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芬達美年達致癌風波:權威驗證 化險為夷

2020-12-17 網易商業

作者:灤福田

繼多個國際品牌在2005年遭遇產品危機之後,在2006年飲料消費旺季即將到來之際,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兩大國際飲料巨頭同時遭遇旗下產品芬達、美年達中苯含量超標且可能致癌的棘手問題。在對軟飲料可能致癌事件本身高度關注的同時,眾多媒體和消費者們都在觀望著兩大巨頭的危機公關舉動。

事件回放

2006年2月22日,紐西蘭一家網站刊登消息稱,包括可口可樂旗下的芬達汽水、百事可樂公司旗下的美年達橙汁等軟飲料,都含有防腐劑和抗氧化劑,可能構成致癌危險。

旋即,當地時間3月2日,英國食品標準局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消息,證實了紐西蘭的說法。兩則消息迅速傳入國內,一時間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又一起食品安全危機來臨!

案例點評

自述清白,難辨真偽

不出人們所料,事件一開始,這則苯超標的質疑消息遭到「兩樂」的一致否認,與數起類似案件如出一轍。「說我們的產品有致癌危險,太沒有根據了。我覺得這一消息的來源有問題。」可口可樂(中國)公共事務部一位負責人對媒體辯解說。與可口可樂的表態一樣,百事可樂(中國)公共事務總監盧勁也表示,根據公司的綜合評估和產品測試,其所有產品都是安全的,完全符合有關苯的所有規定。

顯然,對消費者來說這樣的自我辯解是不具有說服力的。根據某網的專項調查,截至3月6日21:30,共有24175人參加了這一調查,其中18402人表示不會繼續消費芬達、美年達等軟飲料,佔投票網民的76.12%。

官方驗證、化險為夷

雖然對事件做出了迅速反應,但兩大巨頭也似乎非常清醒的意識到只有自我辯解是遠遠不夠的。但當類似的話語從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國家質檢總局等官方組織發出的時候,卻有著絕然不同的效果。3月7日,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對「飲料含苯問題」首次正式作出回應。在公開聲明中,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稱,英國食品標準局在對市面上出售的230種軟飲料檢測後發現,大部分樣品中苯含量非常低,在世衛組織限制的安全飲用範圍之內,不會對公眾健康造成威脅。

同時,針對引起廣泛關注的「少數含有維生素C及苯甲酸鈉的飲料中存在苯」的消息,國家質檢總局共對進口及國內生產銷售的170多批次軟飲料產品完成了檢驗,結果顯示,所有樣品苯含量均未超過相關規定。

而有關專家的評論意見也給了「兩樂」一顆定心丸。針對軟飲料會致癌這一說法,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亞東教授表示,目前國內還沒有相關研究來證明。胡教授表示:「苯甲酸鈉作為防腐劑使用已有很長的時間,應該說一直是安全的。」胡教授說,軟飲料一般是常溫甚至低溫條件下飲用,如果不加熱,即使同時含有這兩種物質,也不太可能產生苯。另外,與家庭裝修、汽車尾氣帶來的影響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完全沒必要引起恐慌。

權威機構的驗證信息和專家的評論,無疑具有極強說服力。眾多媒體在經過前期的曝光後,已經開始將報導主題轉到「軟飲料含苯量不會威脅健康」等方向,而某網的「芬達美年達飲料有致癌危險」專題頁面的新聞連結數量也遠低於2005年的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及肯德基「蘇丹紅」風波等專題。事件發生僅一個多星期後,至3月13日,國內已經鮮有媒體再進行追蹤報導。鬧得沸沸揚揚的芬達、美年達等含苯飲料可能致癌一事終於告一段落。

案例反思

處於危機中的企業由於利益關係和社會公眾往往會產生一定的衝突,組織本身發出的信息和解釋比較難被公眾直接接受,說服力不足。這時如能夠靈活變通,曲線救國,向知名專家學者或者權威機構核對驗證,通過第三方傳遞出信息,往往會起到降低社會公眾警界心理,重獲信任的效果。「芬達美年達致癌風波」中兩樂的危機應對,充分顯示出通過政府官方和權威部門「代言」的公關效力。

從整個芬達美年達致癌風波事件來看,「兩樂」幾乎毫髮無傷的安然渡過。其主導原因在於事件的爆發初期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及專家的評論信息,並非兩大飲料巨頭公關人員的聲明辯解。而這一招,也被眾多成功危機公關的企業多次採用,屢試不爽。

【案例】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業危機案例回顧

 

