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少的他已確定目標跳進「農門」,為我國的農業事業發展做貢獻
袁老如此熱愛土地,很多人以為他是農民家庭出身。其實不然,1930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從東南大學畢業,母親是英國教會學校的高材生,他在那個年代就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小時候的袁老非常的貪玩,讀書全憑興趣來,喜歡的就認真,不喜歡的就敷衍,經常跑去遊泳,是出了名的自由散漫。
他19歲高考的時候,父親希望他填報南京的重點大學,以後走上仕途的道路。可他對升官發財毫無興趣,一心想去重慶求學,重慶的「陪都文化」,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還有一個他與水稻有關的邂逅。老師帶領他們去參觀一個私人園藝場,裡面的桃子掛滿枝頭,還有晶晶亮亮的葡萄掛滿藤架,五顏六色的鮮花鋪滿小路,袁隆平覺得田園風景太美了,由此心底就種下了一顆學農業的夢想。最終他的父母尊重了他的想法,考取了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他就這樣高高興興的跳進了「農門」並在大山裡度過了他8年的學習生涯。
02 終生夢想:解決中國人吃糧問題和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吃飽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人開始了吃不飽飯的艱難日子。他永遠忘不了,由於飢餓感帶來的恐懼,感覺永遠吃不飽而四肢無力。看到滿目蒼夷的國土,舉家逃亡的饑民們臉上毫無血色以及血肉模糊的屍體。他第一次深深的體會到肉若強食代表著什麼,這更加堅定了他要解決中國人吃糧問題的夢想。他確定了自己的夢想: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吃飽飯。
1、刻苦專研雜交水稻原理,無意間收穫希望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在那孤影照單人的16年裡,有青山綠水相伴,他在教學之餘還經常跑去大江裡遊泳,甚至在大壩上拉小提琴,日子過得瀟灑而淡然。他的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荊棘叢生。在他心裡種地是一件非常有趣而充滿幻想的童話世界。後來他才明白,真正的種地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
在那個年代科學技術比較落後,尚且美國都沒有突破雜交水稻技術,更何況一窮二白的中國。袁老是一個非常執著而勇敢的人,他把自己整天泡在圖書館裡查找外文資料,就是為了弄清楚雜交水稻的原理。
在這個世上,從來沒有一條路是好走的,袁老卻在這一條布滿荊棘的路上,走出了禾苗滿地,走出了稻子飄香。有一天,袁老無意間在農校的試驗田裡發現一株顆粒飽滿,而且穗大的稻株,突然間他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就拿這株做育種。
2、夫妻相互扶持,共同克服找育苗的困難
然而,次年春天他把種子種下卻沒有長出穗大飽滿的稻子,但袁老卻從這塊試驗田裡,萌生出了」人工雜交水稻「的想法。於是他和新婚妻子在40度高溫天下尋找"天然的雄雄性不良"水稻,這種水稻在理論上找到的概率極低,無異於大海撈針。夏季蚊蟲叮咬,烈日當空,有時候稻葉還割傷他們的皮膚,反覆發作感染。但他們都不放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在觀察了14,000多株水稻之後,找到了6株雄性不良水稻。
03 特殊時期,用命「護」倖存育苗,默默對抗所有壓力和阻力
在特殊時期,還被扣上了「自由散漫」的帽子,差點關進牛棚,雜交水稻研究險些扼殺在搖籃裡。
又過了一年,袁老精心培育的試驗田被人為摧毀,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裡找到剩下的5株倖存的秧苗,這麼些年的心血將毀於一旦。
1972年時,雜交水稻只長苗,苗不長稻,他受到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但他不管他人的質疑和嘲諷。一心只撲在水稻的配種上,一個人對抗著所有的阻力和壓力。
這樣的記憶是深刻而痛苦,所以無論多麼艱難困苦,他也想盡辦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常年紮根于田地間,克服重重困難,一次次的反覆試驗,終於解決了雜交水稻的種植技術難的問題。
1、袁老不僅國內取得豐碩成果,同時也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認可
從1973年開始,就在那時水稻終於有了成果,生長態勢越來越好。
1974年,袁隆平又發明了新的方法,將水稻的產量提高到原來的8倍左右。
1976年全國開始大面積試種雜交水稻,每畝平均增產20%以上,為我國水稻增產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袁老的雜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個國家,他也因此獲得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剛看到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流著眼淚說,以後再也不怕挨餓了!
