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節點財經
近些天,沃森生物因「賤賣」子公司爭議被卷上風口浪尖,市值一度蒸發140億元。與此同時,另一家疫苗龍頭股——華蘭生物也宣布了一件大事:公司的疫苗板塊將分拆上市了。
12月4日,華蘭生物公告,控股子公司華蘭生物疫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華蘭疫苗」)創業板IPO申請獲深交所受理。
有業內人士對媒體分析稱,華蘭生物此舉或是為推動疫苗製品和血液製品兩個細分領域的分隔,從而突出主營業務,實現單個主體募集資金的限制。
今年,華蘭生物的股價可謂坐上過山車。從年初的24元/股一度漲至76元/股,翻了3倍不止,市值在8月一度高達1386億元。隨後又一路下挫,10月出現小幅回升。截至12月10日收盤,華蘭生物約42元/股,市值771億元,縮水近615億元。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在此期間,高管頻繁套現減持,根據華蘭生物11月7日發布的公告,範蓓、王啟平等7位高管,在5-11月合計減持72.40萬股,累計套現約3300餘萬元。此前,這7位高管已經於去年10-11月合計減持70萬股,累計套現約2500餘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華蘭生物今年股價上漲,其中疫苗的拉動因素不可小覷。那麼,剝離了疫苗板塊之後的華蘭生物,市值還能重回「千億俱樂部」嗎?新的增長點有哪些?現在的股價下跌又暴露了什麼信號?
/ 01 /
新冠疫苗概念何時兌現?
華蘭生物的疫苗產品,主要有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ACYW135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重組B型肝炎疫苗(漢遜酵母)、A群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其中,流感疫苗為華蘭生物貢獻了較大業績增量。今年,在多位專家、院士呼籲接種流感疫苗、警惕新冠疊加流感帶來的影響後,國內流感疫苗需求大爆發,搶流感疫苗堪比春運,一針難求,甚至催生了黃牛行業。
流感疫苗的批籤發量亦隨之大漲。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副院長張輝在8月30日開展的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上表示,2020年流感疫苗的批籤發量預計將比2019年翻番,達到5000萬劑。
這讓華蘭生物等多家疫苗生產商迎來利好。西南證券研報指出,因疫情導致四價流感疫苗銷量大幅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華蘭生物疫苗業務收入約11億元,接近翻倍增長。
從批籤發看,1-9月四價流感疫苗批籤發867萬支(+99%),三價流感疫苗批籤發176萬支,鑑於終端高景氣度,預計批籤發量基本實現銷售。從盈利看,前三季度疫苗業務預計實現淨利潤4.15億元,預計貢獻歸母淨利潤3.12億元(+105%)。
一手有流感疫苗撐業績,一手有新冠疫苗玩概念。在疫情全球肆虐的當下,新冠疫苗足以吸引世界的目光,讓相關企業「名利雙收」。
所以,早在今年3月,華蘭生物就宣布了研發新冠疫苗的好消息,還是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技術路徑同步進行。
「新冠疫苗研發,華蘭生物絕不能缺席。」華蘭生物董事長安康在兩會期間說。
安康表示,華蘭生物還密切關注著腺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這兩種技術路徑,「這兩項如果有較好的進展,我們也會立即介入。」
這一度讓投資者充滿了期待。不過,投資者們從春天盼到了冬天,9個月過去了,當初宣布研發新冠疫苗的巨頭們,國內的國藥中生、科興生物的3款滅活疫苗都已經獲批緊急使用,海外的輝瑞、Moderna的2款mRNA疫苗都要在美國上市了,華蘭生物「密切關注」「不能缺席」的新冠疫苗,甚至連臨床試驗都沒進。
上個月,有投資者在「問董秘」上問華蘭生物:「很想知道公司對新冠疫苗研發到什麼程度了,很多研發新冠疫苗的公司都在公布一期二期三期的進展,貴公司為何一句『正在研發中,謝謝』就完事了嗎?」
華蘭生物對此的回覆是:「目前還在研發過程中,謝謝您對公司的關注!」
雖然研發遲遲沒進展,但華蘭疫苗此次的招股書,還特意擬募資7.61億元用於新冠疫苗的開發及產業化。除了新冠疫苗,華蘭疫苗還會募資用於流感疫苗開發及產業化項目(10.84億元)、凍幹人用狂犬疫苗開發及產業化項目(0.86億元)、多聯細菌性疫苗開發及產業化建設項目(2.74億元)、新型疫苗研發平臺建設項目(2.90億元),共計24.95億元。
數據來源:華蘭疫苗招股書
/ 02 /
血製品板塊增速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如今在華蘭生物營收中的貢獻在逐年加大。2017年至2019年,華蘭疫苗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85億元、8.03億元、10.49億元,複合增長率為91.88%;淨利潤-7688.16萬元、2.7億元、3.75億元。
數據來源:華蘭疫苗招股書
一直以來,疫苗被視為「黃金賽道」,具有高成長性與中長期利好,尤其是近年來國產13價肺炎疫苗、2價HPV疫苗持續發力,將推動疫苗行業進入國產大品種時代。
因此,也不難理解華蘭生物為何急於將疫苗板塊分拆上市,這不僅將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擴大行業知名度,也能最大限度實現股東價值。
不過,剝離了疫苗這個「明星業務」之後,華蘭生物還剩下什麼?
