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袁隆平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他才是這個時代的超

2020-12-15 聽雨說名人

01 年少的他已確定目標跳進「農門」,為我國的農業事業發展做貢獻

袁老如此熱愛土地,很多人以為他是農民家庭出身。其實不然,1930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從東南大學畢業,母親是英國教會學校的高材生,他在那個年代就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小時候的袁老非常的貪玩,讀書全憑興趣來,喜歡的就認真,不喜歡的就敷衍,經常跑去遊泳,是出了名的自由散漫。

他19歲高考的時候,父親希望他填報南京的重點大學,以後走上仕途的道路。可他對升官發財毫無興趣,一心想去重慶求學,重慶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還有一個他與水稻有關的邂逅。老師帶領他們去參觀一個私人園藝場,裡面的桃子掛滿枝頭,還有晶晶亮亮的葡萄掛滿藤架,五顏六色的鮮花鋪滿小路,袁隆平覺得田園風景太美了,由此心底就種下了一顆學農業的夢想。最終他的父母尊重了他的想法,考取了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他就這樣高高興興的跳進了「農門」並在大山裡度過了他8年的學習生涯。

大學時期的袁隆平

02 終生夢想:解決中國人吃糧問題和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吃飽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人開始了吃不飽飯的艱難日子。他永遠忘不了,由於飢餓感帶來的恐懼,感覺永遠吃不飽而四肢無力。看到滿目蒼夷的國土,舉家逃亡的饑民們臉上毫無血色以及血肉模糊的屍體。他第一次深深的體會到肉若強食代表著什麼,這更加堅定了他要解決中國人吃糧問題的夢想。他確定了自己的夢想: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吃飽飯。

1、刻苦專研雜交水稻原理,無意間收穫希望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在那孤影照單人的16年裡,有青山綠水相伴,他在教學之餘還經常跑去大江裡遊泳,甚至在大壩上拉小提琴,日子過得瀟灑而淡然。他的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荊棘叢生。在他心裡種地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充滿幻想的童話世界。後來他才明白,真正的種地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

在那個年代科學技術比較落後,尚且美國都沒有突破雜交水稻技術,更何況一窮二白的中國。袁老是一個非常執著而勇敢的人,他把自己整天泡在圖書館裡查找外文資料,就是為了弄清楚雜交水稻的原理。

在田間研究水稻的袁隆平

在這個世上,從來沒有一條路是好走的,袁老卻在這一條布滿荊棘的路上,走出了禾苗滿地,走出了稻子飄香。有一天,袁老無意間在農校的試驗田裡發現一株顆粒飽滿,而且穗大的稻株,突然間他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就拿這株做育種。

2、夫妻相互扶持,共同克服找育苗的困難

然而,次年春天他把種子種下卻沒有長出穗大飽滿的稻子,但袁老卻從這塊試驗田裡,萌生出了」人工雜交水稻「的想法。於是他和新婚妻子在40度高溫天下尋找"天然的雄雄性不良"水稻,這種水稻在理論上找到的概率極低,無異於大海撈針。夏季蚊蟲叮咬,烈日當空,有時候稻葉還割傷他們的皮膚,反覆發作感染。但他們都不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在觀察了14,000多株水稻之後,找到了6株雄性不良水稻。

」夫唱婦隨「的袁隆平夫婦在研究水稻育

03 特殊時期,用命「護」倖存育苗,默默對抗所有壓力和阻力

在特殊時期,還被扣上了「自由散漫」的帽子,差點關進牛棚,雜交水稻研究險些扼殺在搖籃裡。

又過了一年,袁老精心培育的試驗田被人為摧毀,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裡找到剩下的5株倖存的秧苗,這麼些年的心血將毀於一旦。

1972年時,雜交水稻只長苗,苗不長稻,他受到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但他不管他人的質疑和嘲諷。一心只撲在水稻的配種上,一個人對抗著所有的阻力和壓力。

這樣的記憶是深刻而痛苦,所以無論多麼艱難困苦,他也想盡辦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常年紮根于田地間,克服重重困難,一次次的反覆試驗,終於解決了雜交水稻的種植技術難的問題。

1、袁老不僅國內取得豐碩成果,同時也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認可

從1973年開始,就在那時水稻終於有了成果,生長態勢越來越好。

1974年,袁隆平又發明了新的方法,將水稻的產量提高到原來的8倍左右。

1976年全國開始大面積試種雜交水稻,每畝平均增產20%以上,為我國水稻增產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袁老的雜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個國家,他也因此獲得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剛看到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流著眼淚說,以後再也不怕挨餓了!

