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擁花簇茹河畔——彭陽縣創建「全國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翻開歷史長卷,追尋紅色蹤跡,彭陽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固原唯一的革命老區一類縣,是中國共產黨在寧夏南部山區最早點燃革命星火的地方。

從1935年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過境彭陽,發展第一名中共黨員趙正明,撒播革命火種,到1949年任山河戰鬥打響解放寧夏第一仗,彭陽老區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個時期14年的革命洗禮。其間,中國共產黨在彭陽境內建立2個縣委、4個區委、2個鄉級蘇維埃政府、4個地下交通站、27個地下黨支部、19個抗敵後援會,發展中共黨員近500名,佔當時寧夏南部山區黨員總數的90%以上,成為寧夏境內存在和延續時間最長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綠色浸染,雙擁花開

追憶歷史是為了借古鑑今,開闢未來;緬懷先烈是為了汲取力量,激勵後人。

近年來,彭陽縣弘揚紅色文化,秉承雙擁傳統,傾情構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新型軍政軍民關係,不斷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傳承發展新篇章。

深挖雙擁傳統歷史「富礦」

1935年10月7日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率領陝甘支隊翻越六盤山,夜宿小岔溝張有仁家窯洞。當時,張有仁為紅軍先頭部隊做嚮導,張有仁兒子張萬發宰了4隻羊招待紅軍。在這裡發出了紅軍翻越六盤山後的第一份電報。

10月8日晚,毛澤東夜宿喬家渠喬生魁家窯洞,在這裡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著名詩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彭陽兒女勇於探索、團結務實、鍥而不捨、艱苦創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長城塬上,毛澤東與戰士們一同吃帶泥的土豆,給戰士們講初心使命。

從此,喬生魁、喬峰倉、喬得雄一家三代把紅軍故事免費講了80多年。

軍民魚水情深意濃的故事,在彭陽縣猶如繁星,從孩童到老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

↑學生參加清明祭掃活動

1935年10月8日晚,長城塬趙山畔存糧大戶趙維新將自家的200隻羊、20頭(匹)牛馬、2.5萬公斤糧食和2500公斤土豆捐借給紅軍;白陽鎮玉窪村賈新莊存糧大戶賈佔祺,向彭德懷率領的左路軍捐助糧食約2500公斤。

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長徵過境彭陽,紅軍戰士沈高明、歐新、楊富仁、高天財因傷病掉隊,被住在草廟的閆梅英收留到家中養傷,她精心照料直至他們康復重返部隊,被譽為「革命紅嫂」。

1937年,援西紅軍進駐彭陽草廟、城陽、紅河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徐滿庫、徐效衍、李世昌、魏連川、張萬榮、王培俊、馬佔山等一批有糧大戶和當地群眾捐糧60萬公斤。為表達感謝,援西紅軍政治部分別向捐糧大戶贈送「抗日先鋒」「支援前線光榮」牌匾。

據統計,從1935年紅軍長徵經過彭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彭陽累計參軍人數3463人,向紅軍和人民解放軍送交支前糧食350萬公斤,支前牛馬驢等19680頭(匹)次,購買抗日救國債券4.5萬元,支前總人數25萬人次。在彭陽縣,有記載的外籍、本籍烈士有481名。

紅色革命沃土,孕育時代精神。近年來,彭陽縣堅持黨政領導一齊抓、匯聚各方力量一盤棋、構建宣傳造勢一張網的雙擁工作新路徑,實現聚焦服務練兵備戰、彰顯尊崇軍人導向、創建快捷保障模式的雙擁工作新目標,打造氛圍濃厚宣傳體系、真情實意服務家園、多元連片擁軍隊伍的雙擁工作新名片。

聚焦服務備戰練兵導向

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解放軍;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親人子弟兵。

1996年7月27日夜間,紅河鎮黑牛溝村因連續多日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整個村莊被淹沒,導致23人死亡。災情發生後,駐彭官兵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冒著山體再次滑坡的危險,搶險救援10多天,將遇難群眾的遺體清理出來,又幫助當地政府搬遷安置100多人。

