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後漢作為正統王朝,為何只存在4年就滅亡了?

2020-12-05 騰訊網

我國歷史上的朝代,有正統王朝和偽朝之分。所謂偽朝,是指像王莽建立的新朝,北宋末劉豫在金國扶持下建立的齊朝等等。所謂正統王朝,自然就是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些大型王朝了,另外夾在唐宋之間的五代也是正統王朝。在這些正統王朝中,國祚長的有漢(前202年至220年,包括西漢和東漢)、唐(618年至907年,包括武周)、宋(960年至1276年,包括北宋和南宋,但不包括宋恭帝降元後的流亡勢力)、明(1368年至1644年)、清(1616年至1911年)。

除這些長壽王朝外,還有一些國祚較短的正統王朝,比如曹魏(220年至265年,不含曹操稱魏王時期),北齊(550年至577年,不包括高氏實際控制的東魏),南齊的國祚算是比較短的,479年建國,502年就煙消雲散了。不過這些正統王朝和五代相比,存在時間都算是比較長的了。五代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是頭一個後梁,不算朱溫稱梁王階段,前後只存在16年,907年建,923年被後唐滅掉。後唐923年建,936年亡於後晉。後晉936年建,947年為遼太宗耶律德光所滅。再之後,就出現了一個我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短的正統王朝,這就是後漢。後漢之後是後周,因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王朝被趙匡胤篡奪,前後只有9年。但即使是9年,也比後漢要長一倍以上。後漢的國祚前後滿打滿算也不過4年,也就是相當於你讀完大學的四年。

我國歷史上有兩個後漢王朝,第一個就是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對於現代人來說,更習慣於稱西漢和東漢,但對古人來說,他們更習慣於稱前漢和後漢。比如諸葛亮在《出師表》寫過「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南朝宋範曄在給東漢史寫書時,名書就叫《後漢書》,唐人也把東漢稱為後漢。不過,五代五個王朝的國名在之前都已用過,史家為有所區別,給五個短命鬼王朝前頭加一個「後」字,所以歷史上有兩個後漢。

五代的後漢是劉知遠建立的。劉知遠雖然是沙陀人,但他早已漢化,包括他之前的後唐和後晉。所謂的「沙陀三王朝」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誰能說出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石重貴這些「沙陀人」有什麼本族的特徵?說過幾句本族的語言,本族的字又有誰見過?

五代的傳承非常有意思,除了當時稱為偽朝的後梁,唐明宗李嗣源是唐莊宗李存勖的大將(兼非親兄長),晉高祖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大將(兼女婿),漢高祖劉知遠是石敬瑭的大將,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劉知遠的大將,後來篡位的趙匡胤又是郭威和柴榮的大將。

劉知遠能成為石敬瑭的愛將,和他兩次冒著生命危險救了石敬瑭有很大關係,當然他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突出。任「天下第一鎮」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想取代後唐,就必須扶持自己的勢力,劉知遠因各種原因成為石敬瑭心腹。劉知遠有勇有謀,還非常要臉,這點比石敬瑭強多了。為了拉來契丹人的贊助,石敬瑭認了比自己還小11歲的耶律德光當乾爸爸,還割讓中原的北面門戶幽雲十六州(幽州指今首都,雲州指山西大同)。劉知遠堅決反對,說哪有年長者喊年少者爸爸的?你還能要點臉嗎?然後又反對割地,說契丹人貪財,你每年多送給他們一點錢就能打發了,何必割讓中原門戶?可惜石敬瑭鬼迷心竅,聽不進去。不過在後晉時代,劉知遠還算是比較得寵的,後出任「天下第一鎮」河東節度使,足見石敬瑭對他的無比信任。

公元947年,遼朝滅掉後晉,耶律德光志在做中原之主,可他殘暴荒唐的行為讓中原人根本不認可他,捲鋪蓋回老家了。中原無主,劉知遠在大將郭威的建議下,從太原出發,沿著汾水谷地向西南進發,然後過黃河,經洛陽殺到國都開封,建立了後漢王朝。

