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女性「梨型」身材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更低

2020-12-1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導 西媒稱,英國《歐洲心臟病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對絕經後的女性來說,「梨型」身材比「蘋果型」身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小得多,即使她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直在正常範圍內。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7月1日報導,該研究發現,在腿部堆積更多的脂肪(即「梨型」身材)與這種身材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有關。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病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這項研究以2683名絕經後女性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超過18年的長期跟蹤調查。這些調查對象起初都沒有心血管疾病,BMI也在正常範圍內,但在調查結束後有291人患上相關疾病。

這是第一項分析人體脂肪堆積部位與絕經後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關聯的研究。

報導稱,由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專家齊其斌(音)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相比身體中段脂肪儲存量較少的研究對象人群,中段脂肪存量比較多的人群患病風險翻番。相比腿部脂肪儲存量較少的人群,腿部脂肪存量比較多的人群患病風險小40%。

齊其斌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絕經後女性即使BMI指數正常,但由於中段軀幹或腿部的脂肪分布不同,可能會存在不同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除了一般的控制體重外,人們可能還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脂肪堆積部位,即使是BMI指數正常的人。」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女性妊娠丟失次數越多,患2型糖尿病風險越高
    研究發現女性妊娠丟失次數越多,患2型糖尿病風險越高  Emma Chou • 2020-05-21 18:26:58
  • 女性吃越多蛋 心血管疾病風險越低
    每天吃超過300毫克膽固醇就會提高患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每星期最多只能吃3顆蛋,多吃就是拿健康開玩笑。雞蛋不只有膽固醇。雞蛋是營養炸彈,有最高品質的蛋白質,大量的微量營養素如鎂、鉀、鈣、銅、鐵、錳、鋅、碘和氟、膽鹼、Omega-3脂肪,還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包括維生素B12、維生素A、E和K以及抗氧化劑如葉黃素。
  • 輝瑞肺癌靶向藥多澤潤上市,梨型身材絕經後女性不易得心血管病
    羅氏舒友立樂可使A型血友病患者持續獲益7月9日,羅氏集團在墨爾本召開的2019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STH)年會上,公布了創新藥物舒友立樂多項關鍵研究最新進展。其中,3期HAVEN研究最新分析表明,舒友立樂可以使體內存在或不存在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的A型血友病患者獲得持續的療效、安全性和生活質量方面的獲益。
  • 新研究:「梨形」身材的絕經後女性不易得心血管病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關注身材的女性往往不喜歡「大象腿」和「水桶腰」。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對絕經後女性來說,腿粗反倒可能是好事,「梨形」身材比「蘋果形」身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小得多。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新近在英國《歐洲心臟病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這項研究以2683名絕經後女性為對象,進行了為期18年以上的跟蹤調查,分析脂肪主要堆積在身體中段軀幹部位、即「蘋果形」身材和脂肪主要堆積在腿部、即「梨形」身材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 每天吃奶酪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過一項最新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與從不吃奶酪的人比,每天吃一點奶酪的人可能更不容易患心臟病或中風。為了研究長期吃奶酪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來自中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對涵蓋了20多萬人的15個觀察性研究的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他們意外地發現,結果與預期的有點不一樣。
  • 美媒:研究發現低蛋白飲食可降低患心血管病風險
    參考消息網2月5日報導 美媒稱,植物性飲食可能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的關鍵。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減少含硫胺基酸飲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肉類、奶製品、堅果以及大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有關。研究小組還發現,美國人平均消耗的含硫胺基酸比估計的平均需求多將近2.5倍。
  • 35年追蹤研究發現,年輕時膽固醇高,中年時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高
    在十幾歲或二十出頭時膽固醇升高,會增加一個人在中年時期發生心臟病發作、中風或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這是馬裡蘭大學醫學院(UMSOM)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的裡程碑式研究的發現。這種風險的增加甚至在那些能夠在到達30多歲之前將其膽固醇水平降到健康水平的人身上持續存在。