袁隆平去國外知道種植雜交水稻

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稻田,水稻就像他的血液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的事跡銘記於心。

袁老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為國家甚至人類做出的貢獻不言而喻,那就像我們身邊有血有肉的自家爺爺一樣。他的一生雖然傳奇,這也是最樸實最溫暖的存在。袁老常常以農民自居,生活樸素得和農民一樣,然而就是這個黝黑而瘦小的老人,讓億萬人民不再為一日三餐而發愁。袁老不僅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最新、最高的記錄,甚至突破了「海水種稻」的先例,讓我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大規模種植海水稻的國家。

2、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安全威脅,全球打響糧食儲備攻堅戰

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家,但不能忘記的是,飢餓不只是存在於過去,現在全球將近有10億人在挨餓,每天還有上萬人因為飢餓而死去,平均每5秒鐘就有一個人因為飢餓和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而死亡。由於大自然界遭受嚴重破壞,自然災害在全世界時有發生。比如去年11月份開始東非遭遇了70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緊接著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的沙漠蝗蟲正在迅速蔓延,目前推算僅三國境內的蝗蟲已超過3600億隻,這個對非洲糧食安全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

2020年巴基斯坦遭受蝗蟲自然災害

進入1月份以來,蝗蟲更是越過紅海等西亞地區,蝗蟲所到之處,對上述地區的農業工業以及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對全球的糧食儲備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我們很幸運出生在中國,遇到了袁老,才倖免於飢餓,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強大,她再也不是那個落後挨打的中國了。

1、袁老不曾消失的「童心」,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今年,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已經90歲了,他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在整個採訪過程中,袁老幽默不斷:「原來自己80後,現在是90後了。」正因為耄耋老人心態卻如此年輕,記者如此感嘆,真是人老心不老啊。今年國慶,袁老獲得了「共和國勳章」。都說老人心理就像個小孩,袁老穿上西裝,系上領帶,有人問他「袁老帥不帥」?袁老乾脆而大方的說「帥」!可是見過袁老的人都知道,他瘦瘦小小,而且皮膚黝黑,乍眼看的確像個農民,當然,這是因為多年的風吹日曬做試驗而形成的。

雖然袁老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水稻不是他的唯一,而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袁老有很多的愛好,除了排球、踢踏舞、遊泳,偶爾還會抽空拉小提琴,不僅如此,袁老的英語口語特別好,在今年6月份,近90歲的袁老在中非農業發展研究會上,全英文致詞,被他幽默而標準的口語所折服。

袁隆平在"一帶一路"上發表講話

很多網友調侃說:「同樣是90後我都禿了,元老還是精神矍鑠。」

2、生活雖艱苦,但不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對工作生活保持熱情

老年人最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但經過醫生測試,袁老思維敏捷,完全沒有老年痴呆的症狀。他開心的像個孩子說:「我們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沒有痴呆,那就要繼續工作退休對於我來說是不存在的事情。」 就是這樣一個兢兢業業搞科研的人,忘我的投入到工作當中。

如今像袁老這樣90高齡的老人來說,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安度晚年,但他依舊面朝黃土背朝天,頂著驕陽烈日,披星戴月,只是為了多一個人能夠吃飽飯。試問,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而他要在這裡堅持,僅僅只是為了實現兩個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還要把自己雜交水稻技術實現全世界共享,讓更多的人不再挨餓。另外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夢",他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水稻比高粱還要高,水稻秸稈比掃帚還要長,稻穀比花生還要大,也許這是袁老見過最美的風景。

