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的參考消息刊登了臺灣《全球防衛雜誌》文章《世界級的潛艇——海獅大揭秘》
海軍創造的海獅傳奇已引起國際關注,海軍許多外賓都指明要參訪海獅潛艇,幾乎成為海軍左營軍區的重要景點。這艘可說是世界遺產的「國賓」級潛艇,也引起島外軍事博物館的重視。今年2月,美國舊金山國立海事博物館協會就委託Discovery(控索)頻道來臺製作海獅潛艇電視專輯。
海獅與海豹兩艘潛艇為美國海軍在二次大戰期間建造人「Tench」級柴電動力潛艇,並在1950年進行了現代化改裝。1973年,美國根據《中美協防條約》,將具備遠洋航行能力的這兩艘潛艇轉讓給臺灣,而此事背後有著極艱辛的過程。
向美購買二戰時期老潛艇
這要從前「國防部」情報局長汪希苓1969年赴美任海軍武官說起。汪希苓赴美前,蔣介石曾單獨召見他,談話中蔣介石強調,海軍發展潛艇艦隊是很重要的方向。於是汪希苓抵美後,就把爭取購買潛艇列為工作重要目標。
不過當時美國認為,潛艇是攻擊武器,有違對臺強調防禦的軍援政策,所以向美國爭潛艇難度極高。汪希苓抵美時,美國眾議院正在討論是否出售兩艘潛艇給臺灣案,不過這個案子被多數眾議員以「臺灣沒有訓練有素的潛艇人員」為由予以否決。雖然案子沒過,但汪希苓已知道美國人的藉口,所以他認為潛艇人員的儲訓必須先解決。
隨著美國國務卿基辛格1971年訪問大陸,和大陸積極推動桌球外交,臺灣的「外交」處境越來越艱難,爭取潛艇的機會也越來渺茫。汪希苓於是以提升臺灣海軍反潛作戰能力為由,希望美國提供兩艘潛艇作為臺灣海軍的目標艦,以讓臺灣海軍能透過實際操作,提升水面艦的反潛能力。
這個理由獲得了美國國防部的支持,最後美國國務院反對的立場也軟化了。
為了順利接收海獅、海豹兩艇,臺灣海軍挑選優秀官兵成立「海神班」。1972年3月底,海軍第一批潛艇受訓軍官在艦長關振清上校和副艦長阮洋少校的率領下,進入美國軍新倫敦潛艇學校接受潛艇基礎訓練。5月20日,臺灣海軍總部成立「水星一號」和「水星二號」,開始兩艘潛艇軍售案作業。
這時,美方告知汪希苓,潛艇軍售案已正式獲準,海軍官兵訓練使用的潛艇就是日後臺灣要接收的潛艇。當時海獅和海豹兩艘都還在美國海軍服役,因此是「熱艦移交」。
第二批接艦官兵是在1972年11月下旬,由艦長成國有中校和副艦長張佩華少校率領赴美受訓。第一批受訓的海獅艇官兵同時也完成了艦艇學校的陸上訓練,轉赴佛羅裡達州最南端的基韋斯特海軍潛艇基地再接受18周的航訓。
海獅潛艇原為美軍SS—478「小彎刀」號,1944年下水,1973年4月12日移交給臺灣海軍,並舉行成軍典禮。移交後,海獅潛艇立即通過巴拿馬運河駛往舊金山獵人角海軍造船廠進行大修,1974年2月大修完畢出廠,於1974年4月18日返臺。
海豹潛艇原為美軍SS—426「長牙」號,1945年下水,1973年10月18日在新倫敦移交給臺灣海軍,因沒有進廠大修,率先在1974年1月10日返臺。
當初考量海獅、海豹兩艇是作為訓練之用,因此美國在移交前的把所有的魚雷發射管線路全部剪斷,而海軍爭取此兩艘潛艇的目的當然不僅限於訓練,所以在接收回臺後即設法接回。但外界傳說,效果不佳,所以仍只能作為訓練之用。事實上,二艇仍然保持極佳動作狀態,所有荷蘭製造的劍龍級潛艇上的軍士官,尤其是艦長,都要先在二艇上歷練過才能調任。
由於海軍近年來未曾開放媒體參訪海獅和海豹兩艇,也為兩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不過2000年時,海軍曾讓美國《華盛頓時報》記者參觀海豹潛艇。據說,《華盛頓時報》記者提出參觀老潛艇時,海軍並不同意,主要原因是海獅、海豹兩艘過於老舊,也不是海軍主戰兵力,拿來公諸大眾「面子不好看」。不過,當時「國防部長」唐飛的辦公室得知《華盛頓時報》的要求後,認為海獅、海豹的老態龍鍾反是一個極佳的宣傳契機,可以說服美方售臺新式的柴電動力潛艇。
事後,《華盛頓時報》報導稱,海豹潛艇等於「一條擱淺的鯨魚」,如果出海下潛會成為「寡婦製造機」。是否因此促成美國售臺8艘柴油動力潛艇不得而知,不過卻使得外界對這兩艘老潛艇的狀況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質疑,但實際上並不然。
海獅潛艇老歸老,但還是海底的「一尾活龍」。舉凡購自荷蘭的劍龍級潛艇能擔負的任務,如:布雷、敵港口偵照、電戰參數截收、搭載特種部隊進行敵境滲透潛伏等情況搜集任務,海獅潛艇都可勝任。海獅艇還曾在2002年參加海軍戰術訓練,與三個水面主戰艦隊進行反潛對抗,因完全未受到攻擊而榮獲艦隊組第一名,足見該艦紮實的訓練和戰力。
