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賣菜前景到底咋樣 鄭州生鮮電商市場大起底

2020-12-19 河南頻道

原標題:鄭州生鮮電商市場大起底 網上賣菜前景到底咋樣

繼去年菜籃網獲得8000萬元A 輪融資後,日前又一家河南本土生鮮電商平臺蓮菜網也獲得了2000萬元的A輪融資,近幾年興起的生鮮電商市場也再次引來不少關注。目前鄭州生鮮電商市場到底咋樣,網上賣菜前景如何?

資本對河南生鮮電商發展持樂觀態度

6月18日,「蓮菜網」與中原證券旗下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中鼎開源宣布達成戰略合作,至此,此前蓮菜網估值2.5億元、融資2000萬元的傳聞靴子落地。

談及和蓮菜網的合作,中鼎開源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劉衛東表示,從去年9月接觸蓮菜網到現在,他們已多次對蓮菜網平臺下遊客戶和種植基地合作夥伴進行了訪談,並多次在凌晨對蓮菜網配送中心突擊考察。

而對於此次資本與電商的「聯姻」,蓮菜網創始人胡建強則把它比喻為「一見鍾情」。胡建強表示,在此之前已有省外投資機構前來洽談,不過考慮到蓮菜網此次「融資源要遠大於融資本」,對單純的資金注入並不迫切,因此並未接受省外投資機構拋出的「繡球」。

對於蓮菜網此次獲得2000萬元A輪融資,相關資本界人士認為,能得到資本青睞的平臺大都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在生鮮電商行業發展日趨理性和資本寒冬背景下,蓮菜網能夠在二線城市拿到這麼多A輪融資實屬不易。這也充分體現出,資本對於河南這樣一個人口大省生鮮電商發展的樂觀態度。

生鮮電商不好做大部分處於虧損狀態

據悉,目前蕭記燴麵、皇宮大酒店、煜豐汴京烤鴨、阿五黃河大鯉魚等百餘家品牌餐飲所需食材中有相當一部分都通過蓮菜網直接選購。而菜籃網所開展的新鮮蔬菜配送業務已覆蓋鄭州市區絕大部分區域。

一邊是蓮菜網、菜籃網等平颱風景獨好,另一邊則是不少生鮮電商平臺苦苦支撐,甚至有平臺坦言已熬不下去。記者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僅2016-2017年間,就有14家生鮮電商企業倒閉,如鮮品會、菜管家、美味七七等。被譽為「線上最後一片藍海」的生鮮領域,怎會出現如此巨大反差?

生鮮電商上演冰火兩重天,其中滋味恐怕只有在裡面摸爬滾打的人,才能道出一二。鄭州一家不願具名的生鮮電商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生鮮電商雖發展迅速,但盈利的不多,他們公司就處於虧損中。同樣,菜園網創始人程東亮也認為,生鮮電商並不好做。

「全國生鮮電商有4000多家,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7%則是巨額虧損。」程東亮表示,生鮮電商與其他網際網路項目是有區別的,因為生鮮電商更偏重於區域性,雖然它的規模上來了,但實際經營和盈利卻不甚理想。

生鮮電商為何幹不過路邊夫妻店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國內生鮮電商2016年的整體交易額約900億元,比2015年增長80%。而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的報告則顯示,中國生鮮電子商務市場或將在未來三年內呈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有望超過150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50%。但多數生鮮電商為何不賺錢呢?

「與傳統渠道相比,生鮮電商所經過的流通環節和遷移成本,一個都不會減少,反而還多出了幾項額外成本。」程東亮表示,之前他一直疑惑,街頭很多賣蔬菜水果的夫妻店都能賺錢,生鮮電商投資這麼大,為什麼卻不賺錢,「其實原因很簡單,街頭的小商店都是批發些蔬菜回來賣,除了店面和水電成本外就沒啥其他成本了。而生鮮電商平臺,不管是採購還是運輸環節,包括其後的倉儲和配送等都有不小成本。」