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稻田,水稻就像他的血液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的事跡銘記於心。
袁老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為國家甚至人類做出的貢獻不言而喻,那就像我們身邊有血有肉的自家爺爺一樣。他的一生雖然傳奇,這也是最樸實最溫暖的存在。袁老常常以農民自居,生活樸素得和農民一樣,然而就是這個黝黑而瘦小的老人,讓億萬人民不再為一日三餐而發愁。袁老不僅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最新、最高的記錄,甚至突破了「海水種稻」的先例,讓我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現大規模種植海水稻的國家。
2、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安全威脅,全球打響糧食儲備攻堅戰
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國泰民安的國家,但不能忘記的是,飢餓不只是存在於過去,現在全球將近有10億人在挨餓,每天還有上萬人因為飢餓而死去,平均每5秒鐘就有一個人因為飢餓和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而死亡。由於大自然界遭受嚴重破壞,自然災害在全世界時有發生。比如去年11月份開始東非遭遇了70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緊接著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的沙漠蝗蟲正在迅速蔓延,目前推算僅三國境內的蝗蟲已超過3600億隻,這個對非洲糧食安全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
進入1月份以來,蝗蟲更是越過紅海等西亞地區,蝗蟲所到之處,對上述地區的農業工業以及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對全球的糧食儲備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我們很幸運出生在中國,遇到了袁老,才倖免於飢餓,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強大,她再也不是那個落後挨打的中國了。
1、袁老不曾消失的「童心」,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今年,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已經90歲了,他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在整個採訪過程中,袁老幽默不斷:「原來自己80後,現在是90後了。」正因為耄耋老人心態卻如此年輕,記者如此感嘆,真是人老心不老啊。今年國慶,袁老獲得了「共和國勳章」。都說老人心理就像個小孩,袁老穿上西裝,系上領帶,有人問他「袁老帥不帥」?袁老乾脆而大方的說「帥」!可是見過袁老的人都知道,他瘦瘦小小,而且皮膚黝黑,乍眼看的確像個農民,當然,這是因為多年的風吹日曬做試驗而形成的。
雖然袁老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水稻不是他的唯一,而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袁老有很多的愛好,除了排球、踢踏舞、遊泳,偶爾還會抽空拉小提琴,不僅如此,袁老的英語口語特別好,在今年6月份,近90歲的袁老在中非農業發展研究會上,全英文致詞,被他幽默而標準的口語所折服。
很多網友調侃說:「同樣是90後我都禿了,元老還是精神矍鑠。」
2、生活雖艱苦,但不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對工作生活保持熱情
老年人最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但經過醫生測試,袁老思維敏捷,完全沒有老年痴呆的症狀。他開心的像個孩子說:「我們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沒有痴呆,那就要繼續工作退休對於我來說是不存在的事情。」 就是這樣一個兢兢業業搞科研的人,忘我的投入到工作當中。
如今像袁老這樣90高齡的老人來說,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安度晚年,但他依舊面朝黃土背朝天,頂著驕陽烈日,披星戴月,只是為了多一個人能夠吃飽飯。試問,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而他要在這裡堅持,僅僅只是為了實現兩個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還要把自己雜交水稻技術實現全世界共享,讓更多的人不再挨餓。另外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夢",他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水稻比高粱還要高,水稻秸稈比掃帚還要長,稻穀比花生還要大,也許這是袁老見過最美的風景。
3、英雄遲暮,也該歇一歇了
袁老對於夢想還有非常強的執行力。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大年紀還非要親自下田,遙控指揮一下就可以了,他卻說:「電腦裡長不出水稻。」
最初我認識袁老是在小學課本課上,那個穿著白襯衫黑瘦中年人。時光荏苒,袁老雖不服老,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真的老了,一段發言詞,他要緩口氣你才能說完,走路也需要有人攙扶。
即便是個英雄,他也只是一個需要照顧的老人,他也該休息了。
1、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因素
像袁老這樣的引路人,他們真的是被普羅米修斯盜下來的火種,因為他們的存在便是人間的一道光,為我們驅散了黑暗和恐懼。他們的故事不應該被我們遺忘,而是要載入史冊讓後世銘志。
如果當時袁老因為條件艱苦就放棄或者退縮,那麼我們可能還一直生活在飢餓中。無論是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可否認他有淵博的知識,但真正讓他實現夢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工作永遠保持熱情。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人與他的差距不只是執著,還有一輩子對工作的熱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袁老是一個真正的探索者,一個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個大愛無疆的仁者。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雜交水稻,他給整個民族留下了一筆綿延世代的寶貴精神財富。他是屬於中國的,更是屬於世界的。他以他的執著和真誠徵服了全世界,也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閃耀著一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袁老則是我們仰望蒼穹時去追尋的一個在科學和自然的天空中發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2、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只對自己的工作有要求,卻從不為自己爭取什麼,我們欠袁老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更多的關心。
讓我們的中國能夠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像元老這樣默默研究、默默奉獻的前輩們。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中國才有了現在的一切。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他們撐起了中國的強大。
這樣踏實肯幹的老人,嘗過世間所有的心酸,品過人生全部苦楚,卻從沒有為自己爭取過什麼:國家要給他官職,他拒絕了。說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楚事情的本來面目。國家要給他獎金國家要給他獎金,還不是捐給慈善機構,就是分給同事,他身上的衣服不過幾十塊錢一件。曾有人質疑:袁老是否被過譽了?
有個扎心的回答是這樣嗎的:「不是袁老被過譽了,而是像袁老這樣的人,和他們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受到的關注實在是太少太少。」
3、豐富的物質資源下年輕人要培養堅韌不拔的工作態度,做一個腳踏實地的耕耘者
反觀我們現代年輕人,只要遇到一點點挫折,就變得一蹶不振。相比之下我們條件好太多太多,有無充足的物質資源,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我們缺乏一種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事情做到一半,遇到挫折就立馬放棄,做事情永遠只保持三分鐘的熱度。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逃避責任。
一個社會要進步,一個民族要振興,需要年輕人將個人理想和時代需要緊密聯繫起來,以理想主義的精神努力「向前看」,雜交水稻高產並覆蓋全球,為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曾經,有記者採訪他,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他很從容地說:
」苦, 可是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苦也是值得的。「
在田野裡不斷搞實驗的袁老來說,是需要耐住耐得住寂寞的。等待種子發芽,禾苗成長,水稻才能收穫,你天天一日一日記錄著人生,也記錄著自己的生命歷程。年輕人來說年輕人來說,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須腳踏實地做一個辛勤的耕耘者。
人人都知道他是救世主,袁老卻說自己就是個種了水稻一輩子的「老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