後漢的疆域並不小,北線約以天津、河北保定、山西代縣為界,西線約以寧夏、甘肅平涼、陝西寶雞為界,南線約以陝西安康、湖北荊門附近、淮河為界(不包括淮河以北由南唐控制的海州和泗州)。就具體省份來說,後漢疆域包括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山西省大部、河南省、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湖北省北部、陝西省中部和南部、寧夏北部,是一個大型王朝,就是存在時間過於短暫。

圖-開封古城

劉知遠於947年初稱帝,進開封沒幾個月就駕崩了,兒子劉承祐繼位。劉承祐是個輕佻的皇帝,身邊的幾位大臣都是油鹽不進的狠角,如楊邠、史弘肇、蘇逢吉、王章,只有郭威算是個正常人。後漢王朝特別能折騰,君臣們殺來殺去,結果鬧出慘絕人寰的乾祐之變,三大臣被殺。在外帶兵的郭威僥倖活得一條命,但在京家屬全部被殺,包括養子柴榮的幾個兒子。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郭威率兵南下找劉承祐要說法,劉承祐兵敗被殺。郭威肅清反對勢力後,於公元951年稱帝,建立了後周王朝。

後漢為何只存在4年就滅亡?郭威曾和大臣有過一段對話。郭威說劉知遠建後漢以來,多殺仇人和滅人之族,結怨天下,所以滅亡太早。後漢是史上少見的殘暴王朝,從劉知遠到史弘肇、蘇逢吉,崇尚酷刑嚴法,不珍惜人的生命。比如劉知遠下令抓到小偷就處死,不管他偷了多少。蘇逢吉更是建議抓到小偷後殺他全族,好在此法被眾人否決。後漢律法太過酷暴,弄得人人自危,這也是郭威後來能翻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最小的正統王朝,五代後梁到底有多小?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王朝,有正統王朝和「偽朝」之分。所謂「偽朝」,就是不為本朝代之後的大型王朝承認的。比如王莽篡西漢建立的新朝,在之後的東漢王朝看來就是偽朝。明朝之後的南明,在將其消滅的清朝看來也是偽朝。所謂正統王朝這個就好理解了,就是像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 中國最短命的正統王朝,總共只有2位皇帝,創建不到4年便滅亡
    據格瓦拉同志統計,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中,出現過的政權有幾百個,但是按照正統的標準,按照疆域大小,按照威望強弱,可以稱為王朝的政權只有二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朝代中,最「短命」的非劉知遠創立的後漢朝代莫屬,立國不到4年就滅亡了,前後只有2個皇帝。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後漢這麼「短命」?所有,都要從劉知遠的經歷說起。劉知遠,晉陽人,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出身於沙陀族貧民家庭,年幼時隨養子李嗣源(後唐)到河東節度使李克部下當馬卒,生活十分艱苦,30多歲時搶到農家女子李三娘為妻,才算是成家。
  • 金國才是佔據中原的王朝,為何卻不被視為正統?
    在這五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朝代的更迭時常發生,甚至很多時候都出現過好幾個政權並存的場景,如東漢末年的三足鼎立、晉朝之後的南北朝對峙等等。為了方便記憶複雜而繁多的朝代,人們想出了許多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如"夏商周秦與兩漢, 三國歸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後十國, 北宋南宋元明清"等等,用以大致表示中國歷史的演進。
  • 剪不斷,理還亂 帶你理清混亂的五代十國
    我們大多數人講唐、宋、元、明、清,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唐朝滅亡的時間是公元907年,而北宋建國是公元960年,中間空了53年的歷史,這53年就一個字——「亂」,我們稱之為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又分為五代和十國兩部分,我們可以理解為五個異性爸爸帶著十個養子,養子們基本上奉爸爸們為正統,而爸爸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一個輪流坐江山。
  • 時勢造奸雄: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