上述不願具名的生鮮電商平臺負責人也表示,最開始時他們的設想是去掉各種中間環節,讓新鮮蔬菜從田間地頭直達百姓餐桌,但後來發現「產地直採」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因為直採成本更高。同時,由於一些餐飲店所需的食材本地就不產,必須到蔬菜批發市場選購。

據介紹,目前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的生鮮蔬菜除了一些銷量大的蔬菜是進行源頭採購外,其他都是通過蔬菜批發市場採購。

生鮮電商與線下實體店結合是趨勢

「生鮮電商主要是供應鏈成本比較高,物流環節的成本在生鮮電商各項成本中佔了最大的一部分,」程東亮說,生鮮電商經營中涉及的成本主要是採購、人員和運營成本,而每一項都不是小支出。並且受地域影響,生鮮電商一般都要在本地建保鮮庫等來儲藏採蔬菜。

在採訪中,有生鮮電商平臺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物流不能及時跟上也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據介紹,不少生鮮電商平臺都是顧客下單之後,第二天才能收到貨物。對此,蓮菜網總經理丁寧表示,融A成功後60%資金將用於平臺生產和倉儲物流建設。

記者也留意到,國內規模最大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百果園去年登陸鄭州後,在不斷開設門店時,也進行「網售」業務,而其開設的各大門店則成了發貨「倉庫」,配送人員使用的也是相關網絡公司的「騎手」。記者從百果園方面了解到,目前網售方面的成交量還不錯。

對此,程東亮等人都提出,未來生鮮電商與線下實體店的結合,是一個必然趨勢。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線上與線下企業從對抗逐漸走向相互滲透並探索新零售模式,將成為2017年生鮮電商發展的趨勢。

在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看來,今後,生鮮電商將獲得更快發展是大勢所趨,發展資金將更充沛,發展技術將更成熟,發展網絡將更健全。但生鮮電商由於其對商品儲運和配送的特殊性,不能及時配送到位或者因受熱受凍受潮等原因導致商品質量出現問題,都會給投資方帶來信譽和市場損失。因此,生鮮電商一定要與實體店結合,從而實現配送的及時性和質量的保障性。同時,生鮮電商前期投資巨大,市場對其品牌和信譽要求更嚴,建議投資方應具有較強實力和較高信譽度,不要急於求成,要對市場先培育再盈利。( 米方傑/文 邱琦/圖)

