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
四川衛視《四川新聞》
播出新聞
《新機制,讓園區產出更多,農民腰包更鼓》
點讚南充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
(8月24日《四川新聞》)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是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在園區創建過程中,我省各地積極創新模式,構建利益聯結新機制,讓園區的產出多了,農民的腰包更鼓了。
記者 李默:這裡是隆昌市普潤鎮印壩村,在我身後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而在水下是盡情撒歡的魚蝦,這就形成了魚蝦、水稻共生的循環種養模式,可以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記者在園區看到,實行稻漁種養的農田頗有講究,基本都是在田埂邊挖一條「L」或「U」 字型的深溝養蝦,農田的中央則種上水稻。這樣既方便機械化耕種和收割,也讓深水裡養殖的蝦個頭更大。這樣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給土地效益帶來了明顯增加,普潤鎮黨委書記卿劍鋒給我們算了一筆帳。
內江隆昌市普潤鎮黨委書記 卿劍鋒:(每畝)用10%的田來開溝養稻漁或稻蝦,可能要損失200塊水稻的錢,但是我們能得到200斤以上的魚,10塊錢1斤,也就是說把200塊錢的稻穀換成2000塊以上的魚。如果換成小龍蝦,能夠得到3000塊錢的收入。
不過,效益背後也有隱憂,養蝦的經濟價值這麼高,會不會「反客為主」?隆昌的做法是規範稻田開溝比例,每畝不高於10%,以「控量化」養殖來保障主糧產量。
內江隆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鍾輝:主要是對老百姓規範開溝、規範種養、綠色種養這種模式進行獎勵和補助,最高能夠達到每畝1350元,包括保險補貼,支持老百姓發展稻蝦綜合養殖。
截至目前,隆昌已發展14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項目,稻漁總產值6.6億元,小龍蝦產量7200噸,約佔全省20%,排名全省第一。2019年,隆昌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榮獲全省首批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一路向北,我們來到了位於南充儀隴的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在園區核心區銅鼓鄉九龍山村,村民張高春去年返鄉創業,承包了264畝高標準桑園,效益可觀。
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九龍山村村民 張高春
今年上半年養了兩季蠶了,賣了1600多公斤繭子了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大概有10多萬,接下來想擴大規模,爭取多養兩三季(蠶),將今年產值達到30多萬。
儀隴在發展蠶桑產業中創新經營模式,引進龍頭企業流轉土地統一建基地和配套基礎設施設備,再返租倒包給新型經營主體或職業農民管桑養蠶,與蠶農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既有利於保證蠶繭質量,另一方面由於有固定的銷售渠道,也穩定了蠶繭價格,實現雙贏。
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黨委書記 陸華銘
我們大量的村民都在裡面務工,每個月的收益,老百姓大概在1500到2000元,業主的收益每年大概在15萬元左右。
良好的蠶繭加工能力,是儀隴蠶桑產業突飛猛進的重要支撐。當地自建10個收儲分揀中心,提升全產業鏈綜合效益。
2019 年生產絲綢服裝100萬件、蠶絲被2萬床。截至目前,儀隴縣優質桑園已達10萬畝,每年可以生產優質蠶繭14000噸,產值達6億元。
南充市儀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趙毅
繼續擴大基地規模,今年準備秋栽桑2萬畝按照鄉村振興,農旅結合的要求,實現農旅,蠶桑與旅遊相融,大力發展我們的蠶桑二三產業。
構建「企業+園區+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我省已帶動建成農民合作社1.57萬個、家庭農場1.37萬家,推動建立產業化聯合體200個以上。全省879萬農民入園就業,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4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7%。
今日(8月25日)
《四川經濟報》頭版整版
圖文報導
《南充:「農」情飛歌話振興》
點讚南充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8月25日《四川經濟報》頭版整版)
南充:「農」情飛歌話振興
四川南充,以滿腔的熱情擁抱著現代農業,正濃墨重彩地書寫著農耕新故事、「農」情新篇章。
(西充廣綠果蔬園的有機番茄掛滿枝)
南充,巴蜀人文勝地,果城綢都名邦。千年時光,孕育出三國文化、絲綢文化、紅色文化和春節文化。