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

3、英雄遲暮,也該歇一歇了

袁老對於夢想還有非常強的執行力。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非要親自下田,遙控指揮一下就可以了,他卻說:「電腦裡長不出水稻。」

最初我認識袁老是在小學課本課上,那個穿著白襯衫黑瘦中年人。時光荏苒,袁老雖不服老,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真的老了,一段發言詞,他要緩口氣你才能說完,走路也需要有人攙扶。

即便是個英雄,他也只是一個需要照顧的老人,他也該休息了。

1、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因素

像袁老這樣的引路人,他們真的是被普羅米修斯盜下來的火種,因為他們的存在便是人間的一道光,為我們驅散了黑暗和恐懼。他們的故事不應該被我們遺忘,而是要載入史冊讓後世銘志。

如果當時袁老因為條件艱苦就放棄或者退縮,那麼我們可能還一直生活在飢餓中。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可否認他有淵博的知識,但真正讓他實現夢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工作永遠保持熱情。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人與他的差距不只是執著,還有一輩子對工作的熱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袁老是一個真正的探索者,一個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個大愛無疆的仁者。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給整個民族留下了一筆綿延世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他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世界的。他以他的執著和真誠徵服了全世界,也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閃耀著一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袁老則是我們仰望蒼穹時去追尋的一個在科學和自然的天空中發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老當益壯」的袁隆平參加打排球比賽

2、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只對自己的工作有要求,卻從不為自己爭取什麼,我們欠袁老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更多的關心。

讓我們的中國能夠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像元老這樣默默研究、默默奉獻的前輩們。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中國才有了現在的一切。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他們撐起了中國的強大。

這樣踏實肯幹的老人,嘗過世間所有的心酸,品過人生全部苦楚,卻從沒有為自己爭取過什麼:國家要給他官職,他拒絕了。說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楚事情的本來面目。國家要給他獎金國家要給他獎金,還不是捐給慈善機構,就是分給同事,他身上的衣服不過幾十塊錢一件。曾有人質疑:袁老是否被過譽了?

有個扎心的回答是這樣嗎的:「不是袁老被過譽了,而是像袁老這樣的人,和他們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受到的關注實在是太少太少。」

3、豐富的物質資源下年輕人要培養堅韌不拔的工作態度,做一個腳踏實地的耕耘者

反觀我們現代年輕人,只要遇到一點點挫折,就變得一蹶不振。相比之下我們條件好太多太多,有無充足的物質資源,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我們缺乏一種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事情做到一半,遇到挫折就立馬放棄,做事情永遠只保持三分鐘的熱度。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逃避責任。

一個社會要進步,一個民族要振興,需要年輕人將個人理想和時代需要緊密聯繫起來,以理想主義的精神努力「向前看」,雜交水稻高產並覆蓋全球,為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曾經,有記者採訪他,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他很從容地說:

」苦, 可是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苦也是值得的。「

在田野裡不斷搞實驗的袁老來說,是需要耐住耐得住寂寞的。等待種子發芽,禾苗成長,水稻才能收穫,你天天一日一日記錄著人生,也記錄著自己的生命歷程。年輕人來說年輕人來說,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須腳踏實地做一個辛勤的耕耘者。