相關焦點

  • 京東生鮮類商品均從正規渠道進貨 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前景預測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新發地市場暫時停業後,多家生鮮電商平臺第一時間採取行動,在嚴把質量關的同時加大對北京市場的供應力度,全力保障市民的菜籃子
  • 「賣菜」真的是個好生意嗎?
    據統計,在生鮮行業最火爆的2015年,國內共有4000餘家生鮮創業公司,然而活到現在的卻寥寥無幾。那「賣菜」到底是不是個好生意?巨頭們紛紛入局又是看中了什麼?今年2月,美團調整組織架構後成立了兩大創新業務事業部,分別是負責生鮮業務的小象事業部、負責餐飲供應鏈業務的快驢事業部,從組織架構層面,美團對生鮮業務的重視可見一斑。無獨有偶,一直與美團在外賣市場捉對廝殺的餓了麼,也看上了「賣菜」這一市場。據晚點LatePost報導,餓了麼內部正在孵化一個名為「餓鮮達」的新項目,與菜場合作運營,主打「在家就能逛菜場」。
  • 巨頭入場生鮮電商,功夫卻都在投資之外
    先是6月,在程維要求下,滴滴開始在成都試水社區團購項目「橙心優選」,似乎想跳出自己的優勢領域進軍生鮮電商。看到程維入局,與之相愛相殺的美團王興立馬作出反應。7月7日美團宣布推出美團優選,把賣菜業務拓展到社區,而後通過組織結構調整提高了生鮮業務在整個美團系統中的戰略地位。
  • 生鮮電商平臺「我廚」暫停服務 賣菜這件小事,為何這麼難?
    在生鮮電商市場中,運費高低向來是競爭砝碼。之前,不少生鮮電商推出無門檻免費配送,即使消費者只買一把蔥,也能免費配送上門。但現在,大部分生鮮電商推出有條件配送服務,比如消費滿數十元才免運費,或者由用戶支付每單5元以上的配送費。同時,越來越多的生鮮電商引入前置倉模式,希望產品離消費者近一些,儘可能減少運輸成本支出。
  • 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電商領域有句話:「得生鮮者得天下。」不過生鮮市場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4%盈虧平衡,88%虧損,70%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那麼生鮮電商這個盤子到底做的怎麼樣了呢?市場又如何呢?
  • 社區生鮮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圍繞數萬億元的社區生鮮銷售市場,傳統的農貿市場、生鮮超市、生鮮電商及後起的社區生鮮小店等四股力量正呈群雄對陣之勢,必定導致銷售市場的深度洗牌與再次裂變。 除此之外,將來社區生鮮銷售市場已顯現出主體架構非均衡再組合、供給端O2O將變成普遍王道、網上策應增加門店坪效、要素配置向供應鏈上遊移動、區域龍頭漸次崛起、中小城市蓄勢爆發、商業盲區獲得全方位覆蓋、情景體驗與精確定製盛行、品牌延伸多向發力、資產布局快馬加鞭等鮮明的發展趨向。
  • 2020年生鮮電商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 2020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發展...
    生鮮產品電子商務,簡稱生鮮電商,指用電子商務的手段在網際網路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水果、蔬菜、生鮮肉類等。生鮮電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大趨勢而發展。**年被視為生鮮電商發展的元年。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認為,我國網購網民數量自 **年以來逐年提升, 尤其手機網購用戶在近**年間呈較快增長,網購逐漸滲透於居民生活,成為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生鮮電商也得以較快發展。
  • 生鮮電商來勢兇猛,菜市場是否真的消失
    市場管理人員說,因為大客戶增多,菜市場的不景氣對這裡影響不大。不過有不少供貨商反映,這幾年來拿貨的個體菜販的確是變少了,拿貨的數量也減少了不少。  生鮮電商來勢兇猛  12月11日,京東集團表示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雙方將在數據、技術、倉儲和短鏈物流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更好地紮根於下沉市場。
  • 阿里騰訊美團入局,網際網路巨頭「燒錢」賣菜,消費者:薅羊毛真香
    問題是,巨頭為何不惜燒錢也要將賣菜進行到底,這次薅羊毛的機會,又會持續多久呢?01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賣菜社區團購併非新鮮事物。早在2016年,就有先知先覺者試水這一細分市場。02市場到底有多大?說起社區團購,不得不從電商說起。過去幾年,中國電商的市場空間不斷打開,消費者也養成了網上購物的習慣。由於用戶慣性的線下消費習慣,以及生鮮在運輸倉儲過程中面臨諸多不可控因素,生鮮電商的市場滲透率一直不高。
  • 跨境電商、母嬰電商、生鮮電商…電商分類到底有多少種?
    其中,天貓為56.5%,依然佔據過半市場份額,位居第一;京東憑藉「6.18」的促銷活動,市場份額由2015年Q2的24.8%擴大至26.8%;唯品會由2015年Q2的3.5%提升至3.8%,連續四個季度市場份額位居第三;蘇寧、國美、噹噹等主流電商平臺的市場份額也基本維持穩定。隨著各類垂直電商的壯大和人民消費觀念的改變,這樣大而全的綜合網購平臺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在購物的場景中的需求。
