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的異姓王如此之多?

2020-12-27 下呂居士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開始實行郡縣制,至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接受李斯的建議,廢分封,置郡縣。始皇帝嬴政沒有讓贏氏子孫或功臣列土封疆,而是選擇了加強中央集權。秦統一六國僅十五年,嚴酷的刑罰和沉重的徭役讓普通民眾苦不堪言,陳勝吳廣舉起反抗的大旗,一時之間群雄並起。沛縣人劉邦在群雄逐鹿和楚漢之爭中獲勝建立漢朝。

漢朝立國之初借鑑秦朝的經驗,採用了分封和郡縣並行的制度。當初帶資入股的英布、彭越和在楚漢之爭立下大功的韓信等七人被封為王。後劉邦陸續消滅了自己分封的異姓諸王,並封劉氏子孫為王,以圖拱衛京師,延續劉氏江山,並與朝臣殺白馬盟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自此之後,只有皇帝本家的子孫可封為王,異姓王不再多見。至隋唐時期,出現的異姓王多為篡位做準備的封爵,異姓封王基本上都是篡位的前兆。但唐朝、宋朝、和明朝出現了很多異姓封王的情況。但與宋朝和明朝多為功臣去世追封為王不同,唐朝有很多生前就被封王的人。

今天下呂居士就來談談為唐朝立下赫赫功勳並封為王的異姓功臣。本文不列軍閥和割據自稱為王的情況。

異姓封王

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

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是李唐得以復國的五位功臣,被稱為五王或唐復國五王。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並擁立太子李顯為帝,李唐神器得以恢復。李顯即位後冊封五位功臣為郡王:漢陽郡王張柬之、平陽郡王敬暉、博陵郡王崔玄暐、扶陽郡王桓彥範、南陽郡王袁恕己。所以神龍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但唐復國五王的下場並不好。唐中宗李顯復位後讓韋後參與朝政,韋後和武三思陷害五王,先後將他們五人貶謫,五人或者病死或者被殺。

張柬之

哥舒翰

哥舒翰,突騎施族,在西部邊境屢次擊敗吐蕃,開疆拓土,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為西平郡王。哥舒翰最後被安慶緒所害。

哥舒翰

李光弼

李光弼,契丹族,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和鎮壓浙東袁晁起義,被封為臨淮郡王。李光弼被認為是「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但受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陷害,飲恨病逝。

郭子儀

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和河中兵變,並擊退回紇和吐蕃的入侵,被封汾陽郡王,善終。

郭子儀

李嗣業

李嗣業跟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徵討石國、吐蕃等,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李嗣業死於安史之亂中圍攻相州的戰爭中,算是武將的最好歸宿了。

郭英乂

郭英乂出身將門,憑藉戰功不斷升遷,參與了擊敗吐蕃入侵喝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定襄郡王,後在部將叛亂中被殺。

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鐵勒族,跟隨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大寧郡王,後因宦官駱奉先陷害舉兵反叛,被郭子儀擊敗。

辛京杲

辛京杲,跟隨李光弼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晉昌郡王。辛京杲統兵能力出眾,但多有陷害同僚,人品不敢恭維。最後,辛京杲年老無法統兵,大哭去世。

段秀實

段秀實參與西域怛羅斯之戰和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張掖郡王,後在涇原兵變中被殺。

李晟

李晟跟隨王忠嗣徵伐吐蕃,多有戰功,後參與平定河朔三鎮叛亂和朱泚之亂,被封西平郡王,善終。

白孝德

白孝德是龜茲王族後裔,跟隨僕固懷恩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跟隨李光弼參與河陽之戰,被封昌化郡王,善終。

異姓封王的原因

以上列出的是唐朝異姓封王比較重要的幾個人,他們有為恢復李唐神器發動政變的五王,但更多的是為維護唐王朝邊境和國家穩定,實現王朝中興的名將。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有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表現出對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嚮往,同時也反映出唐朝封侯的重要途徑—軍功。

凌煙閣

以郭子儀、李光弼等為代表的的名將平定了安史之亂,實現了唐王朝的中興;以哥舒翰、僕固懷恩、段秀實等為代表的名將的主戰場在唐朝的西部邊境,為維護唐帝國西部邊境的安定,抵抗吐蕃、阿拉伯等國家的入侵做出了卓越貢獻。

唐朝西部態勢

唐玄宗統治後期,耽於享樂,寵信奸臣,終於爆發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自此之後,唐王朝內憂外患不斷,有西部吐蕃、阿拉伯帝國的入侵,有內部繁鎮割據和農民起義等原因,有以上為維護唐王朝統治做出重要貢獻的名將,更多的是趁機做大,皇帝不得已冊封的異姓王,如安祿山的東平郡王、史思明的歸義王等。

安祿山

中唐之後到晚唐,繁鎮割據愈演愈烈,異姓封王或自稱為王的數量越來越多,唐德宗時期出現了南平郡王李希烈、雁門郡王田承嗣,西平郡王李晟等。晚唐時期,地方軍閥更是不接受中央的領導,自稱為王的例子數不勝數,比較有名的有: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岐王李茂貞、蜀王王建等。

