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員指導業主如何分類投放垃圾
文/羊城晚報記者 唐 波
圖/羊城晚報記者 王俊偉
今年5月《東莞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出臺,東莞正式進入生活垃圾「分類時」。半年多過去了,垃圾分類推進如何?既定的年度目標是否達成?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深入全市各地發現,東莞的生活垃圾分類雖在艱難中起步,但正有序推進。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幾乎實現全覆蓋,各大小區、社區、學校、商超等,亦有了實質性動作。不過,縱觀整個分類工作,尚存在引導不夠、機制不活等諸多問題。
在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張雯聞看來,這些問題的背後,主要在於城市基層社群治理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一方面,必須構建政府指導、社區參與、市場協助的多主體參與垃圾分類和治理的格局;同時,還應該以體制機制為重要突破口,多管齊下,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便民舉措有待加強
位於東莞莞城運河邊上的「田禾·塞納河畔」小區,是東莞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較早的生活小區之一。
從今年7月開始,塞納河畔小區物業管理部門就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小區集中投放點,主要擺放著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回收桶。平時垃圾桶都上了鎖,只有到了定時投放的時段,才會由引導員來打開。「廚餘垃圾佔了七成以上,剩下的大多都是其他垃圾。」物業經理羅強告訴記者,整個小區共8棟住宅樓,常住600多戶,共約2000多人。樓層撤桶之後,小區共設有3個定時投放點,以及一個誤時投放點。羅強說,才撤桶時,小區居民牴觸情緒比較大,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和習慣的培養,居民們逐步開始理解並接受。
11月28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塞納河畔小區誤時投放點見到,誤時點一共設置了四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不少小區居民前來扔垃圾,有的已經將垃圾分好了類,有的還是直接一個包裝。「我確實不是很清楚具體分類的規則,你們說怎麼投,我就怎麼投。」一名陳姓阿姨告訴記者,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小區定時投放點會有物業人員引導,但誤時投放點是24小時開放的,沒有引導員值守,很多時候大家還是直接投進了「其他垃圾」這個垃圾桶。
「現在分為四種垃圾,難道我們在家裡還要分別擺四個不同的垃圾桶?」陳阿姨建議,相關部門和物業應該給居民們更為詳細的指引,以及分類訣竅培訓,這樣大家會更得心應手。記者走訪發現,諸如陳阿姨這樣的居民不在少數。一方面,他們認為分類給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他們也覺得必須要推進這項工作。
近一個月以來,記者接連走訪了東莞市直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物業小區、商超、學校、企業等場所,包括市直機關和事業單位在內的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最廣,推進的力度也比較大;而企業和工業園區方面,則進度較為緩慢。以市直機關集中辦公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為例,市行政辦事中心和市民服務中心建立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臺帳顯示,今年9月份市行政辦事中心回收紙皮395公斤、報紙35公斤、廢水瓶8公斤,10月份這三項數據分別增加到1126公斤、354公斤和41公斤;市民服務中心僅「可回收物」一項數據,就從今年8月份的89公斤增至10月份的899公斤。
「這是典型的『上熱下冷』現象,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分類工作,還不太便民!」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張雯聞認為,不便民是表象,背後有多個深層次原因。首先,城市基層社群治理觀念有待轉變,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加強人性化舉措,值得施政者思考。其次,垃圾分類治理的基礎制度建設不夠,這又包括兩方面:軟的制度規約仍不規範,有待發展,因而使得基層等等看看,不主動作為;硬的配套制度建設不夠,許多基層社區缺乏轉運車輛和人手,只能在有限的資源前提下儘可能尋找一個高效空間,結果就是不便民。
環衛工清潔分類垃圾桶
現場引導較為欠缺
「有人(引導員)在這裡,投放就好一點,只要沒人在,大多都在亂投放!」羅姨是東城火煉樹社區的一名引導員,她的工作崗位就在火煉樹社區居委會旁邊的定時投放點。火煉樹是東莞中心城區典型的城中村。整個社區8000多戶,共2萬多人,本地戶籍僅900多戶、1500多人,絕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口。整個社區0.6平方公裡,共設置了11個定時投放點。「我們這兒餐館多、出租屋多、流動人口多,推進分類工作存在很大難度,其中最為困難的就是人手問題。」社區黨工委副書記羅素光坦言,自8月開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以來,社區分別從宣傳、培訓、監督等各個方面著手,總體而言落實得一般。
「首先是大家的意識有待提高,其次就是專門的引導員難招。」羅素光分析說,社區經過動員,在社區群眾中一共招募了數十名引導員,對其中50多人進行了培訓,其中30多人上崗。這其中,有的是兼職,有的則是專職,但後來,很多人辭職不幹了,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時間拉得太長。「每月4000元左右,幾乎全天都要耗在這裡。」
後來,社區發布了多次的招聘廣告,但應聘者寥寥無幾。「有的人是嫌待遇低,還有的人是對這份工作有誤解,認為跟垃圾打交道,面子上過不去。」羅素光認為,還是要從意識上改變大家,同時加大投入。
引導員在垃圾分類中的關鍵作用,莞城城管部門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目前,我們莞城由財政出資,統一招聘116個桶邊引導員,每個小區按照每300-500戶配備一個引導員的標準開展現場分類指導和政策宣傳,年底就可以全面到崗。」東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莞城分局相關負責人黃耀棠表示,街道內116個定時投放點的桶邊引導員,全部由政府財政投入,通過現場桶邊引導模式的示範引領,以點帶面,深入推進各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市場化程度較低
東莞生活垃圾分類尚處於初級階段,如何理順機制,並加強相應保障,已成當務之急。記者走訪發現,就目前而言,由於缺乏強制性的政策法規,導致很多地方的推進遇到阻礙;同時,市場化機制尚在完善之中,政府一家「唱戲」,資金面臨一定的壓力。
位於旗峰路的萬科城市廣場,是東莞首批推進垃圾分類的商超代表。「一方面我們加強宣傳引導,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制度上加強了保障,每個入駐的鋪位,都必須跟我們籤訂保證書,必須嚴格按照商場的規定來,否則就得接受懲罰。」城市廣場相關負責人黃肇勳透露。目前他們已經開出了一張罰單。商場內一家精品店,沒有按照規定和指引投放生活垃圾,剛好被巡查員發現,經過調取監控錄像等手段,精品店也只能接受懲罰。「起到了震懾效果,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亂扔亂放的了。」
以類似「鄉規民約」的方法來約束商場內的店鋪,萬科城市廣場這一招著實見效了。「但這僅僅只能用在店鋪身上,對於廣大流動的客人,我們也就沒辦法了。」黃肇勳坦言,因為東莞沒有相應的法規體系作為支撐,對於垃圾分類目前只能是宣傳引導。東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也表示,雖然公共機構的分類做得還不錯,但由於制度缺位,也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他呼籲政府層面應該趕緊出臺相關約束監督機制。
採訪中,包括小區物管、社區幹部等均在叫苦,因為垃圾分類需要多方面的投入,而目前市場化的程度又偏低,導致他們在經費上有點吃力。
對此,張雯聞建議,相關部門在轉變基層社區治理觀念的前提下,圍繞垃圾分類,加強基層社區治理能力,構建政府指導、社區參與、市場協助的多主體參與垃圾治理格局;同時,以體制機制為重要突破口,在硬體上,持續完善垃圾分類治理投入機制,積極引入市場參與垃圾處理,盤活垃圾產業處理全產業鏈,實現多方共贏的垃圾治理新格局;軟體層面,參照國內外走在前面的城市,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創新垃圾分類治理的管理機制。