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農民種田不用下田」
為了實現這件事情,一位叫羅錫文的人奮鬥研究了幾十年。
羅錫文說,有一次,他來到美國的一個農場,發現農場主一共種了2.4萬畝地,但種地的卻只有他和老婆兩個人。只有播種的時候讓兒子請兩個星期假回來幫忙,收穫時再請一個臨時工。
也就是說,完成全年的工作量只需要3個人,平均一個人種8000畝。
這樣的場景讓羅錫文深受震撼,他心裡琢磨,我們之間產生差距的原因就是機械化。
後來他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將農民從辛苦勞作的環境中解放出來。」
在1945年的湖南農村有個叫羅錫文的男孩出生了。
小的時候,鄉村生活帶給他的都是快樂,抓魚摸蝦捉鳥這些淘氣事情是羅錫文的最愛。
可真當他長大一些,可以幫著家裡幹活了後,他的生活便變成了痛苦。
因為天還不亮,母親就要把他從床上拽起來給家裡的插秧,等天亮了就馬上趕回家吃一口飯,就要趕回繼續插秧。
羅錫文有的時候累的不行了就直接跟媽媽耍賴,說自己腰疼。
結果媽媽直接說:小孩子有什麼腰,趕快插!
要說除了累也就算了,種地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危險性很大的工作,因為一旦溜號,鐮刀就會傷到手指。
羅錫文回憶說:「小時候我在田間幹活就想,插秧太辛苦了,什麼時候能不用插秧呢?」
1964年,羅錫文考入華中工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上了大學後的羅錫文的動手能力是同齡人中數一數二的,他自己研究裝了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並且一用就是十多年。
大學畢業後,他去到了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了9年時間,在這9年中,他依舊沒有停過對各種機械的研製,他做過和面機、拉管機、鑄管機、衝床、摩託快艇......每一個機械研究出來他都會高興很多天。
但除此之外,他還要做很多重體力勞動,要在鑄造車間挑鐵塊和焦炭,要抬鐵水、在鍛造車間打鐵,每一項工作都極危險,稍有不慎就會又生命危險。
然而,他從來沒有抱怨過,只是在完成工作之後全心投入到機械研發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看用純人力拉鐵塊太慢,於是就發明了一臺皮帶運輸車;他看抬鐵水太危險,就設計了一種軌道車;看農民插秧太辛苦便又發明出了插秧機和薯類打漿機。
他的這些數不清的發明,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5項;發表論文35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70餘件。
他研製甘蔗深松機,可使甘蔗增產20%、含糖量提高2~3個百分點;
他研製成功電磁振動式水稻精量播種機,提高了播種精度。
羅錫文說,在90年代,有人問他:我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國外相差多少年?
他回答說:30年。
可到了2017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67%。
但是這個數字,發達國家是什麼時候達到的呢?
美國是1954年、法國是1970年、日本是1982年、澳大利亞是1986年......
為了讓中國的農民解放雙手,羅錫文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
他說:「我們搞科學,搞無人農場是沒有止境的。我們農業的發展,要不斷地加快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
如今,羅錫文已經在我國建立了無人農場。
「我們目前廣東已經建了一個水稻無人農場,還準備建一個花生無人農場,一個油菜無人農場,一個小麥的無人農場。」
每次看到無人農場作業場景,羅錫文都會發自內心的高興。
「當時我看到這臺無人駕駛的插秧機走得這麼好,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我和我媽媽一起在田裡面插秧的那個畫面,我在想要是我媽媽今天也能夠看到我們今天這樣無人駕駛的插秧機,她該多高興。」
羅錫文說,微信名字叫「開直播機的老頭」,「因為我是研究水稻直播機的,過去我們都要插秧,現在不用插秧了,就是研究水稻直播機的。」
」有一次,去美國領事館籤證,他們問我是做什麼的,我說我就是開拖拉機的。」
每一次講到這裡,羅錫文都會哈哈大笑,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研究出不需要人下地幹活的機器」的童年願望。
但他還有很多很多的未來願望沒有實現。
他說:
希望未來「辛苦」這兩個字將和農民沒有半點的關係;農業機械不能太貴,要讓所有農民都能「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