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作為金庸先生的"射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有著承上啟下的關係。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楊過,乃是郭靖結拜兄弟楊康的親生兒子。《神鵰俠侶》末尾處,又引出了張君寶、郭襄、九陽神經等《倚天屠龍記》的線索。
《神鵰俠侶》不同於《射鵰英雄傳》和《倚天屠龍記》那樣豪情幹雲,這本小說摻雜了金庸先生對於人性與禮制的思考。
比如小龍女本是楊過師傅,可是二人在活死人墓中終日相伴,不知不覺產生情愫。
楊過自幼孤苦無依,與小龍女相依為命。楊過也不管世俗人眼光,與小龍女結為夫妻,這在當時是被天下人所不齒的行徑。
到最後,楊過與小龍女助郭靖夫婦駐守襄陽,用"飛石"打死蒙古大汗蒙哥後功成身退。
可是連載版《神鵰俠侶》中,金庸先生原本定的結局是,絕情谷一戰,李莫愁與小龍女雙雙離開人世,楊過告別程英,陸無雙,形單影隻浪跡江湖。
由於金庸先生的小說,連載於自家出版的《明報》上。不少《明報》的讀者覺得這種結局無法接受,他們希望小龍女和楊過雙宿雙飛,金庸先生才被迫寫下了絕情谷一戰之後的各種橋段。
金庸先生先前接受記者採訪也說到了,當時連載《神鵰俠侶》時,其實內心還考慮過第二種不同的結局。
另一版本的結局是,楊過和郭襄二人結伴行走天涯,小龍女無任何生還可能,郭襄成為新的女主人公,取代小龍女的位置。
還是考慮到讀者們的意願,金庸才十分牽強地讓已經墜入山谷16年的小龍女強行復活。
可能有不少朋友會認為筆者是胡說八道,然而,大家也清楚金庸先生的所有小說都分為連載版,三聯版,新修版。
連載版是小說初稿,最初發表於《明報》上面。《神鵰俠侶》連載版裡,金庸寫過一句特別模稜兩可的話:"楊過覺得有這樣一個小妹妹陪自己行走天涯,殊不寂寞。"
這個小妹妹便指的是郭襄,從這句話也能看出,如果金庸沒有強行安排小龍女復活,郭襄便可以依偎在大哥哥楊過的身邊。
可正是這一句描寫楊過心裡活動的話,卻引發諸多《明報》讀者的不滿。
他們覺得小龍女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只有她才能配得上重情重義的楊過,郭襄路人緣雖然也不差,但當時的讀者還是普遍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總是認為小龍女要比郭襄,更加符合心中女主人公設定。
於是乎,小龍女墜入絕情谷16年居然能強行復活,甚至金庸為了圓好這個橋段,又寫出了裘千尺、公孫綠萼、絕情谷主等等一系列支線劇情,才讓《神鵰俠侶》這本書中後期顯得有些拖沓。
所以說,《神鵰俠侶》原本存在兩種結局。第一種,絕情谷一戰之後全書終結,第二種,金庸先生並不想讓死去的小龍女復活,而是希望楊過能和郭襄二人在一起。
無奈,《明報》才是金庸嘔心瀝血之作,金庸先生寫小說的初衷,就是想另闢蹊徑提高《明報》銷量。
這下可好,得益於金庸小說的暢銷,《明報》上升為全香港舉足輕重的權威報紙,有一大半以上功勞,要歸結於這些武俠小說。
"射鵰三部曲"更是金庸先生的扛鼎之作,《神鵰俠侶》連載時,更是引發萬人哄搶《明報》的瘋狂行為。
所以金庸先生從多方面考慮,不得已給楊過和小龍女編了個圓滿結局。
筆者認為,一部成熟的小說,裡面的主人公並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真實形象,這點放在金庸小說中尤為更甚。
比如小龍女遭到甄志丙玷汙,這個橋段讓不少武俠迷如鯁在喉。
此外,《天龍八部》的結局,大英雄蕭峰因為是契丹人,只得以死明志,也是讓大家為之嘆息。
《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叛逆與小龍女的空靈絕美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也導致《明報》讀者十分希望小龍女和楊過成為一輩子的夫妻。
畢竟大家看個小說,肯定希望得到圓滿的結局,那種悲慘或者開放式的結尾,註定很難討巧。
同時,金庸先生在世紀新修版中,對他所寫的這些小說進行了大幅度改動,《天龍八部》裡由倪匡代筆的橋段基本上被刪的乾淨。
連載版中為了增加銷量,不得已寫的一些支線劇情也被大部分刪除。
總而言之,《神鵰俠侶》雖有缺陷,但也不能否定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
筆者也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沒趕上連載版的8090後讀者,是喜歡小龍女無法復活的結局,還是喜歡如今圓滿結局?亦或者說,郭襄能否取代小龍女?
對於我而言,更加喜歡絕情谷一戰後本書就此終結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