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翻開歷史長卷,追尋紅色蹤跡,彭陽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固原唯一的革命老區一類縣,是中國共產黨在寧夏南部山區最早點燃革命星火的地方。
從1935年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過境彭陽,發展第一名中共黨員趙正明,撒播革命火種,到1949年任山河戰鬥打響解放寧夏第一仗,彭陽老區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14年的革命洗禮。其間,中國共產黨在彭陽境內建立2個縣委、4個區委、2個鄉級蘇維埃政府、4個地下交通站、27個地下黨支部、19個抗敵後援會,發展中共黨員近500名,佔當時寧夏南部山區黨員總數的90%以上,成為寧夏境內存在和延續時間最長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綠色浸染,雙擁花開
追憶歷史是為了借古鑑今,開闢未來;緬懷先烈是為了汲取力量,激勵後人。
近年來,彭陽縣弘揚紅色文化,秉承雙擁傳統,傾情構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新型軍政軍民關係,不斷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傳承發展新篇章。
深挖雙擁傳統歷史「富礦」
1935年10月7日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率領陝甘支隊翻越六盤山,夜宿小岔溝張有仁家窯洞。當時,張有仁為紅軍先頭部隊做嚮導,張有仁兒子張萬發宰了4隻羊招待紅軍。在這裡發出了紅軍翻越六盤山後的第一份電報。
10月8日晚,毛澤東夜宿喬家渠喬生魁家窯洞,在這裡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著名詩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彭陽兒女勇於探索、團結務實、鍥而不捨、艱苦創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長城塬上,毛澤東與戰士們一同吃帶泥的土豆,給戰士們講初心使命。
從此,喬生魁、喬峰倉、喬得雄一家三代把紅軍故事免費講了80多年。
軍民魚水情深意濃的故事,在彭陽縣猶如繁星,從孩童到老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
↑學生參加清明祭掃活動
1935年10月8日晚,長城塬趙山畔存糧大戶趙維新將自家的200隻羊、20頭(匹)牛馬、2.5萬公斤糧食和2500公斤土豆捐借給紅軍;白陽鎮玉窪村賈新莊存糧大戶賈佔祺,向彭德懷率領的左路軍捐助糧食約2500公斤。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長徵過境彭陽,紅軍戰士沈高明、歐新、楊富仁、高天財因傷病掉隊,被住在草廟的閆梅英收留到家中養傷,她精心照料直至他們康復重返部隊,被譽為「革命紅嫂」。
1937年,援西紅軍進駐彭陽草廟、城陽、紅河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徐滿庫、徐效衍、李世昌、魏連川、張萬榮、王培俊、馬佔山等一批有糧大戶和當地群眾捐糧60萬公斤。為表達感謝,援西紅軍政治部分別向捐糧大戶贈送「抗日先鋒」「支援前線光榮」牌匾。
據統計,從1935年紅軍長徵經過彭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彭陽累計參軍人數3463人,向紅軍和人民解放軍送交支前糧食350萬公斤,支前牛馬驢等19680頭(匹)次,購買抗日救國債券4.5萬元,支前總人數25萬人次。在彭陽縣,有記載的外籍、本籍烈士有481名。
紅色革命沃土,孕育時代精神。近年來,彭陽縣堅持黨政領導一齊抓、匯聚各方力量一盤棋、構建宣傳造勢一張網的雙擁工作新路徑,實現聚焦服務練兵備戰、彰顯尊崇軍人導向、創建快捷保障模式的雙擁工作新目標,打造氛圍濃厚宣傳體系、真情實意服務家園、多元連片擁軍隊伍的雙擁工作新名片。
聚焦服務備戰練兵導向
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解放軍;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親人子弟兵。
