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一年一度七夕至。七夕之時,讓我想起的,不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反倒是白居易的《長恨歌》。大唐皇帝與貴妃的愛情故事,纏綿悽惻,時隔千年之久,讀來仍然讓人掩面嘆息。
牛郎織女的故事,屬於神話傳說,有些虛幻。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卻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往往讓更人動心。而讓我柔腸百轉的,卻是那悲劇的結局和白居易寫作的功力——沒有誰,能將一段愛情悲劇演繹得讓人如此感動和感傷!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楊貴妃死後,託夢給唐玄宗,傾訴自己的心意。此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成為千古名句,寓意對愛情的忠誠與堅貞。
愛情喜劇,能感動人心,但愛情的悲劇,往往更吸人心魄。我想,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故事之所以讓白居易這麼喜歡,花了這麼多的筆墨去抒寫,也在於她的悲劇色彩。如果沒有馬嵬坡之變,如果她和唐玄宗能恩愛到白髮,那麼這一段愛情故事,也就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了。
同樣以悲劇收場而讓人唏噓的愛情故事,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段以「同學情」而延伸出來的愛情故事,最終以「化蝶」來升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比唐玄宗和楊貴妃更悲催,因為他們,連在一起恩愛相守過的時間都沒有!
然而,從對愛情的忠貞角度來看,梁山伯與祝英臺似乎是比那一對更完美的。因為,唐玄宗雖然寵愛楊貴妃,但卻在馬嵬坡為了自己的江山而捨棄楊貴妃。在這一點上,其實,我是不太喜歡這個男人的。哪怕很多人說他是不得已,因為他坐在那個位置,有身不由己的苦衷。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他的藉口。他所眷戀的,仍然是他的江山,他高高在上的皇權。
一個男人為了一個女人去「死」?似乎誰都說是不值得的。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不值得」這樣的話語更能經常聽到。我想,唐玄宗當時的心裡,應該也是這麼想的。他會覺得,對於楊貴妃的愛,雖然很深,但還沒有到為了她而放棄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江山的地步。
作為一個皇帝,要什麼樣的女人沒有呢?皇宮佳麗三千,楊貴妃能夠獨寵,也是她的運氣吧。傳說,楊貴妃長得像唐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武惠妃,也就是楊貴妃的前任丈夫李瑁的親生母親,所以,很多人說,楊貴妃之所以得寵,也是這個原因。
不過,對於這點,我覺得只是一個巧合而已。且不說楊貴妃年輕又長得極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啊),又擅長音律(唐玄宗也同樣懂音律的呀),所以,這兩個原因,才是真正讓唐玄宗喜歡楊貴妃的理由。
我們都說,夫妻之間,有共同的愛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個君王,一個妃子,能有這樣心意相通的音律和諧,這也是自古少有的。「皇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何其的榮幸與風光!
相比之這樣的榮譽,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處境自然是比不得的。他們之間,屬於「女強男弱」的局面:梁山伯只是一個窮書生;而祝英臺家,則是有錢人家,所以她的父親不願意她嫁給一個窮小子。這是天下的父母心,到今天,因為家庭貧富而受阻的愛情也仍然是有的。
梁山伯除了會讀書,別的什麼都不會。「百無一用是書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如果書生不能做官,他就一文不值。在和祝英臺同窗時,他的做官潛能是沒能讓祝英臺的父親看到的,所以,家長不同意這樣的親事,雖然勢利,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但愛情的發生,不會因為身份、家境而停步。其實在古代,感情是相當純粹的:愛就愛了,沒有別的因素在裡面。為愛而「死」,也算是對愛情的一種交代吧。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古往今來,多少愛情故事讓人痴迷和落淚!愛的力量,經久不息,無論在哪個朝代,哪個國度,都同樣煥發動人的光芒。
雖然愛情悲劇更能感染人心,還是希望世間少些悲劇的發生,畢竟,那都是以「死」作為代價的。生命可貴,人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死。哪怕「幸福的家庭大同小異」,我還是願意看到世人的愛情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所以,七月七,長相思,還是祝福天下的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