏輯自洽」,就是指普查數據本身沒有矛盾,可分析可解釋。就普查數據匯總階段的工作特徵而言,「邏輯自洽」包括:
一是普查數據自身而言,要做到分區域、分行業的汙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及排名合理;分區域、分行業的汙染物去除效率與其實際治理水平、環境監管水平一致;同一行業汙染物產生強度、排放強度、不同排放環節的排放結構相一致。具體而言,還有更多值得進一步分析的指標,比如單位產值用水量、單位產品能耗等,通過分析發現匯總結果邏輯不合理的地方。普查數據自身的「邏輯自洽」是普查工作的立身之本,更是開展與其他來源的數據比對分析的信心源泉,必須高度重視。
二是普查數據與其他來源數據要做到可解釋。其他來源的數據包括兩類:一類是生態環境保護部門日常管理工作中形成的統計數據或管理記錄/名錄;另一類是其他政府部門發布或掌握的統計信息。開展與其他來源數據比對分析的前提是口徑一致,在可比對的基礎上開展分析,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兩種不同來源、不同口徑的數據做比對並根據比對結果做出判斷。要嚴格按照國務院普查方案規定的普查時點、調查內容、調查方法等開展合理性分析。
在普查結果「邏輯自洽」的基礎上開展普查成果總結。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成果從國家來看包括「三個一」,即一套數,一張圖、一套核算方法。從地方來看,主要是一套數和一張圖,一套數是最終結果,一張圖是最終結果的表達方式,其中一套數是最基本的成果。當前階段,圍繞「一套數」應重點編好以下3個報告:
一是普查數據分析報告。普查數據分析報告既是普查結果的體現,更是發現普查數據是否「邏輯自洽」的重要手段。普查數據分析報告要圍繞國務院普查方案要求,分析區域、行業汙染源的數量和分布、汙染物產生、排放和治理情況並得出分析結論,最後從加強汙染源監管、改善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服務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方面提出建議。在編好普查數據分析報告的基礎上,根據需要編制普查公報,向全社會公布普查結果。
二是普查工作總結報告。工作總結報告要緊緊圍繞普查工作全過程,既要刻畫普查工作全過程,告訴其他不懂普查的同志普查工作開展的全貌,更要注重對普查全過程反映各級普查結構和人員工作努力的過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變成量化指標,全面反映普查工作的努力程度。另外,要歸納總結本地普查工作開展的特色、亮點和經驗,供從事其他工作的同志借鑑。
三是普查工作專報。普查數據要以用為本,普查結果要為管理提供依據,必須要在普查成果總結階段樹立為管理服務的意識,主動開展普查專報的編制工作。普查工作專報要圍繞當地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人民群眾關注和反響強烈的問題或領域,圍繞「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目標、指標的確定等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專報以小而精為勝,最忌大而全,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趙學濤)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