朱全忠

中唐和晚唐時期異姓封王的原因是地方割據,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已經無法掌控局勢。唐朝前期的封王數量相比其他朝代也是比較多的,但此時封王是因為唐王朝立國不久,國力較弱,為了拉攏地方割據勢力和異族首領,將他們冊封為王,比較有名的有吳王杜伏威、燕郡王羅藝、彭城郡王劉季真、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北平郡王阿史那缽苾等。

唐太宗

唐朝初期,通過冊封異姓王拉攏了人心,唐朝內部和周邊環境趨於穩定。隨著唐朝國力的提升,封王的數量有所減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諸多名臣名將也只有宗室李孝恭封王,如李靖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也沒有封王。所以可以看出異姓封王與中央政府的實力和皇帝的統治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李靖

異姓封王本就是皇帝非常忌諱的事情,所以皇帝一般都會比較謹慎。唐朝封王數量如此之多反映出唐朝處於戰爭時間的長久和唐朝繁鎮割據的嚴重。對外戰爭多,所以將軍多有戰功得以封王。繁鎮割據嚴重,中央無法掌控所以異姓王越來越多。唐朝藩鎮割據愈演愈烈,最後也被梁王朱溫建立的後梁所取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
    明朝的異姓王有多難當,明朝276年中,只有一個異姓王古代封王就代表著權利,俗話說「權力越大,人的欲望也就越大。」,這就是千百年來,帝王很少封異性為王的原因,怕的就是帝王之業受到衝擊,帝王血脈被攛掇。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明朝卻不一樣,雖說朱元璋明令禁止過,人死不封王,但在明朝時依舊出現了一位異姓王。這就讓人匪夷所思了,明知封王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但為什麼明朝帝王還要封異姓王呢!說起封王這個事,咱們還真得好好探討探討。
  • 漢初8大異姓王,7個被殺被廢,劉邦為什麼單單放過長沙王吳芮?
    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網羅各方軍事勢力,協助自己爭奪天下,曾分封了8大異姓王,分別是: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但當劉邦如願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後,他又對手握重兵的異姓王心存忌憚,擔心他們有朝一日謀反,危及到劉氏江山,於是又開始籌謀一舉剷除異姓諸侯王的勢力。劉邦此舉雖然有兔死狗烹之實,但其實也是務實之舉,為的無非是江山穩固,天下太平。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西漢初年七大異姓王和清朝初年五大漢人異姓王的結局
    最早開始封異姓王的是劉邦,最早反對異性封王的也是劉邦,劉邦與群臣定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一旦異性封王,一個朝代就意味著由盛轉衰或者面臨滅亡。亂世更是:王爺滿地走,皇帝不如狗。一旦被封為異姓王,不是滅族便是要造反,一,漢初7大異姓王: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長沙王吳芮,一人得善終。
  • 唯一倖存的異姓王,原是吳國皇室後裔,如今成江西歷史名人
    當時為了團結力量,劉邦一口氣分封了好幾個異姓王,也就是他們並非劉氏子孫。即便個別沒有當即冊封,也許下諾言,在登基後兌現。的確,劉邦在後來做到了,可惜的是,這八個異姓王並沒有享受到多少風光的日子,就迎來了滅頂之災。
  • 明朝異姓王想要活下去有多難?明朝存世276年,唯一活著的異姓王
    朱元璋曾定下一條組訓,異性生前不得封王。對於這句話,朱元璋便貫徹的非常徹底,哪怕是對待自己的開國功臣,最高的也不過是公爵。只不過在他們逝世之後,才會追加一個王爵,畢竟人已經死了沒什麼威脅。朱元璋看來,異姓王是不能夠隨意的分封,如果給對方封了王爵,那麼他在自己的封地當中擁有很大的自主性。可能當代異姓王對於朝廷沒有什麼想法,可是誰能保證他們的子孫沒有想法呢?
  • 長沙王吳芮:劉邦保留的唯一異姓王為何會是他呢?
    漢初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超過了漢郡,他們擁有武裝,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漢高祖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便開始把矛頭指向八位非劉的異姓王。最終劉邦在呂后的幫助下先後消滅七位異姓王,其中包括漢朝第一功臣楚王韓信和同鄉燕王盧綰(逃往匈奴而死),而唯獨長沙王吳芮得以保留下來。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楚漢之爭時歸順劉邦,隨韓信平定趙國之後,被封為了趙王。張耳是劉邦和呂雉的親家,他的兒子張敖娶的是劉邦和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張耳在劉邦登基之初已經去世,趙王的爵位就給了他的兒子張敖。劉邦路過張敖的封地,女婿張敖對他禮遇有加。但是劉邦卻看不上他,反而罵他。
  • 清除異姓王,劉邦究竟是有意為之,還是迫於無奈
    哪裡想得到,沒過幾年,受封的八個異姓王,被誅殺,被貶級,只剩下「長沙王」獨苗一個。那麼,這都是劉邦為了穩固江山,有意為之麼。其實真不見得,其中緣由,還是比較複雜的。以下,我們就一一看來。1,燕王臧荼。2,劉邦拿掉的第一個異姓王,就是韓信。韓信是劉邦真正忌憚的人物。從本心來講,劉邦不想殺他,但出於帝國安全考慮,即便沒有呂后之事,劉邦死前也不會放過他。韓信的分量太重了,他在漢帝國政治,軍事上的影響力,除了劉邦本人,沒有人可以平衡。