南充,曾有三國名將,護百姓安康;今有百萬鄉親,興萬頃農桑。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當前,我國農業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也是四川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黃金期。
四川,是中國的農業大省。南充,是四川的農業大市。
「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推進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曾殷殷叮囑。
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多次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既是做好四川工作的根本指針,也為我們提出了實踐課題。總書記出了題,我們就要答好卷。
把總書記為四川發展作出的總體擘畫一步一步變為現實,四川各地正在努力。
「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構建『5+5』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定不移推動南充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南充市委書記宋朝華表示。
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南充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堅持園藝化、科技化、設施化,堅持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全力做大糧油、生豬、晚熟柑橘等5大主導產業,做優蠶桑、中藥材、牛羊等5大特色產業。
時光印證,南充現代農業,穩築高樓。近年來,南充以鄉村振興為統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三產融合為路徑,構「3+N」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體系,建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新建高標準農田33.2萬畝、特色產業基地32.8萬畝,「好充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幾年前,南充提出「155」發展戰略。「1」是目標,建設「成渝第二城」;「5」為路徑,包括培育現代農業等「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實施城市建設等「五大板塊重大工程項目」。2019年,南充市現代農業產業高位突破,實現產值1108億元。
千年農耕史,今日寫新篇。處暑時節的南充大地,飛揚著一首首現代農業發展之歌,「農」情盎然,振興勢起,讓人為之喝彩叫好。
(四川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箱箱
「生態」「有機」金針菇、杏鮑菇頗受市場青睞)
歌裡的新故事:
荒地變良田 農民掙股金 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走在8月的鄉間,柏油路面平坦寬闊,路邊花果飄香,阡陌間水波粼粼,白牆灰瓦的房屋錯落有致,這樣的農村,引人駐足眺望。
打鼓山村,位於南充市南部縣東壩鎮,這裡是南充市百萬畝晚熟柑橘產業園的一部分。「以前可不是這樣,全村90%的地都荒著,很可惜,但在村裡掙不到錢,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留村的多是老年人,只能在家門口種點傳統農作物自給自足。」打鼓山村副書記劉永凱說,他曾在外省做水果生意,作為農村娃,看到村裡土地撂荒,十分心疼。
「我剛回村想流轉土地種柑橘時,很多村民都不同意,擔心他們的地沒了,原有的收入也沒了。現在,全村的土地都流轉出去了,我個人流轉了1500畝,僱了40個村民,他們每人每月可掙到2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流轉、年底分紅,收入比以前多很多。」劉永凱說,開始他也沒底,但這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部縣晚熟柑橘規模越來越大,村子發生巨變,農民收入大增,他的信心也越來越足,曾讓他最擔心的年輕勞動力少的問題,他也預測會逐步改善。
劉永凱的猜想,在南充市儀隴縣銅鼓鄉九龍山村得到證實。曾在外打工多年的90後村民廖千,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前,我在外打工,每天忙忙碌碌,一年下來除去開支,幾乎沒有結餘。現在,我回到村裡,家裡的地流轉給公司建桑園、蠶房,我從公司承包桑園,養蠶、賣繭,還幫公司育蠶,幾項收入加起來,今年收入20萬元沒問題,比打工強太多了,還能照顧父母孩子。除了我,村裡還回來了好幾個年輕人。」
南充的現代農業,吸引著農村的「歸雁」,也吸引了城裡人「下鄉」。