相關焦點

  • 芬達汽水和美年達橙汁等軟飲料可能產生苯致癌
    據臺灣TVBS和中天新聞等電視類媒體報導,芬達飲料同時含有這兩種成分。此前,紐西蘭一家新聞網站2月22日載文稱,包括芬達汽水、美年達橙汁等眾多流行軟飲料在內,都含有防腐劑和抗氧化劑,可能構成致癌危險。文章稱,美國食品和毒品管理中心(FDA)1990年公布的測試報告顯示,軟飲料中包含的維生素C和苯甲酸鈉相互作用,可形成苯。
  • 芬達和美年達因涉嫌致癌中招
    芬達和美年達兩種軟性飲料因涉嫌致癌使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可樂公司這兩大跨國巨頭身陷旋渦中心 ***致癌風波源起英國 英國食品標準局當地時間2006年3月2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消息稱,對市面上230種不含酒精的軟性飲料檢測發現,一些飲料中居然含有高量致癌化學物質苯。
  • 市消協關注「苯超標」事件 芬達美年達海口暫不下架(圖)
    (資料圖片)  海口晚報網3月8日訊(記者韓政)芬達汽水、美年達橙汁等知名軟飲料近日發生被懷疑「苯超標」事件後,中消協已經向全國發出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謹慎購買碳酸飲料。  7日下午,海口市消協陳秘書長向記者透露,海口市消協十分關注軟飲料可能致癌事件。陳秘書長向記者介紹,現在他每天都在關注芬達汽水、美年達橙汁事件的相關信息。
  • 芬達、美年達因可能產生苯 中消協提醒:謹慎購買碳酸飲料
    芬達擺滿超市貨架 圖CFP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芬達汽水、美年達橙汁等知名軟飲料因同時含有防腐劑和抗氧化劑,可能構成致癌危險,記者昨天追訪上海市場發現,超市賣場、飯店酒樓銷售如常與此同時,又有消息稱紐西蘭一家新聞網站曾載文稱,包括可口可樂旗下的芬達汽水、百事可樂公司旗下的美年達橙汁等軟飲料,都含有防腐劑和抗氧化劑,可能構成致癌危險。
  • 可口可樂旗下的飲料大單品,品牌價值248億,超過七喜、美年達
    像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芬達等產品依舊在全球範圍內熱賣。其中,芬達(Fanta)創辦於上世紀40年代,目前是可口可樂旗下的一款飲料大單品,擁有橙味、蘋果味、水蜜桃味等口味,產品遠銷全球各地。根據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價值軟飲料品牌25強」榜單,芬達以35.4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8億元)的價值排在第9名,力壓七喜、美年達等汽水品牌。有意思的是,誕生在歐洲的芬達一開始並不是可口可樂旗下品牌,且它的銷量曾一度超過百事和可口可樂。這是怎麼回事?
  • 黃酒「致癌風波」追蹤:EC尚無限量標準
    致癌風波讓黃酒業重鎮紹興,重新認識了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英文縮寫EC)。「我也是兩天前才知道氨基甲酸乙酯的。」朱先生透露,在EC致癌風波後,近日當地質檢部門對黃酒企業再次進行抽檢。「我們在等權威檢測數據,官方對EC限量標準表態,看看大企業普遍採用的做法,再採取下一步應對措施。」EC致癌風波至今,黃酒企業開始「受傷」。不但市場銷售受到影響,且股價也出現明顯波動。其中古越龍山(600059.SH)股價大跌,從6月13日的15.57元/股下降至昨天的14.12元/股。
  • 芬達、可樂、醒目 用紙巾攪一攪 飲料就褪色?
    視頻中,一名男子將橘色的美年達飲料倒入玻璃杯中,然後放入一張紙巾快速攪拌。1分鐘後,杯子裡的飲料接近無色,而紙巾變成橘色。飲料用紙巾攪拌真的會褪色嗎?這是否說明飲料裡色素含量過高?這樣的飲料是否對人身體有害?記者親自做了實驗以求真相。
  • 食品輿情:「咖啡致癌」「問題阿膠」風波凸顯輿論理性
    星巴克咖啡陷入「致癌風波」,官方有效回應和輿論理智對待,未對星巴克帶來重大負面影響;《新京報》曝光山東東阿縣存在「問題阿膠」現象,輿論呼籲肅清阿膠市場亂象,還需全方位發力;378萬「天價」茅臺驚現市場,老酒難辨真假,專家建議消費者謹慎收藏。
  • 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發布,星巴克致癌上榜
    星巴克咖啡致癌、薯條治脫髮?你是否在朋友圈看到過這類食品安全謠言呢?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其中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位居典型謠言前三位。《報告》從整體數據傳播情況、基本類型、基本特徵、人群畫像、懲處情況、典型案例點評等維度對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進行詳細分析;公布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和十大熱詞。
  • 「咖啡致癌」刷屏朋友圈 星巴克等企業陷入風波
