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農發基金」、聯合國兒基會、世界糧食計劃署以及世衛組織一起,發布《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
報告指出,當前有近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1000萬,佔世界總人口的8.9%,而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弱勢群體的糧食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報告初步評估,這次疫情可能會導致全球食物缺乏的人數在2020年新增8300萬,達1.32億人。報告認為,如果近期趨勢持續,世界飢餓人口數量到2030年將超過8.4億,佔全球總人口的9.8%,聯合國《2030年議程》中零飢餓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網友評論
網友:珍惜糧食
延伸閱讀:
袁隆平採訪中回應自己「吃的太飽」網紅表情包
近日,一段袁隆平看到自己表情包後的反應的採訪片段在網絡流傳,視頻中,袁隆平看到自己「吃的太飽」的表情包,說出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令網友印象深刻。
袁隆平爺爺看到表情包get到了年輕人的梗,笑了出來,同時又語重心長的說:「你們年輕人不知道,沒飯吃真難受啊,餓死人啊!」強調要珍惜糧食,一番話引發了網友的思考。
去年七月,《面對面》採訪將近90歲的袁隆平老人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袁隆平: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是糧食的重要性。上世紀六十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我都親眼見過。大家都沒有飯吃,叫花子過去討飯,飯都沒有,你討誰?
記者: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這段對話中,當袁隆平老人連著說完兩個「不可能了」後,長舒了口氣。
近14億人如何吃飽飯?
幾十年來,在中國由「吃不飽」到「吃飽」再到「吃好」,近14億人口的日常口腹之慾是如何被滿足的?來看下面這組數據。
「水稻的第三次革命」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18年底,近5年裡,超級稻應用面積一直穩定在1.3億畝以上,單個品種平均應用面積約為100萬畝,超級稻龍粳31年均種植面積突破1600萬畝,創近年單個水稻品種的最高應用面積紀錄。
「可以說,超級稻示範推廣的20多年,是我國糧食持續增產的黃金期,它引領了我國水稻生產的水平,讓我國水稻生產的技術水平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它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功臣。」中國水稻研究所原所長程式華感慨。
我國水稻是第一大口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4.5億畝,佔糧食總面積的三成,產量則佔糧食總產的四成。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全國約有六成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
自1996年起、由袁隆平主持的「超級稻育種計劃」,則被譽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
當然,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
還需要果蔬、海鮮等各類食材
它們又是如何被提供的?
來看劍橋大學博士Janus Dongye的答案:
打開谷歌地球,
看看中國大地上到底在發生什麼。
地點:福建寧德港
(東經119°57』45.2″,北緯26°43』02.8″)
我們的第一站是福建省的沿海地區。
把地圖放大一點,可以看到海面上漂著上百萬個房子和網箱。
從浙江到廣東,這段1000多英裡的海岸線上,你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網箱。這就是中國的「海鮮農場」。
中國農民不只海水養殖,任何開闊的水域,水庫、河流、湖泊都能養水產品。想像一下,每個網箱養幾十條魚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規模。
地點:山東省壽光市
(東經118°44』14.7″,北緯36°44』15.9″)
接下來是山東平原。放大一點,我們就能在平原上找到上百萬個「閃光」的小屋。看看周圍,它們無處不在。
這是什麼?原來是控制溫度溼度的蔬菜水果大棚。
大棚裡,不管什麼季節都能做到蔬菜水果一年多熟。這意味著蔬菜水果產量比傳統農田高出幾倍。比方說,大棚裡種萵筍,從播種到收割需要52天,這樣一年可以種將近七輪,效率高了七倍。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蔬果產量和消費量在7億噸左右,是世界總量的40%。印度大部分國民是素食者,可耕地面積大於中國,但全國蔬果產量是1.8億噸,中國是它的3.8倍。秘訣就是大棚種植。
把谷歌地球移到西藏任何城鎮,都能看到大棚。
過去十年,西藏蔬菜價格下降90%,不用再從鄰省運了。歷史上多數藏人只吃犛牛肉、奶、乳製品和麵食,現在大家都吃得上新鮮平價的蔬菜水果了。
地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
(東經86°36』15.4″,北緯42°18』36.1″)
沙漠裡這些紅色的地塊是什麼呢?放大一點,你會看到這些是番茄田,種著無數番茄。這麼大的規模,想像一下產量有多高。
你吃義大利麵、土耳其烤肉或薯條的時候,可能就在吃新疆番茄。
中國每年番茄產量達5630萬噸,出口量佔全球1/3。其中1400萬噸來自新疆。從全球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商就能看出來:中糧集團(第2)、新疆中基實業(第3)、內蒙古富源農產品(第6)、亨氏(第7)、新疆天業(第15)。
除了番茄和辣椒,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葡萄產國,產量佔全球19.1%,最好的葡萄來自新疆吐魯番。
看完這些,是不是特別「燃」?
但袁隆平卻憂患:
「中國的糧食是不夠吃的」
這是什麼意思?
為何前後矛盾?
「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待提高」
因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關心農業,關心農民。但是,他發現,當前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待提高,這是讓他感到憂心的一件事。「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問題很大,我總是很擔憂的。」
至於原因,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與糧價有關係,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一漲其他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但是糧價跌不得,一跌穀賤傷農,農民沒有種糧的積極性,又有問題,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他建議政府以比較高的價收購農民糧食,以平價供應市場,「這樣子糧價不漲,通貨不膨脹,國家可以補助農民,讓農民有積極性。」同時也呼籲各級政府將惠農政策,真正落實好、執行好,能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高產」沒有盡頭、不封頂
即使早已超過退休年齡,即使即將迎來90歲高齡,袁隆平依然堅持到辦公室「上班」。
自從2015年卸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職務後,他現在的身份是該中心研究員,繼續指導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記者:現在達到多高產?
袁隆平:最高達到每公頃18噸。
記者:已經到1200公斤了?
袁隆平:已經到了。
記者:這其實已經實現您之前那個目標了?
袁隆平:目標越來越接近。
記者:您希望它能高產到什麼份上?
袁隆平:到20噸。
記者:20噸,又提高了,這個高度好像是沒有盡頭的?
袁隆平:這個是沒有盡頭的。不封頂,不封頂。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央視財經 網友評論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