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遊地理日本7月22日訊(通訊員 沈海濱)坐在通往清水寺上坡路的某間茶館,細口品味京都獨有的抹茶糕點。走在大阪城的蜿蜒小道間,隔著樹葉的縫隙觀賞古韻依舊的城樓。站在東京塔的窗邊,眺望遠處隱約飄忽的富士山。這些都是到日本旅遊的必備行程,但難得的島國之行除了看風景之外,又怎能錯過聞名於世的各大「祭」呢?
大阪天神祭
夏季,是日本各地舉行各式夏日慶典來反映本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高峰季節,夏日祭比其它任何節日都顯得更為宏大、炫目、響亮。在夏日的街頭人們在穿上和服浴衣,參與到節日慶典中,盡情享受夏日祭帶來的美景、音樂與色彩。對於日本人來說,夏天如果沒有了祭,夏天的樂趣就少了一大半。祭多以神社,寺院為主要舉辦地,自古以來主要是為了祈求五穀豐收,出入平安,商業興旺等而祈願的活動。現在日本各地依舊保持這種風俗。最近筆者採風走進了日本,深刻感受到了日本人的夏天狂熱,人人都興高採烈,忙的不亦樂乎!下面我就來簡要介紹一下日本的主要幾個夏日祭活動。
擊鼓的孩子
日本人所說的「祭」,也就是中國人所稱的節。叫法不同罷了。祭指向神靈祈禱和祭拜祖先的儀式。現在已經演變成類似中國廟會的慶祝活動。夏日踏進日本,最最不能錯過的是著名的「四大祭」。平日忙於工作的日本人都趁此機會,盡情與家人朋友共享佳節之樂。我也加入了他們狂歡的行列,發洩平日的壓抑,感受一次「動態」的日本傳統文化。
京都的祗園祭
祗園祭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公元869年平安時代,傳說它的前身為大概1100年前舉辦的祗園御靈會。那時,京都內流行瘟疫,奉王命在神泉苑樹立66根棍子以迎接和祭拜祗園神靈,(當時日本被分為66個地區)就成了祗園祭。人們將城中的男孩送到神泉苑希望能驅除厄運。平安時代中期,規模空前擴大,增加了「空車」、「田樂」、「猿樂「等活動形式,變得更熱鬧繁華。
京都祗園祭
祗園祭是在京都八坂神社舉行的祭祀儀式,在節日期間,這裡隨處可見身著和服的女子,花枝招展,嫋娜翩翩。各個街頭著隨處都能聽到傳統打擊樂的器樂聲,展示著京都的古都雅韻。夜晚,鴨川兩岸,各條街道掛滿了白色的宮燈,在霓虹燈輝映下,浪漫的氣息瀰漫在空氣中。這也是一個令許多西方老外著迷的季節。
淺草三社祭
祗園祭其實在日本全國範圍內盛行,大抵以京都的為原形,進行本地化改造,但最出名的仍屬悠久傳統的京都祗園祭。主要的活動有山形彩車巡行、提燈迎神,花傘巡行等。其中的山形彩車巡遊,平成2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無形文化遺產。
今年的祗園祭與以往有所不同,相隔50年再次將山形彩車巡行分成兩部分,分別是7月17日巡行的「前祭「和7月24日巡行的」後祭「。17日和24日分別是神靈出行和返駕的日子,山形彩車負責清潔往返的道路。往年彩車數量為32座,今年增加「大船彩車」後變為33座。每一座彩車都有不同的名字。從結構上看,山形彩車分為上部的長矛和下部的山。矛的類型各色各樣,最重的達12噸,從組裝、巡遊到解體需要180人左右負責。在便利店購入「攀登券」,即可登上彩車,但是「長刀彩車」和「放下彩車」兩類禁止女性攀登。
淺草三社祭現場
水上的盛典--天神祭
天神祭最早開始是在大阪天滿宮落成的2年之後,日本天曆5年(公元951年)。當時舉行的日子是6月1日。只是在澱川(大阪市內最大的河)上進行祭神儀式。向河中心放流祭神物品。在祭神物品到達地點設立祭壇,在那裡祭拜神靈。因循用船運送人員去祭壇的典故,就是今天在澱川裡遊船的起點。
日本男人
在至今的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天神祭的舉行形式有很大的變化。如豐臣秀吉時代就不舉行祭祀儀式,而在今天的遊船碼頭舉行花車巡遊。規模愈來越大,花車愈來越多,最後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觀看參加,就用特色遊船代替花車,在河上舉行花船巡遊。因其的壯觀,盛大。雖然在德川幕府時期為了防止當地豐臣餘黨利用天神祭造反,就一度中止了天神遊船的舉行。並在其後兩百多年時間幾乎沒有開展任何慶典活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阪人為了慶祝和平,重新恢復天神祭,這才真正成為市民的節日。最近十年每年參加人數約為180萬至200萬人參加(每年不同)。現在的天神祭是每年的7月25日前後舉行。一般有7月25日晚的遊船之夜。(當然其中還有一點宗教儀式)
日本女人
在大阪對於孩子們來講,天神祭最大的特點是既可以看遊船,又可以看焰火,還可以吃到大阪的各種美食。7月25日晚在澱川兩岸的寬闊堤岸上,成千上萬的民眾在納涼之中,不但可以欣賞到各種風格的遊船,而且在耳邊是隆隆的焰火聲,度過一年中最熱的時日。
日本人的三社祭
自古以來,日本人就從各種自然現象中感受到一種神聖的力量,並把自然的這種力量尊為神,據說這就是神道的起源。源於神道的祭祀頌揚神的力量,通過與神的交流,祈求五穀豐盛 生意興隆以及社區與家庭的興旺。