  • 即使只運動10分鐘,未來10年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能降低34%!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對於肥胖或超重的成年人來說,在未來10年內,任何數量的運動都可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管住嘴,邁開腿,不用因制定繁重的鍛鍊計劃望而卻步,只要運動起來就有用!本月早些時候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肥胖或超重的成年人中,任何運動量的鍛鍊都可能將患病風險降低一半。體重屬於「正常」範圍的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在18.5到24.9之間——每周至少鍛鍊150分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
  • 三項研究證明食物種類和吃飯順序都會影響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這些提交給美國營養學會的研究發現: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但也包括肉類和奶製品)可以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60%。吃更多的維生素B2和B6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在飲食中攝入更多的維生素B12似乎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你吃東西的順序似乎很重要。在吃肉或米飯之前吃蔬菜的人血糖水平較低,飢餓激素也有積極的變化。
  • 無糖碳酸飲料的是否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無糖汽水聽起來比軟飲料更健康。這些碳酸飲料缺乏使軟飲料變得有害的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相反,它們被各種類型的人造甜味劑甜化,包括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並且,有時你也會聽到人造甜味劑(例如用於軟飲料甜味的甜味劑)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儘管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甜味劑會增加人類患癌症的風險,但你仍然可能要避免飲用無糖汽水。
  • 最新研究:每天吃洋蔥和大蒜的女性 乳腺癌患病風險更低
    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洋蔥、大蒜、蔥和韭菜等蔥屬植物可對抗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此前已有多項研究探究洋蔥、大蒜攝入量與大腸癌、胃癌和前列腺癌發病率之間的關係。而這些研究發現,人們食用這些蔬菜越多,患癌症的風險就越低。
  • 肥胖有兩種,梨型和蘋果型,這樣改善更健康
    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胰島素抵抗等,因此這種情況更要引起重視。>從健康角度來看,梨型身材的人較蘋果型身材的人危險指數低,但更容易出現記憶障礙,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匹茲堡大學的William Lassek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Steven Gaulin在仔細排除了人種、教育背景、家庭收入等因素影響後,擁有細腰肥臀粗腿的沙漏型身材、梨型身材女性比粗腰窄臀細腿的蘋果型身材女性更聰明,生的孩子智商往往也更高 。
  • 研究:每天吃一顆蛋 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新網5月31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近日刊文稱,雞蛋富含重要蛋白質、維生素,但膳食膽固醇很高,一直被認為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有關。然而,近日有研究指出,每天吃一顆雞蛋,能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資料圖:創意煎蛋。
  • 《英國醫學雜誌》:適量食用雞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
    《英國醫學雜誌》:適量食用雞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然而,由於雞蛋中的膽固醇含量,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是激烈爭論的話題。許多關於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關係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相互矛盾的發現。一些研究報告表明,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沒有聯繫,有些報告了更高的風險。
  • 多吃豆腐和異黃酮較高的食物或能降低患心臟病風險 對女性益處更多
    多吃豆腐和異黃酮較高的食物或能降低患心臟病風險 對女性益處更多  Emma Chou • 2020-03-24 18:52
  • 研究:適當食用奶酪有益健康 或可降低患心臟病風險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印尼《雅加達郵報》12月11日報導,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吃40克左右奶酪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最低,這項研究利用了以往15項研究的數據,其中參與志願者人數超過20萬。通常,大多數人認為奶酪並不是健康的食物。
  • 地中海飲食方式或僅能降低女性的中風風險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研究者發現,對於40歲及以上的女性而言,地中海飲食能夠幫助降低其至少五分之一患中風的風險,但似乎對於男性患中風風險並沒有明顯影響;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在那些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遵循地中海飲食的人群能夠降低13%的中風風險,儘管這種風險降低主要是由女性所推動的。
  • 研究:食用番茄汁可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食用番茄汁可以降血壓並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ai Al Youm網站援引日本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科學家的研究對此進行了報導。有184名男性和297名女性參加了試驗。專家對他們提出在一年內不限量地喝無鹽番茄汁。結果有94名高血壓自願者的血壓顯著下降。
  • 不運動 梨型身材局部減肥這麼瘦
    不運動 梨型身材局部減肥這麼瘦 西洋梨型身材檔案遺傳基因:基礎代謝率低,屬於易胖體質。體型:下半身肥胖型,尤其臀部與大腿的皮下脂肪層肥厚。特徵:為減肥所苦的女性大多屬於此型。吃下的油脂,特別容易囤積。性格:頑固、好強、忠其所愛。喜歡吃的食物:無法拒絕肉類、洋芋片、油炸物、甜點類食物的誘惑。對於『吃』這件事的執著:美食主義者,超愛吃肉和垃圾食物!
  • 祖先丟失的Cmah基因,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祖先丟失的Cmah基因,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0-12-04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