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吃,世界有中國,中國有廣東,廣東又數潮汕美食特別出彩。當南方人和北方人還在爭論,粽子到底吃甜還是吃鹹的時候,優秀的潮汕人嘴角揚起一絲微笑:呵,包裹著香菇、蝦米、板慄、蓮子、豆沙、紅棗、五花肉等十味原料,鹹甜雙拼的球粽,了解一下。
果然,從小被美食圍繞的人,絕不甘於乖乖地品嘗食物,就像潮汕人吃水果,也要蘸醬油,你敢試試嗎?
吃水果這麼多年,很多人在和潮汕人做朋友後,又打開了新世界——原來,吃水果還可以蘸醬油啊!
「我的潮汕舍友,買了一個大西瓜回宿舍,還有一瓶醬油...醬油???」
「從小就用水果蘸著醬油配稀飯吃,荔枝,桃子,芒果,李子,橄欖,換著花樣吃,很稀奇嗎?」
在潮汕人心中,不蘸醬油的菠蘿沒有靈魂,比起鹽水,醬油和菠蘿才是神仙搭配;
李子拍裂,用醬油拌點蒜末,最好再加點紅糖調成蘸醬,才是真香;
而荔枝雖甜,但回味發乾且酸澀,蘸上醬油,降低酸澀感,甜中帶鹹,還有醬油的鮮味,味道一級棒!
還有水蜜桃蘸醬油,強烈推薦!冰的更好!
無聊的火龍果蘸醬油,口感更添層次,嘗試有驚喜!
所以,水果蘸醬油真的好吃嗎?看看潮汕地區之外的朋友們怎麼想:
「這表情,是真·一秒入魂」
「仿佛看見了人生的回馬燈」
從眾多網友的「以身犯險」、「實力測評」,我們也總結出了一份水果蘸醬油指南:五星推薦——菠蘿、楊梅蘸醬油;四星推薦——牛油果、木瓜蘸醬油,據說能吃出生魚片的感覺;三星推薦——芒果、李子蘸醬油;暗黑推薦——西瓜、香蕉蘸醬油。由於眾口難調,此總結不負任何責任。
潮汕醬油、日本鹽 靈感或許都來自於唐朝
而在遙遠的日本,也有一種類似且讓人不能理解的吃法——吃西瓜加鹽。不管是「孤獨的美食家」五郎大叔、還是吃過無數美食的大胃王木下佑香,面對西瓜,他們都選擇了撒鹽。
兩種類似的吃法中,其實蘊含著相同的原理——「味覺對比效果」和「味覺抑制效果」。
味覺對比效果,就是說,用一種味道去增強另一種味道的主觀效果。吃水果前,先讓舌頭接觸到鹹味,然後再是甜,甜味就會被放大;
而有的味道同時放到一起,則會有壓制效果,比如:酸能解辣。而酸酸的梅子加上鹹味,也好入口得多。所以,舌頭靈敏的潮汕人把有酸澀感的菠蘿、楊梅、青芒、李子等和醬油搭配起來,也就不稀奇啦。
其實,從遙遠的唐朝,我們也能找到這種吃法的古老靈感。李白在《梁園吟》裡寫道:「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周邦彥的《少年遊》裡也有一句:「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可見,吃楊梅和橙子加點鹹味的創意,從古代就有了!
過分了! 香菜、花生拌水果 你敢吃嗎?
但是,敢於嘗試的潮汕人顯然不會止步於此。在潮汕街頭,夏天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甘草水果」推車。水果切塊,在足足熬煮6小時而成的甘草汁裡浸泡後,配上酸梅汁、南姜粉、酸梅粉、陳皮粉,滿滿一大碗的酸甜,夏天就靠這個續命!
在潮汕,雖然你可以醬油蘸一切,但其實,每一種水果也都有自己的獨特伴侶,比如:桃子要配梅汁、李子可搭花生糊,甚至就連香菜也可以入料!
烤、燉、凍 那些年被吃出花兒的水果
稀奇古怪的水果吃法,除了蘸料,其實還有很多有人從烹飪手法上加以創新創造,比如說——烤。
烤香蕉都不算什麼,烤甘蔗了解一下?
秋冬是甘蔗的季節,又想感受甘蔗的甘甜,又怕冷怎麼辦?用火烤一烤,甘蔗裡的水分蒸發,糖分卻得以保留,一口咬下去,暖暖的甜汁在嘴裡綻開,暖心、潤肺,無疑是冬日裡的最佳「飲品」;
烤榴槤,一道親者愛、「仇者」痛的頂級料理。在愛榴槤人士眼裡,烤過的榴槤果肉質感就像奶油一般,入口即化,更添一種軟糯香滑,而味道更是甜到炸裂,無與倫比!不過,在不吃榴槤人士眼裡,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除了烤,還有燉。新疆墨玉縣獨有、想喝還要提前預定的「西瓜烤肉」就是其中佼佼者。雖然叫烤肉,但它其實是將羊肉和各種中藥材放在掏空的瓜皮裡燉煮而成。瓜的清香去除了羊肉的羶味,好吃到讓你翩翩起舞。
號稱「海南第一湯」的西瓜海白湯,嫩嫩的小西瓜刨去外表綠色的硬皮,放到鹽水裡微微醃出鹹味兒,切片和白蛤一起煮,不僅有蛤蜊的鮮,還有西瓜的清甜,清熱解暑。
而在高緯度的東三省,有一種梨子、柿子的吃法,叫凍梨、凍柿。將梨子或柿子直接放在雪裡冷凍,凍到發黑,想吃的時候,拿出來放到涼水裡解凍即可。此時的水果凍得綿軟、沁甜,你可以大口啃食,也可以咬開一個小口吸食,梨汁帶著軟爛的果肉就通通收入腹中。
凍梨可存放時間超長,是冰天雪地裡,北方的人們最好的水果補給。正所謂,坐在火炕上,吹著暖氣吃凍梨,人生一樂啊!
不得不感嘆,中國人民在吃上的勇氣和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現在我信了,世界上沒有不好吃的水果,只是你沒有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