天神祭期間我非常榮幸,並坐上遊船參加天神遊船活動。在涼爽的河風中我們一邊欣賞著天上的焰火,一邊手也不停地向岸上的人群揮舞,耳朵中聽到的是岸上傳來各種鼓樂之聲,就如在一幅身臨其境的畫卷之中。人在畫中,意在畫外。
三社祭
東京人的神田祭
記載神田祭起源的文書基本遺失,詳細情況無從了解,為人所知最早開始大範圍舉行的時間是在江戶時代以後。根據江戶時代的《神田大明神御由緒書》記載,江戶幕府成立前,德川家康在徵討會津與上杉景勝對戰前以及關原之戰前,都會向神田大明神祈禱戰爭勝利。在神社9月15日祭禮當天,德川家康統領大軍在對戰中獲勝,實現天下一統。此後神田祭作為德川家緣起的祭祀,受後人重視。不過現在的神田祭規定時間為5月中旬。醜・卯・巳・未・酉・亥年進行大祭,其餘年份為陰祭。
在日本古代,江戶地區的守護神就是神田明神。在德川家康開到江戶以後,對整個江戶城進行了改造,特別是當時老是泛濫的利根川的河從江戶灣移到鹿島灘,並且做成了千鳥淵等大水池。為了讓江戶城有神靈的保佑,就把神田明神移到現在的江戶鬼門的位置,作為鎮守江戶的神靈了。因此相傳從德川家康時代就有神田祭。
神田祭
在輔佐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統一天下的德川家康管轄區,匯集了許多人。有人聚集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祭祀活動。當時,在幕府時代,神田祭的祭祀隊伍是被允許進入江戶城的盛大隊伍之一。有36臺以上的華麗的拖車顏面不斷地進入江戶城,從將軍開始還有眾多的女眷全部出席觀看,用盡當時的奢華,也在當時的詩歌,圖畫,祭祀日記中被詳盡地描寫,這些作品賣的也非常的好。
神田祭巡遊
神田祭一般在早上八點出發分成三隊,穿著古代服裝很肅穆地行進。當中有各四位女司,以及少女的扮演者拿著花在東日本橋附近作法事。在下午4點到達三越本店之前,在這裡增加御輦,拖車,武士等隊伍,參加遊行。晚上7點結束。
「神幸祭「是神田祭中重要的一部分。早上,神車從神社出發,經過神田、日本橋、大手、丸之內和秋葉原並一路前行,周圍跟隨著穿著平安時代服飾的人。色彩豔麗的古風式隊伍與市中心的街道形成鮮明對比,十分有趣。
神田神社中的樂隊
神靈乘坐的鳳輦從神社出發時,只是300人左右的祭禮隊列,途中加入彩車後,就匯成了數萬人規模的浩蕩隊伍。走在前頭的人用鐵棍敲出強有力的響聲,姿態威嚴。隊列途徑日本橋中央道,背景是掛滿弓形燈籠的日本橋三越本店,參與的孩童數量可觀。幸祭的行列一天下來行走30公裡的路程,最後在落日的微光下回歸平靜。
神田神神前
離不開燈籠的淺草三社祭
每年一到「三社祭」臨近的五月初旬,「大島屋恩田」的第六代傳人恩田修他就忙著趕製祭祀用的燈籠。因為「祭祀活動離不開燈籠。我的營生就是繪製燈籠,所以祭祀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特別喜歡祭祀!」
位於臺東區駒形2丁目(2條)以製作「江戶手繪燈籠」聞名的「大島屋恩田」的店主恩田修這樣強調道。恩田修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淺草人。10多年前,他與夫人憐美結婚,入贅燈籠店。在這之前他是一位廚師,那雙握刀的手從此握起了畫筆。
三社祭是集結100多頂的神轎展開的大型祭祀活動。每年的參觀人數超過了180萬,規模之大在日本也是屈指可數的。
水上的天神祭
三社祭的第一個精彩場面是第三天舉行的街道神轎總遊行。淺草神社周圍的44條街道被分成3個區域,駒形街道居委會隸屬於南部的16條街道。在總遊行時,只有南部街道的神轎才能夠從堪稱淺草代名詞的商店街和雷門前經過。而駒形街道今年是南部16條街道中的先鋒。因為先鋒是由各街道輪流擔任,所以這是每隔六年才有一次的光榮機會。
天神祭巡遊
那天下午兩點。祓除儀式之後,駒形街道居委會的神轎從淺草神社出發了。在淺草寺的正殿前,街道神轎被高高抬起。這是向觀世音菩薩致敬的瞬間。觀眾的歡呼聲響徹雲霄。隨後,神轎被劇烈地搖晃起來,依次穿過擁擠的商店街大道和雷門;走上寬闊的大街後,人們更加劇烈地搖晃著神轎。街道神轎回到駒形後,將舉行街道遊行和節日前夕的小型祭祀。這樣第三天就結束了。在整個過程中,恩田必定會守在神轎旁,帶領大家在開始時做一次擊掌,在結束時做三次擊掌,將現場的氣氛調節得緊湊有致。他那威風凜凜的身姿讓許多年輕人和孩子們都十分敬仰。
天神祭焰火
最考驗恩田本領的時刻,是號稱三社祭最精華節目——請出總神社神轎的時刻。5月20日下午6點,3000名轎夫摩拳擦掌,等待著請神轎開始的瞬間。喧囂聲鋪天蓋地。要讓南部16條街道掌管的三頂神轎順利出發,必須有人登上神轎,指揮人們開出一條馬道(撤去放置神轎的高臺所需要的道路)。接受了這個重大任務的人正是恩田。
三社祭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祗園祭上的蔥綠車
祗園祭上的孩子們
祗園祭現場
編輯:石益紅
來源:國家旅遊地理 編輯:石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