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中超以及CBA的時候其實就好奇,為什麼外國球隊的名字似乎一直不改,我們國內的隊名卻經常變。不僅NBA和歐洲聯賽如此,就連近鄰日韓的球隊也這樣,其他聯賽的隊名也有變的,但只是偶然現象,我們中超和CBA改名則是一種習慣。
我是希望我們中超球隊都一直不改名的,這是從年少看球時就存在的小小願望,如今這個願望就要實現了,可現實卻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美麗。
首先,「隊名不變」和「隊名中性化」就是兩個概念。我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希望各隊別總改名就挺好,我不在乎這個隊名是不是企業名。為什麼一定要「中性化」?很多人都說過了,像申花、國安、魯能、建業這種叫了20多年的名字為什麼要改?即使以百年俱樂部的標準去衡量,這幾個隊名現在也已經走過了1/4的旅途,為什麼要在此時強行戛然而止?
再比如說恆大,恆大俱樂部的前身雖然幾經變遷,可從恆大接過來以後,打造了從中甲到中超再到亞冠的十年傳奇,廣州恆大不僅自己榮譽滿身,也帶動了整個中超的繁榮(這裡我們不談中超過去十年的發展對國足的功過,僅就職業聯賽層面來講,恆大的確是帶頭改變了中超的玩法)。這樣的俱樂部即使歷史不算悠久,可「恆大」這個名字也沒必要刻意抹殺吧?強行「去企業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
暫且不計較「去企業化」和「中性化」合不合理,我們想想不讓中超球隊改名的初衷是什麼?大概應該是希望各俱樂部打造穩定的足球文化,讓自身的品牌深入人心,與其通過出賣名字來賺贊助費,不如讓自己的名字本身就值錢。像國安、魯能、申花等隊名實際上已經有了以上效果了,綠地、中赫也都是近些年才入主的,剛開始也都把企業擺在前面,可叫著叫著不還是叫國安和申花麼。
我們不談情理,只談商業價值,如果一個企業贊助了國安、魯能、申花這種在歷史、成績和球迷群體等方面都有深厚根基的球隊,把那個已經深入人心的名字抹掉才是一種損失吧?對於那些已經叫了20多年或者說已經深入人心的隊名,強行改名才是背離了這項改革的初衷。
另外即使非要大面積改名,我也不希望看到一堆北京FC、上海FC之類等於沒名字的名字,如果一定要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改名,我也希望各俱樂部可以充分調動聰明才智,給自己起一個充分體現自身特色的名字。
希望足協可以妥善完成這項「隊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