  • 生鮮電商來勢兇猛 菜市場是否真的會消失?
    市場管理人員說,因為大客戶增多,菜市場的不景氣對這裡影響不大。不過有不少供貨商反映,這幾年來拿貨的個體菜販的確是變少了,拿貨的數量也減少了不少。  生鮮電商來勢兇猛  12月11日,京東集團表示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雙方將在數據、技術、倉儲和短鏈物流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更好地紮根於下沉市場。
  • 生鮮電商牛肉賣25元一斤,比市場便宜很多,為何有人卻說不是好事
    同樣在市場上,鮮牛肉賣65一斤,生鮮店賣55元,但在生鮮平臺,既然只需要花費24.5元,就可以購買到一斤的量,這麼大的價格差距,我想很多消費者,都知道如何選擇。除了以上兩種,其他的果蔬價格,也是比線下賣的要便宜多了,這也是為何有人選擇生鮮電商放棄實體店的一個原因。
  • 一場疫情,能否讓持續虧損的生鮮電商行業扭虧為盈?
    從偶爾體驗一把到賴以生存,這些生鮮電商們似乎迎來了顯而易見的春天。但是,特殊時期無法出門,出門沒有地方買菜的情況,會逐漸恢復正常,超市、菜場會逐漸開業,那些居家隔離期間的剛需也會逐漸消失,成為過往的記憶。留給生鮮電商的課題是:如何長時期地保持用戶使用習慣,讓客戶不至於被實體店逐步開放而流失。
  • 網上買菜火爆,但行業危機已悄悄來臨
    全國第一家生鮮電商平臺易果生鮮就誕生在上海,後來在全國風靡的盒馬鮮生第一家店也是開在上海。易果生鮮之後,莆田網、天天果園、淘寶網生鮮頻道、京東生鮮頻道、順豐優選等生鮮電商平臺紛紛先後上線。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迎來第一次爆發,共16家公司獲得了近30億元融資。可惜無情的資本市場很快就讓瘋狂的創業者們嘗到了苦果。
  • 社區生鮮巨頭錢大媽入駐鄭州,細數曾與國際鄭錯過的生鮮店
    社區生鮮店和網際網路生鮮巨頭究竟誰更勝一籌?錢大媽正式入駐鄭州,不足100㎡門店首日賣出70頭豬30隻羊11月28日,鄭州遠大理想城小區,錢大媽在鄭州的首店正式營業,在小區道閘廣告上,「買菜來樓下,就選錢大媽」的宣傳標語赫然醒目。
  • 北大彭波:為「社區電商」辯: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不能賣菜?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一張謠言的截屏圖片,把社區電商及網際網路平臺賣菜的網絡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社區電商遭到全網鄙視——網際網路平臺賣菜不應該剝奪菜販子的生存權利!對此,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深圳)院長彭波教授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社區電商是網絡購物進入社交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對供給側結構改革所做的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
  • 【電商風雲人物】是誰把菜農的蔬菜水果,搬到了網上賣?
    2007年,他開始涉足電商行業,從當時新興的3D電影眼鏡電池入手,做起了線上營銷生意。2013年,劉強考察發現手機鋼化膜有著較好的市場前景,開始在線銷售手機鋼化膜,真正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當時,手機及副產品快速發展,短短幾年後,同行業競爭激烈,鋼化膜利潤空間下滑。2016年底,劉強在天貓上開設以銷售壽光蔬菜為主的商店,開始嘗試生鮮電商。
  • 武漢:電商網上配送生鮮 日均「非接觸送菜」超16萬單
    15家電商網上配送生鮮 日均「非接觸送菜」超16萬單 長江日報訊(記者黃琪)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為儘可能減少市民外出、減少人員聚集,武漢市鼓勵支持開展生鮮網上配送業務,實現「非接觸送菜」。
  • 跨界咖啡和生鮮,中石化真正想要的是打進便利店市場
    眼下,生鮮電商正遭遇這樣的突然襲擊。中石化這個「賣油翁」,最近開始賣菜了。只要在App上下單,去加油站加油的時候,順便就能把菜提了,全程不需要下車。中石化這種「一鍵到車」的賣菜業務,減少了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在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之前,可能是最適合當下情勢的一種方式。
  • 叮咚買菜創始人、CEO梁昌霖:疫情未改變生鮮電商本質 正重啟進京計劃
    全民居家隔離,出行不便,但生活依然要繼續,生鮮電商成了大家「宅」家期間的「續命法寶」。因此,在很多行業一度停擺的時候,一批生鮮電商訂單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作為近兩年生鮮電商中越來越活躍的一員,叮咚買菜在此次疫情中的搶眼表現,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家從上海跑出來的生鮮電商「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