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財富,有了頭銜,有了權力之後,貴族階級還追求什麼呢?一如現代富豪,貴族競相展開炫耀性競爭消費(conspicuously competitive consumption),甚至是招嫉性消費(invidious consumption)。不過,在那些年頭,他們炫耀的不是當代國際上富豪的巨型私人遊艇和私人噴氣飛機,在這方面,最能向儕輩顯示財富、權勢和品位的是興建或擴建豪華鄉間府邸。鄉間府邸不只是貴族地主們興建在鄉間的巨大豪華宅院和莊園,也不只是貴族用以炫耀財富的府邸,更準確來說,它們是「權勢之宅」,是統治階級的豪宅。英國鄉間豪宅建築史專家吉勞德在《英格蘭鄉間莊園生涯》一書中說:「如果沒有一所或多所鄉間府邸在其上,土地沒有多少用途。土地提供燃料,鄉間府邸才是讓其有效行動起來的引擎。它通過一系列途徑達到這一點。它是土地管理和把權力組織起來的總指揮部。它是陳列櫃,展示予支持者和相關者並歡娛他們。……它是形象師,投射其主人的魅力、神秘和成功的光環。它是主人財富的明證。它顯示主人的聲譽——儘管那聲譽有時是假造的。廳堂中的戰利品,壁爐架上的盾形紋章,圖書館中的書籍,園林中的神殿,在在表明他與眾不同,他智勇雙全,他天生就是統治之才。」
都鐸王朝時期,黑死病危機過去,內部戰亂較少,社會趨向安定,貴族和地主在鄉間興建莊園式住宅(manor house),這類莊園府邸比普通民居寬大得多,也厚實得多,但是,由於早年的財力、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所限,與後世的豪華府邸相比,那就顯得簡陋多了。到了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隨著工商業發展而來的雄厚財源,不論是英格蘭還是周邊的凱爾特地區,鄉間莊園府邸都大量增加,原先已有基礎的貴族採邑中的府邸更是大肆擴建或改建。以德文夏公爵家的查茲沃思府邸為例,這個早在前諾曼時期已經出現的貴族據點,在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興建成為貴族的豪華府邸。在光榮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第一代德文夏公爵之後將其擴建成為英格蘭巴洛克建築典範的宮廷式豪宅,到19世紀初,第六代公爵將之加以擴建翻新,變得更為雄偉輝煌;連同出租的土地在內,全部莊園面積達35000英畝(142平方公裡),園林部分1000 英畝;18和19世紀的幾代公爵致力於修建和美化園中之園——佔地105英畝的著名查茲沃思精緻花園。
布連南宮(Blenheim Palace)馬爾博羅公爵的邱吉爾家族,在牛津附近建成布連南宮(Blenheim Palace)巨型豪華府邸。布連南是第一代公爵在歐陸與法國軍隊決戰取勝的地方(位於奧地利)。府邸的主體同樣是雄偉的巴洛克宮廷式建築,是英國現存最壯麗的宮廷式建築之一。邱吉爾家族不是歷史悠久和擁有大量土地的富裕人家,能夠興建此一大型宮廷式府邸,靠著當時的安妮女王和國民對於第一代公爵約翰·邱吉爾戰功的感激和封賞,也靠公爵夫人莎拉與女王的良好關係。此後幾代馬爾博羅公爵都不善理財,家族經常處於財政困窘之中。
克裡夫登府邸(Cliveden House)在倫敦西郊希思羅機場之外不遠地方的克裡夫登府邸(Cliveden House),17世紀時是白金漢公爵的主要鄉間豪華府邸,位置獨特,環境優美,主體建築出自名師之手。此府邸一再遭到祝融光顧,要到1851年為第二代薩瑟蘭公爵建成的建築才保留至今。1893年,美國富豪阿斯特購下克裡夫登府邸和莊園,20世紀中期,該家族將之捐獻給公眾,由國民託管協會管理,20世紀中期,主體建築出租給美國的史丹福大學使用,現在裝修成為鄉村豪華旅館,園林部分對公眾開放。