1996年7月27日夜間,紅河鎮黑牛溝村因連續多日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整個村莊被淹沒,導致23人死亡。災情發生後,駐彭官兵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冒著山體再次滑坡的危險,搶險救援10多天,將遇難群眾的遺體清理出來,又幫助當地政府搬遷安置100多人。
2017年4月,古城鎮掛馬溝林區因群眾上墳引發山火,彭陽縣人武部第一時間出動民兵100餘人協助救火,並轉移群眾30餘戶,挽回經濟損失800餘萬元;2019年4月,古城鎮黃峁山因群眾上墳引發大範圍山火,彭陽縣人武部出動民兵126人協助救火,挽回經濟損失300餘萬元。2019年,彭陽縣人武部在深化民兵調整改革檢查考評中獲得全區第二名,醫療救護連在寧夏軍區比武競賽中取得團體第二名。
駐彭陽部隊官兵主動參與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先後與當地幹部群眾共同建成大溝灣、彭青高速沿線軍民共建林近萬畝;積極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敬老愛幼志願服務活動,資助家庭困難學生230人。
彭陽縣堅持把支持駐彭部隊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對軍事項目建設優先保障、優先審批,將國防建設和駐彭部隊建設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年來,彭陽縣累計安排國防建設資金1000多萬元,完成建設投資8.28億元。
送上擁軍優屬政策「禮包」
走進彭陽縣醫院軍人優待病房,室內乾淨整潔,現代化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近年來,彭陽縣把尊崇軍人、解決軍人軍屬難題作為頭等大事,讓服務彭陽建設的每名官兵親身感受到溫暖,讓現役和退役的每名軍人感到光榮。
抗美援朝英雄模範王棟臣是彭陽縣小岔鄉榆樹村人,先後參與過五聖山、上甘嶺、金城等戰役的後勤保障及保衛工作,曾榮立三等功4次,1957年4月回國後光榮復員。彭陽縣將老英雄作為擁軍優屬重點對象,定期走訪慰問,安排體檢,及時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困難。
↑雙擁主題公園
彭陽縣堅持「六個納入」,把雙擁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及部隊建設總體規劃,納入黨政軍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黨政軍主要領導述職內容,納入成員單位年度績效考核,把國防教育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將雙擁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面推動雙擁工作紮實開展。
制定出臺了《彭陽縣擁軍優屬擁政愛民若干規定》《彭陽縣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完善黨委議軍會、軍地聯席會、雙擁專題協商會等「十二項制度」,形成大事共商、資源共享、協作聯動機制和依法創建、制度創建、長期創建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層次為駐彭部隊辦實事、辦好事。
彭陽縣每年安排60萬元用於慰問優撫對象,組織重點優撫對象體檢,對生活困難的優撫對象進行臨時救助。
近4年來,彭陽縣為245名退役士兵全額發放自主就業補助980萬元;183名退役軍人被推薦到區內外企業就業;加強崗前專項技能培訓,累計培訓退役軍人382人,為32名退役士兵發放創業扶持貸款192萬元;累計發放優撫補助金1400萬餘元、家屬優待金162萬元;幫助268名優撫對象解決了住房困難,將221名生活困難的優撫對象納入城鄉低保;30名符合政府安置條件的轉業士官全部安置到位,實現全縣歷史遺漏問題清零目標。
打造擁政愛民工作樣板
一方視駐軍為親人,一方把駐地當故鄉。
彭陽縣人民關愛子弟兵,子弟兵回報的是一曲曲情灑第二故鄉的奉獻之歌。駐彭陽部隊始終以自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服務駐地百姓為己任,主動參與和支持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在社會公益事業、脫貧攻堅、生態建設、助學興教、扶貧濟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彭陽縣小岔鄉柳灣村山大溝深、乾旱少雨,彭陽縣人武部對口幫扶柳灣村以來,投入資金50多萬元,撬動村民自籌57萬元,扶持退役軍人帶頭發展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
