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是一種非學術範疇的經濟概念,如何劃分並沒有公開的標準,一般指在商業經濟活動中,具有重要市場地位的城市,屬於媒體或專家分析常用,從而形成一種大眾認知習慣。中國大陸的一線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在2017年我國城市GDP排名中,這四個城市也是排在前四位:
1.上海30133億元,同比增長6.9%(人口:2418萬)
2.北京28000億元,同比增長6.7%(人口:2171萬)
3.深圳22286億元,同比增長8.8%(人口:1090萬)
4.廣州21500億元,同比增長7.3%(人口:1404萬)
四個城市上海總量佔優,深圳增速最快,並且在2017年上海北京市同時出現了常住人口減少的情況,而深圳人口一年增長了62萬,廣州市也有45萬的人口增量,如果北京上海人口停滯不前,深圳在十年後經濟實力有可能超越北京上海。廣州經濟增速放緩,有可能被後面的重慶超越。
雖然四大一線城市在全國風光無限,不過在每一個城市內部經濟發展也是非常的不平衡,在排名帝針對四市所轄的52個行政區進行的排名,即有浦東新區、海澱、朝陽區這樣超級經濟大區,也有經濟總量比較小的懷柔、延慶行政區,也就和全國普通縣級行政單位經濟實力差不多。
在52個行政區裡,排在前十名的行政區中,深圳有四個、北京有三個、廣州有兩個,上海市僅有浦東新區一個。不過上海除了浦東新區一家獨大,其它區比較平衡。北京雖然前十名有三個,但最後五個也都是北京市的,當然這六個行政區無一例外的是山區。
我們在觀察四市所有轄區排名時,發現列前三的浦東新區、海澱區及朝陽區經濟總量與人口相匹配。但好多其它行政區經濟實力與人口不相匹配,比如深圳經濟量最大的是南山區,但人口最多的是寶安區,寶安經濟僅排在深圳第四。廣州也有同樣的現象,經濟總量最大的是天河區,人口最多的則是白雲區,白雲區經濟在廣州排在第五位。從這個現象來看,在這樣的超級城市裡,人口職住分離比較嚴重,經濟總量大的地方往往是產業聚集區,而工作在這裡的人口並不在本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