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特逐漸老去之後,格裡芬曾經一度用各種精彩魔幻的扣籃和空接,霸佔了各種五佳球和十佳球的屏幕,提起格裡芬,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扣籃,提起扣籃,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格裡芬,也正是因為他,洛杉磯在迎來了控球大師保羅後,被人們親暱的稱為空接之城。
但是,近幾年,格裡芬好像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不再是媒體爭相報導的寵兒。
是什麼原因,讓曾經的MVP的有力競爭者,漸漸淪落為二流球星的呢?我們首先用數據來分析一下吧。
13-14賽季後,格裡芬每個賽季都要缺席二十場左右的比賽,最嚴重的一個賽季缺席了足足47場比賽,對於一名靠爆發力吃飯的大個子來說,傷病無疑是致命的,這將大大縮短他們的職業生涯。
或許是出於對身體和職業生涯的保護,我們都知道,最近幾年,格裡芬漸漸的開始改變自己的比賽風格,向著組織前鋒的方向發展了。
減少近距離攻擊籃筐,大量增加的中遠投也為他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上場時間,出手次數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他的得分開始逐漸下滑,來到活塞之後,更是跌落到場均20分以下。
相比起還算穩定的得分,格裡芬最大的問題或許是他的投籃命中率,自13賽季以來,因為打法的轉變,他的攻擊範圍越來越遠,或許這讓他
變的
更難被針對,更有威脅,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命中率的逐年下滑。
而逐年提高的三分出手次數拉低了格裡芬的命中率,他在總得出手次數變化很小的情況下,不斷的提高三分的出手比例,雖然這也是在順應NBA的潮流趨勢,但是遺憾的是,格裡芬並不是一個精英級的三分射手,常年徘徊在34%的命中率甚至會給球隊帶來一些傷害。
大量的三分出手病沒有讓格裡芬的的分效率變的低效,真正讓他得分下滑的或許是罰籃,遠離籃筐,避免身體的接觸,讓他的罰球數量和命中數都來到了一個生涯的最低值,要知道,對於擁有78%的罰球命中率的格裡芬來說,罰球和扣籃區別真的不大。
格裡芬早已不是那個可以高高躍起,在眾人的頭頂將籃板搶下然後狠狠的砸進籃筐的飛天白魔獸了,離籃筐越來越遠讓他很難再有二次進攻的機會,他的場均籃板更多的籃板後場,即使如此,也只能和庫裡,保羅這些後衛的籃板數相提並論,要知道,他的新的內線搭檔莊神場均可是足足搶下16個籃板啊,而格裡芬卻只有他的零頭。
當然,改變並非只有那些壞的方面,在保羅身邊多年,讓格裡芬也學會了如何去組織進攻,如何有效地控制失誤,相對而言,格裡芬現在的控球水平和助攻數據,堪比一些優秀控衛,而這種風格的改變讓他在適應潮流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效地延長自己的職業生涯和保護自己的身體。
但是,一個遠離籃筐,不在勁爆的格裡芬或許依然可以打出不錯的數據,卻很難再去統治比賽,也很難再成為聯盟的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