羅強,一名地道成都人。2017年,他聽說南部縣要打造晚熟柑橘產業園,還出臺了系列招商引資政策,便毅然「下鄉」到了南部縣東壩鎮大乘庵村,承包了1000畝晚熟柑橘園,成了村裡的種植大戶。「我們村的老百姓,每年都有租金、薪金和股金『三金』收入,比我剛到村裡時翻了幾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2019年,南充區域化、流域化、全域化布局,集中連片發展優質糧油、晚熟柑橘等「3+N」特色主導產業,建「中國晚熟柑橘之鄉」和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拓蔬菜、蠶桑等特色產業基地,新增畜禽規模養殖場1498個;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450萬畝,新(改)建提灌站320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59%;建成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56個,園區數量、資金額度均列全省首位。
「要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統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現代農業千億產業集群為支撐,加快創新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擦亮南充農業大市這塊金字招牌。」宋朝華表示。
(閬中市張飛牛肉有限公司智能中央廚房)
歌裡的新旋律:
企業巧「種」地 科技育「肥」田 農業園區提質增效
一戶村民興,不夠興;一方百姓興,才算興。
在南充,現代農業園區的興,帶動了一方百姓興,也助推著四川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現代化。
在儀隴縣雙勝鎮,有兩個跨千裡相聚的企業——陝西海升集團和廣東溫氏公司,因南充現代農業而攜手,在種植柑橘的基礎上,將種植和養殖中的廢料,通過海越農業廢棄物處理中心科學處理成有機肥後,再用於生產,書寫了一段「海溫」循環農業佳話。
「2019年12月至今,加工處理了農業廢棄物5萬噸,生產有機肥1.5萬噸。」海升集團旗下儀隴海越公司技術主管鄧運升告訴記者,處理中心預計可年處理農業廢棄物15萬噸,加工生產有機肥5萬噸以上,屆時,年產值將達5000萬元,入庫稅金150萬元。
為同步建立健全農業廢棄物收、儲、運服務體系,儀隴縣在37個鄉鎮建立秸稈收儲點,將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作為生產原料,一舉破解了養殖業糞汙染和種植業秸稈露天焚燒兩大難題,還實現了企業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變廢為寶的三贏目標。
科技改變生產,在南充市西充縣不算新話題。西充縣有1萬多臺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都安裝了北鬥導航智能終端。
「智能化管理農機,可以讓機手、專合社、經營業主更加方便快捷地對接。」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楊榮慶說,農機在北鬥導航的自動駕駛技術下作業,無論白天晚上都能工作,還不受天氣、時間限制。機器的耕地情況、行走路徑和機身情況等數據,也會定時傳回智慧農機管理平臺,管理者可隨時查看。
同在西充的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1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長期開展「產學研」合作,建有食用菌研發中心,對菌種、工藝技術和設備自動化智能化進行研發,現已取得自主智慧財產權12項、專利11項。
智慧化管理和生產的,還有南部縣晚熟柑橘產業園,業主通過手機上的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就可以實時監測、查看園區水肥需求,並自動配水配肥,精準灌溉。既攻克了灌溉用水難、產業管護難、品質提升難的難題,又節約了生產成本,提升了果品品質和園區效益。
曾經,搞農業意味著刀耕火種,意味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在南充,現代農業改變了傳統耕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體力活」變成「腦力活」。
目前,南充市建有國字號園區4個、省級園區9個,其中星級園區3個,省級培育園區6個;市級園區14個,其中星級園區9個,認定園區5個;縣級認定園區56個。
「現代農業,離不開科學種植、管理和銷售。南充很重視我們的技能培訓,近幾年,我先後參加了省級職業經理人、工信部致富帶頭人等專題培訓,生產管理水平有了全面提升,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去年,我將學到的減肥、減藥『雙減』增效技術用在生產中,效果很明顯,每畝成本減少近500元,直接增產增收近300元。臨近的幾個村還聘請我做了他們柑橘園的技術顧問。」在羅強看來,農村的工作和生活,帶給他的充實感和成就感,一點不比他在大城市時少。
6月19日,在南充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南充市市長吳群剛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今年,南充將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優化升級。加快培育「35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支持創建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力爭現代農業產值突破1200億元。
這些在南充大地奏響的新旋律,讓人振奮。而那些「智慧+農業」「科技+農業」的新「音符」,優化了南充現代農業的框架,也扮靚了南充寫給大地的歌謠。
