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在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下莊鎮張泗營村王東坡自然村的村口,沿著乾淨的巷道一路向前,遠遠就能看見一群高過牆頭的「小腦袋」在東張西望。越過掛著「祥雲鴕鳥養殖場」門牌的寬闊大門,一群體型巨大的鴕鳥優哉遊哉地享受這秋日難得的涼爽。
「鴕鳥渾身都是寶貝,它的皮質地柔韌、透氣性好,是很好的皮革材料;羽毛可以做羽絨服和裝飾品;鴕鳥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很暢銷……」30歲的劉露娟興奮地介紹著她的「寶貝」們。
劉露娟是下莊鎮張泗營村人,原本在雲南驛鎮當村官,後來因為家裡鴕鳥養殖規模越做越大,索性辭去工作全身心撲到鴕鳥養殖上來。談起養鴕鳥,劉露娟說,2000年,父親在富民縣第一次接觸到鴕鳥養殖,抱著實驗的心態引進了60隻,但技術不成熟,第一批只存活了十多隻;但父親看好鴕鳥養殖的巨大前景,便下定決心跑到山東、河北等地的養殖場考察取經,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在山東學習鴕鳥養殖技術。學成歸來後,投資四十多萬元,修建了養殖基地,再次引進了60隻鴕鳥,悉心照料,直到鴕鳥全部順利長大。
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養殖基地流轉了40多畝土地用於鴕鳥繁殖。「數量最高時期,養殖基地裡有500多隻鴕鳥。」據劉露娟介紹,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整個基地出欄鴕鳥達一萬五千多頭,2009年的時候被中國科協評為科技示範園,並成為全州唯一一家中國鴕鳥養殖協會會員單位,並成立了合作社,目前佔地15畝的養殖基地存欄鴕鳥153隻。
「鴕鳥的環境適應能力、抗疫能力極強,不易生病,比其他牲畜好養,對食物要求也不高,樹葉、雜草等都可以當飼料」劉露娟解釋道,為了讓鴕鳥肉質好,羽毛光滑,產蛋率高,合作社還流轉了5畝土地用於牧草種植,同時周期性向周邊農戶收購青料,範圍覆蓋下莊、劉廠、雲南驛鎮30多個村委會。
劉露娟算了一筆經濟帳:鴕鳥養殖四年後開始產蛋,每年平均50枚左右,目前食用蛋一枚市場價是200元,鴕鳥的壽命長達七八十年,產蛋高峰期在15-20年,鴕鳥蛋孵化出的小鴕鳥每隻能賣1800元,按每隻鴕鳥每年孵化5隻小鴕鳥計算,可收入9000元,出去養殖成本,養殖效益至少在1萬元;而食用鴕鳥,除了肉可以出售外,皮、毛、肉、骨頭都有人收購,每年養殖效益也能到四五千元。
「我們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條。」劉露娟說,除了用鴕鳥肉供應自己家開的飯店外,還跟貴州、重慶等地的餐飲集團籤訂了供應協議,定期供應鴕鳥肉,更是開發出了鴕鳥蛋雕、鴕鳥油、鴕鳥標本、鴕鳥蛋月餅等獨特產品,其中鴕鳥蛋月餅更是屬於全省首創,一直受到客戶歡迎,銷售網絡遍布全省。
目前,養殖基地除了產品外,還會向其他養殖戶出售小鴕鳥,等養大後再回收,形成「託養回收」機制。「下一步,合作社將擴大『託養回收』規模,只要周邊農戶有意願的,我們無償提供技術指導,籤訂回收協議,讓農戶無憂養殖。」劉露娟說。(楊家振)
(責編:薛丹、朱紅霞)
昆明垃圾分類大調查:設施配上了 人為投放環節需跟上 昆明颳起垃圾分類的「大風」之後,不少小區、街道都根據垃圾投放情況設置了相應的分類投放設施。昨日,晚報記者對昆明部分道路、小區的分類投放情況進行了回訪。讓人失望的是,無論是小區裡還是在街道上,4個分類垃圾桶裡仍然是一片混亂。 街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