英國貴族的莊園分散在全國各地。在北約克郡,離開約克市20多公裡的地方,有一座無比壯麗輝煌的巴洛克式建築霍華德莊園府邸(Castle Howard)。原文的Castle是城堡的意思,霍華德莊園由於建在舊城堡附近,因此沿用舊稱。霍華德莊園大部分由第三代卡萊爾伯爵查爾斯·霍華德(Charles Howard,3rd Earl of Carlisle)聘請當時的劇作家、後來成為著名建築師的範布魯爵士(Sir John Vanbrugh)於1699年到1712年間修建。府邸四周有包括幾個村莊在內的13000 英畝土地。範布魯原來設計的巴洛克結構包括對稱的兩翼,經過多年施工,東翼和包括中央穹頂的部分在1701年到1706年建成。由於伯爵的精力轉向花園和林地,西翼直到範布魯和第三代伯爵去世時,仍未完成。事實上,工程斷斷續續,直到1811年才最後完工。這座建築既非城堡,也不是普通的貴族府邸,它比許多宮殿更為壯麗豪華,更為美觀大方。過去三百多年它一直屬於霍華德家族所擁有。霍華德莊園有許多精緻精美的花園和湖泊,讓人驚嘆英國貴族階級的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根據英國作家伊夫林·沃的小說《故園風雨後》改編的電視劇和電影先後在此拍攝。)
電影《故園風雨後》拍攝工作照貴族的鄉間豪華府邸都有空前巨大的園林環繞,上千英畝還是小焉者,多者可以萬畝計,其中多數由當時最著名的園藝設計師——能人布朗(Capability Brown,1716年生,1783年卒)和雷普頓(Humphrey Repton,1752年生,1818年卒)設計創建。18世紀的第11代諾福克公爵(11th Duke of Norfolk)為了讓鄰近一家園林只有4000英畝的勞德堡(Lowther Castle)主人朗斯代爾斯伯爵(Earl of Landsdales)自慚形穢,有意修建了面積達5000英畝的園林。這是典型的招嫉性消費行為。
除了有可能不止一座鄉間莊園府邸之外,富豪大貴族在倫敦建有豪華巨宅。德文夏公爵家建有德文夏大廈(Devonshire House),這個家族在18 世紀中還擁有倫敦中心皮卡迪裡的伯靈頓大廈(Burlington House ,主體建築現在屬於英國皇家藝術院Royal Academy);為第四代曼徹斯特公爵(George Montagu,4th Duke of Manchester)興建的曼徹斯特大廈後來落到哈特福侯爵(Marquess of Hertford)手中,改名為哈特福大廈(Hertford House,現為藝術藏品豐富的華萊士藏品館Wallace Collection); 威斯敏斯特公爵家在倫敦豪宅區公園街巨大豪華的葛羅甫納大廈(Grosvenor House ,於1920年代拆除,原址建成同名的豪華旅店);當代王妃黛安娜所屬史賓塞家族的史賓塞大廈(Spencer House),這一豪宅是唯一仍然保持原狀的18 世紀倫敦私人豪華住宅。
文特沃思—伍德豪斯(Wentworth Woodhouse)府邸英國最大的私人府邸屬於文特沃思和費茲威廉家族興建的文特沃思—伍德豪斯(Wentworth Woodhouse)府邸。文特沃思—伍德豪斯原來屬於英格蘭內戰時期支持查理一世的斯特拉福德侯爵湯瑪士·文特沃思(Thomas Wentworth,1st Earl of Strafford,生於1593 年,1641年被處決)。那是詹姆士國王時期的建築。在第一代羅金漢侯爵湯瑪士·瓦特森—文特沃思(Thomas Watson-Wentworth,1st Marquess of Rockingham,1693年生,1750年卒)主持下,1725年,依照巴洛克風格重建。但是這座豪宅的西翼完工之前,由於巴洛克風格不再時興,由於羅金漢侯爵的輝格黨友人們不喜歡巴洛克風格,侯爵換過建築師,擴建東翼。擴建後的東翼有606英尺(185米)長,整座建築成為龐大無比的巨型豪宅,有兩百多房間,建築面積達到2.5英畝,周圍是180英畝的園林,再外圍是15000英畝土地。