通過印尼秘購德制魚雷
至於潛艇基本的作戰功能,即發射魚雷攻擊敵艦,海獅潛艇也具備。不過當初購艇時,美國國務院曾要求臺灣籤訂限制海獅和海豹兩艇僅能作為訓練之用的文件,所以海獅潛艇在臺服役的30年間,並未發射過具有真實彈頭的魚雷。
海獅潛艇平常是以啞雷來訓練魚雷發射,艇上前魚雷艙就儲有1枚啞雷。所謂啞雷,是指沒有動力且彈體中空的假魚雷,一旦從魚雷管中被壓縮空氣打出去後,就會立即上浮至海面,可回收使用。
臺灣海軍在購得海獅和海豹兩艘潛艇後,就積極尋求魚雷。早在1975年,接任汪希苓駐美武官的邱華谷,就曾試圖不經美國官方同意採購30枚潛艇用魚雷,因被FBI查獲,而被要求限期離境。
臺灣海軍後來獲得一批德制SUT重型魚雷,背後也有秘辛。
因為當初向荷蘭購買兩艘劍龍級潛艇,並未包括購買魚雷,雖然中科院曾自力研發潛艇用魚雷,但未成功。所以劍龍級潛艇案定案後,海軍就積極在世界軍火市場上找尋合適的魚雷,後來以印尼的名義向德國購買了德制SUT重型魚雷,偷運來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日記中對此有詳細的描述。
日記中提到,1982年4月1日,當時的印尼科技部長哈比比來訪,提到印尼與英德法的科技合作關係,表示願為臺灣獲得軍火開後門。當時印尼雖然與臺灣無「外交」關係,但由於在50年代曾發生過共黨政變與中共斷交,所以與臺灣還是維持不錯的關係;其次,印尼曾為荷蘭殖民地,而劍龍潛艇正好也是由荷蘭建造;再者,印尼三軍大量採用德國裝備,早已建立採購的管道。
德制魚雷的採購案在1983年有了最後結果,1月17日,郝柏村接見來臺治談轉售德制原裝魚雷的代表,並籤草約。草約內容為購買德制SUT重型魚雷,包含實戰用雷與訓練用雷,單價每枚115萬美元,另含訓練測試裝備和兩年配件。此為政府間的交易,自1984年5月開始交貨,至1978年5月全部交清。
除了透過印尼購買德制魚雷外,郝柏村在日記中還提到,1985年阿根廷曾想售臺德制潛艇並包括30枚魚雷,不過阿方承辦人想要貪瀆而未成交。另外,1987年荷蘭海軍也想經由巴西轉售臺灣海軍美制MK—37潛用魚雷,以色列也曾要出售同型魚雷,不過因都未經美方同意,恐為非法軍火交易,而被郝柏村否決。
發生事故美日將施援手
雖然艇上一些電子等重要裝備都更新過,不過海獅潛艇實在太舊了,某些裝備也不得不服老。至於後勤維修,美國還有一些零件存量,中鋼、中船也能鍛造部分零件,如真有需要還可向美國訂製,美方會召集一些老技工打造所需零件。
談到潛艇就不能不提潛艇上的生活,尤其是數十人如何在這麼狹小的空間內生活工作,更令人好奇。
海獅這種二戰時期建造的潛艇,空間狹小眾所周知。艇內可利用的空間塞滿了士官兵的床鋪,魚雷艙也不例外,床鋪更多達四層。不過,這些床鋪是可拆式的,一旦需要裝魚雷,就會全部拆除以騰出空間。艦長房間是艇內唯一的單人房,不過扣掉床鋪,也只剩下擺一張椅子的空間,且沒有房門,只裝布簾。
潛艇在海上執勤時是不分晝夜的,所以只有以艇內燈光,讓官兵感受日夜之別,一入夜,全艇就改點較昏暗的紅色燈光。
廚房一天要準備6餐,除了早、午、晚的正餐外,還要準備3次點心。3名食勤兵分成3班,在只有4張辦公室桌大小的廚房內準備飲食。不過廚房小歸小,但五星級飯店自助餐檯上的義大利麵,牛排、蛋糕等,卻都是艇上常見的菜式,另外,中式的牛肉麵、蚵仔面線等也是常吃的小點。
由於潛艇受限於空間,能攜帶的淡水量有限,一旦攜存的淡水用完,就必須使用淡水機(位於輪機艙內)製造淡水。海獅艇體較小,能攜帶的淡水量有限,所以一出航,不管時間多久,全艦官兵包括艦長都不洗澡,不過為維護飲食衛生,食勤兵有洗澡特權。
早在購入海獅和海豹兩艘潛艇時,海軍就考慮到潛艇發生意外時的救難支援問題。當時,臺灣和美國尚有共同防禦條約,因此臺灣海軍潛艇若真的發生意外,美軍可立刻馳援。
不過中美斷交後,潛艇救難就成為問題。因為臺灣海軍並沒有專屬的潛艇救難艦,萬一潛艇在水下發生意外,艇上人員受困,如果深度不太深,海軍將先以數艘救難艦搭配海軍救難大隊的潛水人員展開緊急救援。一旦潛艇失事深度過大,超過臺灣海軍既有施救能量,勢必要向外求援。
雖說臺美已無「邦交」,不過基於人道考量,臺美之間有一項未公開的合作救難計劃,即「瑞豚計劃」。「瑞豚計劃」是海軍和美國籤訂的秘密救難合約,一旦臺灣海軍潛艇在深海發生意外,美國海軍立刻會空運深海救難潛艇來臺,啟動「瑞豚計劃」到失事海域展開救援。另外,日本的潛艇救援能力也很強,若真有需要提出請求時,日本應該對臺灣施以援手。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