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今年有一個關於婆媳的小品《婆婆媽媽》,雖然用的是風趣幽默抖包袱的演繹手法,卻實實在在地刻畫出婆媳兩代人,由不同時代背景形成的不同文化理念和生活態度。
兩代人的思想觀念差距到底有多大,不僅僅是客廳種大蒜和口紅收集限量款這麼簡單,那是日積月累的生活和自我。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小品段子,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生活的縮影,就像漫畫一樣,用簡單又稍作誇張的手法描繪出生活和現實的模樣。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在觀看時雖然說不出哪裡像,卻總能引發共鳴。
婆媳矛盾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對錯之分,這道千古難題從始至終都不曾被解決,有句老話這麼說:「多年媳婦熬成婆。」
社會對這句話的解釋也很有意思,形容一個人先在體力和情感上付出很多,受盡委屈,忍氣吞聲直至熬到一定的年限,等身份閱歷上去了,地位自然也會得到認可,從此就可以放鬆下來,過上好日子。
這樣的解釋讓我不禁想起「先苦後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勵志詞彙。得是怎樣的壓抑和不滿才會令一個人的心性在歲月裡發生突變。
看《人民的名義》時不少人嘲笑趙處長貪了那麼多錢,塞滿房間裡的各個角落,卻一分都不花,像極了藏糧食的花慄鼠。
面對證據,趙處長說了這麼一段話:「我一分錢都沒花,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
這句話可憐又可氣,曾經的苦難將一顆赤子之心慢慢熔為黢黑汙血。
無論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男人還是熬成婆的女人,他們太難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已經存在問題,堅定的固執和絕對的不滿將生活徹底變了樣。
袁小雅和老公結婚的時候就知道婆婆是個極其節儉的人,無論穿衣打扮還是買菜吃飯,那是能省就省,甚至就連平時傷風感冒也是能扛過去就堅決不吃藥。
剛開始她並沒考慮到老一輩的生活習慣會給自己造成什麼影響,畢竟小雅和老公李臨的婚房買在離家兩百公裡以外的城裡。任婆婆怎樣的生活習慣,只要不住在一起就不會對她造成影響。
婚後的日子過得順風順水,小雅和老公在城裡工作,戶口遷過去已經成了城裡人,公婆老兩口在老家自給自足,生活也算得上自在安逸。
結婚兩年後,小雅生下女兒。袁家做生意一年四季都很忙,娘家媽媽根本騰不出手來照顧小雅坐月子,雖然不情願但也不得不請婆婆來照顧。
李臨自然清楚母親的生活習慣不好,特意分別對妻子和母親千叮嚀萬囑咐,只求這一個月裡相互理解一下,等出了月子一切就都好了。
小雅為了不讓老公為難一口答應,還特意提前給自己定了全套月子餐,等婆婆照顧自己的時候就不用每天為了做什麼飯而犯難,到時候只管搭把手就成。
在李媽媽的認知裡兒媳婦坐月子,自己身為婆婆去伺候天經地義,畢竟嫁進門就是李家人,若真讓人家娘家媽伺候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婆婆帶著米麵糧油以及用破衣服撕成的尿戒子住進了家裡。第一件讓小雅無語的事情是婆婆死活非要給剛出生的女兒用尿戒子,她說尿不溼太貴,一片尿不溼都頂她在老家的一頓飯錢了。
類似於這種在瑣碎小事上的分歧越來越多,比如餵奶方式,該不該給孩子睡頭型,要不要綁腿,能不能抱著抖……
接二連三的分歧讓小雅覺得胸口發悶,心情不好態度自然也熱情不了,從剛開始的客氣禮貌逐漸變成不耐煩和沉默。