最主要的板塊就是血製品,華蘭生物在2019年年報中稱,公司是「我國血液製品行業中血漿綜合利用率較高、品種較多、規格較全的企業之一」。主要產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複合物、人凝血因子VIII、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B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等11個品種(34個規格)。
2019年年報顯示,華蘭生物的血製品佔營收比重為71.46%,疫苗製品佔比為28.19%。但血製品的毛利率遠低於疫苗,僅為57.14%,疫苗的毛利率則為85.03%。
數據來源:華蘭生物2019年年報
並且,華蘭生物的血製品業務近些年似乎正在迎來增長瓶頸。2016-2019年,華蘭生物血製品營收增速分別為34%、14.5%、15.9%和9.8%,下滑趨勢較為明顯。
數據來源:華蘭生物財報
西南證券研報預計,華蘭生物前三季度血製品收入約19.6億元,同比減少6%,板塊淨利潤約6.6億元,同比減少16%。這一方面是因為上半年採漿量減少導致供給減少,另一方面是因疫情導致前三季度門診及住院病人減少,血製品需求量減弱,同時疊加血製品業務銷售費用有所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報亦暴露了華蘭生物「增收不增利」的困窘。2020年前三季度,華蘭生物實現營收30.73億元,同比增長16.46%;實現歸母淨利潤9.64億元,同比增長0.04%;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8.75億元,同比下滑1.93%。
數據來源:華蘭生物三季報
披露三季報後,11月2日,華蘭生物早盤即低開低走,收盤跌停,市值單日蒸發93億元。
有業內人士坦言,血製品行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瓶頸,快速發展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不過,亦有分析人士看好血製品賽道。比如天風證券鄭薇團隊認為,血製品作為處方藥,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需求有所下滑,和其他藥品一樣,預計隨著醫院門診量和手術量的恢復,在明年會有較好的恢復,加之新冠對醫生和民眾的教育,對於血製品的需求有望提升,整個血製品行業在短期供給有限,需求回升的背景下,有望迎來新一輪的高景氣。
/ 03 /
靶向藥能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嗎?
實際上,華蘭生物近些年也一直在努力拓展自己的業務板塊,比如瞄準單克隆抗體藥物發力。
單克隆抗體藥物多用於治療癌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價格不菲。由於具有靶向性強、特異性高、副反應小等優勢,如今,單抗已成為生物藥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世界範圍內,單抗藥物年銷售額總計達數百億美元。
華蘭生物在此領域的布局比較早。2013年,華蘭生物與股東共同成立華蘭基因,標誌著正式進軍基因重組與單抗行業。華蘭生物持有華蘭基因40%股權。
目前,華蘭基因共有7個單抗品種取得臨床試驗批件,其中阿達木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貝伐單抗正在按計劃開展III期臨床研究,德尼單抗、帕尼單抗和伊匹單抗已經進入I期臨床研究。
「為公司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華蘭生物在年報裡這樣描述單抗業務。
但實際上,華蘭生物想在單抗領域搶佔一席之地並不容易。該領域已是強敵環伺,恆瑞醫藥、君實生物、百濟神州等頭部藥企已經憑藉多款成熟產品早早將市場瓜分。並且,各家還在不斷拓展自己產品的適應症。
在正在進行的2020年國家醫保談判中,這些頭部藥企為爭奪市場份額,更是降價廝殺激烈,恆瑞醫藥甚至在醫保談判啟動前,讓自家的卡瑞利珠單抗推出了援助項目。據媒體報導,該項目將在全國範圍內援助1萬人,援助後的費用約為3萬元/年,將原來12萬的年藥費砍到了腳踝。
行業「價格戰」打響,競爭對手適應症不斷拓展,這對華蘭生物這樣還在研發上投入重金、尚無成熟產品問世的「後來者」們頗為不利。
所以,總結來看,華蘭生物在剝離了極具成長性的疫苗板塊之後,餘下的兩大主業——血製品和生物藥,血製品受疫情影響陷入低迷,生物藥尚未問世行業「價格戰」已打響。那麼,這樣的華蘭生物還有多少含金量?還會不會被投資者看好?節點財經將長期觀察。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