2017年4月,古城鎮掛馬溝林區因群眾上墳引發山火,彭陽縣人武部第一時間出動民兵100餘人協助救火,並轉移群眾30餘戶,挽回經濟損失800餘萬元;2019年4月,古城鎮黃峁山因群眾上墳引發大範圍山火,彭陽縣人武部出動民兵126人協助救火,挽回經濟損失300餘萬元。2019年,彭陽縣人武部在深化民兵調整改革檢查考評中獲得全區第二名,醫療救護連在寧夏軍區比武競賽中取得團體第二名。

駐彭陽部隊官兵主動參與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先後與當地幹部群眾共同建成大溝灣、彭青高速沿線軍民共建林近萬畝;積極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敬老愛幼志願服務活動,資助家庭困難學生230人。

彭陽縣堅持把支持駐彭部隊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對軍事項目建設優先保障、優先審批,將國防建設和駐彭部隊建設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年來,彭陽縣累計安排國防建設資金1000多萬元,完成建設投資8.28億元。

送上擁軍優屬政策「禮包」

走進彭陽縣醫院軍人優待病房,室內乾淨整潔,現代化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近年來,彭陽縣把尊崇軍人、解決軍人軍屬難題作為頭等大事,讓服務彭陽建設的每名官兵親身感受到溫暖,讓現役和退役的每名軍人感到光榮。

抗美援朝英雄模範王棟臣是彭陽縣小岔鄉榆樹村人,先後參與過五聖山、上甘嶺、金城等戰役的後勤保障及保衛工作,曾榮立三等功4次,1957年4月回國後光榮復員。彭陽縣將老英雄作為擁軍優屬重點對象,定期走訪慰問,安排體檢,及時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困難。

↑雙擁主題公園

彭陽縣堅持「六個納入」,把雙擁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及部隊建設總體規劃,納入黨政軍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黨政軍主要領導述職內容,納入成員單位年度績效考核,把國防教育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將雙擁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面推動雙擁工作紮實開展。

制定出臺了《彭陽縣擁軍優屬擁政愛民若干規定》《彭陽縣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完善黨委議軍會、軍地聯席會、雙擁專題協商會等「十二項制度」,形成大事共商、資源共享、協作聯動機制和依法創建、制度創建、長期創建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層次為駐彭部隊辦實事、辦好事。

彭陽縣每年安排60萬元用於慰問優撫對象,組織重點優撫對象體檢,對生活困難的優撫對象進行臨時救助。

近4年來,彭陽縣為245名退役士兵全額發放自主就業補助980萬元;183名退役軍人被推薦到區內外企業就業;加強崗前專項技能培訓,累計培訓退役軍人382人,為32名退役士兵發放創業扶持貸款192萬元;累計發放優撫補助金1400萬餘元、家屬優待金162萬元;幫助268名優撫對象解決了住房困難,將221名生活困難的優撫對象納入城鄉低保;30名符合政府安置條件的轉業士官全部安置到位,實現全縣歷史遺漏問題清零目標。

打造擁政愛民工作樣板

一方視駐軍為親人,一方把駐地當故鄉。

彭陽縣人民關愛子弟兵,子弟兵回報的是一曲曲情灑第二故鄉的奉獻之歌。駐彭陽部隊始終以自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服務駐地百姓為己任,主動參與和支持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在社會公益事業、脫貧攻堅、生態建設、助學興教、扶貧濟困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彭陽縣小岔鄉柳灣村山大溝深、乾旱少雨,彭陽縣人武部對口幫扶柳灣村以來,投入資金50多萬元,撬動村民自籌57萬元,扶持退役軍人帶頭發展特色養殖業和種植業。

彭陽縣人武部派駐工作隊幫扶城陽鄉長城村,並選派馮軍任駐村第一書記。制定「致富帶頭人+招商引資+監測戶和邊緣戶」的幫扶模式,投資20多萬元,扶持2名民兵致富帶頭人發展養殖業。