    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五代十國的歷史。梁唐晉漢周5個朝代共53年(公元907~公元960年),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是後梁(907~923)共16年,存在時間最短的後漢(947~950)只有3年。
  • 正統王朝中,哪個王朝的疆域最小?
    什麼是正統王朝?就是在二十四史中被承認的,比如大的唐宋元明清。小一點的有宋齊梁陳,各有自己的專史。陳朝疆域只有120萬平方公裡,似乎是最小的。其實有一個正統王朝的面積比陳朝還小,是哪個朝代呢?圖-五代十國疆域圖公元907年,梁王朱溫廢掉唐朝小皇帝李柷,建立梁朝。但是這個所謂王朝,面積小的有些寒酸。朱溫建立的梁朝,被世仇晉王李存勖滅掉之後,五代的後面四代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不承認朱梁,稱為偽朝。
  • 五代十國,到底誰才是正統?糾結的這個正統有意義嗎?
    但後來的王朝,就不這麼折騰了。總共就十二個月,再推就給推沒了。朔是每年的初一。而正朔連在一起則是每年的第一天,是曆法的開端。所以,奉誰的正朔,就是一個政治問題。金朝打得南宋求和,於是強命南宋奉自己家的正朔。這就表明南宋作為一個朝代已經結束了,現在是大金的朝代。當然,還有跟五行說聯繫起來德。
  • 五代十國沒那麼亂,三分鐘帶你了解這段歷史!
    五代十國是存在於唐朝之後,宋朝之前共計54年的時間裡。等於是宋朝皇帝趙匡胤是這個時代的終結者。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偉大,也就是他完成了中國的大一統。最起碼結束了中原長期的戰亂,給百姓提供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先說五代是哪五代?梁、唐、晉、漢、周就是所謂的五代。
  •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當政者都不是漢人,但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王朝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當政者都不是漢人,但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王朝我國歷史上的王朝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元諸王朝,當政者都不是漢人,但是他們都認為自己是正統王朝,不是僭偽政權。遼、宋對立時期也同歷史上幾個互相對峙的政權存在一樣,雖然有兩個或幾個王朝並存於中國土地上,但是每一個政權都聲稱只有一個中國,只有自己代表正統,其他政權都是僭偽政權,於是就有了「正統」之爭。在爭正統的同時,各個王朝又竭力消滅對方,把全部領土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成為名副其實的統一王朝。遼朝自建國後便想滅宋,直接統治中原。
  • 金國滅了北宋,攻下大半個中國,為何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
    南宋懼怕強大的金國,對其俯首稱臣,按常理來說,南宋已經不具備正統王朝的地位,金國才是正統,為什麼歷史上被承認的正統王朝卻是南宋,而不是金呢? 就南宋而言:趙構是唯一的沒被抓走的皇子,他的帝位是承襲於父兄,而北宋是正統王朝這是毫無爭議的。
  • 稱帝進行曲:中國古代開國君主的皇權開幕式(五代篇)
    文 | 江隱龍五代十國的兩條正統之路曹丕在《終制》中曾經感嘆「未有不亡之國」,唐朝也是如此。「白馬驛之禍」後,四鎮節度使朱溫逼迫唐朝末代君主李柷禪位,曾無比強大的唐朝終於在藩鎮割據的混亂中滅亡了。然而,朱溫建立的後梁以及四個後繼王朝均並沒有統一天下,南北朝時代的天命亂象在這一時期再次迸發。
  • 宋和遼究竟哪個才是正統王朝?
    但也有人認為,宋朝不能成為正統,最大的軟肋就是北宋的疆域,在大一統王朝中實在是太小了。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篡奪後周天下,建立北宋。趙匡胤上承周世宗即將統一的基礎,次第削平南方諸國,其弟趙光義又於公元979年滅掉北漢。但是趙光義顯然不滿足於此,剛滅北漢,將士還沒休整,他就急忙北上進攻遼朝控制的幽州,去填五代晉高祖石敬瑭為中原王朝挖下的巨坑。
  • 後漢皇帝列表,五代第四個王朝只有三年時間兩任皇帝一閃而過