  • 漢高祖劉邦唯一留下的異姓王,一直傳了五代,他是誰?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把自己功勳卓著的戰將一一封王,共產生了8個異姓王。然而,這些異姓王在天下逐漸安定後,就紛紛反叛。結果劉邦開始帶著大軍一個一個討伐,把這些異姓王幾乎都幹掉了。唯獨留了一個異姓王安然無恙,還把王位傳承了五代人。 此人就是長沙王吳芮。
  • 被乾隆親封異姓王的福康安,真的是乾隆的私生子嗎?
    象徵著至高榮譽的「異姓王」,更是十分難得,唯有愛新覺羅的後代才有機會得封異姓王,其餘的功臣無論功績高低與否,能得爵位已是極高的譽賞。 但在乾隆時期,卻有一位臣子死後被破格追封為「鐵帽子王」,他並非愛新覺羅的子嗣,但乾隆待他近乎親生兒子,此人便是福康安。
  • 劉邦在漢朝初年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為何只有長沙王能夠善終?
    劉邦正式登基繼位為帝,並著手消滅了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七個被廢掉了六個,只有長沙王倖存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先來看一下漢初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和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因為是後面才封的,本文不做討論)。
  • 他是劉邦封的異姓王,因為獨特的身世背景,劉邦不敢殺他
    大家都知道共患難容易,同富貴難,歷史上有很多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就來漢高祖劉邦來說,他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為了拉攏人心,大封了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諸侯王。可是當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就對這些異姓王下了狠手,八個異姓王中有七個都死於非命,只有一個倖免一死。獨存的這個異姓王是誰呢?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
  • 漢初異姓諸侯王,最終只有長沙王吳芮一王倖存,他有何秘訣
    劉邦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前前後後封有功的異姓王八個,楚王韓信,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但除了吳芮,其他異姓王有的謀反被滅族,有的被誣陷削去王位。吳芮有何秘訣讓劉邦放過他,而且他死後,他的子孫還能夠繼承長沙王的爵位呢。
  • 劉邦分封異姓王主要因為這3點;郡國並行是漢初最合適的制度!
    不過劉邦在立國之初還是分封諸王的,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
  • 在大明王朝276年間,只封了一個異姓王,他是誰呢?
    就劉邦來說,一開始大封元勳為異姓王,後果由於異姓王的問題,劉邦吃了很多苦頭。與此相對應的是,朱元璋吸收了劉邦的教導,只封爵朱棣等皇室後輩為藩王,並且定下了不起封異姓為王的規矩。在朱元璋時代,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東甌襄武王湯和、麗江武靖王傅友德、寧陵武壯王馮勝、寧河武順王鄧愈等都是後來追封的。但是,大明王朝276年間照舊是發現了一個異姓王,你曉得他是誰嗎?
  • 有史記載的江西第一人,劉邦除掉所有異姓王,只留下他一人
    刀叔導讀:彭越、韓信等異姓王都為千世人傑,卻在劉邦功成名就後兔死狗烹。唯獨長沙王吳芮倖存,他是有過人之處?還是劉邦動了惻隱之心呢?為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爭取各位盟友的支持,他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諸侯王,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韓王信。然而,當劉邦功成名就,完成了中原的大一統之後,這幾位異姓王卻也是活到頭了。一個接一個兔死狗烹的戲碼連續上演,成為了如今我們唾罵劉邦的黑歷史。
  • 小說中的「一字並肩王」,究竟是什麼?
    聽評書時,很少有誰誰被封個侯,大都是皇上一高興,當場就封王了。薛仁貴在歷史上的最高爵位是平陽郡公,到了評書中就成了平遼王。異姓封王在唐朝還較常見,著名的有汾陽王郭子儀、燕郡王羅藝,或者是賞賜功臣,或者是安撫割據勢力。所以在唐朝故事中編個「平遼王」的爵位,尚在歷史框架之內。
  • 漢初七大異姓王,只有他一人善終,韓信能有他一半的見識都不會死
    許多人都知道朱元璋開國之後,大肆屠戮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其實屠殺功臣的先河並不是老朱開的,最早屠殺開國功勳的要追溯到漢高祖劉邦,當時劉邦為了鞏固統治甚至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口號。為了能夠鞏固劉家的統治,他便開始剷除那些對皇權有威脅的開國功勳,威脅最大的首先就是那七大異姓王。這七大異姓王分別是:趙王張耳、韓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除了張耳先逝之外,這些異姓王當中只有吳芮一人能夠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