通過強村帶弱村幫扶模式,在經濟發展較好的長城村發展養殖項目,以部分收益帶動柳灣村集體經濟發展;在長城村小學布設國防教育展廳,配備國防教育輔導員,讓國防教育根植童心。

積極開展「雙扶雙帶」活動,每年扶持創業示範戶、扶助貧困戶60戶,歷年來共資助家庭困難學生100多人。

駐地官兵到中小學校擔任課外輔導員,講授國防知識、進行傳統教育、參與捐資助學。在古城鎮任河小學舉行「精準扶貧,心系教育」愛心捐助活動,為同學們送去100套價值2萬多元的校服。聯合彭陽二小成立了「雛鷹少年軍校」,作為學校創建特色和品牌的一項重要載體。

彭陽縣武警中隊勇挑轄區各學校軍訓任務,4年累計派出教官50多人次,為各級中學及駐地民兵進行集中訓練。在疫情防控期間,全縣600多名退役軍人積極參與志願服務,自發捐款捐物30多萬元,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推動國防教育文化傳承

5月24日,走進彭陽縣第二小學「雛鷹少年軍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今日當好愛國少年,明日做好國防棟梁」校訓,以及「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勵志名言。「學校每周開展一次學軍日活動,將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從娃娃抓起,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校長張相成說。

進校園,築牢紅色基因。彭陽縣為全縣各中小學校選派國防教育兼職輔導員,紮實推進中小學校「五個一百」工程,讓雙擁傳統和童心一起茁壯成長。

建陣地,擴大紅色宣傳。彭陽縣充分利用路燈燈箱、公交站牌、廣告標牌等多種媒介工具,打造3條雙擁文化街、2個雙擁文化大院,建設雙擁主題公園、布設雙擁文化展廳,全面展現彭陽雙擁成果。

創載體,突出紅色傳統。創作《軍民共建》《任山河之歌》等雙擁歌曲;編寫出版《紅旗漫捲——紅色彭陽史料選編》《彭陽近現代史跡與文獻選輯》等紅色書籍;製作《雙擁花開別樣紅》宣傳畫冊,拍攝雙擁專題片,營造出濃厚的雙擁氛圍。

多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充分發揮全縣49處紅色教育基地作用,積極開展「清明祭掃」「烈士公祭日」「重走長徵路」及專項主題教育等活動,強化愛黨愛國愛民愛軍的政治意識。

拓渠道,強化紅色教育。堅持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的國防知識競賽、演講會、朗誦會、徵文、「軍營一日」等活動。推進國防教育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使雙擁宣傳和國防教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續寫軍民魚水情深篇章

歷史的厚愛、機遇的眷顧,激勵著新時代彭陽人不忘來路,勠力前行。

年過六旬的虎俊隆是孟塬鄉草灘村人,從小聽著父輩講述紅軍的故事長大,耳濡目染對紅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從上大學開始收集紅色藏品,40多年來收藏2萬多件。

2015年,虎俊隆從寧夏師範學院退休,將中央紅軍第十三大隊宿營舊址修繕,改建成「紅軍戰士郭文海事跡展館」「窯洞裡的紅色記憶館」,向遊客講述中央紅軍長徵途經彭陽的歷史及「虎氏三兄弟救紅軍戰士」的故事。

↑軍地共建示範村

王窪鎮村民杜得鵬以「追尋紅色記憶、走紅色足跡、悟紅色精神、傳紅色基因」為己任,投資300多萬元創建了固北紅色大院,免費向社會開放,講述群眾主動參與雙擁共建的故事。

彭陽駕校校長袁繼仁是一名退役軍人,他先後創辦汽修廠、駕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等,主動承擔全縣3300多名貧困群眾的駕駛培訓任務,為當地106名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為500多名退役軍人減免駕駛培訓費35萬多元。

新的歷史時期,彭陽人民始終繼承和發揚革命老區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用真摯的情感、炙熱的情懷,把雙擁之花澆灌得更加絢麗多姿、璀璨奪目。(寧夏日報 記者 剡文鑫 文/圖)

