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在釣魚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餌料具有較高的複雜性,因為魚種不同、季節不同、垂釣的水域不同都會導致魚對餌料的偏好不同。每當釣不到魚的時候,釣魚人往往都會首先懷疑餌料不對口,但是更換餌料之後依然還是毫無起色。所以釣不到魚並不是判斷餌料是否對口的唯一標準,想要客觀準確地判斷出餌料是否對口,接下來的內容會給你很大的幫助。
第一步:整體觀察出魚情況
當我們釣不到魚的時候千萬不要首先去懷疑餌料,我們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整體觀察同一水域中作釣的其他釣友,如果其他釣友也鮮有魚口,那就充分說明當天因為天氣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魚的食慾不佳。要知道無論去哪裡釣魚,能釣到魚的前提一定是魚願意進食,如果魚不願意進食,即便釣技再高,餌料再好也是無濟於事的。
在同一水域中,只要有一個人上魚較多,那就說明魚的食慾沒有任何問題,所以餌料不對口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
第二步:檢查釣點水深
當我們排除魚不開口的因素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檢查自己所在釣點的水深,然後與其他釣友進行對比。如果上魚較多的釣友所釣的水深與自己作釣的水深有很大差異,那麼就很有可能是因為水深不合適導致釣不到魚,此時也不應該懷疑餌料,而是應該儘快更換釣位,在合適的水深處選擇一個新的釣位繼續釣。
如果上魚多的人作釣的水深與自己釣點的水深差異不大,那麼餌料不對口的可能性還是依然存在,我們再繼續排查。
第三步:觀察窩點情況
餌料是否對口只有在窩點裡有魚的情況下才能看得出來,如果窩點裡沒有魚,說明釣魚人在做窩方面存在較大缺陷,既然沒有把魚誘進窩,那麼自然也就無法判斷餌料是否對口。所以此時必須判斷窩點裡到底有沒有魚,最簡單的方法是看水面上會不會冒出魚泡,另外還可以觀察浮漂是否會出現一些陰漂、上下起伏的微弱信號。如果通過魚泡以及浮漂信號能確定窩點裡有魚,餌料不對口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接下來再進行下一步工作。
第四步:分析浮漂信號
如果窩點裡有魚,魚在窩點裡遊動的過程中難免會蹭線,這些都是能夠通過浮漂信號判斷出來的,也就是說,魚蹭線不吃餌可以作為判斷餌料不對口的重要依據。
另外,如果浮漂經常出現下頓口又迅速上頂的情況,這就說明魚已經吃餌但是很快又吐餌,這也是餌料不對口的重要特徵。
最後,如果浮漂信號異常輕微,並且自己的釣組搭配與調釣也沒有任何問題,這就說明魚在 吃餌時並不乾脆果斷,這也是判斷餌料不對口的參考依據。
第五步:調整餌料
當我們確定餌料確實不對口之後,必須有目的性地來調整餌料。首先應該檢查餌料和窩料是否已經發黴變質,很多釣魚人為了省錢,經常把上一次沒有用完的餌料和窩料保存起來下次再用,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值得鼓勵,特別是夏季餌料和窩料非常容易變質,發黴變質的餌料和窩料入水之後也能把魚誘進窩,但是魚進窩之後基本不會吃餌。
接下來應該檢查餌料和窩料中是否添加了刺激性過大的物質,例如小藥、香精等,這些人工合成香精的濃度非常高,一旦添加過量很容易引起魚的反感,從而導致魚在窩點附近徘徊或者是進窩後不吃餌。
更換餌料首先可以考慮味型比較清淡的商品餌,例如麥香味、麩香味的商品餌,這樣的商品餌沒有添加太多的香精,主要是用小麥胚芽等純天然的原材料製作,魚只要進窩之後吃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其次可以考慮使用一些飼料類的餌料,例如鴨飼料和魚飼料顆粒,將飼料顆粒用水泡散之後加入適量的粘粉即可開出搓餌,或者是將飼料顆粒穿上皮筋之後掛鈎作釣。顆粒飼料在製作時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純糧食,例如玉米、豆粕、菜籽餅等等,所以使用飼料來釣魚也不必擔心魚進窩之後不吃餌。
最後還可以考慮使用純糧食或者是活蟲作為釣餌,特別是在冬季,魚的食慾很差,並且急需高蛋白來補充能量,所以活蟲在冬季可謂是無敵餌料,當發現餌料不對口時換上活蟲往往都能立即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