人人都知道他是救世主,袁老卻說自己就是個種了水稻一輩子的「老農民」

相關焦點

  • 探秘600年香油老字號: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一百年只做一件事
    「崔」字人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一百年只做一件事「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參觀瑞福油脂的小磨香油博物館,眾多觀眾都會被展廳裡的這句話所吸引,這也是崔瑞福常掛嘴邊的話。如果你再細心觀察,這句話在瑞福油脂的廠區多次出現。
  • 甘露:導演張藝謀也不可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跟隨張藝謀7年拍攝紀錄片的甘露雖然不能親眼目睹他新片誕生的全過程,卻對其動向依然了如指掌。正忙於拍攝另一部紀錄片《我們在跳舞》的她昨天偶遇記者,並在記者的追問下透露了從雅典回來的張藝謀除了奧運會開幕式、歌劇等導演工作外,將「棄武從文」拍攝一部文藝片,而她也將把拍攝注意力從名人轉移到普通人身上,因為「名人有定勢,普通人狀態更自然,也更有趣」。
  • ...一輩子只吃一碗飯 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崔字牌小磨香油飄香全球
    30多年來,他長期致力於傳承匠心精神,凝聚先輩的智慧,延續傳統古法工藝技術,堅守「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一百年只做一件事」,專心、專業、專注於芝麻產業,秉持「有質量就有市場,有誠信就有未來」的理念,讓崔字牌小磨香油走進了千家萬戶,走向世界飄香全球。在中國小磨香油行業,崔字牌小磨香油早已成為第一品牌,瑞福油脂也成為小磨香油行業品類的領導者。
  • 今天是袁隆平90歲生日!他特地到了這個地方……
    今天是2020年8月27日農曆七月初九還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袁隆平爺爺農曆90周歲生日袁隆平的兩個願望而就在去年90虛歲生日當天袁隆平的一段日常感動無數網友作為新晉「90後」袁隆平從未捨棄自己的稻田起床後的第一件事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我無怨無悔
    樊錦詩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我無怨無悔。」話語中,有長河落日的大漠天際線,也有著半個多世紀前,一個江南女子的毅然抉擇。半世敦煌情 大漠裡傳承杭州鄉音沙地裡的足跡,很快就會被風帶走,但是樊錦詩一生的足跡,每一步都擲地有聲。
  • 89歲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真正厲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周潤發在電影《無雙》中說: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01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前兩天,一段視頻走紅網絡,獲贊數百萬。他常常這樣形容自己。若不是逐漸彎下的身軀,若不是出門時坐著輪椅,也許難以看到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他在採訪時說道:我要在90歲前實現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1200公斤,向黨的100歲生日獻禮,這是我的一個願望。
  • 「90後梗王」袁隆平與背後的她:一場跨越半世紀風雨的陪伴
    昨天#90後梗王袁隆平#的話題衝上熱搜,被網友熱議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樂愛好——自由,特長——散漫修改學生論文大倒苦水>不愛出名有「偶像包袱」英語十級、排球王子不愛肥肉、不想變胖90後資深帥哥,拒絕加入老年隊畢生所求就是讓所有人都吃飽飯戳視頻↓↓↓帶你見識「90
  • 小蒙:專注於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
    小蒙:專注於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為什麼一家店可以保持四十年的長盛不衰」是很多人的疑問。但其實背後的故事很簡單,並沒有什麼神奇。 以匠人精神成就品牌的道。羊羹隨禪宗傳至日本,由於僧人不吃肉,就用紅豆與麵粉或葛粉混合後蒸製,製作方法很簡單,把紅小豆煮熟、碾碎,再和砂糖和瓊脂混合熬煮,然後冷卻成型即可。而這家店卻把製作羊羹這樣的事當作畢生的事業,用心去體會,嚴格要求每一個環節,做到極致,幾近於道。
  • 袁隆平幫他填詞 90後少年飄著稻香的童謠夢
    2018年第一天,央視一套「相聚中國節·出發2018」晚會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這首名為《我有一個夢》的童謠演繹中,對著鏡頭乾脆利落地道出雜交水稻新的攻關目標,在清脆悠揚的童聲中顯得樸實更有力量。鮮有人知的是,《我有一個夢》正是袁隆平以信改詞,與90後小夥楊檸豪共同創作的。在湖南小夥楊檸豪心中,最初的美好是家鄉早春還冒白尖的雪峰頂,是初夏滿城飄散的柑橘香。
