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種田不下田的羅錫文:希望未來「辛苦」兩字跟農民沒有關係

2020-12-19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農民種田不用下田」

為了實現這件事情,一位叫羅錫文的人奮鬥研究了幾十年。

羅錫文說,有一次,他來到美國的一個農場,發現農場主一共種了2.4萬畝地,但種地的卻只有他和老婆兩個人。只有播種的時候讓兒子請兩個星期假回來幫忙,收穫時再請一個臨時工。

也就是說,完成全年的工作量只需要3個人,平均一個人種8000畝。

這樣的場景讓羅錫文深受震撼,他心裡琢磨,我們之間產生差距的原因就是機械化。

後來他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將農民從辛苦勞作的環境中解放出來。」

在1945年的湖南農村有個叫羅錫文的男孩出生了。

小的時候,鄉村生活帶給他的都是快樂,抓魚摸蝦捉鳥這些淘氣事情是羅錫文的最愛。

可真當他長大一些,可以幫著家裡幹活了後,他的生活便變成了痛苦。

因為天還不亮,母親就要把他從床上拽起來給家裡的插秧,等天亮了就馬上趕回家吃一口飯,就要趕回繼續插秧。

羅錫文有的時候累的不行了就直接跟媽媽耍賴,說自己腰疼。

結果媽媽直接說:小孩子有什麼腰,趕快插!

要說除了累也就算了,種地對於孩子來說是個危險性很大的工作,因為一旦溜號,鐮刀就會傷到手指。

羅錫文回憶說:「小時候我在田間幹活就想,插秧太辛苦了,什麼時候能不用插秧呢?」

1964年,羅錫文考入華中工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上了大學後的羅錫文的動手能力是同齡人中數一數二的,他自己研究裝了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並且一用就是十多年。

大學畢業後,他去到了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了9年時間,在這9年中,他依舊沒有停過對各種機械的研製,他做過和面機、拉管機、鑄管機、衝床、摩託快艇......每一個機械研究出來他都會高興很多天。

但除此之外,他還要做很多重體力勞動,要在鑄造車間挑鐵塊和焦炭,要抬鐵水、在鍛造車間打鐵,每一項工作都極危險,稍有不慎就會又生命危險。

然而,他從來沒有抱怨過,只是在完成工作之後全心投入到機械研發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看用純人力拉鐵塊太慢,於是就發明了一臺皮帶運輸車;他看抬鐵水太危險,就設計了一種軌道車;看農民插秧太辛苦便又發明出了插秧機和薯類打漿機。

他的這些數不清的發明,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5項;發表論文35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70餘件。

他研製甘蔗深松機,可使甘蔗增產20%、含糖量提高2~3個百分點;

他研製成功電磁振動式水稻精量播種機,提高了播種精度。

羅錫文說,在90年代,有人問他:我們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和國外相差多少年?

他回答說:30年。

可到了2017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67%。

但是這個數字,發達國家是什麼時候達到的呢?

美國是1954年、法國是1970年、日本是1982年、澳大利亞是1986年......

為了讓中國的農民解放雙手,羅錫文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

他說:「我們搞科學,搞無人農場是沒有止境的。我們農業的發展,要不斷地加快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

如今,羅錫文已經在我國建立了無人農場。

「我們目前廣東已經建了一個水稻無人農場,還準備建一個花生無人農場,一個油菜無人農場,一個小麥的無人農場。」

每次看到無人農場作業場景,羅錫文都會發自內心的高興。

「當時我看到這臺無人駕駛的插秧機走得這麼好,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我和我媽媽一起在田裡面插秧的那個畫面,我在想要是我媽媽今天也能夠看到我們今天這樣無人駕駛的插秧機,她該多高興。」

羅錫文說,微信名字叫「開直播機的老頭」,「因為我是研究水稻直播機的,過去我們都要插秧,現在不用插秧了,就是研究水稻直播機的。」

」有一次,去美國領事館籤證,他們問我是做什麼的,我說我就是開拖拉機的。」

每一次講到這裡,羅錫文都會哈哈大笑,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研究出不需要人下地幹活的機器」的童年願望。

但他還有很多很多的未來願望沒有實現。

他說:

希望未來「辛苦」這兩個字將和農民沒有半點的關係;農業機械不能太貴,要讓所有農民都能「用得起」。

相關焦點

  • 「AI」種田讓農民「洗腳上田」
    數千年來,農業都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產業,遇上AI之後,一切都改變了,農民也可以「洗腳上田」、在空調房裡「種田」了。老一輩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化為現實。  智能農業,浙江瑞安市曹村鎮東岙村並非是第一個「吃螃蟹者」。去年,荷蘭瓦格靈根大學舉行了國際人工智慧種菜大賽,國內某企業就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人工智慧種黃瓜大獎——在64平方米的溫室內,種出了6992斤大黃瓜。
  • 豐收節讚美農民勞動的句子 描寫農民辛苦的經典詩句古詩
    豐收節讚美人民勞動的句子  我讚美農民,就像我讚美一切值得尊重的,勤勞、善良為人類社會默默做著貢獻的人們一樣。  農民是藝術家,他們如雕塑家、畫家們等等一樣,他們的作品是農業產品,好看且有價值。
  • 一位農民董事長 的種田發家史
    當時大部分人不敢承包,因為沒有膽量,擔心完不成國家任務。當時除了我,還有個人也要承包,但是他只給村民留1分旱地,我是留2分旱地,所以最後是把承包權給我了。說實話,當時我也擔心虧,但是你不去搞,我不去搞,工作就沒法做。另外,我細細算過一筆帳,覺得自己把這麼多田地承包下來,可以比原來分散種田省下很多錢。
  • ECFA效益遞減,島內業者:臺灣農民越來越辛苦
    太平洋青果運銷合作社常務理事王麗田接受訪問時表示,今年農產品外銷大陸銳減,與疫情和兩岸關係都有關係,空有ECFA架構執行不出效益也沒用,運銷商就做得很賣力,但看不到利潤,業者不敢籤契約收購、農民也不想賠錢檢驗、無法有效調節產量容易崩盤,都會造成產業連帶影響,農民是越來越辛苦。
  • 田永太:「好稻種,就是農民所有念想的希望」
    讓他談談為什麼能夠一次又一次摘取浩瀚稻海中的「明珠」,他揮揮手:「我就是個農民,不過是找到了幾束稻穗,培育了鬥升種子。農民世世代代的念想就是豐收。好稻種,就是農民所有念想的希望。」  一場苦霜撲滅了鄉親們豐收的希望,他卻從絕望中找到了希望的種子  8月31日,81歲的田永太抬頭望了望窗外的藍天,自顧自地念叨了一句:「每年的8月30-31日,這兩天只要不颳風,稻子就再無倒伏之憂了。今年是個好年景。」他像孩子一樣開心地拍了下大腿,轉身給兒子田昌穆打電話:「明天上龍鳳山基地看稻子去。」
  • 糞肥化作稻麥香,江蘇田娘農場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帶動農民種田
    行走在江蘇省常熟市古裡鎮的田娘農場水稻基地,晚稻正在收穫。金黃的稻稈眨眼間就被粉碎還田,金燦燦的稻穀傾瀉而下,倒入候在田邊的運輸車裡;然後,麥種撒播進田裡,淺耕機隨即將它們和稻稈一起翻進蓬鬆的土層,犁出道道水溝,露出泛著油花兒的黑土;這邊,運輸車已駛向3公裡外的田娘米業加工廠,烘乾、脫粒、分級、包裝。
  • 農民的福音?讓人們吃飽飯的他們也該「吃飽飯」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更是與糧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糧食是由辛勤的農民們用汗水所播種收穫而來。歷史長河裡,有過那麼一個吃不飽飯的時代,飢腸轆轆,低垂著腦袋,像一顆顆病懨懨地會被風吹倒的秧苗。後來,人民當家做主,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其中一個重大的變化便是人們都能吃飽飯了。
  • 農民種地辛苦嗎?
    從這句詩來看,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誰又哪知道這其中的艱辛?農民自古以來就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要是不種地,基本的生活又將如何維持?而現在的農民掙錢的道路比以前更寬廣,種田也基本上實行了半機械化等,那麼農民種地還辛苦嗎?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從農民的收入來看,還是比較低的。
  • 【大佬分享】羅錫文院士:無人農場是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
    該演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機械化專家、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團隊完成。會後,南方農村報對羅錫文院士進行了專訪,以深入了解無人農場背後的故事,解析數字農業的現在和未來。
  • 農民種田不掙錢甚至虧本,誰是最大的獲利者?
    每一年,種地,不管農民掙不掙錢,甚至在特殊年份,農民種地甚至虧本,總有從農民種田的過程中的獲利者。從種到田間管理,再到收莊稼,分別是經營種子的、經營花費農藥的,還有幫你收割莊稼「麥客」,聯合收割機手等。當然最大的獲利者是城裡人。為什麼這麼說?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 由古詩看春耕農事,人們不辭辛勞,在春天種下希望的種子