(蓬安縣興旺鎮水泉村2組,羅紹金和老伴張桂清給蠶餵食桑葉)
歌裡的新夢想:
農品有「姓名」 園區變「地標」 農業品牌發展壯大
羅強在南充從事農業的自信,還源於日漸完善的產業鏈和日益增多的叫得響的品牌。
「做靚品牌非常重要,我承包果園後,通過生產成本、管理體系、市場價格等分析,認識到必須走品質、品牌、安全路線,企業才能健康發展。」2019年,羅強創立「土木工橙」「土木工程」品牌,並參加了長三角優質農產品洽購會、中國首屆田園博覽會等。2020年,他的柑橘提前半年獲得中國蔬菜流通協會等多家單位的採購訂單。
品牌,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地域。
佔地2300畝,建成有機農業生產基地21萬畝,75個基地通過有機認證,認證面積13萬畝,認證品種100個,有機農業總產值40億元,制定有機農業企業標準57項,26項成為地方行業標準……這些,都發生在南充市西充縣有機果蔬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南充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該園區被評為「亞洲有機示範村」,韓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次派團隊到園區交流合作。
在園區裡的義興鎮鹽水埡村,幾個村民正在地裡勞作,他們村的名字沒變,但舊日的鄉村早已換了新顏。
「西充約有3.5萬戶農民參與有機產業,有機基地規模大、產量大。」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理事C.K甘谷黎表示,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峰會兩年一屆,將永久會址設在西充,既為亞洲各國展示有機產業提供了平臺,也可促進世界各國有機產業發展與合作。
如果說有機農業是西充農業靚麗的名片,那麼西充有機農業就是南充耀眼的品牌。
品牌,可以是地域,還可以是產業。
南充,傳統絲綢之鄉,是中西部地區唯一享有「中國綢都」稱號的城市,蠶桑絲綢歷史已有5000多年,綢、綾、錦、絹、絲等10多種產品曾被定為朝廷貢品,素有「秦漢絲錦名邦」之美稱。
7月27日,中歐班列(成都)暨陸海新通道南充班列首發儀式在南充現代物流園舉行。
「本次陸海新通道南充班列的20個貨櫃裝滿了我們產的印染布,共計260萬碼。」南充市高坪區都京絲紡服裝工業園內的嘉美印染公司負責人說,他們的產品深受非洲市場青睞。
同一時間,隸屬於香港利達豐集團的南充家豐時裝公司的車間一派忙碌。
「蠶桑現代農業園區產出的蠶絲質量極好,但南充沒有高品質的煉印場,印染廠,我們想補齊這個短板,做全種桑、養蠶、繅絲、製衣產業鏈。」該公司總經理許少琳說,公司「南充造」絲綢製品已獲全球有機紡織品認證,全部銷往歐美。2019年,該公司出口絲紡服裝100萬套,基本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發展格局。
品牌,是一種信任。品牌本身,就是價值。
近年來,南充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強力推進品牌孵化,創立啟用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壯大個性特色品牌,構建以「好充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以「營山黑山羊、閬中川明參」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商標為支撐,以「張飛牛肉、保寧醋」等中國馳名商標為特色的南充農業品牌集群。
2019年,「好充食」被評為四川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市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38個、綠色產品49個、有機產品70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商標11個,全市「三品一標」總量368個。
不難看出,打造世界知名農業品牌,用品牌走天下,是南充的目標。
南充,作為四川現代農業的縮影,其鄉村振興的故事,就是她寫在川東北大地上的歌,歌裡,寫滿了南充兒女的奮鬥,也描繪了農耕文化的躍進,更講述了現代農業的勃興。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支持南充建設成渝地區北部中心城市和嘉陵江綠色生態經濟帶示範市。」面對新機遇,南充現代農業的轉型蝶變將為南充的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千裡嘉陵書新賦,「農」情飛歌話振興。
歌裡,荒地變良田,農民掙股金。田野生機盎然,農家換了新顏。
歌裡,企業「種」地,科技「肥」田。有農民悠然耕作,也有龍頭企業和知名企業攜科技、資金等「利器」力興桑麻。
歌裡,農產品「有名有姓」 ,小村莊「有頭有臉」。政府、企業和農戶,合力興農,育出萬頃良田和農產精品,不僅優質優價,還名牌「名」價。
每一首歌,都有特色;每一方土地,都有個性。
南充,用現代農業,在川東北大地上,寫下一首首綿長而真切的「農」情飛歌。
尤為可喜的是,歌裡的故事仍在繼續中……
來源 | 《四川新聞》《四川經濟日報》
-❖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
◎
◎
◎
◎
原標題:《首條、頭版!《四川新聞》《四川經濟報》點讚南充現代農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