編輯:蔡琳琳

相關焦點

  • 惠州博羅:全力奪取全國雙擁模範縣「四連冠」
    文/金羊網記者 陳驍鵬 通訊員 彭冬婷8月12日,博羅縣召開創建全國雙擁模範縣動員會,研究部署雙擁創建工作。作為廣東省首個縣級全國雙擁模範縣,博羅縣已連續三屆獲評「全國雙擁模範縣」,連續五屆獲評「廣東省雙擁模範縣」。
  • 方城縣券橋鎮做好全國雙擁模範工作 助力脫貧攻堅戰
    河南方城訊:(王顒 王炳中) 近年來,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券橋鎮把積極配合全國雙擁模範縣創建工作作為做好新時期「雙擁」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助力脫貧攻堅,推進兩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組織領導,突出宣傳教育,提升創建內容,取得突出成效。
  • 雙擁花開別樣紅 ——秦安縣雙擁工作綜述
    7月27日上午,在全省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秦安縣榮獲「甘肅省雙擁模範縣」稱號,這是該縣連續兩次獲此殊榮。
  • 城固喜獲「陝西省雙擁模範縣」榮譽稱號
    會上,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命名表彰了一批雙擁模範城(縣、區)、雙擁模範單位和先進個人,城固縣喜獲「陝西省雙擁模範縣」榮譽稱號。副市長、縣委書記、縣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心亮和縣委常委、縣人武部政委李傑參加表彰大會,並上臺領獎。
  • 雙擁模範評比表彰︱本溪市將雙擁「五到位」固化為創建「工作法」
    10月20日上午,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本溪市再次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了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目標。本溪市作為全國首批十個雙擁模範城之一,雙擁工作傳統久遠,社會基礎廣泛,軍地軍民雙擁意識濃厚,已固化為本溪的政治品牌和城市名片,截止2015年已實現了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殊榮。2016年以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的重要論述以及雙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本本分分做人,點點滴滴做事」的「本溪精神」,軍地攜手掀起了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活動新高潮。
  • 雙擁模範評比表彰︱天水市召開雙擁模範鄉鎮(街道)命名和雙擁工作...
    大會舉行天水市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迎牌儀式,命名全市雙擁模範鄉鎮(街道),表彰全市雙擁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和首屆天水最美擁軍人物,安排部署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雙擁創建工作。市委副書記王國先主持會議並作了全市雙擁工作報告。市四大組織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部分駐市部隊主官出席會議。
  • 軍民魚水情 雙擁枝繁茂 ——我市「雙擁模範城市」創建加力追趕超越
    ,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深入人心,雙擁政策落地見效,雙擁工作邁上新臺階,「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猶如參天大樹般枝繁葉茂。雙擁模範城市創建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雙擁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營造「軍愛民、民擁軍」的良好社會氛圍,落實「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具體踐行。
  • 駐馬店:奏響雙擁創建「最強音」
    駐馬店:奏響雙擁創建「最強音」 2019-08-14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雙擁工作】我市舉行全國雙擁模範城掛牌儀式
    10月26日上午,我市舉行全國雙擁模範城掛牌儀式。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市委副書記嚴漢平,延安軍分區政委鄧攀出席。10月20日,全國雙擁模範城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市和子長市雙雙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縣)」。這是革命聖地延安,這座具有雙擁光榮傳統和悠久歷史的城市第9次獲得這一殊榮。
  • 唐山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綜述
    魚水長相依 情滿鳳凰城——我市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綜述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本報記者 閆妍 通訊員 陳天榮)一大批雙擁典型,引領著全民擁軍的熱潮。  7月29日,在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模範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上,唐山連續7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事實證明:在唐山,形勢變化,抓雙擁工作的觀念不變;班子調整,抓雙擁工作的思路不斷;成績面前,抓雙擁工作的勁頭不減。