彭陽縣人武部派駐工作隊幫扶城陽鄉長城村,並選派馮軍任駐村第一書記。制定「致富帶頭人+招商引資+監測戶和邊緣戶」的幫扶模式,投資20多萬元,扶持2名民兵致富帶頭人發展養殖業。
通過強村帶弱村幫扶模式,在經濟發展較好的長城村發展養殖項目,以部分收益帶動柳灣村集體經濟發展;在長城村小學布設國防教育展廳,配備國防教育輔導員,讓國防教育根植童心。
積極開展「雙扶雙帶」活動,每年扶持創業示範戶、扶助貧困戶60戶,歷年來共資助家庭困難學生100多人。
駐地官兵到中小學校擔任課外輔導員,講授國防知識、進行傳統教育、參與捐資助學。在古城鎮任河小學舉行「精準扶貧,心系教育」愛心捐助活動,為同學們送去100套價值2萬多元的校服。聯合彭陽二小成立了「雛鷹少年軍校」,作為學校創建特色和品牌的一項重要載體。
彭陽縣武警中隊勇挑轄區各學校軍訓任務,4年累計派出教官50多人次,為各級中學及駐地民兵進行集中訓練。在疫情防控期間,全縣600多名退役軍人積極參與志願服務,自發捐款捐物30多萬元,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推動國防教育文化傳承
5月24日,走進彭陽縣第二小學「雛鷹少年軍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今日當好愛國少年,明日做好國防棟梁」校訓,以及「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勵志名言。「學校每周開展一次學軍日活動,將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從娃娃抓起,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校長張相成說。
進校園,築牢紅色基因。彭陽縣為全縣各中小學校選派國防教育兼職輔導員,紮實推進中小學校「五個一百」工程,讓雙擁傳統和童心一起茁壯成長。
建陣地,擴大紅色宣傳。彭陽縣充分利用路燈燈箱、公交站牌、廣告標牌等多種媒介工具,打造3條雙擁文化街、2個雙擁文化大院,建設雙擁主題公園、布設雙擁文化展廳,全面展現彭陽雙擁成果。
創載體,突出紅色傳統。創作《軍民共建》《任山河之歌》等雙擁歌曲;編寫出版《紅旗漫捲——紅色彭陽史料選編》《彭陽近現代史跡與文獻選輯》等紅色書籍;製作《雙擁花開別樣紅》宣傳畫冊,拍攝雙擁專題片,營造出濃厚的雙擁氛圍。
多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充分發揮全縣49處紅色教育基地作用,積極開展「清明祭掃」「烈士公祭日」「重走長徵路」及專項主題教育等活動,強化愛黨愛國愛民愛軍的政治意識。
拓渠道,強化紅色教育。堅持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的國防知識競賽、演講會、朗誦會、徵文、「軍營一日」等活動。推進國防教育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使雙擁宣傳和國防教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續寫軍民魚水情深篇章
歷史的厚愛、機遇的眷顧,激勵著新時代彭陽人不忘來路,勠力前行。
年過六旬的虎俊隆是孟塬鄉草灘村人,從小聽著父輩講述紅軍的故事長大,耳濡目染對紅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從上大學開始收集紅色藏品,40多年來收藏2萬多件。
2015年,虎俊隆從寧夏師範學院退休,將中央紅軍第十三大隊宿營舊址修繕,改建成「紅軍戰士郭文海事跡展館」「窯洞裡的紅色記憶館」,向遊客講述中央紅軍長徵途經彭陽的歷史及「虎氏三兄弟救紅軍戰士」的故事。
↑軍地共建示範村
王窪鎮村民杜得鵬以「追尋紅色記憶、走紅色足跡、悟紅色精神、傳紅色基因」為己任,投資300多萬元創建了固北紅色大院,免費向社會開放,講述群眾主動參與雙擁共建的故事。
彭陽駕校校長袁繼仁是一名退役軍人,他先後創辦汽修廠、駕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等,主動承擔全縣3300多名貧困群眾的駕駛培訓任務,為當地106名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為500多名退役軍人減免駕駛培訓費35萬多元。
新的歷史時期,彭陽人民始終繼承和發揚革命老區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用真摯的情感、炙熱的情懷,把雙擁之花澆灌得更加絢麗多姿、璀璨奪目。(寧夏日報 記者 剡文鑫 文/圖)
編輯:蔡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