兩代羅金漢侯爵都是輝格黨的活躍人物,第二代侯爵還兩度出任首相,文特沃思—伍德豪斯成為輝格黨人政治聚會的主要場所之一。在他手中,文特沃思—伍德豪斯豪宅進一步擴建,建成後這座豪宅正面的東翼成為歐洲數第一的龐然大物,比白金漢宮、查茲沃思豪宅、布連南宮,甚至比法國最燦爛輝煌的凡爾賽宮都要寬闊。第二代侯爵無後,由外甥、第四代費茲威廉伯爵繼承了包括文特沃思—伍德豪斯在內的財富。不論是在瓦特森—文特沃思家族手中還是費茲威廉家族手中,他們都是當時英國擁有最多土地和最有錢的家族。然而,時移勢易,這個家族家道逐漸中落。文特沃思—伍德豪斯在二次大戰前後受到重創:先是1940年代的遺產稅,隨著第七代和第八代費茲威廉侯爵相繼於1943年和1948年去世,這個家族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主義政黨—工黨政府增加遺產稅之際,被迫繳納大量遺產稅;同時,工黨政府實行煤礦國有化的政策,不但把該家族莊園地下儲藏的煤礦收歸國有,而且在莊園中露天採煤。經過一連串的打擊,費茲威廉家族的財富大幅度萎縮,家中的名貴收藏品在1948年、1986年和1998年一再拍賣。1940年代後期,英國衛生部企圖取得這座豪宅,並將之變成為無房工人家庭的住所。費茲威廉家族為避免這一命運,第七代伯爵一度想把豪宅捐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民託管協會而不果。經過第七代伯爵姐妹拉線,豪宅於1949年交給當地訓練體育教師的學校,留下一小部分給家族使用。到了1979年,那所學校承擔不了維修保養費用而結束租約。文特沃思—伍德豪斯豪宅年久失修,斑駁破落,到處漏水,不忍卒睹。第十代伯爵於1979年死後,沒有子嗣,家財由家族託管基金會管理。這個家族託管基金會一直與英國政府打官司,認為文特沃思—伍德豪斯莊園和豪宅遭到的損失應該由政府負責;他們還說,由於挖掘煤炭造成地基下沉,導致廳堂房間開裂。1989年,費茲威廉家族信託會決定出售豪宅和緊接周圍的七十英畝(28萬平米)土地,但是保留15000英畝(61平方公裡)在家族手中。當地出生的一個商人買下豪宅。但是,不久之後,那個商人生意失敗,銀行收回豪宅,於1999年再次回到市場,由建築師牛波德(Clifford Newbold)以僅僅150萬英鎊的代價買下。
文特沃思—伍德豪斯(Wentworth Woodhouse)府邸內部近年來,除了牛波德本人之外,包括查爾斯王儲在內的英國人紛紛呼籲英國政府和各界支持重修文特沃思—伍德豪斯豪宅,修好之後,對公眾開放。在凡事慢吞吞(或者說小心翼翼)的英國,即使從呼籲到獲得足夠支持,即使有關部門做出有利修復的決定,再到採取行動,最後慢工細活將之做成,沒有十年甚至三十幾年,難竟其功。
鄉間府邸和倫敦豪宅提供了炫耀性消費的場景。法國大革命之後,不少歐陸貴族變得貧困,被迫出售所謂Old Masters, 即18世紀前的名家畫作以及其他珍藏,英國貴族富豪趁機大肆收購。第二代史賓塞伯爵和第十一代諾福克公爵收集書籍,第五代馬爾博羅公爵珍愛稀有植物,第一代朗士當侯爵(William Petty-Fitsmaurice,1st Marquess of Lansdowne)熱衷收集古羅馬大理石。同時,也有地主貴族成為藝術贊助者,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代艾格勒芒伯爵(George O』Brien Wyndham,the 3rd Earl of Egremont),他不但購入英國著名繪畫大師雷諾茲(Joshua Reynolds)和根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的大批肖像畫作,而且成為著名畫家特納(J.M.W. Turner)的主要贊助者。
《權貴英國》,邱翔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