婆婆又不傻,兒媳婦的情緒都寫在臉上,雖然每次不樂意聽自己觀點時都閉口不言絕不頂嘴,但行為上的不遵從讓她也十分焦躁。
想當年自己做媳婦那會,老婆婆哪會真正操心,別提伺候月子,連一句建議都沒有,眼睜睜看著自己因為年輕不懂最後大人孩子都落下一身毛病。
如今兒媳婦坐月子,自己不僅來伺候還誠心誠意傳授經驗,對方卻不領情。這麼一想李媽媽的火氣就不打一處來。
一輩子省吃儉用就為了養兒子抱孫子,兒媳婦不爭氣沒能生出孫子也罷,既帶不好孩子又不持家,最重要的是她還不聽長輩的話。
袁小雅事先定好的月子餐每頓都是由專業營養師搭配好的食材,每天準時配送到家,起先婆婆並沒在意,畢竟只做自己跟兒子的飯對她來說輕鬆多了,兒媳婦願意吃外賣就隨她吃。
直到有一次婆婆好奇問了配送員一句:「你們幹外賣挺辛苦,這麼遠送到家還得熱乎著。」
送餐員笑著說:「大姨,我們這不是外賣,是專門為產婦搭配好的營養餐。坐月子哪能吃外賣呀,這是高級營養師一對一定製的月子餐,對身體好著呢。」
送餐員走後,婆婆就坐不住了,她本就心疼外賣貴,要不是兒子千叮嚀萬囑咐多包容兒媳婦,肯定不能放任她買著吃。
袁小雅吃飯的時候,婆婆輕輕推門進來:「小雅啊,你這高級營養餐一頓得花不少錢吧?」
正吃飯的小雅沒有在意,隨口答了句:「也不貴,一整套下來不到九千。幸虧您來了,不然住月子中心的話怎麼著也得兩三萬。」
當聽到兒媳一個月光夥食費就要花掉小一萬時,婆婆的臉色馬上變了,她扭頭出了臥室,回到自己房間裡怎樣想怎麼憋氣。
李臨下班剛到家還沒來得及去看女兒就被母親拉到一旁告狀:「你媳婦可真挑嘴,當年我坐月子連飯都吃不飽。她倒好,生個丫頭片子還真把自己當了國寶,今天我才知道她吃的那什麼高級飯一天好幾百。那可都是錢呀,這樣的女人怎麼指望她能好好過日子。
還有,從前幾天開始她就對我愛答不理,我說小孩哭了抱著晃晃一會就睡,她非不讓抱,說什麼腦子沒有發育好不能晃。你小時候哪次不是晃著哄睡的,我沒搭理她抱著孩子就出來了,她竟敢跟到客廳還瞪了我一眼。
兒呀,你打小就實心眼,往後可得留點心,她現在沒有生兒子還花錢如流水,可別到最後雞飛蛋打。不然媽先不走,住上半年替你看著她……」
母親好似憋了天大的委屈,拉著李臨有說不完的話,看似是在關心兒子的婚姻,繞來繞去卻句句指責兒媳的不是。
李臨雖是個孝順孩子,但更清楚自己妻子的為人,對母親一貫節儉的生活方式他心知肚明,之所以在接母親進城的第一天就千叮嚀萬囑咐,就是怕她固執己見攪亂了生活的平靜。
如此看來,這一個月的平靜都很難保持下去。於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打斷正絮絮叨叨的母親:「媽,你走吧。我明天下午或者後天請假送你。」
聽兒子這麼說,李媽媽張了張嘴沒再說話。過了一會小聲咕噥了一句:「真是兒大不由娘,我這伺候月子還沒到時間就被往外攆,這是打我老臉吶。」
婆婆被送走後,袁小雅請了個臨時保姆,湊合坐完月子。
從始至終李臨都沒讓她知道婆婆突然有急事回老家的原因,更不知道婆婆曾在背後說過什麼,所以對半個多月的照顧她仍舊心懷感激之情。
若問怎麼樣才能解決婆媳矛盾,恐怕真的沒有人可以自信地給出一個完美答案。畢竟,就算是親生子女也會跟因成長背景不同跟父母產生矛盾。
面對婆媳矛盾的關鍵點不是消滅矛盾,而是適當的避免矛盾被激化。對於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不必明察秋毫,有時候糊塗也是一種幸福。
今日話題:在你看來婆媳之間最大的分歧是什麼?
唯晨說:願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後 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關注唯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