  • 灕江水暖 雙擁花開——象山區雙擁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巫美橋紅 李 耿 通訊員 李怡慧桂林是全國駐軍較多、密度較大的設區市之一。多年來,桂林象山區高度重視雙擁工作,積極做到「部隊有所需,地方有所應」,於2011年底,在新竹社區掛牌成立桂林市第一家社區雙擁工作服務站,目前,該城區已實現轄區所有社區(村)全覆蓋,積極為官兵辦實事解難題。象山區連續7年榮獲自治區「雙擁模範城區」,同時被授予「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稱號。
  • 福泉:弘揚光榮傳統 爭創全國雙擁「九連冠」
    福泉自1956年獲評為「擁軍優屬模範縣」,1993年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以來,已連續八次獲此殊榮,全國獲此殊榮的縣(市)僅有兩個。近年來,福泉市廣大軍民秉承「紅旗永不倒、感情永不淡、步子永不停」的福泉雙擁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不斷開創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
  • 德州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 縣市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城滿堂紅
    德州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山東省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先進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濟南舉行  齊魯網7月31日訊(山東臺德州站 王佳亮 德州臺 王浩)7月31日,山東省雙擁模範城(縣)命名暨雙擁先進單位和個人表彰大會在濟南舉行
  • 用心用情做好雙擁工作 浙江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滿堂紅」
    用心用情做好雙擁工作 浙江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滿堂紅」 2020年12月07日 02:30:48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為推動新時代擁軍優屬政策落地落細,我省專門下發通知,從今年7月開始,做好農村現役義務兵父母等優撫對象免費健康體檢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萬餘名軍屬烈屬領到「健康大禮包」。  為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軍人軍屬,我省不斷完善隨軍家屬安置就業、軍人子女教育優待、軍人合法權益維護、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扶持等惠軍政策,解決官兵的「後路」「後院」「後代」問題。
  • 昆明上榜擬命名的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8月21日,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對擬命名表彰的全國雙擁模範城(縣)、雙擁模範單位進行公示的公告》,公告顯示,昆明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2020年昆明市「八·一」雙擁文藝晚會擬命名的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
  • 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評比命名表彰正式啟動
    新華網鄭州6月26日電(記者李國利)全國省(區、市)雙擁辦主任會議26日在鄭州召開,研究部署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化創建活動、按照新的標準要求評選推薦雙擁模範,標誌著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縣)、模範單位和個人評比命名表彰正式啟動。
  • 江西省「雙擁」檢查考評組來永修開展「雙擁」模範城考評
    根據全省「雙擁」工作總體安排,12月16日,以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副廳長萬小根為組長的省「雙擁」檢查考評組來到永修縣,就「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開展考評。  萬小根指出:此次考評將重點從「雙擁」宣傳工作、促進政策落實、推廣先進典型等三個方面入手。希望九江市、永修縣能在江西這片紅土聖地上,多出「雙擁」特色亮點和特色做法,努力實現在全省叫得響,在全國能推廣的目標。
  • 【雙擁宣傳】愛國擁軍,雙擁共建!
    1.什麼是雙擁?雙擁是指地方開展擁軍優屬、軍隊開展擁政愛民活動的總稱,1943年在延安興起,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鞏固人民政權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特點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富ca有全局性、戰略性的社會政治工作。
  • 認清職責 精準定位 為創建雙擁 模範城「九連冠」作出積極貢獻
    閻能利在延安愛國擁軍協會成立大會上強調 認清職責 精準定位 為創建雙擁 模範城「九連冠」作出積極貢獻
  • 德州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 九縣市獲省級雙擁模範城實現滿堂紅
    會上,命名新一屆全省雙擁模範城(縣),表彰一批全國全省雙擁先進單位和個人。我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慶雲、臨邑、樂陵、寧津、夏津、平原、齊河、禹城、武城9個縣市榮獲省級雙擁模範城,實現滿堂紅。副市長董紹輝出席並代表德州領獎。「我市再次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是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高度重視的結果,是德州軍分區等各駐軍單位全力支持的結果,是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積極努力的結果,該榮譽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