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叫棗不是棗,種子露在果肉外,能生吃也能泡酒,1斤20元市場少見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少有人專門去山裡採摘野果吃了。但是卻有人專門種植野果來當水果賣。因為有些水果營養價值高,並且也很少見,不少人還是會為了嘗鮮而購買,所以這些種植的野果在好食材上也很受歡迎。現在雖熱是夏季,但是也有冬棗上市,不過價格卻不便宜。這也讓筆者想起家鄉一種野果,它叫棗卻不是棗,果實像枯枝,種子露在果肉外面,可以生吃也能泡酒,一斤賣20元市場卻很少見,種植的農民也不多。
在以前農民還沒有大量外出打工,所以都會在房前屋後和自家的空地上栽種上一些果樹,當然了也有一些是野生的樹木。既然長在自家的地裡,如果不妨礙種植農作物,也就不會砍掉它。而拐棗樹正當時就很受農民喜歡,一來是它的樹幹筆直,且很高達,一般能長到十幾米高,有些甚至能長到20米高。另外一方面是拐棗樹所結的果實是小孩和大人都喜歡的,既能直接生吃,還能用來泡酒。
拐棗在各地的叫法不同,名字非常多,比如又叫萬壽果、雞爪連、金鉤梨、拐棗兒、臭杞子、雞爪子、龍爪、彎撈撈、蜜爪爪等,客家話叫桔杻。在南方多數地方叫它拐棗,但是它卻是鼠李科 、枳椇屬落葉喬木,因此和傳統的棗子是沒有半點關係的。
拐棗的樹幹比較高大,要想採摘拐棗確實不容易。在過去一到冬季了,拐棗樹下總是圍滿了人,有的爬樹,有的用長竹竿來打拐棗。這種果實用「歪瓜裂棗」來形容它一點不誇張,因為它長得實在是太醜了,就像是一把枯枝一樣難看。
拐棗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絕大多數的野果不一樣,它的果實就像是彎彎曲曲的棒狀物,一般有筷子般粗細,並且最神奇的地方在於,拐棗的種子居然是裸露在果肉外面的,也就是說吃拐棗,根本就不用吐籽什麼事了。如果大家不認識,或者是沒有吃過拐棗,那是絕對想不到這種想像樹枝一樣的東西居然能吃,可當你把它放在嘴裡細細咀嚼後,立馬就會被它的甘甜所驚訝道,細細的咀嚼還會感覺到有一絲絲蘋果的清香。尤其是經過霜打以後的拐棗,甜度會更高。
拐棗是可以直接生吃的,甜度也很高,營養方面也一點不賴。拐棗中含有多種葡萄糖,還有豐富的有機酸、蘋果酸等無機鹽類,除此以外拐棗中還有多種維生素和1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另外還有鐵、磷、鈣、銅、錳、鋅等營養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鹼。在農村裡,還有用拐棗泡酒的習俗。另外拐棗還可以用來做湯,湯味獨特醇香。
近些年有些人也採摘拐棗到集市去售賣,但是比較少見,一般是在一些電商平臺上也有賣。並且價格也不便宜,往往要賣到20元一斤。可是因為在農村裡拐棗很普通,農民也把它當成不值錢的野果,所以基本沒有人專門種植拐棗。就算有人知道它的價值,但是卻因為沒有銷路,自然也就不種植了。
其實拐棗的生命力比較強,抗病性能好,木材細緻堅硬,是良好的建築和制細木工用具的材料,栽種在院子裡還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所以院子裡栽種一兩棵拐棗樹,還是很不錯的。你吃過拐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