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留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明星都搞起了副業,而且是扎堆開餐飲店:黃曉明開了個燒江南烤肉店,關曉彤開了個天然呆奶茶店,孫藝洲開了個灶門坎燒烤店,還有此前陳赫的賢合莊火鍋店。
明星開店,餐飲為何是首選?
明星搞副業的動機很簡單:雖然流量能變現,但畢竟都有時限,所以很多明星都趁著明星效應還在的時候,能通過流量變成品牌效應,多一份收入。
而統計數據顯示,有61.7%的明星從事的副業中,火鍋店最受歡迎:除了陳赫,還有賈玲的辣莊、孟非的黃粱一夢、任泉的熱辣壹號、薛之謙的上上謙、鄭凱的火鳳祥等。
明星開火鍋店,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吃火鍋,而是開火鍋店的門檻低和利潤高,火鍋行業每平方米收入26300元,淨利潤率高達11.8%。
火鍋的模式門檻低,廚師只需要負責洗菜和切菜,客戶可以自己燙熟。明星們利用流量效應,有著良好的變現基礎,有些明星的餐飲店還變成打卡的網紅店。
之前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 曾說,普通人開餐飲店九死一生(延展閱讀《想辭職開餐飲小店當老闆?殘酷的現實讓90%的人後悔哭了》),那明星開店會是怎麼樣的情況?
明星店能賺錢嗎?
許多人會認為,明星開的店將與明星的一樣受歡迎,但實際上,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名人開店的結局,這些餐飲店的結局依然遵循商業規律。
早在10年前,明星開店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他們大多數人只經營了三到五年。
明星跨界開店也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原因可能是明星本人在開店之前對自己過分自信,一方面,低估了實業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缺乏開展業務和經營實體店的經驗,這和普通人是別無兩樣的。
而且實際上明星店被曝出負面的新聞並不少:例如鄭愷的火鳳祥火鍋店就因為裝修風格疑似抄襲成都吼堂老火鍋而上過熱搜;薛之謙的上上謙火鍋店,包貝爾開的火鍋店,先後被曝出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明星開店容易,但是如何經營打理,或許才是他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明星店真實的商業模式
實際上,通過餐飲店賺錢盈利的周期很長,相比娛樂圈的賺錢方式要慢得多,加上還有這麼多的隱患和問題,那為何明星還選擇開店?
如果知道了燒江南烤肉店、天然呆奶茶、灶門坎、賢合莊火鍋所屬的經營公司都和四川至膳集團,那背後的商業模式就很好理解了:IP經濟代運營變現。
甚者經營都是相同的套路,IP+品牌露出+人氣烘託。誰會給這種模式埋單?一是明星粉絲,二是好奇的路人。畢竟是明星流量模式,換取高價回報,孟非的黃粱一夢毛肚曾賣到380元/斤。
尋找一家餐飲運營公司當然不是只管理一家店,而是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加盟商。關曉彤的店只開了一個月,就可以加盟了。
一些加盟商透露,只要支付加盟費,品牌許可費和管理費,他們就可以正式加入。至於加盟商的資格審查,幾乎沒有。以太原市為例,加盟需要繳納10萬元保證金和品牌使用費,5年50萬,之後在租個大點的門店就成了。各種費用加起來,前期大概需要投入200萬左右。
在初始階段,總部將負責培訓和裝修,但後來的管理將變得鬆散。由於缺乏監督,店太多又擴張的太快,餐館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餐飲業重視食品安全。像韓寒的很高興遇見你就這樣翻車了,加盟者的錢打了水漂,但是品牌方並不虧,光加盟費就賺了上千萬,韓寒本人的形象沒有絲毫影響。
這也是為何明星店絕大部分都是曇花一現,這類餐廳除了IP以外,毫無特色,想要實現規模化經營,簡直難上加難。
明星店應該走的正道
明星店有很多失敗案例,但也有成功的例子。
例如陳冠希的潮牌店CLOT,從2003年到2020年領域越來越大。2017年時,它還獲得了虎撲的數千萬投資。陳冠希是有操辦經營,不管是選址還是選貨,亦或是店鋪運營管理全都是親自參與。
又如任泉的餐廳「蜀地傳說」已經開業十多年了,價格依然適中,加上明星效應,所以任泉的餐廳生意一直很火爆。還有趙麗穎和楊紫的橫店烤魚餐廳。因為價格親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結論
可以看出,明星店的成功並非不成功,關鍵在於業務,開店也沒有捷徑。無論他開哪種類型的店,都與高質量的產品和對用戶的滿意服務密不可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由於受到明星的影響,顧客對明星店的期望更高,要求也更高。
為了維持實體店的持久生命力,除了常規實體店的基本經營保證之外,還需要某些操作方法和營銷策略。明星光環只是敲門磚,運營和品控才是根本。
喜歡可以點個讚!更多商業觀察在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