  •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臨終前願望卻是這個
    逗哥回答他「會」因為有份執著就像今天想跟大家說的張爺爺一樣張爺爺原名張世新,是舌尖上的中國2《心傳》中做陝西手工空心掛麵的手藝人。一輩子住在黃土高原上,在樸素的窯洞裡,和老伴做了一輩子的空心掛麵。天然山泉水製成的麵條有勁道不怕散前後總計10幾道工序,4次發酵,每根麵條都拉伸至3米長,繁多而嚴謹歷時20個小時才完工
  • 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 快90歲的他還在為這兩個夢想忙碌
    即使早已超過退休年齡,即使即將迎來90歲高齡,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 剛過完90歲大壽的袁隆平,第一批客人為何是這個縣領導班子?
    袁隆平(圖片來源於每日經濟新聞)袁隆平九十壽誕,生日蛋糕上是水稻8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迎來了90歲壽誕,三位孫女和其他5名優秀學生等人一起向袁院士拜壽,現場蛋糕,賀聯,拜壽,無不傳達著人們對他的尊敬和熱愛。
  • 袁隆平90大壽9層蛋糕上有把稻穗
    8月9日晚,袁隆平90大壽在長沙聖爵菲斯酒店舉行。現場蛋糕,賀聯,拜壽,無不傳達著人們對他的尊敬和熱愛。回望造就無數雜交水稻的神話,袁隆平總結了他的「八字方針」:知識、汗水、靈感、機遇。【1】賀聯:藏頭賀聯引掌聲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90華誕,壽宴之前,是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研討會。傍晚七點半,袁隆平出現研討會現場,他精神矍鑠,看起來精神狀態很好。
  •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0大壽:9層生日蛋糕上植水稻
    只要上午9時30分左右,接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辦公室上班後打來的第一通電話,他便會「心頭一緊」:自己照看的那塊水稻試驗田,應該又「壞事」了。 這不,近日連續兩天,在相隔整整24小時的上午「9時30多分」,他都收到了袁隆平的「問責」電話。 「8月9日,袁隆平院士就滿90歲了。但加盟『90後』的他,沒覺得自己應該休息。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裡,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 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 快90歲還在為這兩個夢想忙碌
    即使早已超過退休年齡,即使即將迎來90歲高齡,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 90歲袁隆平早餐不忘工作,米粉配旺旺雪餅,被贊太敬業
    袁老是個講究人,在家都穿得很得體,一件西裝外套,格子襯衫,顯得精氣神很足,但他吃飯不挑剔,早餐是一碗米粉配旺旺雪餅,能吃雪餅這種偏硬的食物,說明袁老的牙口還是很好的,他一邊吃飯
  • 袁隆平爺爺90歲了,年輕時候的他是什麼樣的「小鮮肉」
    8月27日(農曆七月初九)是袁隆平爺爺90歲生日了,這位家喻戶曉的「明星」還在生日前一天專門去光顧了17年的理髮店理了個發。理完頭髮,袁隆平還開心地說:「又年輕了5歲~」 讓我們先來祝福這位可愛又可敬的老爺爺生日快樂!
  • 袁隆平的終身免檢駕照長啥樣?就比我們的多了9字,全國僅此一張
    去年9月29日,有8位英雄模範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其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袁隆平院士已經90歲高齡,作為「90後」的他,仍然每天堅持在工作一線,守護著這份屬於他和雜交水稻的緣分。1949年,袁隆平考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主修農作物專業,4年後從學校畢業,分配到湖南懷化任教。據他自己回憶,年輕的時候自己愛吃紅薯,起先是想研究紅薯的雜交,結果失敗了,後來才開始接觸雜交水稻事業,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認準雜交水稻這個研究方向後,袁隆平便一頭扎進去了。
  • 被年輕人誇萌萌噠,袁隆平:這是啥意思?
    袁隆平說: 「我性格像年輕人一樣的。」沒想到袁老還有這麼可愛的一面,確實是個可愛的老人家,而他的性格和年輕人一樣,一點也不像老了的人,這也許就人老心不老。2今年90歲的袁隆平,私下裡卻是個嘴饞,較真,愛打麻將,非常生動有趣的老頭兒。
  • 中國經濟的韌性|百潤集團:十年只做一件事
    新華網北京9月19日電 題:中國經濟的韌性|百潤集團:十年只做一件事新華網 曹晨在古時,有工藝專長的人被稱之為「匠人」,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社會發展進步奠定了基礎,從這些優秀的匠人身上可以感受到可貴的精神品質,這就是「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