    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把農家的生活描寫成悠閒輕鬆的田園生活,一年四季都沒有煩惱憂愁。而實際呢,陶淵明在他的詩中寫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現代社會依舊有很多人認為種田很苦很累,更不要說各種不發達的古代。由此來看古詩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是多麼片面,又帶有多大的欺騙性啊。
  • 野生物種「泛濫成災」,一晚糟蹋一畝玉米田,農民損失誰來賠?
    這句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因為它沒有厚度,最終野生動物是生態鏈的重要環節,如果隨意殺戮的話,生態平衡可能會崩潰,所以很多瀕臨滅絕的物種都是保護在動物園裡。野生物種「泛濫成災」,一晚糟蹋一畝玉米田,農民損失誰來賠?但是,野生動物如何破壞農民辛辛苦苦種下的農作物呢?最近,四川省一部分農村地區的棕櫚因「泛濫成災」而頻繁糟蹋農作物成為話題。
  • 農民子女淺談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身為土生土長的大山裡農民家的孩子,最能體會到,這世上再也找不到能夠比「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能貼切形容農民的辛苦了!小時候每當農忙時,為了能讓禾苗的生長趕上地裡雜草生長速度,即使幼小如我們兄妹幾人扛個鋤頭都很吃力,也不得不到田地裡幫忙。所以對於農民種地的辛苦是切身體會的。
  • 描寫秋天豐收的古詩 農民辛苦的詩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農民是辛苦且偉大的,我國還在2018年將秋分設為豐收節,這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那麼有哪些關於豐收和農民的古詩呢?
  • 65歲以上的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
    養老問題,已經成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農村,農村老人的養老狀況是最令人擔心的,因為農村不像城市,老了有退休金,這大部分的村裡老人老了只能依附兒女,可兒女們經濟壓力也大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村裡6/70的老人還經常下田甚至是打零工的,真的是「活到老,幹到老」。
  • 從農民歌手到上春晚紅遍全國,拒商演回家種地,馬廣福現況如何?
    家裡本就不富裕,還有九個孩子,這給父母非常大的壓力。為了能保證平時的生計,一家人都要下田賺工分。由此來維持生活,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馬廣福十分懂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家人一起下田,可以說整個童年就是田裡長大。在這時,感受著微風輕拂,看著農田中辛苦勞作的人們。他的心中有些感慨,隨著年齡的長大,他也有了自己的愛好。
  • 日本名古屋市 農民向熱田神宮敬獻一塊450公斤超大鏡餅
    12月30日 距離新年還有兩天,名古屋市農民向當地的熱田神宮敬獻了一塊重達450公斤的鏡餅,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病災皆無。 30日,約250名農民齊聚於此,共同向神宮敬獻鏡餅。其中最大的是一塊直徑1.5米、重450公斤,共使用五袋糯米製作的巨大鏡餅。冷雨當中,身穿白法被(法被為日本傳統服飾)、外罩雨衣的農民們一邊與他人交談,一邊奮力將巨大的鏡餅運到正殿上,最後擊掌獻上祝福。 這些鏡餅預計將會供奉到下月7日,之後在8日的開鏡日中分送予前來參拜的人。
  • 2021年是牛年,農村俗話「牛進寡婦年,農民早耕田」啥意思?
    明年就是辛丑牛年,還是一個沒有立春年份的牛年。朋友們可以翻看曆書查看,2021年從年初到年末都沒有立春節氣的出現。咱農村老百姓將沒有立春的年份稱為「寡婦年」,有的地方叫「滑年」、「聾子年」等。在我們這裡農村有「牛馬年好種田」以及「牛進寡婦年,農民早耕田」的說法。
  • 專家提議: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農民的春天來了?
    對老人而言,他們已習慣家鄉的一草一木,不願意再搬到城市裡居住,子女因有工作,很難抽身回家,這讓老人的養老問題成了負擔。    還有不少家庭,兒女的負擔比較大,還著房貸、車貸,還要考慮給孩子準備彩禮,忽略了對老人的照顧和撫養,以至於很多老農已經 70歲以上了,還要在農田裡忙碌,生活很是辛苦。有人問,難道這些老人沒養老金嗎?
  • 農民「獨享」的4大福利,城裡人可沒有,希望你都享受到了
    由於城內有更便捷的交通出行,更比較發達的診療及其更強的文化教育標準,因此 最近幾年許多 農民都會城內購房過到了城裡人的生活,也有一些農民為了更好地在大城市生活更便捷乃至把自己的戶籍從鄉村遷來到大城市,農村戶口也就變成了非農業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