    遭遇「致癌」風波事實上,關於咖啡中致癌物的爭論早在八年前就開始了。一個名為毒性物質教育研究理事會(The 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小型非營利組織, 起訴 90 家公司(主要為咖啡零售商),指他們違反加州 65 號法案——沒有警告消費者咖啡產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學物丙烯醯胺(acrylamide)。
  • 信仰營銷|從紅色芬達與泰國鬼怪的故事裡,我們學到了什麼?
    還真不是亂說,至少從市面上許許多多的品牌營銷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窺探到「品牌與玄學」之間的關係。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知道泰國的紅色芬達和養鬼傳說嗎?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但泰國人除了信佛更熱愛「養小鬼」,最喜愛的就是供奉古曼童。因此,去泰國旅遊時我們經常能在寺廟、酒店、馬路、庭院裡看到一瓶瓶被打開的紅色芬達。
  • 小米營銷×美年達教你用正確的姿勢搞定年輕人
    近日,美年達攜手小米以跨界的形式很好地給營銷人上了一課,成為營銷中的典型案例。通過此案例,也許你能找到搞定年輕人的秘籍。品牌調性高度契合,為精彩合作奠定基礎近年來,品牌跨界合作愈演愈烈,已然成為了一種潮流的品牌營銷方式。
  • 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發布,咖啡致癌、木耳打藥等入選
    咖啡致癌?木耳打藥?薯條治脫髮?這些傳聞是謠言還是事實?6月2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直屬單位中國健康傳媒集團在「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行動」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公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十大案例:星巴克咖啡致癌、大蒜熗鍋致癌、用海綿做八寶粥、薯條治脫髮、草莓是最髒水果、熱檸檬水能治療癌症、生吃白糖體內長蟎蟲、木耳打藥、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醋蛋液包治百病。
  • 芬達版「神奇動物在哪裡」、全聯經濟美學、蘋果刷臉支付…丨一周案例
    本周又出現了不少的精彩案例。我門從一周的案例中挑選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各三支,並整理成「一周案例」供大家回顧。——國內案例——把省錢說這麼酷的只有全聯了!芬達版「神奇動物在哪裡」代理商:待認領 近日,芬達發布了兩支以「Never Had That before
  • 雙份美年達 果味大爆發 美年達和新生代一起讓夏天更夏天
    此次,美年達攜手兩位新生代代言人,深度釋放年輕世代鮮明標籤——「個性」與「活力」,傳達美年達「果味大爆發」品牌主張同時,再次引發年輕群體強烈共鳴。宋祖兒:從家喻戶曉的「小哪吒」到如今古靈精怪的鬼馬少女,無論是鏡頭前還是鏡頭外,她總能甩開包袱,以真實灑脫的個性示人,全情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
  • 三隻松鼠等品牌再發「致癌風波」 網紅食品為何頻亮安全紅燈?
    事實上,目前國內包括國外都沒有制定食物中丙烯醯胺限量的法規或標準,歐盟的基準水平值也只是用來驗證緩解措施有效性的績效指標,並非丙烯醯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因此丙烯醯胺含量只能由生產商自行採取措施控制。  那又為何對有可能致癌的丙烯醯胺不制定安全限量標準?「所有添加劑或者所謂的致癌的物質,一定要跟劑量掛鈎,離開了劑量都是不科學的,這就沒法用國家標準去規定,應該由企業標準來衡量。」
  • 美年達牽手香蕉娛樂玩轉跨界,香蕉味美年達C位出道
    與年輕人玩在一起 香蕉味美年達C位出道美年達品牌始終堅持多果味口味的市場營銷策略,每年都會通過一系列深入消費者的調查,了解當下年輕人的心態和喜好,洞悉時下流行風向的果味。今年美年達全新推出香蕉口味,也是為了迎合當下年輕消費者的喜好,滿足年輕人的果味享受。
  • 黑色芬達來了……
    最近,芬達推出了全新口味的產品,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黑暗料理。這款產品究竟有什麼特點呢?芬達特地拍攝了一條「芬達黑暗之謎」的廣告片,為大眾答疑解惑,吸引消費者去了解其新產品的更多特點。
  • 案例五:歐典地板風波,媒體與公眾的狂歡
    事實上,被中國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媒體中央電視臺在3月15日這樣的敏感日期曝光,歐典公司基本上已沒有危機公關的空間,在全國媒體的連環聲討中,歐典的所有的宣傳,都被痛打的體無完膚;面對義憤填膺的消費者,歐典的解釋顯得那樣蒼白無力。從企業方面的危機應對來看,整個事件中歐典始終保持了一種低調的姿態。事實上,歐典公司所能做的便是道歉和承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