    封建歷史上除了劉邦外還有一個"漢高祖",即後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生活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眼光和時勢共同促成了劉知遠走向前臺。而建立後漢後,坐穩江山則靠的是"眾望所歸"和他的能力。劉知遠先是主動稱臣,以換遼國信任,後來當發現耶律德光根本管理不好中原的時候,趁亂建立後漢,昭告天下獎勵那些抗遼的民間武裝,見到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獎罰措施,以此為大旗換得了前朝後晉官民的眾望所歸。待到耶律德光自己都做不下去,打算回老家路上卻又病死的時候,劉知遠揮師南下一舉佔領開封並建都。
  • 正統王朝是如何劃分的?原來只要認可華夏文化便可稱為正統王朝
    百科給出的正統朝代的定義,通常指作為一個朝代的統治政權被民眾及後世所認可的程度,包括正史的評價。何為正統?正統說多來自亂世,如與中原王朝對峙的少數民族朝代或者外族入侵朝代,如五胡十六國時期,與中原王朝對峙的五胡政權,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朝代。如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因曹魏承漢並下啟西晉,正史三國志也尊魏為正統,故三國時期的正統就為魏。
  • 劉秀作為一代開國之君,為何甘為做一個繼承西漢的皇帝?
    新朝滅亡後,天下仍存在一種短暫的割據局面,群雄並起,中原逐鹿。打倒王莽後,劉秀得了隴望蜀,一統天下,最終建立了東漢。儘管這裡面的劉秀也算是劉邦的後代,屬於皇族。但是他並非皇族直系親屬,血緣關係較遠,且劉姓宗室經過漢武帝推恩令洗牌後,早已經不是那麼值錢了。劉秀起兵的時候只是南陽的富農。最為重要的是,在劉秀建立東漢之前,已經有了玄漢王朝,繼承了漢朝的血脈。
  • 地圖上的五代十國:一分鐘帶你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它起自唐末的藩鎮割據,並通過相互之間的吞併到了晚唐時期,也就逐步形成相對較固定的割據,今天丸子用地圖為大家理清一下五代(907年-960年 )和十國(902年-979年 )的歷史。1.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東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位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劉邦擊敗了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王朝,這就是漢第一次被當作國號使用,以後會有很多次被使用,很多政權還自稱是漢朝後裔,他們大多姓劉,姓劉的建立的政權中只有劉裕建立的國號叫宋,其餘的都叫漢。西漢一共經歷12帝,享國210年,與東漢統稱為漢朝。經過漢初文景之治,西漢在漢武帝時期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開拓疆域,奠定漢武盛世局面。
  • 延續千年的正統之爭,宋、遼、金為何都稱自己是正統王朝
    宋遼和解後,互稱正統,只不過宋稱遼北朝,遼稱宋南朝。中國王朝有兩種朝代,一種是中原王朝,一種是徵服王朝。宋朝以後的朝代,都是繼承遼一方的,金,元。後來以宋朝大小明王起義,明朝繼承徵服王朝元朝的正統性。後金無正統,是在入關後剿滅李自成,並且以明朝的名義繼續向南,打敗南明多個政權,最後統一的最後一個徵服王朝。
  • 華夷之辨:為何清是我國正統王朝 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華夷之辨:為何清朝屬於我國正統王朝,而日本則是外族入侵!而時間到了隋唐之時,中原王朝東北部,出現了強大無比的高句麗。但是高句麗只是屬於割據政權,因此隋唐幾代帝王都想將它嗎滅亡。因為東北自古在我們眼中,一直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到了唐朝,殲滅高句麗之後在東北設立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等。
  • 元朝是正統王朝嗎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來答一下何為正統王朝?「正統」一詞出自《春秋》一書,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漢書》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所謂正統王朝,一般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天下的華夏王朝,但隨著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被胡族控制,華夏衣冠南渡,此時誰為正統就存在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